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校教师健康管理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南京师范大学为例 被引量:9
1
作者 李欧美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63-167,共5页
以高校教师为调查对象,调查分析高校教师健康管理认知、健康管理行为及相关影响因素,为高校开展教师健康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随机抽取的253名(男122,女131)高校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对健康概念有较好的理... 以高校教师为调查对象,调查分析高校教师健康管理认知、健康管理行为及相关影响因素,为高校开展教师健康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随机抽取的253名(男122,女131)高校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对健康概念有较好的理解,而对于健康管理概念仍然比较陌生;他们具有接受健康管理服务的意愿和意识,但在自我健康管理上缺乏科学手段,表现在对健康诊断结果只有调整的意识,对营养膳食关注不够,缺少科学的健康相关指导及心理调适,生活方式有待于改善.健康管理是有效预防和降低慢性疾病的重要手段,高校具有开展健康管理的条件,可以依托校医院建立健全健康管理系统,通过宣传、健康管理服务等手段提高教师的健康管理意识,改善教师的生活方式,促进教师健康水平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教师 健康 健康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体空间生产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众传播 被引量:13
2
作者 揭晓 王永贵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7-64,共8页
以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普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日常交往、日常传播实践的空间化场所。新媒体不断以新的方式占有空间,不仅构造了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和交往模式,而且深刻地改变了当代社会的生产模式... 以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普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日常交往、日常传播实践的空间化场所。新媒体不断以新的方式占有空间,不仅构造了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和交往模式,而且深刻地改变了当代社会的生产模式和政治现实,成为形塑日常生活空间的重要力量。在新媒体传播时代,需要积极构建空间性思维、优化拟态环境、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及增强消费文化产品的传播功能等,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牢牢掌握对新媒体空间的主导权,生产和塑造新的空间形态,避免出现新媒介空间的异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生产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大众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历史性成就和基本经验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振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3,共10页
中国共产党是当代中国的领导核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办好一切事业的根本保证。新时代以来,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理论层面“正本清源”,从社会主义本质、中国式现代化、民族复兴等视角... 中国共产党是当代中国的领导核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办好一切事业的根本保证。新时代以来,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理论层面“正本清源”,从社会主义本质、中国式现代化、民族复兴等视角深化了对党的领导地位的认识,以“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视角揭示了党的全面领导的本质内涵及原则要求,以“两个维护”明确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核心主体,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学说新境界;在制度层面“立梁架柱”,明确了党的领导制度的根本领导制度地位,建构了系统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党的全面领导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贯彻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执行机制;在实践层面“扎实推进”,巩固了党对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国防和军队建设、意识形态等领域的全面领导,各项事业取得了突出成就。纵观新时代以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伟大实践,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坚决维护党的核心和党中央权威、坚持并发展党的创新理论、提高党的领导水平与长期执政能力、健全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是基本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党的全面领导 新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哲学视域下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结构与功能探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振 杨玉城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3,共10页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为当代中国国家制度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首次提出了“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这一时代命题。回应“制度如何健全”的逻辑前提与实践基础是厘清“制度是什么”等问题,制度哲学为剖析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内在结...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为当代中国国家制度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首次提出了“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这一时代命题。回应“制度如何健全”的逻辑前提与实践基础是厘清“制度是什么”等问题,制度哲学为剖析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内在结构样态与外在功能表现提供了合理可行的理论密钥。在制度哲学视域下,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内部呈现出“三大制度层次”与“两大制度类型”相互联结的“三层两型”结构,同时与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图谱等外围制度系统存在结构性关系。依据特定结构及结构性关系,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既发挥着规范领导权责、形成自由秩序与推进规模治理等基本功能,也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图谱中具有清晰的功能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全面领导制度 制度哲学 结构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孙少平形象的时代价值 被引量:2
5
作者 孙绪敏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1-157,共7页
孙少平以草根奋斗者的质朴、厚重、理性,奉献利人,绽放出超乎寻常的道德情义,面对苦难的忍辱负重、坚忍不拔、豁达乐观的精神价值,涌动着抗争奋进的生活力量。他是底层社会普通民众的代表,彰显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像牛一样劳动,... 孙少平以草根奋斗者的质朴、厚重、理性,奉献利人,绽放出超乎寻常的道德情义,面对苦难的忍辱负重、坚忍不拔、豁达乐观的精神价值,涌动着抗争奋进的生活力量。他是底层社会普通民众的代表,彰显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奋斗激情、立足平凡又超越平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一代代青年中产生了强烈的价值认同,使作品洋溢着生生不息的时代激情和顽强奋进的精神力量。孙少平形象的时代价值是实现民族复兴梦和人民幸福梦的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少平 人物形象 时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强调政治站位的逻辑及历史演进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振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14-17,共4页
政治站位问题聚焦于历史个体同时反映国家、民族和政党在历史发展中所作的道路选择和价值决断。政治站位从本质上反映出政治路线和政治目的,政治意识和站位意识受所在时代政治价值观直接影响,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性和历史属性。中国共产... 政治站位问题聚焦于历史个体同时反映国家、民族和政党在历史发展中所作的道路选择和价值决断。政治站位从本质上反映出政治路线和政治目的,政治意识和站位意识受所在时代政治价值观直接影响,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性和历史属性。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阶段一直强调政治站位问题,经历了"找准"政治站位、"站稳"政治站位和"提高"政治站位三个历史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政治站位呈现出贯穿于从严治党和治国理政全过程的特征,强调政治站位具有三重逻辑理路。一是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属性的根本要求;二是现实逻辑: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保障;三是实践逻辑:防范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立场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政治站位 政治建设 党的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发展与模式创新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媛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5-41,共7页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大理论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了从资本主义现代化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性质之“变”、从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的现代化的理念之“转”与从中国式的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的体系之“定”的理论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秉持马克...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大理论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了从资本主义现代化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性质之“变”、从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的现代化的理念之“转”与从中国式的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的体系之“定”的理论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秉持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系统论、人民性等要求,彰显了党积极把握历史主动并不断开拓创新、贯彻社会系统论并追求整体协调发展、践行人民立场并坚守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等本质意蕴。也正是这些内在规定,使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崇尚的资本逻辑与资本立场,代之以人民逻辑与人民立场,扬弃了苏联现代化固守的集中体制与单一思维,代之以整体逻辑与系统思维,克服了依附现代化的消极被动思维方式,代之以自立精神、主动精神和创新思维,彰显了其模式的超越性、创新性与世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以人民为中心 系统思维 主动精神 创新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党建:概念界说、历程考察与核心向度 被引量:19
8
作者 曲值 张振 《治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3-129,160,共18页
数字技术与政党建设的深度融合催生了一系列党建新实践和新形态,数字党建就是其中最为核心的概念之一。数字党建不是数字技术与党建工作的简单叠加,而是多维度多层次的赋能增权和交互融通。制度安排和技术嵌入协同推进,技术赋能、赋责... 数字技术与政党建设的深度融合催生了一系列党建新实践和新形态,数字党建就是其中最为核心的概念之一。数字党建不是数字技术与党建工作的简单叠加,而是多维度多层次的赋能增权和交互融通。制度安排和技术嵌入协同推进,技术赋能、赋责、赋权互促共融,党建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紧密耦合是党建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向度。基于党建数字化过程中数字信息技术的嵌入、赋能与协同,数字党建逐步重塑了单纯基于技术理性的思维方式,历经地方探索、局部发展和整体部署三个阶段,逐步成为助力政党治理现代化和确保党始终走在数字时代前列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支撑。但需始终明确,数字党建的核心要义不是“数字”而是“党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建设 数字党建 大数据 中国式现代化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伦理风险的镜像、透视及其规避 被引量:32
9
作者 王东 张振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9-115,共7页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同时也引起了一定的伦理风险问题,诸如技术伦理风险、社会伦理风险和人类生存伦理风险等。这些伦理风险的背后是主体规范缺失和角色失准、情境变化中矛盾展现、人类关于实践意义认知差...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同时也引起了一定的伦理风险问题,诸如技术伦理风险、社会伦理风险和人类生存伦理风险等。这些伦理风险的背后是主体规范缺失和角色失准、情境变化中矛盾展现、人类关于实践意义认知差异和原则淡化、伦理形态的嬗变与重构等因素。规避人工智能所带来的伦理风险,须坚持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最高伦理规范,在全面深化基本原则遵循的基础上,推进伦理制度建设和新型人机关系建构,不断提升人类应对科技迅猛发展带来的伦理风险的能力和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伦理风险 规避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全面领导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振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5-12,共8页
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阶段取得成功的关键和保障。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仅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的必然选择,还是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价值导向的必然选择,更... 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阶段取得成功的关键和保障。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仅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的必然选择,还是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价值导向的必然选择,更是我们党巩固长期执政地位的必然选择。面对党情、国情和世情的巨大变化,意识形态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和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科学强化意识形态管理权、努力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等三大基本原则,从巩固党的指导思想领导地位、加强制度建设、平台阵地建设以及聚焦重点人群意识形态教育等方面着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凝聚力,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 党的全面领导 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生成逻辑的多维阐释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振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0-29,I0002,I0003,共12页
作为百年党史特别是新时代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是自封的,也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必然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具有深厚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文化逻辑、实践逻辑和未来逻辑.从理论逻辑上看,"... 作为百年党史特别是新时代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是自封的,也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必然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具有深厚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文化逻辑、实践逻辑和未来逻辑.从理论逻辑上看,"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孕育于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内在规定,是组织建设与思想建设的统一;从历史逻辑上看,"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来源于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反思总结,是历史教训与历史经验的统一;从文化逻辑上看,"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发展于中国与世界政治发展的文化土壤,是中国传统与世界文明的统一;从实践逻辑上看,"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形成于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的伟大实践,是全党共识与全民意志的统一;从未来逻辑上看,"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深化于奋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是党的建设与党的事业的统一.新时代新征程上捍卫"两个确立"是"党之大者""国之大者",全党全国必须基于大历史观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生成的多维逻辑,进而将"两个确立"转化为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两个确立" 党的全面领导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化的理想与理想的进化:略论鲁迅1898—1926年间进化思想的演变 被引量:1
12
作者 戴静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3期116-124,共9页
鲁迅1898—1926年间的进化思想是随着对国家、社会、人生问题的深入思考而不断发生变化的。他早年从信奉科学万能转向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倡导通过培养人的内在精神来提升“人治”的力量,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他也质疑了“强权即公理”的... 鲁迅1898—1926年间的进化思想是随着对国家、社会、人生问题的深入思考而不断发生变化的。他早年从信奉科学万能转向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倡导通过培养人的内在精神来提升“人治”的力量,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他也质疑了“强权即公理”的正当性,将对文明进步的认知从强者立场转向弱者立场,深化了对殖民处境下弱者和弱国生存困境的理解。五四时期,鲁迅提出“真的人”的命题,通过追问人的理想形态能否进化成功,深刻质疑和解构了这一命题。1926年鲁迅提出“人是进化的‘中间物’”思想,强调直面现实人生,用深沉的韧性的战斗向死而生。鲁迅的进化思想不仅表现出他对重建中国文明的热望,也展示出他作为个体生命自我进化所达到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进化 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