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幼儿健康教育的渗透与融合——兼议《纲要》幼儿健康教育思想的贯彻 被引量:17
1
作者 顾荣芳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4-16,共3页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健康教育 教育思想 教育价值 教育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人主体教育的反思与类主体教育的建构 被引量:12
2
作者 冯建军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6期60-66,共7页
从个人主体到类主体,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的要求。教育作为人的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也必须由个人主体教育向类主体教育转变。这就是在教育目的上,由个人主义转变为共同体主义;在教育过程中,由主客体间的对象化活动转变为主体间的... 从个人主体到类主体,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的要求。教育作为人的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也必须由个人主体教育向类主体教育转变。这就是在教育目的上,由个人主义转变为共同体主义;在教育过程中,由主客体间的对象化活动转变为主体间的交往活动;在教育内容上,由片面的分裂的教育内容转变为全面的整合的教育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主体 类主体 教育 共同体主义 交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后现代思潮的价值及其在教育中的体现 被引量:7
3
作者 王靖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4期60-64,共5页
后现代思潮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以其“非中心性、多元性、开放性、无限性”等特质,为各理论领域的研究尤其是人文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视角。同时,它也为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重建提供了极为有效的新思路。这一思维... 后现代思潮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以其“非中心性、多元性、开放性、无限性”等特质,为各理论领域的研究尤其是人文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视角。同时,它也为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重建提供了极为有效的新思路。这一思维方式落实到教育领域中,最突出的贡献表现为引导教师们重塑了他们的学生观。后现代思维方式启发教师们开始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丰富性、独特性,使他们意识到正是以往“追求同一、关注同一”的学生观造成了当今学生的平白和单一,进而促发他们开始着手建立一种“尊重差异、尊重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思潮 思维方式 学生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托儿综合教育课程研究概况及研究体会 被引量:3
4
作者 赵寄石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26-30,共5页
1993年8月以来我和南京市玄武区如意幼儿园合作开展了2至3岁托班儿童教育工作的研究,发现这个年龄段儿童的潜能,探索了一些相应的教育教学规律,建立起托儿教育的课程。托班教育研究的主要目标是让孩子们在托幼机构里过上愉快... 1993年8月以来我和南京市玄武区如意幼儿园合作开展了2至3岁托班儿童教育工作的研究,发现这个年龄段儿童的潜能,探索了一些相应的教育教学规律,建立起托儿教育的课程。托班教育研究的主要目标是让孩子们在托幼机构里过上愉快的集体生活。这里运用的理论和经验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教育课程 研究概况 孩子们 课程结构 教育目标 常规教育 教师 托儿 儿童 托幼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教育的三大基本观念 被引量:6
5
作者 杨鑫辉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3期60-64,共5页
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进行教育观念的变革。要开拓视野 ,树立大教育观念 ;明确目标 ,树立全面素质教育观念 ;运用科技手段 ,树立现代教育技术观念。只有树立现代教育的三大基本观念 。
关键词 现代教育 教育观念 教育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三寸金莲到儿童教育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晓东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5-36,共2页
关键词 儿童教育 教育方式 “三寸金莲” 传统教育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幼儿保育和教育动向——21世纪COE工程日本福祉大学2004年度研讨会纪实
7
作者 唐淑 《学前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0-60,共1页
2004年10月8日至11日,在日本名古屋市召开了“2l世纪COE工程日本福祉大学2004年度研讨会”。来自中国、韩国、日本的数百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会议,对三国育儿支援活动的方针政策进行了深入考察和探讨。
关键词 2004年度 研讨会 COE 日本 21世纪 幼儿保育 大学 工程 2004年10月 纪实 东亚 专家学者 方针政策 会议 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释学方法论与现代西方心理学 被引量:17
8
作者 王国芳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4期80-85,共6页
纵观西方心理学百年发展史,解释学对现代西方心理学尤其对理解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有着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对现代西方心理学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文本”为对象,以理解和解释为方法,重视整体性和历史制约性原则等四... 纵观西方心理学百年发展史,解释学对现代西方心理学尤其对理解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有着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对现代西方心理学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文本”为对象,以理解和解释为方法,重视整体性和历史制约性原则等四个方面。解释学方法论作为西方心理学方法论的“第三势力”,支持了人文科学倾向的心理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释学 文本 方法论 理解心理学 精神分析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儿童是成人之父” 被引量:20
9
作者 刘晓东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4期65-70,共6页
“儿童是成人之父”这一思想为我们认识儿童提供了一个广阔而深远的进化论视野。它不仅使我们在儿童那里感受到生命进化的神奇,也使我们体悟到个体生命的绵远历史。“儿童是成人之父”这一思想的提出是对父权本位观念的反叛,它标志着... “儿童是成人之父”这一思想为我们认识儿童提供了一个广阔而深远的进化论视野。它不仅使我们在儿童那里感受到生命进化的神奇,也使我们体悟到个体生命的绵远历史。“儿童是成人之父”这一思想的提出是对父权本位观念的反叛,它标志着传统的成人与儿童的关系发生了一种革命性转换。“儿童是成人之父”这一思想对于促进传统儿童观的现代转换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儿童教育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以儿童观为其前提,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成人 儿童观 教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条件推理能力的发展轨迹:“单向”还是“双向”? 被引量:2
10
作者 高华 余嘉元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7-112,共6页
条件推理能力的传统认知发展观认为认知发展的轨迹是单向的,并只存在于一个加工系统中,认知发展存在着几个不同质的阶段,按由低到高的顺序发展,在个体发展的早期,其认知特点主要是以直觉加工为主,而后逐渐转换为以分析式加工为主,但这... 条件推理能力的传统认知发展观认为认知发展的轨迹是单向的,并只存在于一个加工系统中,认知发展存在着几个不同质的阶段,按由低到高的顺序发展,在个体发展的早期,其认知特点主要是以直觉加工为主,而后逐渐转换为以分析式加工为主,但这些理论无法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年龄和智力的增长并不必然导致推理中符合传统逻辑规范的回答率的提高。双重加工理论对此提出异议,认为条件推理能力的发展沿着两条轨迹进行,一条径直指向计算加工和对问题内容的去情境化推理能力的增长;第二条是启发式的、高度情境化加工的发展路线,对那种认为认知是从直觉加工到逻辑数学加工的单向发展的观点提出了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件推理能力 发展性研究 双重加工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知识测量与评价观 被引量:11
11
作者 丁家永 武保平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4期76-79,共4页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测量与评价观以不同类型的知识为基础,依据知识建构过程和知识结构的特点设计测验来测量与评价知识的获得。这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将有助于改变学习、教学与测量和评价相分离的现象。
关键词 知识建构 测量与评价 认知心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试成败结果的复合原因、情感反应和行为决定试探 被引量:6
12
作者 孙煜明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4期71-75,共5页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探查小学生对考试成败结果的复合原因评定、情感反应和奖励、惩罚的行为决定。结果表明:1.韦纳的原因归因,情感、行动归因模式适用我国小学生;2.小学生能够理解复合原因在考试结果上的作用,并能依照所负的责任...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探查小学生对考试成败结果的复合原因评定、情感反应和奖励、惩罚的行为决定。结果表明:1.韦纳的原因归因,情感、行动归因模式适用我国小学生;2.小学生能够理解复合原因在考试结果上的作用,并能依照所负的责任不同而表达情感和行为决定;3.三年级的学生开始具有辨别不同复合原因功能的认知水平,但还只是处于初级的萌发阶段,四年级以上的学生才能够比较全面地理解复合原因的内在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因动力模式 复合原因 行为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有关知识测量与评价研究的新发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丁家永 《外国中小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42-45,共4页
传统的知识测量与评价以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理论为依据,缺乏对知识本质的研究。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测量与评价则以不同类型知识的表征为基础,依据知识建构过程和结构的特点设计测验来测量与评价知识获得。这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将有助于... 传统的知识测量与评价以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理论为依据,缺乏对知识本质的研究。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测量与评价则以不同类型知识的表征为基础,依据知识建构过程和结构的特点设计测验来测量与评价知识获得。这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将有助于改变学习、教学与测量和评价相分离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测量 知识评价 教学评论 教育心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