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再写“中国伦理学”——读朱贻庭教授《中国传统道德哲学6辨》
1
作者 高兆明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6-140,共5页
朱贻庭教授的《中国传统道德哲学6辨》,基于当今中国现实,究天人之际,明古今通理,察源辨流,举纲张目,勾勒出现代"中国伦理学"轮廓体系。"中国伦理学"是立足中国历史与现实,用中华民族的语言,提出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朱贻庭教授的《中国传统道德哲学6辨》,基于当今中国现实,究天人之际,明古今通理,察源辨流,举纲张目,勾勒出现代"中国伦理学"轮廓体系。"中国伦理学"是立足中国历史与现实,用中华民族的语言,提出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用特殊的概念、义理逻辑、话语体系所表达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学说体系。"中国伦理学"似乎"说"的是中国"事"与"话",实乃是从"中国"的角度"说"人类大家庭的普遍之"事"与"理"。"中国伦理学"不是单数的,而是复数的。富有个性的精神活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中国伦理学"繁荣昌盛的光明大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贻庭 《中国传统道德哲学6辨》 中国伦理学 再写中国伦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分析哲学与辩证哲学的对话 被引量:5
2
作者 张建军 桂起权 +1 位作者 翟玉章 潘天群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4-82,共9页
这是一次两位分析哲学学者(翟玉章和潘天群,代表对辩证法的批判一方)与两位辩证论者(桂起权和张建军,代表对辩证法的辩护一方)之间的四人讨论会,主要是讨论在辩证法(及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连同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之间的关系问题,重点... 这是一次两位分析哲学学者(翟玉章和潘天群,代表对辩证法的批判一方)与两位辩证论者(桂起权和张建军,代表对辩证法的辩护一方)之间的四人讨论会,主要是讨论在辩证法(及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连同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之间的关系问题,重点在于辩证矛盾和辩证逻辑。批评方翟和潘认为,"辩证逻辑"要么是混乱的,要么是非正统、非标准的变异逻辑。如果是前者,当以它宣扬赤裸裸的矛盾为由而抛弃之;如果是后者,它在逻辑家族中自有一席之地,但它和标准逻辑在概念上并不能相互定义。辩护方桂和张都提倡辩证逻辑,但在对形式逻辑及矛盾律的看法方面又不尽一致。张主张矛盾律和形式逻辑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可违背;辩证矛盾绝不是逻辑矛盾,而是形式逻辑处理不了的另类矛盾。桂主张辩证逻辑是一种非经典逻辑,一种变异逻辑,矛盾律虽然不可违背,却可以超越,经典逻辑只是变异逻辑的极限情况。变异逻辑才是普遍情况。讨论的目的只在于澄清概念,消除含混,至于谁对谁错,没有最后定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辩证法 辩证逻辑 形式逻辑 逻辑矛盾 辩证矛盾 分析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德伦理学和道德建设 被引量:10
3
作者 陈真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0-64,共5页
道德建设从理论上讲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我们日常道德判断进行哲学反思,以取得对行为正确性和错误性判断的理性共识,从而按照理性的要求,重建我们的道德观念。第二,进行美德伦理学研究,以确定我们究竟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应... 道德建设从理论上讲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我们日常道德判断进行哲学反思,以取得对行为正确性和错误性判断的理性共识,从而按照理性的要求,重建我们的道德观念。第二,进行美德伦理学研究,以确定我们究竟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美德或理想人格。第三,研究怎样进行道德教育,特别是美德教育,以建立一个理想和谐的社会。本文着重探讨第二个方面的内容,包括三个问题:第一,西方伦理学发展的启示;第二,美德伦理学对中国现代化的意义;第三,怎样研究美德伦理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德伦理学 理想人格 道德建设 道德判断 伦理学研究 西方伦理学 中国现代化 哲学反思 道德观念 道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略的哲学思考 被引量:19
4
作者 曹孟勤 姜赟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2-97,共6页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略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从哲学世界观视域来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表达了对历史上人与自然"主奴关系"建构的不满和批判,从而摆正了人在世界中的合理位置,建构起一种新型的平等主义的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略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从哲学世界观视域来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表达了对历史上人与自然"主奴关系"建构的不满和批判,从而摆正了人在世界中的合理位置,建构起一种新型的平等主义的人与自然关系秩序。人与自然平等关系秩序建构,由于内在蕴含着尊重自然的道德态度,善待自然的道德责任,既要有所作为、又要避免胡作非为的行动方式,最终结果必然是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人与自然唯有平等,才有真义的和谐;人与自然唯有平等和谐,才有共生共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 主奴关系 和谐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里士多德美德伦理学思想述评 被引量:7
5
作者 陈真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3-38,共6页
从当代的视野重新解读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仍然可以看出他的美德伦理学是较为完备和系统的。他关于至善是一切实践理性思考的最终目的的思想,他关于美德或出自美德的德行构成至善或幸福的思想,他的美德“中道说”,他关于实践智慧的... 从当代的视野重新解读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仍然可以看出他的美德伦理学是较为完备和系统的。他关于至善是一切实践理性思考的最终目的的思想,他关于美德或出自美德的德行构成至善或幸福的思想,他的美德“中道说”,他关于实践智慧的作用的思想,他关于一个行动是合乎美德的,仅当它源自行动者出于美德自身理由而选择的理想的思想,以及他关于美德教育的思想,今天依然是我们研究和发展美德伦理学的重要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美德伦理学 幸福 中庸之道 思想述评 实践理性 实践智慧 美德教育 行动者 至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生态哲学走向发展哲学: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必然 被引量:3
6
作者 陈红桂 金丹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24-27,共4页
传统发展理论、生态哲学和发展哲学具有各自不同的致思路径。传统发展理论崩解的原因在其缺少对发展问题的前提性批判、元问题的拷问。生态哲学体认到这一点,但它自身存在的缺陷和矛盾,使之无法彻底澄清发展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困惑。而... 传统发展理论、生态哲学和发展哲学具有各自不同的致思路径。传统发展理论崩解的原因在其缺少对发展问题的前提性批判、元问题的拷问。生态哲学体认到这一点,但它自身存在的缺陷和矛盾,使之无法彻底澄清发展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困惑。而发展哲学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本质,从本体论、思维方式、价值论、伦理观等诸方面扬弃了先前的理论,从根本上超越了生态哲学。因此,发展哲学必将更好地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发展理论 生态哲学 发展哲学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决定英美元伦理学百年发展的“未决问题论证” 被引量:10
7
作者 陈真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6-33,共8页
摩尔1903年所提出的"未决问题论证"可以表达为:如果善可以定义为自然属性N,那么,"N是善的吗?"就不应当是一个未决问题。但"N是善的吗?"对任何理解该句子的人来说都是一个未决问题。因此,善不可以定义为N... 摩尔1903年所提出的"未决问题论证"可以表达为:如果善可以定义为自然属性N,那么,"N是善的吗?"就不应当是一个未决问题。但"N是善的吗?"对任何理解该句子的人来说都是一个未决问题。因此,善不可以定义为N。这一论证以非常有效的形式将伦理学判断或规范性判断的特殊性,即它们和自然科学的判断或任何本体论判断的区别凸现出来,它影响并决定了英美元伦理学百年发展的历程。了解这一论证对当代英美元伦理学产生如此深远影响之原因,对于我们今天的伦理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尔 善未决问题论证 元伦理学 自然主义谬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女性主义身体哲学 被引量:7
8
作者 吴华眉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2-57,共6页
后现代女性主义者将身体研究上升到其理论的核心位置。她们反对已经异化的身体概念,主张回归自然本真且生动活泼的身体,从身心合一而非身心分离的高度去思考自我和身体。她们详尽审视了二元思维的弊端,在对其批判和超越中,
关键词 身体哲学 女性主义者 身心合一 回归自然 二元思维 后现代 本真 主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生态哲学走向发展哲学——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必然 被引量:11
9
作者 陈红桂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6-29,共4页
本文细致梳理了传统发展理论、生态哲学、发展哲学各自的理论路径。指出传统发展理论崩解的原因在其缺少对发展问题的前提性批判、元问题的拷问。生态哲学体认到这一点,但它自身存在的缺陷和矛盾,使之无法彻底澄清发展过程中理论与实践... 本文细致梳理了传统发展理论、生态哲学、发展哲学各自的理论路径。指出传统发展理论崩解的原因在其缺少对发展问题的前提性批判、元问题的拷问。生态哲学体认到这一点,但它自身存在的缺陷和矛盾,使之无法彻底澄清发展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困惑。而发展哲学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本质,从本体论、思维方式、价值论、伦理观等诸方面扬弃了先前的理论,从而根本上超越了生态哲学。因此,发展哲学必将更好地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发展理论 生态哲学 发展哲学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学利己主义和伦理学利己主义 被引量:10
10
作者 陈真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8-54,共7页
存在两种不同的利己主义学说:心理学利己主义和伦理学利己主义,并利用当代西方伦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和作者的研究心得,探讨了两个问题。第一,“心理学利己主义”作为一种描述人性或者人的心理结构的科学学说是否为真?第二,“伦理学利己... 存在两种不同的利己主义学说:心理学利己主义和伦理学利己主义,并利用当代西方伦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和作者的研究心得,探讨了两个问题。第一,“心理学利己主义”作为一种描述人性或者人的心理结构的科学学说是否为真?第二,“伦理学利己主义”作为一种规范伦理学理论是否成立?严格的论证将证明心理学利己主义作为一种人性的描述性的理论不能为真,而伦理学利己主义尽管包含了某些合理因素,但作为一种规范伦理学理论也不能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学利己主义 伦理学利己主义 规范伦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大学教师的精神品性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燕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7-129,共3页
大学精神是大学理念的核心,是大学之为“大学”的质的规定性。大学精神与大学教师的精神品性是共契共通的。优良大学精神的孕育、形成与延续内在地要求大学教师要确立起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职业责任观、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学术自由观、... 大学精神是大学理念的核心,是大学之为“大学”的质的规定性。大学精神与大学教师的精神品性是共契共通的。优良大学精神的孕育、形成与延续内在地要求大学教师要确立起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职业责任观、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学术自由观、服务与引领相统一的社会责任观,还要树立起崇高的学术追求并养成独立的学者人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精神 职业责任 学术精神 学者人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财产权与契约关系——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读书札记 被引量:6
12
作者 高兆明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11,共7页
根据黑格尔的理解,作为自由意志定在的财产权实现离不开契约交换,契约交换是财产权实现的中介。契约关系是自由意志间的关系,其核心是将单一意志变为共同意志,并在共同意志下实现财产所有权交换。依据是否以平等人格为前提,契约分为形... 根据黑格尔的理解,作为自由意志定在的财产权实现离不开契约交换,契约交换是财产权实现的中介。契约关系是自由意志间的关系,其核心是将单一意志变为共同意志,并在共同意志下实现财产所有权交换。依据是否以平等人格为前提,契约分为形式契约与真实契约。私人间契约关系具有偶然性,因而,私人契约关系内在地要求客观公共力量的存在。从经济关系的维度理解契约关系,这不仅有助于从学理上深刻把握契约关系的实质内容,更有助于把握《物权法》颁布对于当代中国现代性进程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 财产权 契约交换 契约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自由意志的内在定在——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读书札记 被引量:7
13
作者 高兆明 《伦理学研究》 2005年第1期20-25,共6页
道德是不同于外在法的内在法 ,自由意志在个人意志中的具体存在即为道德。道德不仅是主观精神 ,更是能行动的意志。
关键词 道德 自由意志 内在定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伦理学研究的双重向度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志祥 《伦理学研究》 2006年第1期63-67,共5页
经济伦理学研究的向度问题缘起于八十年代的“内引”说与“外灌”说之争,突现于九十年代的道德功能大讨论。经济伦理学研究应当坚持两大向度:一个是目的向度,从人的生活出发,确定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一个工具向度,从经济的内在要求出发... 经济伦理学研究的向度问题缘起于八十年代的“内引”说与“外灌”说之争,突现于九十年代的道德功能大讨论。经济伦理学研究应当坚持两大向度:一个是目的向度,从人的生活出发,确定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一个工具向度,从经济的内在要求出发,提供经济发展的道德手段。只有将这两大向度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确立经济伦理学的社会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学 经济伦理学 研究方法 经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爱伦理学与情感主义美德伦理学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真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2-58,66,共8页
关爱伦理学是西方上世纪下半叶伴随女性主义运动的兴起和道德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试图与西方主流道德理论相抗衡的规范伦理学。它强调具体情景下的关爱关系、关爱、体验、响应或响应能力等,而不是抽象、普遍的道德规则。它的... 关爱伦理学是西方上世纪下半叶伴随女性主义运动的兴起和道德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试图与西方主流道德理论相抗衡的规范伦理学。它强调具体情景下的关爱关系、关爱、体验、响应或响应能力等,而不是抽象、普遍的道德规则。它的内容包含了许多不确定性,颇有争议,但只有将其理解为一种情感主义的美德伦理学,它才能成为一种有前途的规范伦理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爱 关爱关系 关爱伦理学 美德伦理学 情感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活与解释——论海德格尔实际生活思想的表达方式及与中国哲学的比较 被引量:1
16
作者 林丹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3-38,共6页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以生活为一切思想和哲学的出发点和源泉。这样,如何以恰当的方式通达它、表达它,而不使它受到概念化、抽象化、对象化的扭曲,就成为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问题。海德格尔以领会和解释的原则取代直观原则,前者是适应生活流本...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以生活为一切思想和哲学的出发点和源泉。这样,如何以恰当的方式通达它、表达它,而不使它受到概念化、抽象化、对象化的扭曲,就成为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问题。海德格尔以领会和解释的原则取代直观原则,前者是适应生活流本身的更为自然、原发的原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表达动态的终极思想这一困难问题。这一表达方式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表达方式极有相通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 生活 解释 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科学发展观的时代哲学意蕴
17
作者 汤建龙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7-30,共4页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体现了生态哲学、科技哲学以及经济哲学的意蕴,体现了人本学和价值哲学意蕴,在发展的价值导向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导向,并在理论上重新缝合了一度被割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体现了生态哲学、科技哲学以及经济哲学的意蕴,体现了人本学和价值哲学意蕴,在发展的价值导向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导向,并在理论上重新缝合了一度被割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客体向度"和"主体向度"。在对科学发展观进行理论诠释的过程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即科学发展观与西方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区别、科学发展观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及"民本"意识的本质区别问题。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论精神的绝好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哲学意蕴 马克思主义 生态哲学 科技哲学 经济哲学 价值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凄怆辉煌的人生——怀念哲学家舒炜光教授
18
作者 张之沧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60-270,共11页
舒炜光(1932-1988),男,安徽黟县人。1953年东北财经学院毕业,同年由国家教育部推荐师从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哲学系刘丹岩教授攻读研究生,后留校任教。23岁始出版专著和在《哲学研究》创刊号发表论文。1956年被评为“长春市社会主义... 舒炜光(1932-1988),男,安徽黟县人。1953年东北财经学院毕业,同年由国家教育部推荐师从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哲学系刘丹岩教授攻读研究生,后留校任教。23岁始出版专著和在《哲学研究》创刊号发表论文。1956年被评为“长春市社会主义建设青年积极分子”。1983年晋升教授,并被国家学位委员会聘为科技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担任过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全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理事,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吉林省分会、吉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吉林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先后被选为吉林省科学技术活动积极分子、长春市和吉林省劳动模范、吉林省科协系统先进科技工作者、吉林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师、连续4年被选为吉林大学优秀教师,1984年被授予吉林省中青年科学技术拔尖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家 教授 怀念 人生 精神家园 知识分子 政治家 艺术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区分——专名与谓词
19
作者 张立娜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2-56,共5页
现代逻辑创始人弗雷格认为专名与谓词分属不同的层次,具有很大差别;罗素、奎因等人认为专名是缩略的或人造的谓词,二者具有某种间接联系;伯奇认为专名本身就是谓词,二者具有直接联系。现代逻辑的产生使得专名的逻辑地位凸显,但随着现代... 现代逻辑创始人弗雷格认为专名与谓词分属不同的层次,具有很大差别;罗素、奎因等人认为专名是缩略的或人造的谓词,二者具有某种间接联系;伯奇认为专名本身就是谓词,二者具有直接联系。现代逻辑的产生使得专名的逻辑地位凸显,但随着现代逻辑的发展,对专名的处理越来越形式化,离人们的直觉也越来越远。其实,专名就是专名,谓词就是谓词,专名用个体常元来表示,谓词用谓词符号来表示,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将专名转化为谓词或与谓词相等同的观点忽略了二者的区别,而且也违背了人们的直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名 谓词 个体常元 摹状词 直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恩·内尔森的女性主义自然主义科学哲学观探析
20
作者 董美珍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11,共5页
基于对莱恩.内尔森的女性主义自然主义科学哲学作一些梳理与阐释,聚焦于内尔森的女性主义自然主义经验论、女性主义社会认识论两方面,以期阐明内尔森关于女性主义自然主义科学哲学的内涵,进而深入认识自然主义科学哲学理论。
关键词 自然主义 女性主义 科学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