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济梯度视角下江苏省乡村地域多功能格局演变及机理分析
1
作者 陈园 乔伟峰 +2 位作者 李琛 郭汶旭 唐娟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8-298,共11页
不同经济梯度下乡村地域多功能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各不相同,有针对性地探索乡村地域多功能格局演变差异并分析其机理,是构建乡村振兴差异化路径的基础。该研究以江苏省为研究区,通过构建乡村地域多功能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泰尔... 不同经济梯度下乡村地域多功能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各不相同,有针对性地探索乡村地域多功能格局演变差异并分析其机理,是构建乡村振兴差异化路径的基础。该研究以江苏省为研究区,通过构建乡村地域多功能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泰尔指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模型,从经济梯度分异视角综合分析2010—2020年江苏省全域和局域乡村地域多功能水平的时空演变差异,并探究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江苏省乡村地域多功能水平由0.278提升到0.441,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不同的经济梯度下乡村地域主导功能不同,苏南地区以经济发展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为主,苏北地区以农业生产功能和生态保育功能为主,苏中地区处于相对均衡的状态;2)从区域发展差异上看,乡村地域多功能泰尔指数从0.011下降到0.009,表明整体差异逐渐减小,从空间差异上看,乡村地域多功能与经济梯度分异吻合程度由0.301上升到0.349再下降到0.138,农业生产功能、社会保障功能与经济梯度吻合度先下降后上升,经济发展功能、生态保育功能与经济梯度吻合度呈下降趋势;3)年降水、二三产业占比和人均社会消费额是影响江苏省经济梯度分异下乡村地域多功能的主导因素,自然因素起到基础支撑作用,各因素之间存在协同增强效应。不同经济梯度下乡村地域多功能的驱动因素差异显著,总体上表现为以经济因素为主导,由北向南自然因素的影响逐渐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梯度 乡村地域多功能 江苏省 影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生态源地适宜性评价与生态安全格局快速构建——以南京市高淳区为例
2
作者 李语旻 万懿 +5 位作者 乔伟峰 樊欣 顾余庆 林彤 何天祺 刘战笑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7-218,共12页
针对传统源地识别方法在小尺度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中存在适用性不强、效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县域生态安全格局快速构建技术路径。以南京市高淳区为例,建立生态敏感性—生态干扰性集成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度研究区生态源地适宜性的高低,... 针对传统源地识别方法在小尺度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中存在适用性不强、效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县域生态安全格局快速构建技术路径。以南京市高淳区为例,建立生态敏感性—生态干扰性集成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度研究区生态源地适宜性的高低,并划定等级分区;综合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对生态阻力因子进行组合赋权,从土地利用类型、自然环境属性和人类建设活动3个方面搭建复合型阻力面;基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和重力模型提取三级生态廊道,构建区域综合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结果显示:(1)高淳区生态源地高适宜区面积为138.27 km^(2),主要分布于石臼、固城两湖以及区境东北部的林地、重要水库湿地;(2)最终识别生态源地规模80.20 km^(2),占全域面积的10.15%,总体呈现“东密西疏”和“空间集聚”的分布特征;(3)整合后生态廊道全长710.37 km,其中主要廊道135.76 km、次要廊道180.56 km、一般廊道394.05 km,建议宽度分别为200—300 m、100—200 m和60—100 m。与南京市现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对照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保证源地识别结果可靠性的基础上,简化评价指标体系,提高了相关工作效率,可为区县尺度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敏感性 生态干扰性 生态源地适宜性评价 潜在生态廊道 高淳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康养文娱设施可达性与老年人口的空间匹配关系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3
作者 刘恒 陆玉麒 +1 位作者 牛博 高丽娜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60-873,共14页
21世纪以来,人口老龄化成为重要社会性问题,完善社会养老服务空间体系、合理配置养老资源对于应对社会老龄化问题具有深远意义。现有研究多局限于老年人口生理上的护理疗养和健康管理,忽视了老年群体的精神性、文娱性需求与相关服务空... 21世纪以来,人口老龄化成为重要社会性问题,完善社会养老服务空间体系、合理配置养老资源对于应对社会老龄化问题具有深远意义。现有研究多局限于老年人口生理上的护理疗养和健康管理,忽视了老年群体的精神性、文娱性需求与相关服务空间配置的合理性探究。文章以四川省为例,使用修正后的World Pop数据分析老年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栅格成本距离方法测算老年康养文娱设施的空间可达性,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刻画栅格尺度下二者间的空间匹配度。在此基础上,运用地理探测器剖析匹配关系的影响因子及其驱动机理,深入分析区域老年康养文娱设施布局的合理性。研究发现:1)四川省老年康养文娱设施空间布局非均衡现象普遍。在较为舒适的出行时长范围内,相当比例的老年人口获取服务困难较大,设施配置的空间非均衡性突出。2)四川省老年康养文娱设施的总体可达性状况不佳,省会城市及其他市州设施可达性状况差异显著。3)四川省老年康养文娱设施可达性与老年人口间的匹配度空间异质性显著,川西大部分区域属于失调类型,说明四川省部分地区老年康养文娱设施建设的空间合理性有待提升。4)老年康养文娱设施可达性与老年人口分布匹配情况的空间自组织性仍以集聚为主要驱动力,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康养文娱设施 可达性 匹配关系 地理探测器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域尺度国土空间规划:认知、职能与构建 被引量:97
4
作者 贾铠阳 乔伟峰 +2 位作者 王亚华 戈大专 黄璐莹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6-23,共8页
研究目的: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为契机,科学认知村域尺度国土空间规划内涵,明确其基本职能,并提出构建路径。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当前乡村面临转型,而村域规划存在理论认知不深入、技术支撑... 研究目的: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为契机,科学认知村域尺度国土空间规划内涵,明确其基本职能,并提出构建路径。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当前乡村面临转型,而村域规划存在理论认知不深入、技术支撑不足、实施管理困难等问题,新时期村域国土空间规划应依据外部社会背景及村庄内在条件,在全面认知乡村价值前提下,通过空间资源要素配置与用途管制来干预乡村空间重构并服务于乡村治理。研究结论: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域国土空间规划应当具备指明乡村振兴路径、强化乡村空间治理、行使自然资源监管、尊重多元价值诉求等基本职能,并基于问题、需求、目标、行动四维导向进行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村域尺度 乡村振兴 乡村价值 空间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的村镇建设格局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以常州市金坛区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元芳 乔伟峰 +1 位作者 杨春花 陈园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6-113,共8页
村镇建设格局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该文以地处苏南的常州市金坛区为研究对象,构建金坛区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测度指标体系,诊断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存在的问题,评价村镇建设格局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优化策略。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内... 村镇建设格局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该文以地处苏南的常州市金坛区为研究对象,构建金坛区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测度指标体系,诊断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存在的问题,评价村镇建设格局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优化策略。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内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点主要围绕主城区、城镇中心及交通主干道分布,整体呈现出“一个大中心、多个小中心”的放射状空间格局,不同公共服务设施之间可达性分异较大;②金坛区居民点分形特征较强,居民点分布呈现出多区域片状集聚的空间特征,基本沿主要交通线路扩张;③金坛区村镇建设存在村镇空间形态复杂、村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不均衡、村镇规模等级不合理的问题,据此提出提高村镇空间结构稳定性等村镇建设格局空间优化建议。研究结果可为“苏南洼地”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及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服务设施 可达性 村镇建设格局 乡村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多源数据的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健康影响机制研究
6
作者 高彬嫔 吴映梅 +3 位作者 武燕 李琛 郑可君 王梦娇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5-151,共7页
从人地耦合视角出发,基于“活力—组织力—恢复力—贡献力”(VORS)模型,综合评价2000—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融合人口密度、POI等多源数据,利用最优参数的地理探测器揭示大湾区生态系统健康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结果表... 从人地耦合视角出发,基于“活力—组织力—恢复力—贡献力”(VORS)模型,综合评价2000—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融合人口密度、POI等多源数据,利用最优参数的地理探测器揭示大湾区生态系统健康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大湾区平均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由0.279下降到0.255,湾区中部生态系统健康恶化加剧。(2)生态系统健康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热点区集中分布在北部肇庆、惠州市;冷点区集中分布在佛山、广州市,且城市交界处的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变化最为剧烈。(3)人口密度成为影响大湾区生态系统健康的主导因子,其与各类城市设施用地交互作用下对生态系统健康的扰动最为剧烈。公共设施用地、工业设施用地、商业设施用地以及居住用地成为影响大湾区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因子,因其对原始自然环境和生态组分的破坏,加剧了生态系统健康的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 POI数据 影响机制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功能⁃胁迫”的江苏省土地利用转型与生态环境响应 被引量:3
7
作者 杨春花 乔伟峰 +1 位作者 李琛 成晶晶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11-2325,共15页
中国社会经济快速转型背景下,土地利用变化日趋剧烈,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显著影响,探究土地利用转型与生态环境响应,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苏省作为研究区,采用2000、2010、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以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 中国社会经济快速转型背景下,土地利用变化日趋剧烈,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显著影响,探究土地利用转型与生态环境响应,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苏省作为研究区,采用2000、2010、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以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为切入点,基于“结构⁃功能⁃胁迫”的评估框架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测度,从全局视角分析2000—2020年江苏省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响应,从局域视角探究同类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差异性。研究发现:(1)2000—2020年江苏省生活用地面积增加6974.57km^(2),生态用地面积增加1884.28km^(2),生产用地面积减少7403.05km^(2)。(2)江苏省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整体基本维持稳定,但呈下降趋势,在空间上呈“中高南北低”的空间格局。(3)从全局来说,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存在两面性,农业生产用地转入水域生态用地生态环境正向效应显著,农业生产用地转为城镇生活用地生态环境负向效应明显。(4)从局域来说,同类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存在差异性,既可能引发生态环境质量的恶化,亦可能促进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典例为农业生产用地的扩张。研究结果可为快速城镇化地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提供区域实践案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环境质量 生态环境响应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
8
作者 翟梦新 陆玉麒 +2 位作者 胡舒云 邵海雁 孙林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63,共11页
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2012—2021年长江经济带106个地级市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运用泰尔指数、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探究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时空演变、交互特征及区域差异,构建“供应方—需求方—监管方—基础环境”多维影响因子框架,以时空... 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2012—2021年长江经济带106个地级市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运用泰尔指数、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探究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时空演变、交互特征及区域差异,构建“供应方—需求方—监管方—基础环境”多维影响因子框架,以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各因子影响作用的空间分异。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呈“W”形演变趋势,且保持“下游>中游>上游”的分布态势;高效率城市由分散分布向下游集中,较高效率城市由集中于下游趋于分散,中等效率城市向下游北部转移,挤占了原低效率城市分布空间,中下游快增长型城市占比较少;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局部空间格局稳定,空间关联类型存在明显转移惰性,分流域动态性呈现“上游>中游>下游”态势;企业规模、环境规制、经济基础、对外开放以及降水在全域总体起促进作用,其余因子作用效果空间异质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技术创新效率 超效率SBM模型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空间异质性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冷凉区宜农空间识别与开发
9
作者 胡舒云 陆玉麒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7-270,共14页
冷凉气候是支撑西北山区农业转型和培育特色经济的重要资源,冷凉区农业综合开发能够有效促进甘肃省发挥区位比较优势,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在论述大食物观背景下冷凉型农业资源的战略意义基础上构建甘肃省冷凉区开发理论框架,根据自然... 冷凉气候是支撑西北山区农业转型和培育特色经济的重要资源,冷凉区农业综合开发能够有效促进甘肃省发挥区位比较优势,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在论述大食物观背景下冷凉型农业资源的战略意义基础上构建甘肃省冷凉区开发理论框架,根据自然指标叠置分析识别省内冷凉气候的优势区域空间指向,采用K-means聚类方法,对甘肃省冷凉区范围内169249个1 km精度的格网进行农业功能类型分区。结果表明:(1)甘肃省冷凉区面积约1.69×10^(5)km^(2),约占全省土地面积41.97%,分布在12市(自治州)、68县(区)、1034乡(镇),其冷凉型农业以畜牧业和种植业为主,特色林业面积较小。(2)冷凉区可划分为7种农业发展类型,分别为北山荒漠高寒牧业区、祁连山地旱寒牧业区、黄土高原旱凉牧业区、甘南高原湿冷牧业区、河西走廊温凉耕作区、陇中山地温凉农牧区、陇南山地湿冷农林牧区,其中牧业4类,种植业1类,农牧混合型2类。(3)根据1 km格网单元统计,冷凉型牧业、种植业、混合型农业分别占比56.22%、16.30%和27.49%;而在行政单元尺度,可发展三大类农业类型的占比较为平均,均为30%左右的乡镇和区县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凉区 冷凉型农业 农业类型 大食物观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乡村“三生”功能耦合协同测度及格局演化 被引量:22
10
作者 魏璐瑶 陆玉麒 +2 位作者 马颖忆 陈娱 王毅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596-1608,共13页
探究国土空间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即"三生"功能)的耦合协同关系和时空演化特征是优化乡村地域功能、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在明确"三生"功能逻辑内涵的基础上,以县域为评价单元,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局部自相关... 探究国土空间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即"三生"功能)的耦合协同关系和时空演化特征是优化乡村地域功能、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在明确"三生"功能逻辑内涵的基础上,以县域为评价单元,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局部自相关分析、Dagum基尼系数及子群分布方法,测算2002、2007、2012和2017年江苏省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以及"三生"功能综合评价值,揭示"三生"功能多维尺度的时空演变和耦合协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江苏省乡村"三生"功能高值集聚特征凸显,生产功能时空异质性明显,苏北地区及其与苏中地区交界处生产功能优势突出,生态功能优势地域单元呈现扩张趋势。江苏省乡村"三生"功能多处于磨合阶段和高水平耦合阶段,极弱耦合地域单元占比最低。苏北地区中等耦合地域组团集聚,苏中、苏南地区主要为高水平耦合单元。"三生"功能一般协调地域单元占比最高,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整体呈减弱态势。江苏省乡村地域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两两之间低水平耦合协调发展情况持续恶化,多处于失衡协调区和过渡协调区,并未实现空间良性共振。江苏省乡村"三生"功能非均衡性经历上升—降低—上升的演化过程,苏南地区组间差距始终较小。生活功能非均衡程度波动起伏趋势与"三生"综合功能和生产功能相一致,研究期内生态功能的地域非均衡性逐渐减弱。卫生医疗水平和生态环境情况对于提升江苏省乡村"三生"功能具有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三生”功能 耦合协调 Dagum基尼系数 时空格局 影响因素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陶洁怡 董平 +3 位作者 周年兴 陆玉麒 龚霄 马小宾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6-73,共8页
长江经济带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展示长江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挖掘、保护和利用长江经济带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依据。该文基于多元地理加权回归,综合利用DBSCAN聚类算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空间分布及其影响... 长江经济带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展示长江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挖掘、保护和利用长江经济带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依据。该文基于多元地理加权回归,综合利用DBSCAN聚类算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可形成6个集聚区:江浙吴越历史文化村镇集聚区、皖赣徽商历史文化村镇集聚区、赣鄱历史文化村镇集聚区、巴蜀历史文化村镇集聚区、黔文化历史文化村镇集聚区和滇文化历史文化村镇集聚区。2)考虑变量空间异质性的多元地理加权回归结果更精确,作用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地形、经济、生态、人口、交通因素。3)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空间分布是自然和社会经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经济、人口、交通、地形、生态因素;地形和人口因素为负向影响,经济与交通因素为正向影响,影响强度均自西向东减弱,生态因素的影响强度自西向东由正转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多元地理加权回归 DBSCAN聚类算法 影响因素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城市网络联系强度的时空演化研究--基于2014~2018年航空客运数据 被引量:34
12
作者 李恩康 陆玉麒 +1 位作者 杨星 陈娱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2-39,共8页
基于2014年4月至2018年8月的全球航空客运数据,运用Gephi网络分析探讨全球城市网络联系强度的时空演化过程,并基于定积分的基本概念构建了"联系强度-空间距离"模型,从新的视角解读全球城市网络联系强度对空间距离的突破,研究... 基于2014年4月至2018年8月的全球航空客运数据,运用Gephi网络分析探讨全球城市网络联系强度的时空演化过程,并基于定积分的基本概念构建了"联系强度-空间距离"模型,从新的视角解读全球城市网络联系强度对空间距离的突破,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全球城市网络联系强度在2014~2018年总体呈上升态势,西欧城市群、北美城市群、东亚城市群构筑了全球城市网络骨架;②全球城市网络对空间距离的突破在2016年达到峰值后又呈现阶段性回落,反映出全球城市网络演化与重构的复杂性和波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城市网络 航空客运 Gephi “联系强度-空间距离”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曲线的黑龙江省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流动耦合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魏璐瑶 陈娱 +1 位作者 刘倩倩 陆玉麒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5-105,共11页
通过构建P-S曲线评价模型,从承压系统和施压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出发,剖析2015年黑龙江省资源环境承载情况,并解析影响黑龙江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重要因子;利用人口流动规模和人口流动强度表征黑龙江省人口流动特征,并采用宏观趋势分... 通过构建P-S曲线评价模型,从承压系统和施压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出发,剖析2015年黑龙江省资源环境承载情况,并解析影响黑龙江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重要因子;利用人口流动规模和人口流动强度表征黑龙江省人口流动特征,并采用宏观趋势分析、空间变差函数、位序—规模法则、秩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流动的空间耦合特征和数量耦合规律。结果表明:1)政策性因素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中占据重要地位,资源环境承压系统的影响力整体上高于人类活动施压系统。2)黑龙江省尚不存在具备明显潜力的盈余高值区,哈尔滨市为典型的超载高值区,盈余低值区空间布局较为分散。3)除讷河市外,黑龙江省人口流动密集区主要集中在各地级市辖区;人口流动平衡型活跃区占比最高,非活跃区占比最低,净流出型活跃区主要分布在省西南部。4)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流动规模、流入人口规模呈显著正相关,而与人口流动强度无明显相关性,与人口净迁移率的空间共振效应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曲线评价模型 资源环境承载力 人口流动 耦合 黑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年以来苏州城市化发展过程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吴菊 乔伟峰 王亚华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9-105,共7页
城市化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研究城市化发展过程及其内在机理对建设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以发达地区苏州市为例,从城市化四大子系统人口、土地、经济及社会构建了一级指标,运用熵值法对苏州... 城市化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研究城市化发展过程及其内在机理对建设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以发达地区苏州市为例,从城市化四大子系统人口、土地、经济及社会构建了一级指标,运用熵值法对苏州的城市化发展过程进行阶段划分,同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因子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1990年以来苏州城市化发展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阶段Ⅰ为1990-1999年,属于城市化初始发展阶段,该时期城市化驱动力主要以内生动力为主;阶段Ⅱ为2000—2007年,属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化驱动力主要以外资驱动为主;阶段Ⅲ为2008-2015年,城市化发展出现稳步发展趋势,以城市化的产业升级为主要特征.②影响苏州城市化发展动力因子是多元化的,主要受到经济发展、外资驱动及产业升级的影响,这种影响与苏州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形具有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过程 机理 主成分分析 苏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耕地多功能利用权衡/协同关系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殷如梦 李欣 +1 位作者 曹锦秀 方斌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9-75,共7页
为揭示江苏省县域耕地生产、社会、生态功能的竞争力空间格局、空间关联特征及权衡/协同关系,构建多组态指标体系定量识别耕地多功能,探析江苏省县域耕地多功能空间竞合优劣状态,借助空间自相关和相关系数法定量测算江苏省55个县域耕地... 为揭示江苏省县域耕地生产、社会、生态功能的竞争力空间格局、空间关联特征及权衡/协同关系,构建多组态指标体系定量识别耕地多功能,探析江苏省县域耕地多功能空间竞合优劣状态,借助空间自相关和相关系数法定量测算江苏省55个县域耕地多功能的权衡/协同关系.结果表明:(1)生产功能空间上呈“中间高两头低”斑块状特征,社会功能苏南-苏中-苏北高低相间分布,生态功能空间上有依山傍水之势,集中于环洪泽湖、沿江北岸、沿海等地区;(2)江苏省耕地生产、社会、生态3种功能具有正相关类型(HH、LL)数量多,呈“组团”式特征;负相关类型(HL、LH)数量少,呈“散布”状分布规律;(3)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呈现了权衡态势,权衡关系表现较强烈,社会功能与生态功能变化趋势类似于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权衡关系没有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强烈.研究认为,未来应控制耕地的生产功能与社会功能对耕地生态功能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并以提升生产质量为导向协调优化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多功能 空间格局 权衡与协同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城镇化地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指数的粒度效应——以扬州市广陵区为例 被引量:13
16
作者 张皓玮 李欣 +1 位作者 殷如梦 方斌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22-130,共9页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粒度效应研究,对数字制图、土地利用调查、生态景观格局建设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可进一步揭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作用机理,为科学土地利用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本文以扬州市广陵区为例,以土地利用调查数据为基础,以...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粒度效应研究,对数字制图、土地利用调查、生态景观格局建设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可进一步揭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作用机理,为科学土地利用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本文以扬州市广陵区为例,以土地利用调查数据为基础,以景观格局指数和GIS空间分析为手段,对10种空间尺度下的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粒度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斑块类型水平:随粒度增加,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呈现2种粒度效应:单调下降、无规则变化,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交通运输用地、耕地3种地类的斑块数量、斑块密度受粒度变化影响较大,随时间变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景观格局指数差异不大;(2)景观水平: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变化的粒度效应随粒度增大而出现2种态势:单调下降、波动状下降,聚集指数对粒度变化较敏感,随时间变化表现出相似规律.研究区景观格局的破碎度总体减小,斑块形状愈趋规则,景观各组分分配趋于均匀,景观的斑块多度和异质性也微弱增强,整体的景观格局稳定性得到改善.研究还发现,60 m的空间尺度是研究区范围内最适宜分析粒度.该研究为平原地区的快速城镇化区域精细合理土地利用提供参考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粒度效应 广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内涵认知与体系构建 被引量:43
17
作者 杨壮壮 袁源 +2 位作者 王亚华 乔伟峰 林彤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9,共9页
研究目的:把握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内涵认知,构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与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在经历了空白、雏形、确立、发展、完善到统一的6个阶段变化后,其现实需求与发展目标也随之改变,现... 研究目的:把握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内涵认知,构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与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在经历了空白、雏形、确立、发展、完善到统一的6个阶段变化后,其现实需求与发展目标也随之改变,现阶段的管制需求主要是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国土空间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管制目标主要是规范国土空间开发秩序、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提升国土空间开发质量。(2)新时期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构建可从计划管理、空间准入、用途转用、实施许可、监督管理等环节入手,其中计划管理、空间准入、用途转用是事前计划环节,实施许可是事中管理环节,监督管理是事后监管环节。研究结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作为一项系统性和综合性研究工作,应在国家层面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开展基础研究,深入了解各个环节的运行机制和各层级的实施机制、传导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生态文明 内涵认知 体系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耕地保护制度70年:历史嬗变、现实探源及路径优化 被引量:116
18
作者 牛善栋 方斌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12,共12页
研究目的:解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耕地保护制度的嬗变过程,凝练政策演化的综合归因和隐性规律,廓清新时代耕地保护方向。研究方法:归纳演绎法和理论分析法。研究结果:(1)中国耕地保护制度经历了"意识觉醒-概念深化-制度发... 研究目的:解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耕地保护制度的嬗变过程,凝练政策演化的综合归因和隐性规律,廓清新时代耕地保护方向。研究方法:归纳演绎法和理论分析法。研究结果:(1)中国耕地保护制度经历了"意识觉醒-概念深化-制度发展-转型完善"的过程;(2)耕地保护制度的内涵变革呈现出从"数量"转变为"数量+质量",再跃迁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均衡管理,完成了由"国策-基本国策-生命线-红线"的地位进阶;(3)耕地保护的现实障碍主要源于行政体制、资源本底、质量风险和生态健康4大逻辑本体。研究结论:耕地保护面临体制效能发挥不充分和区域空间不均衡的新矛盾,应加快形成"多元共同体+制度平台+科学测算+监管体系+学理认知"的耕地结构域保护多维交互优化路径,支撑新时代耕地保护政策体系的发育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 政策演进 现实探源 路径优化 归纳演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江城市群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时空耦合关系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壮壮 王亚华 +2 位作者 乔伟峰 吴菊 毕云龙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第24期280-286,共7页
研究国土开发强度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有利于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以扬子江城市群为例,通过构建国土开发强度测度模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关系模型,分析各个城市2007... 研究国土开发强度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有利于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以扬子江城市群为例,通过构建国土开发强度测度模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关系模型,分析各个城市2007、2012、2017年的国土开发强度、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变化特征与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1)扬子江城市群整体的国土开发强度较高,并且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2)各个城市间资源承载力出现小幅度下降,环境承载力呈波动上升趋势,社会经济支撑力无明显变化,资源环境承载力整体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3)耦合水平整体呈现出小幅度上升的趋势,但协调关系和耦合程度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善,资源环境对于城市开发建设的约束程度未出现缓解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开发强度 资源环境承载力 时空变化特征 耦合度 协调度 扬子江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收费公路财务状况时空变化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媛媛 陈娱 +1 位作者 王峰 陆玉麒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2-59,共8页
基于2010—2019年我国收费公路统计数据,刻画我国收费公路财务状况时空演进过程,并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收费公路收入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近10年我国收费公路规模增幅较小,但等级、结构明显调整,高速公路成为主体,形成由东至西... 基于2010—2019年我国收费公路统计数据,刻画我国收费公路财务状况时空演进过程,并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收费公路收入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近10年我国收费公路规模增幅较小,但等级、结构明显调整,高速公路成为主体,形成由东至西等级下降、由北至南经营性公路占比增加的基本格局;(2)收费公路累计投资额和收入均显著增加,但收入增幅低于累计投资额,累计投资额形成东—中—西“反U”型空间结构,收入则呈现东—中—西渐进降低分布;累计投资额与收入、通行费减免与收入均存在显著相关性,即高投资带来高收入,且执行了较大力度的通行费减免政策;(3)机动车保有量、主要工业品产量、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常住人口是影响收费公路收入的关键因素,其中,机动车保有量影响程度最大,且呈现由南至北下降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费公路 时空分布 影响因素 地理加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