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理性缺血训练对冠心病患者循环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9
1
作者 李咏雪 林松 +3 位作者 陆晓 励建安 肖明月 李玲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93-299,共7页
目的:研究生理性缺血训练(PIT)对冠心病患者循环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冠心病患者分为训练组(n=10)和对照组(n=10),均应用3个月常规药物治疗,其中训练组患者同时进行3个月的PIT。PIT采用高强度静... 目的:研究生理性缺血训练(PIT)对冠心病患者循环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冠心病患者分为训练组(n=10)和对照组(n=10),均应用3个月常规药物治疗,其中训练组患者同时进行3个月的PIT。PIT采用高强度静力性握拳诱导上肢肌肉最大等长收缩运动,造成短暂的骨骼肌生理性缺血;每次握拳持续1min,放松1min,重复10次为1组,每天4组,每周5d,训练3个月。3个月前、后分别抽取患者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EPCs的数量,ELISA法检测血清VEGF的浓度。结果:3个月前,两组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和VEGF浓度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过3个月PIT,训练组患者EPCs数量增加到(0.044±0.016)%,明显高于基线水平(P=0.015);VEGF浓度增加到(98.5±17.4)pg/ml,明显高于基线水平(P<0.01)。而对照组3个月前、后EPCs数量和VEGF浓度均没有显著改变(P>0.05)。对照组3个月后两指标均低于训练组3个月后的水平(P<0.05)。3个月后两组患者EPCs数量与VEGF浓度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PIT可以增加冠心病患者循环EPCs的数量和VEGF的浓度,从而可能促进远隔缺血心肌侧支循环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性缺血训练 心肌缺血 内皮祖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等长收缩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HR心肌细胞离子泵活性与血压及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曹蘅 柯永胜 +3 位作者 胡作英 汪佑霞 俞国华 杨尚印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1231-1232,1235,共3页
目的 :研究心肌细胞膜离子泵活性与血压及左心室肥厚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 12只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分成两组 ,一组灌喂缬沙坦 (2 4mg/kg) ,另一组和 6只正常大鼠 (WKY)灌喂生理盐水共 4周。测量实验前后血压及实验后心肌细胞膜的Na+... 目的 :研究心肌细胞膜离子泵活性与血压及左心室肥厚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 12只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分成两组 ,一组灌喂缬沙坦 (2 4mg/kg) ,另一组和 6只正常大鼠 (WKY)灌喂生理盐水共 4周。测量实验前后血压及实验后心肌细胞膜的Na+ -K+ -ATP酶、Ca2 + -ATP酶和Mg2 + -ATP酶活性 ,同时测量心肌细胞横径 (TDM)和心脏重量 /体重 (HW /BW )。结果 :SHR生理盐水组的血压和TDM及HW /BW显著高于WKY和SHR用药组 (P <0 0 1) ,Na+ -K+ -ATP酶和Ca2 + -ATP酶活性显著低于WKY和SHR用药组 (P <0 0 1)。Ca2 +-ATP酶活性与血压、HW /BW和TDM呈显著负相关 (r=- 0 5 945、- 0 70 77和 - 0 5 0 2 6 ,P <0 0 1和P <0 0 5 ) ;与Na+ -K+ -ATP酶呈显著正相关 (r =0 75 43,P <0 0 1)。Na+ -K+ -ATP酶与血压呈显著负相关 (r =-0 6 338,P <0 0 1)。结论 :SHR心肌细胞膜Na+ -K+ -ATP酶和Ca2 + -ATP酶活性的改变与血压和左心室肥厚之间有密切的内在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室肥厚 高血压 心肌细胞膜离子泵 SH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介入性治疗并发心脏压塞的原因分析、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12
3
作者 夏小杰 曹克将 +2 位作者 陈绍良 单其俊 叶飞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73-275,共3页
目的总结心脏介入性治疗过程中发生心脏压塞诊断和处理的经验和教训。方法回顾分析快速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术以及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中心脏压塞的临床特点、诊断及处理。结果18例与心脏介入性诊... 目的总结心脏介入性治疗过程中发生心脏压塞诊断和处理的经验和教训。方法回顾分析快速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术以及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中心脏压塞的临床特点、诊断及处理。结果18例与心脏介入性诊治操作有关的心脏压塞患者,17例为急性心脏压塞,1例在术后72小时延迟出现。18例中9例与射频消融术有关;5例与PTCA有关;3例与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有关;1例与临时起搏器安装术有关。共有3例死亡。结论心脏介入性治疗可引起即刻和迟缓性两类心脏压塞,多与操作不当有关。及时诊断与处理非常重要,心包穿刺引流是首选方法,必要时应及时切开心包减压或开胸修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压塞 心包穿刺 心脏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继发肺动脉高压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张俊霞 陈绍良 +4 位作者 叶飞 周陵 田乃亮 胡作英 查铭凡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21期3697-3699,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继发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继发性肺动脉高压形成的相关临床因素。方法:169例因充血性心力衰竭而住院的患者,根据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估测肺动脉收缩压,分为继发性肺动脉高压组(68例)和正常肺动脉压组(... 目的: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继发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继发性肺动脉高压形成的相关临床因素。方法:169例因充血性心力衰竭而住院的患者,根据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估测肺动脉收缩压,分为继发性肺动脉高压组(68例)和正常肺动脉压组(101例),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病因、病程及心功能NYHA分级),临床合并情况(高血压病、糖尿病及心房纤颤)及超声心动图参数(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在两组比较的基础上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继发性肺动脉高压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合并高血压病及心房纤颤的情况及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继发性肺动脉高压组较正常肺动脉压组合并糖尿病的情况明显增加(41.2%vs26.7%,P=0.049),左室射血分数较正常肺动脉压组降低[(35.43±8.66)%vs(38.53±6.71)%,P=0.014]。Logistic回归分析示是否合并糖尿病及左室射血分数的β系数分别为0.803和0.367,P值分别为0.022和0.003。结论:合并糖尿病及左室射血分数下降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继发性肺动脉高压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充血性 肺动脉 继发性肺动脉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后重度主动脉瓣反流一例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娟 张雷扬 +7 位作者 孔祥权 朱建成 葛震 高晓飞 田乃亮 陈鑫 张俊杰 陈绍良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28-430,共3页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7岁,10年前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重度二尖瓣反流、中度三尖瓣反流”,外院行二尖瓣置换术及三尖瓣成形术,置入27 mm金属碟瓣(St.Jude Medical,美国)。2020年11月4日,患者因“胸闷、气喘6个月”收入南京市第一医院...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7岁,10年前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重度二尖瓣反流、中度三尖瓣反流”,外院行二尖瓣置换术及三尖瓣成形术,置入27 mm金属碟瓣(St.Jude Medical,美国)。2020年11月4日,患者因“胸闷、气喘6个月”收入南京市第一医院心内科。既往史:高血压3级、2型糖尿病、心房颤动、轻度贫血。入院查体:血压103/40 mmHg(1 mmHg=0.133 kPa),双下肺可闻及少许湿啰音,肝颈静脉回流征阴性,双下肢轻度可凹性水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瓣反流 机械瓣置换术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自膨胀式人工瓣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心室肥厚与局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关系 被引量:1
6
作者 曹蘅 胡作英 +3 位作者 杨霆 程光华 俞国华 杨尚印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7期633-635,共3页
目的和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和正常血压大鼠(WKY)心肌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I)水平。用心肌细胞横径(TDM)和心脏湿重/体重(HW/BW)判定左心室肥厚。结果:SHR的... 目的和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和正常血压大鼠(WKY)心肌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I)水平。用心肌细胞横径(TDM)和心脏湿重/体重(HW/BW)判定左心室肥厚。结果:SHR的TDM和HW/BW均十分显著的高于WKY(P<0.01);心肌组织IGF-Ⅰ水平也显著高于WKY(P<0.05),且SHR心肌组织IGF-Ⅰ与TDM及HW/BW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r=0.7695,P<0.05及r=0.7871,P<0.05)。结论:SHR有明显的左心室肥厚,而组织局部的IGF-Ⅰ作为一种自分泌和/或旁分泌的生长因子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调节素类 高血压 左心室肥厚 IGF-1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osentan对培养乳鼠心肌细胞肥大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王社临 方五旺 陈绍良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3年第1期71-74,共4页
目的 :以内皮素 (ET 1)诱导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肥大 ,观察内皮素受体拮抗剂bosentan对肥大心肌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 :以胰酶消化法分离乳鼠心肌细胞 ,分 4组进行细胞培养。对照组常规培养 ,不加任何干预因素 ,其余 3组分别加入bosentan... 目的 :以内皮素 (ET 1)诱导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肥大 ,观察内皮素受体拮抗剂bosentan对肥大心肌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 :以胰酶消化法分离乳鼠心肌细胞 ,分 4组进行细胞培养。对照组常规培养 ,不加任何干预因素 ,其余 3组分别加入bosentan10 -8mol·L-1、ET 110 -10 mol·L-1、ET 110 -10 +bosentan10 -8mol·L-1,培养 72h后观察心肌细胞生长情况并用放免法测定培养液中ET 1和心钠素 (ANP)含量。结果 :各组ANP测定水平分别为 :对照组 6.4 6±0 .38μg·L-1,bosentan组 4 .87± 0 .5 6μg·L-1,ET 1组 13.60±1.12 μg·L-1,ET 1+bosentan组 9.4 2± 0 .5 8μg·L-1。镜下观察见ET 1刺激乳鼠心肌细胞肥大 ,加用bosentan能使心肌细胞肥大程度减轻。结论 :ET 1可刺激乳鼠心肌细胞肥大 ,bosentan可使心肌细胞分泌心钠素减少 ,抑制ET 1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效学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 心肌细胞 BOSENTA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消融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护理 被引量:2
8
作者 阚静 刘玲玲 +1 位作者 程敏 常芸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2年第4期275-276,共2页
关键词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化学消融 治疗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中IRAs血栓性病变的空间分布以及分叉处斑块的破裂机制
9
作者 张俊霞 陈绍良 +3 位作者 叶飞 张俊杰 田乃亮 刘志忠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3-195,200,共4页
目的因为血管分叉处斑块的稳定性难以判定,本研究观察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人群中梗死相关动脉(IRAs)血栓性病变与血管分叉的关系,从斑块破裂后的结局探索斑块破裂的规律。方法 2003年6月至2009年11月连续274例STEMI患者,冠脉造... 目的因为血管分叉处斑块的稳定性难以判定,本研究观察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人群中梗死相关动脉(IRAs)血栓性病变与血管分叉的关系,从斑块破裂后的结局探索斑块破裂的规律。方法 2003年6月至2009年11月连续274例STEMI患者,冠脉造影(CAG)后剔除6例支架内血栓及1例伴有主动脉夹层的患者,根据CAG所见IRAs血栓性病变是否累及血管分叉处,将267例患者分为分叉处病变组(n=32例)与非分叉处病变组(n=235例)。结果分叉处血栓性病变的发生率为11.99%。与非分叉处病变组相比,分叉处病变组糖尿病患病率较少(12.5%vs.18.30%,P<0.01),梗死前心绞痛史更常见(62.5%vs.41.28%,P<0.05),前壁心肌梗死更常见(81.25%vs.51.06%,P<0.01),前降支(LAD)是分叉处血栓性病变的好发血管(81.25%vs.50.21%,P<0.01)。在分叉处病变组,68.75%的血栓性病变发生在分叉上游。结论 STEMI患者的IRAs中,血管分叉处斑块破裂的发病率相对较低,多见于LAD与对角支(D)分叉上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 心肌梗死 梗死相关动脉 分叉病变 血栓性病变 斑块稳定性 冠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米他嗪抗心肌缺血的临床观察
10
作者 戴振林 段宝祥 李俭春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1年第4期343-345,共3页
目的 评价抗心肌缺血新药曲米他嗪与传统抗心肌缺血药结合治疗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2 2例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患者经临床及运动试验证实其心肌缺血后入选 ,予曲米他嗪治疗12wk后复查运动试验并判断临床疗效。结果 与... 目的 评价抗心肌缺血新药曲米他嗪与传统抗心肌缺血药结合治疗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2 2例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患者经临床及运动试验证实其心肌缺血后入选 ,予曲米他嗪治疗12wk后复查运动试验并判断临床疗效。结果 与试验前相比运动耐量和总工作量显著提高 (P <0 .0 1) ,运动至心绞痛发作时间明显延长 ,ST段压低程度亦显著改善 (P均 <0 .0 1) ,患者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消耗量显著下降 (P <0 .0 1)。结论 曲米他嗪与传统抗心肌缺血药物联合使用时有显著的抗心肌缺血作用 ,增加运动耐量 ,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米他嗪 心肌缺血 心绞痛 运动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门诊优化药物治疗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11
作者 张俊霞 陈绍良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4001-4002,共2页
目的:探讨初诊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于门诊优化药物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08年5月至2009年1月南京市第一医院门诊初诊为SAP的患者97例,其中68例患者因各种原因拒绝住院进一步诊治,门诊按SAP二级预防原则给予优化药物治疗,连... 目的:探讨初诊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于门诊优化药物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08年5月至2009年1月南京市第一医院门诊初诊为SAP的患者97例,其中68例患者因各种原因拒绝住院进一步诊治,门诊按SAP二级预防原则给予优化药物治疗,连续随访12周,观察药物疗效及安全性。结果:40例(58.8%)患者胸痛症状明显改善继续门诊治疗,17例(25.0%)患者因症状改善不明显收入住院。7例(10.3%)患者因未坚持服药病情反复收入住院,失访4例(5.9%)。至随访结束,患者血压降至(125.44±8.61)/(71.61±10.94)mmHg,血清总胆固醇降至(3.39±0.38)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至(1.84±0.37)mmol/L。所有患者随访中无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事件发生,无明显出血,无肝酶3倍以上升高及肌病发生。结论:SAP患者优化药物治疗是基础,门诊治疗中加强患者教育,提高依从性,坚持密切随访,实施优化药物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稳定型 优化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高危急性心肌梗死33例
12
作者 程敏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2年第1期78-78,共1页
关键词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急性心肌梗死 机械循环支持方法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动脉炎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及介入治疗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郑亚国 许田 +2 位作者 陈亮 林松 陈绍良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2-85,共4页
目的:探讨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的临床特点及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市第一医院2012—2019年住院的8例大动脉炎合并冠心病患者资料,包括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介入治疗经过及随访结果。结果:大动脉炎累... 目的:探讨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的临床特点及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市第一医院2012—2019年住院的8例大动脉炎合并冠心病患者资料,包括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介入治疗经过及随访结果。结果: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共8例,其中男2例,女6例,年龄22~67(47±15)岁。临床表现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4例,劳力性心绞痛3例。冠脉造影结果显示单支病变4例,双支病变3例,三支病变1例;5例为冠脉开口病变,均累及左主干。8例中,1例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另外7例进行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7例患者PCI治疗后心绞痛症状明显改善;但1例患者PCI后1年出现支架内再狭窄,1例PCI后3年非靶病变进展再次行PCI术。结论:大动脉炎多累及冠脉开口部位,PCI治疗是安全可行的,短期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远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炎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药物洗脱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脉自发性再通及其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闫玉峰 徐海梅 +3 位作者 赵莹莹 赵原艺 郑亚国 林松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535-1543,共9页
目的:探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冠脉自发性再通(spontaneous recanalization,SR)的影响因素及其对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1年7月—2019年4月于南京市第一医院诊断为... 目的:探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冠脉自发性再通(spontaneous recanalization,SR)的影响因素及其对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1年7月—2019年4月于南京市第一医院诊断为STEMI并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非SR组(TIMI血流0~1级)和SR组(TIMI血流2~3级),收集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冠脉造影及药物治疗数据,主要观察终点为全因死亡。结果:共纳入1124例STEMI患者,其中包括SR组272例(24.2%),非SR组852例(75.8%)。SR组患者高血压比例、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MB,CK-MB)峰值、肌酐、尿酸、血栓抽吸比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植入及院内死亡率明显低于非SR组,而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非SR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不利于SR发生(OR=0.744,95%CI:0.561~0.985,P=0.039)。随访时间为79(61,101)个月,124例患者出现全因死亡。Kaplan-Meier曲线显示,SR组和非SR患者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P=0.18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Killip分级、肌酐、院内IABP植入、左心室射血分数、单支病变、替格瑞洛、β受体阻滞剂为STEMI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近1/4的STEMI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前发生SR,合并高血压不利于SR发生,而长期随访显示SR并未降低STEMI患者的全因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冠脉自发性再通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少症对老年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患者中期预后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胡正光 赵雯娟 +2 位作者 曹晓霞 程新涌 李小波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0年第6期547-550,共4页
目的探讨肌少症对老年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FpEF)患者中期预后的影响,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老年HFpEF患者。依据是否合并肌少症,选择80例肌少症患者为肌少症组;按... 目的探讨肌少症对老年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FpEF)患者中期预后的影响,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老年HFpEF患者。依据是否合并肌少症,选择80例肌少症患者为肌少症组;按照1∶2比例选择同期入院、年龄和左室射血分数匹配的未合并肌少症的160例患者为对照组。随访截止到2019年12月,记录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MACE的危险因素。结果肌少症组和对照组的体质指数、血红蛋白、白蛋白、空腹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和B型利钠肽水平均有明显差异(均为P<0.05)。平均随访(30.6±16.7)个月,失访21例(8.8%)。肌少症组MACE发生率(41.3%比24.4%,P=0.008)和因心力衰竭再入院率(30.0%比18.1%,P=0.04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肌少症是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HR=1.439,95%CI:1.107~1.871,P=0.006)。结果肌少症可显著增加老年HFpEF患者的心力衰竭再入院率,且为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少症 心力衰竭 老年 不良心血管事件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桡动脉压迫改善冠脉介入治疗老年患者前臂血肿的效果 被引量:1
16
作者 乔积民 施一航 +1 位作者 朱晓敏 王志梅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26-29,共4页
目的探讨选择性桡动脉压迫对冠脉介入治疗老年患者前臂血肿的改善效果。方法将冠脉介入治疗并发前臂血肿的152例老年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6例。对照组采用脉搏波多功能血压计普通袖带对前臂血肿进行压迫,观察组采用定制双气囊... 目的探讨选择性桡动脉压迫对冠脉介入治疗老年患者前臂血肿的改善效果。方法将冠脉介入治疗并发前臂血肿的152例老年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6例。对照组采用脉搏波多功能血压计普通袖带对前臂血肿进行压迫,观察组采用定制双气囊中空袖带对前臂血肿进行选择性桡动脉压迫。比较两组患者袖带压迫期间拇指皮温、疼痛评分、手部肿胀程度、舒适度、心率、血压;袖带压迫解除前手部麻木与解除后前臂周径、袖带压迫一次性有效率。结果袖带压迫期间,观察组拇指皮温、疼痛评分、手部肿胀程度、舒适度、心率、血压、手部麻木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袖带压迫解除后,两组周径、压迫一次性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冠脉介入治疗并发前臂血肿老年患者应用定制双气囊中空袖带进行选择性桡动脉压迫,在保证袖带有效压迫效果的同时,不影响尺动脉、尺静脉前向血流,可提高患者袖带压迫期间的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冠心病 冠状动脉 介入手术 桡动脉 压迫止血 血肿 袖带压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剪切力通过激活Akt信号和增加活性氧簇诱导人血管内皮细胞凋亡(英文)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俊霞 王志梅 +4 位作者 左广峰 李冰 张俊杰 田乃亮 陈绍良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13-317,共5页
目的探讨低剪切力(LSS)对人血管内皮细胞(ECs)凋亡的影响。方法平行板流室对体外培养的ECs施加2 dyne/cm2LSS 120 min,观察施加LSS前后ECs凋亡及活性氧簇的变化,并观察施加LSS后不同时间点(0,5,15,30,60,120 min)Akt激酶活性变化。细胞... 目的探讨低剪切力(LSS)对人血管内皮细胞(ECs)凋亡的影响。方法平行板流室对体外培养的ECs施加2 dyne/cm2LSS 120 min,观察施加LSS前后ECs凋亡及活性氧簇的变化,并观察施加LSS后不同时间点(0,5,15,30,60,120 min)Akt激酶活性变化。细胞凋亡采用形态学变化、DAPI染色和TUNEL方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簇采用dihydroethidium和mitoSOX检测。Western blot检测Akt激酶活性。结果施加2 dyne/cm2LSS后120 min,ECs脱落并出现凋亡。施加LSS后不同时间点Akt Ser473和Thr308位点活性增加,2 dyne/cm2LSS作用120 min后ECs线粒体及胞浆水平活性氧簇产生增加。结论 Akt活化与活性氧簇积累参与LSS诱导的EC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剪切力 人血管内皮细胞 凋亡 AKT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脱位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措施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航 胡作英 +2 位作者 肖平喜 潘昌 戴振林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80-282,共3页
目的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广泛应用于临床,电极导线脱位是心脏起搏器置入术的严重并发症,文中旨在探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脱位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341例起搏器植入患者中,电极导线脱位的临床资料及处理措施。结果电极脱位患... 目的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广泛应用于临床,电极导线脱位是心脏起搏器置入术的严重并发症,文中旨在探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脱位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341例起搏器植入患者中,电极导线脱位的临床资料及处理措施。结果电极脱位患者12例,有13根电极导线脱位。其中9根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脱位,包括心房主动电极2根及心室主动电极7根;3根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脱位发生于术后1个月内,6根发生于术后1个月后。4根被动电极导线脱位,包括心房电极2根及心室电极2根,均发生于术后1个月内。所有脱位主动固定电极均被安全拔除。结论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脱位发生率与被动电极相似,但远期脱位率呈增多趋势。在起搏器安装时要采取必要的措施预防电极脱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起搏 主动 电极导线 脱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理性缺血训练对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兔血管内皮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孔明涯 陆晓 +2 位作者 林松 赵彦 林爱翠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14,共5页
目的:研究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进行生理性缺血训练对斑块形成的影响。方法:成年新西兰白兔2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分别为对照组、高脂组和训练组。对照组采用普通饮食,其余两组采用高脂饮食,其中训练组左下肢用止血带结扎的方式进行生... 目的:研究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进行生理性缺血训练对斑块形成的影响。方法:成年新西兰白兔2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分别为对照组、高脂组和训练组。对照组采用普通饮食,其余两组采用高脂饮食,其中训练组左下肢用止血带结扎的方式进行生理性缺血训练3min/次,3次/d,5d/周,另外两组安静笼养。实验周期为4周。结果:4周实验后,兔主动脉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高脂组主动脉血管壁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占1.84±0.83%,而对照组和训练组却没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血管横切面HE染色显示高脂组兔主动脉内膜上已经形成泡沫细胞,而对照组和训练组兔的主动脉内膜光滑,无泡沫细胞形成。实验前三组兔血液VEGF含量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对照组:8.35±0.37pg/ml,高脂组:8.27±0.55pg/ml,训练组:8.63±0.36pg/ml,P>0.05),实验后三组兔血液VEGF含量均高于实验前,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对照组:16.93±0.89pg/ml,高脂组:14.39±0.97pg/ml,训练组:14.36±0.73pg/ml,P>0.05)。实验前三组兔血液NO含量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对照组:0.888±0.23μmol/L,高脂组:0.421±0.09μmol/L,训练组:0.529±0.134μmol/L,P>0.05),实验后三组兔血液NO含量均高于实验前,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训练组(2.18±0.144μmol/L)和高脂组(1.82±0.078μmol/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27±0.167μmol/L)。实验前三组兔血液EPCs含量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对照组:7.25±0.86个/每10~5个淋巴细胞,高脂组:7.5±0.6个/每10~5个淋巴细胞,训练组:8.87±0.61个/每10~5个淋巴细胞,P>0.05),实验后训练组EPCs含量(12.75±0.94个/每10~5个淋巴细胞)高于高脂组(8.25±0.73个/每10~5个淋巴细胞)和对照组(8.25±0.73个/每10~5个淋巴细胞)且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生理性缺血训练可以促进机体产生血管内皮相关因子,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减缓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性缺血训练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脉介入术前后患者定量口服水化预防对比剂急性肾损伤 被引量:6
20
作者 贾若雅 黄天熠 常芸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15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定时定量饮水方法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对比剂急性肾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患者69例,分为常规水化护理组和干预1组、干预2组各23例,对照组术后常规静脉水化,干预1组术后定时定量口服水化,干预2组... 目的探讨定时定量饮水方法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对比剂急性肾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患者69例,分为常规水化护理组和干预1组、干预2组各23例,对照组术后常规静脉水化,干预1组术后定时定量口服水化,干预2组术前自由口服水化500mL、术后定时定量口服水化;观察各组术前、术后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胱抑素C(CysC)及术后3h尿量等指标变化。结果不同时间各组Scr、BUN、Cys-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术后均无对比剂急性肾损伤或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干预2组术后3h尿量显著高于干预1组和对照组(P<0.05,P<0.01),但干预1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时定量口服水化与常规静脉水化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对比剂急性肾损伤的预防效果相当,且术前口服水化、术后定时定量口服水化可减轻患者胃部不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对比剂急性肾损伤 定时定量 口服水化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