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脑梗死和脑脊液的影像组学预测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恶性脑水肿发生的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徐敬敬 王志楠 +4 位作者 徐翔 马跃虎 彭明洋 陈国中 谢光辉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1期7-10,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急性脑卒中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核心梗死区及脑脊液的影像组学特征,通过机器学习构建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恶性脑水肿发生的预测模型。方法选取15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MRI图像,基于软件自动分割... 目的探讨基于急性脑卒中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核心梗死区及脑脊液的影像组学特征,通过机器学习构建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恶性脑水肿发生的预测模型。方法选取15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MRI图像,基于软件自动分割DWI高信号梗死区及脑脊液区,应用AK软件进行影像组学特征提取和降维,采用最小冗余最大相关特征选择方法筛选最佳影像组学特征,通过支持向量机分类器构建恶性水肿发生的预测模型。结果经筛选后具有10个特征的子集(包含7个DWI脑梗死特征和3个脑脊液特征)获得了最高的平均AUC值,并被指定为最终的特征子集纳入模型分析。ROC分析显示训练集患者预测恶性脑水肿的AUC为0.975,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0.3%、69.8%、93.5%;测试集患者预测恶性脑水肿的AUC为0.893,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6.8%、90.3%、87.1%。结论基于DWI脑梗死和脑脊液影像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恶性脑水肿的发生,为临床早期干预治疗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磁共振成像 脑脊液 恶性脑水肿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诊断及病理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黄晓斌 刘浩 +3 位作者 张娣 毛存南 殷信道 武新英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11期1892-1895,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的CT和MR特点。方法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为SFT的CT和MR表现。结果7例术前均行CT检查,其中2例(眼眶)行MR检查,均为单发病灶;其中1例为恶性,位于右侧胸膜腔,其余均为良性。CT平扫...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的CT和MR特点。方法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为SFT的CT和MR表现。结果7例术前均行CT检查,其中2例(眼眶)行MR检查,均为单发病灶;其中1例为恶性,位于右侧胸膜腔,其余均为良性。CT平扫实性成分以等密度为主,1例肿块边缘有低密度区;增强动脉期病灶强化差异较大,部分病灶轻度强化,部分病灶明显强化。部分瘤内及周边可见多发迂曲匍行的血管影;1例行延迟扫描,病灶进一步强化。MR图像上,T 1WI呈等-低信号,T 2WI呈略高信号,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均匀强化。病理结果:肿块由多种排列方式的梭形细胞构成;免疫组化:cd34、cd99及b21-2阳性。结论SFT是以实性成分为主的富血供肿块,较大病灶伴不同程度坏死、囊变,密度或信号不均匀,且明显不均匀强化。熟悉其影像特征可为其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纤维瘤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取栓治疗前后扩散加权成像影像组学结合机器学习预测卒中的预后 被引量:3
3
作者 郭毅 陈罕奇 +2 位作者 王同兴 陈国中 张浩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35-540,共6页
目的探讨卒中机械取栓治疗前后扩散加权成像(DWI)影像组学的机器学习预测预后的效果。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9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卒中患者,其中训练集157例,测试集68例。采用A.K.软件分别提取治疗前... 目的探讨卒中机械取栓治疗前后扩散加权成像(DWI)影像组学的机器学习预测预后的效果。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9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卒中患者,其中训练集157例,测试集68例。采用A.K.软件分别提取治疗前后DWI梗死区影像组学特征,并应用最低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回归模型筛选最佳影像组学特征,基于所选特征通过支持向量机分类器建立卒中机械取栓后预后的预测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收集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卒中患者(验证集75例)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结果每例患者治疗前后DWI图像共提取792个影像组学特征,降维后筛选出20个与预后高度相关的特征。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支持向量机分离器建立的模型预测训练集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84,准确度达0.974;预测测试集患者预后的AUC为0.960,准确度达0.928;预测验证集患者预后的AUC为0.901,准确度达0.898;并具有较高的外部验证一致性(P>0.05)。结论基于治疗前后DWI的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模型对卒中机械取栓后预后预测具有较高的效能和较好的泛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影像组学 机器学习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WI影像组学-临床模型预测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治疗后无效再通的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魏水国 杨帆 +2 位作者 马跃虎 陈国中 彭明洋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11期1945-1949,共5页
目的基于治疗前临床和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影像组学特征构建机器学习模型,以期在机械取栓治疗前预测急性脑卒中无效再通的风险。方法选取接受机械取栓治疗并达到完全再通(mTICI:2b~3级)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47例... 目的基于治疗前临床和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影像组学特征构建机器学习模型,以期在机械取栓治疗前预测急性脑卒中无效再通的风险。方法选取接受机械取栓治疗并达到完全再通(mTICI:2b~3级)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47例。根据3个月mRS评分将患者分为有效再通组(mRS评分:0~2分)和无效再通组(mRS评分:3~6分)。从DWI图像中提取1130个影像组学特征并应用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算法筛选特征。应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构建并比较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和临床-影像组学模型效能,并选择最优模型构建急性脑卒中无效再通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临床-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中预测急性脑卒中无效再通的AUC为0.925,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75.0%,明显高于临床模型(AUC:0.680;Z=-3.050,P=0.002)和影像组学模型(AUC:0.760;Z=-2.187,P=0.029)。在测试集中的临床-影像组学模型预测急性脑卒中无效再通的AUC为0.908,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90%、96.40%,明显高于临床模型(AUC:0.647;Z=-4.172,P<0.001)和影像组学模型(AUC:0.763;Z=-2.426,P=0.015)。临床-影像组学列线图模型的一致性指数为0.884(95%CI:0.807~0.931,P<0.01)。结论基于临床变量和DWI影像组学的临床-影像组学机器学习模型可准确预测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治疗后无效再通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卒中 无效再通 影像组学 机器学习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OPA PET/CT定量分析提高早期帕金森病的诊断效能 被引量:3
5
作者 武婕 周蕾蕾 +5 位作者 张逸悦 蒋腾 徐志宏 张思伟 白侠 王峰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0-225,共6页
目的探讨6-^(18)F氟-L-多巴(^(18)F-FDOPA)PET/CT半定量分析及人工智能平台对帕金森病(PD)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经临床确诊的56例PD患者,其中33例早期(Hoehn-YahrⅠ~Ⅱ级),2... 目的探讨6-^(18)F氟-L-多巴(^(18)F-FDOPA)PET/CT半定量分析及人工智能平台对帕金森病(PD)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经临床确诊的56例PD患者,其中33例早期(Hoehn-YahrⅠ~Ⅱ级),23例晚期(Hoehn-YahrⅢ~Ⅳ级);选取本院体检中心同期健康对照者27例,行^(18)F-FDOPA PET/CT。于HERMES BRASS平台计算受试者纹状体各亚区与枕叶体积计数比(SORs),完成基于感兴趣区的脑半定量分析,观察早期和晚期PD患者纹状体各亚区不对称性。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对PD组和健康对照组纹状体各亚区SORs行主成分分析,观察数据聚集度和组间区分度。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晚期PD患者尾状体、前壳核、后壳核和纹状体整体SORs显著降低(t=9.02~11.72,P<0.0001),对应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2、0.973、0.995和0.982。早期PD患者纹状体各亚区不对称指数分别为尾状核(7.61±5.50)%、前壳核(11.43±8.97)%、后壳核(17.17±11.63)%、纹状体(10.65±7.46)%。PD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主成分分析有显著区分度,PD组纹状体^(18)F-FDOPA摄取显著降低,早期PD患者对侧后壳核损失最显著,下降百分比为34%。结论平台半定量分析^(18)F-FDOPA PET/CT图像,为PD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客观半定量数值,纹状体特别是壳核的不对称性可能是PD早期诊断的重要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18)F-FDOPA PET图像 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 半定量分析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磁共振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强化程度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张丹凤 姜亮 +4 位作者 张卫东 武新英 王鹏 苏文 殷信道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7年第9期1657-1660,共4页
目的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成像方法,探讨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斑块的强化程度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8月~2016年6月34例有临床症状的MCA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患者,行常规头颅MR检查及狭窄处黑血序列T1WI、T2WI、增强T1W... 目的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成像方法,探讨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斑块的强化程度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8月~2016年6月34例有临床症状的MCA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患者,行常规头颅MR检查及狭窄处黑血序列T1WI、T2WI、增强T1WI扫描。将弥散加权成像上MCA供血区出现高信号的患者归入急性脑梗组,无高信号的患者归入无急性脑梗组。将增强后斑块的强化程度分为明显强化、轻度强化、无强化,比较两组间斑块强化程度的差异。结果 34例图像用于分析,急性脑梗组15例,无急性脑梗组19例。急性脑梗组有11例明显强化、1例轻度强化、3例无强化;无急性脑梗组有1例明显强化、4例轻度强化、14例无强化。两组间斑块的强化程度有差异,急性脑梗组的明显强化斑块多于无急性脑梗组(P=0.000);无强化斑块少于无急性脑梗组(P=0.005)。结论 HRMRI可以定性评估MCA粥样硬化斑块的强化程度;斑块的明显强化更多见于急性脑梗组,提示其不稳定性,可预测脑卒中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磁共振 大脑中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T扩散张量成像定量参数在脑胶质瘤分级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7
作者 姜亮 孙军 +3 位作者 刘文 肖朝勇 李宗鸿 殷信道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50-254,259,共6页
目的探讨3.0T MRI扩散张量成像(DTI)定量参数在胶质瘤分级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1例脑胶质瘤的DTI参数图,将51例患者分为低级别胶质瘤(I^II级,18例)和高级别胶质瘤(III^IV级,33例),比较低级别与高级别胶质瘤... 目的探讨3.0T MRI扩散张量成像(DTI)定量参数在胶质瘤分级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1例脑胶质瘤的DTI参数图,将51例患者分为低级别胶质瘤(I^II级,18例)和高级别胶质瘤(III^IV级,33例),比较低级别与高级别胶质瘤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和健侧脑组织区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系数(MD)、轴向扩散系数(AD)、横向扩散系数(RD)、λ1、λ2及λ3的差异。结果低级别胶质瘤组肿瘤实质区r MDt、r ADt、r RDt、λ1t、λ2t及λ3t高于高级别胶质瘤组(t=-3.235^-2.458,P<0.05),r FAt低于高级别胶质瘤组(t=1.554,P>0.05);低级别胶质瘤组瘤周水肿区r FAe高于高级别胶质瘤组,r MDe、r ADe、r RDe、λ1e、λ2e及λ3e低于高级别胶质瘤组,其中仅λ1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2,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r MDt、r ADt、r RDt、λ1t、λ2t、λ3t及λ1e鉴别胶质瘤分级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6、0.710、0.762、0.735、0.722、0.705、0.374,其中r MDt、r ADt、r RDt、λ1t、λ2t、λ3t的ROC曲线下面积在鉴别低级别及高级别胶质瘤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287~4.605,P<0.001)。结论在应用DTI定量参数对胶质瘤进行分级诊断中,肿瘤实质区r MD、r AD、r RD、λ1、λ2、λ3对低级别及高级别胶质瘤的分级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脑肿瘤 磁共振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参数MRI诊断前列腺癌的价值与假阳性原因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赵晓静 一诺 +4 位作者 王利伟 周文珍 张娅梅 薛海林 殷信道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1年第3期342-346,共5页
目的探讨双参数磁共振成像(BPMRI)在前列腺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总结分析BPMRI出现假阳性的原因。方法选择66例前列腺肿瘤患者,年龄54~90岁,平均年龄72.56岁;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3.7~336.0 ng/mL。MRI采集序列包括横断位T1加权成像(T1... 目的探讨双参数磁共振成像(BPMRI)在前列腺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总结分析BPMRI出现假阳性的原因。方法选择66例前列腺肿瘤患者,年龄54~90岁,平均年龄72.56岁;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3.7~336.0 ng/mL。MRI采集序列包括横断位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压脂T2W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冠状位T2WI。每个病例分析1个病灶,有多个病灶时以T2WI信号最低且体积最大的一个为目标病灶。行超声引导穿刺术后标本,做病理诊断。计算BPMRI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正确率。结果 66例患者中前列腺癌31例(恶性组),前列腺良性疾病35例(良性组)。良性组前列腺增生(BPH)22例,前列腺炎4例,BPH伴炎症9例。BPMRI诊断PCa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是83.87%、77.14%,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76.47%、84.38%,总的诊断正确率80.30%,Youden指数为0.610。表观扩散系数(ADC)以小于0.90×10^(-3)mm^(2)/s为临界值(b=2 000),诊断PCa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7.10%、87.10%,Youden指数为0.642,曲线下面积为0.870。结论 BPMRI在前列腺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但需要鉴别假阳性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参数磁共振成像(BPMRI) 前列腺肿瘤 前列腺炎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散加权成像eADC值诊断前列腺良恶性结节价值探讨 被引量:2
9
作者 胡蓝月 王利伟 +3 位作者 薛海林 殷信道 卢铃铨 毛存南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8年第5期530-534,共5页
目的探讨MRI扩散加权成像(DWI)的指数化表观扩散系数(e ADC)评价前列腺良恶性结节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行MRI DWI检查的可疑前列腺癌患者66例,年龄41~88岁,平均年龄60.00岁。行MRI检测,... 目的探讨MRI扩散加权成像(DWI)的指数化表观扩散系数(e ADC)评价前列腺良恶性结节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行MRI DWI检查的可疑前列腺癌患者66例,年龄41~88岁,平均年龄60.00岁。行MRI检测,并与病理检测结果对照。MRI扫描序列包括T_1加权成像(T_1WI)、T_2加权成像(T_2WI)、脂肪抑制序列和DWI序列(b=0 s/mm^2、1 000 s/mm^2);并测量表观扩散系数(ADC)值、e ADC值。前列腺良恶性结节之间的ADC或e ADC值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绘制所测数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比较曲线下面积,根据约登指数(灵敏度+特异度-1)最大值,计算ADC和e ADC值的诊断阈值,比较两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共发现96个病灶,其中良性病灶(前列腺增生组)44个,恶性病灶(前列腺癌组)52个。前列腺增生组ADC值为(0.98±0.15)×10^(-3)mm^2/s,前列腺癌组ADC值为(0.63±0.15)×10^(-3 )mm^2/s;两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11.62,P<0.01);以0.78×10^(-3)mm^2/s为最佳阈值,ADC诊断前列腺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20%、88.50%。前列腺增生组平均e ADC值为(0.20±0.17)×10^(-3 )mm^2/s,前列腺癌组e ADC值为(0.34±0.10)×10^(-3 )mm^2/s;两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5.30,P<0.01);以0.22×10^(-3 )mm^2/s为最佳阈值,e ADC诊断前列腺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20%、84.10%。ADC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53,e ADC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4,两者的诊断效能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 ADC图消除了T_2投射效应,改进了组织对比度,是评估前列腺癌的一个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指数化表观扩散系数 表观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鼻窦腺泡型横纹肌肉瘤4例CT和MRI表现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正参 朱庆强 +3 位作者 吴晶涛 陈慧铀 殷信道 卢铃铨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4年第6期549-552,共4页
目的分析副鼻窦腺泡型横纹肌肉瘤(ARMS)的CT、MRI表现,探讨其诊断要点。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ARMS患者,其中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分别为3、9、15、17岁,平均年龄11岁。所有患者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同时行CT平扫扫描。分析其影... 目的分析副鼻窦腺泡型横纹肌肉瘤(ARMS)的CT、MRI表现,探讨其诊断要点。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ARMS患者,其中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分别为3、9、15、17岁,平均年龄11岁。所有患者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同时行CT平扫扫描。分析其影像特点。结果肿瘤位于蝶窦1例,筛窦2例,上颌窦1例。3例骨破坏呈膨胀性、吸收性,1例骨破坏呈溶骨性。累及翼腭窝1例,颞下窝2例,眼下直肌受累3例,鼻腔受累3例。直径〈5 cm呈椭圆形,直径〉6 cm呈不规则分叶状。2例有囊变密度或信号,无钙化,1例含有黏液蛋白成分。T1WI以稍低信号为主,近似或低于正常脑实质信号,T2WI以不均匀高信号为主,与脑脊液信号近似,增强扫描呈中等~明显强化,强化不均匀,但程度较轻,可见线环状及菊花瓣样强化。结论 ARMS的CT和MRI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在鉴别诊断上有着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泡型横纹肌肉瘤 鼻旁窦 CT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T-RGD修饰氧化铁纳米粒子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自噬及毒性研究
11
作者 武新英 张娣 +2 位作者 毛存南 刘浩 殷信道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8年第5期500-505,共6页
目的研究TAT-RGD(Arg-Gly-Asp)-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USPIO)复合物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的生物学作用,为肿瘤靶向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以经典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N-羟基琥珀酰亚胺(EDC-NHS)偶... 目的研究TAT-RGD(Arg-Gly-Asp)-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USPIO)复合物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的生物学作用,为肿瘤靶向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以经典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N-羟基琥珀酰亚胺(EDC-NHS)偶联法合成TAT-RGD-USPIO粒子,以RGD-USPIO作为对照,将不同质量浓度2种粒子(5、10、50、100、500μg/m L)与HUVEC孵育后,观察细胞的活性、细胞内铁颗粒沉积和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TATRGD-USPIO核心粒径大小为(12.4±0.9)nm,水合粒径为(36.2±0.5)nm。HUVEC存活率随孵育氧化铁粒子质量浓度增高而逐渐下降,具有明显的浓度依赖关系。孵育6 h后,TAT-RGD-USPIO在质量浓度大于50μg/m L时,比RGD-USPIO显示出对HUVEC增殖有更强的抑制作用(P<0.001)。以50μg/m L质量浓度孵育24 h后,细胞存活率降低到50%以下。TAT-RGD-USPIO组,胞浆内可见大量密集蓝色铁颗粒,同时细胞数目减少,形态皱缩,失去贴壁极性;电子显微镜下胞浆内见弥散纳米铁颗粒存在,还可见到大量内含USPIO的空泡样结构及细胞膜出泡现象。结论以TAT-RGD修饰USPIO粒子,可以调控纳米材料进入细胞的效率,诱导细胞自噬,提高对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有望进一步实现肿瘤靶向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铁纳米粒子 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 自噬 细胞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孔型椎基底动脉的磁共振增强血管成像研究
12
作者 武新英 张娣 +3 位作者 毛存南 刘林栋 杨眉 殷信道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4年第2期141-145,共5页
目的分析有孔型椎基底动脉的磁共振增强血管成像(CEMRA)的影像学表现及相关血管性病变,提高对该血管异常影像学特征的认识。方法收集自2013年2月至2013年10月635例行头颈部CEMRA检查患者.其中男性337例,女性298例;年龄23~97岁,... 目的分析有孔型椎基底动脉的磁共振增强血管成像(CEMRA)的影像学表现及相关血管性病变,提高对该血管异常影像学特征的认识。方法收集自2013年2月至2013年10月635例行头颈部CEMRA检查患者.其中男性337例,女性298例;年龄23~97岁,平均年龄62.4岁。将其图像传人工作站Volumeview软件行后处理,进行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对图像进行分析。结果有孔型椎基底动脉共22例,其中有孔型基底动脉18例(检出率2.83%),有孔型椎动脉4例(检出率0.63%)。有孔型椎基底动脉的异常血管形成圆孔状、裂隙样或凸透镜样形态。22例有孔型椎基底动脉中5例有孔基底动脉可见小脑下前动脉(AICA)开口于有孔血管。1例伴有烟雾病,1例合并前交通动脉瘤伴颅内出血,13例同时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结论颅内有孔型椎基底动脉的检出率约3.46%,有孔型血管尚可合并动脉瘤等其他血管性病变.CEMRA结合常规扫描能清楚显示和诊断有孔型椎基底动脉这一少见的血管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造影 有孔血管 椎动脉 基底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T MRI扩散成像研究兔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初探
13
作者 张娣 顾建平 +4 位作者 毛存男 肖文波 杨小兵 殷信道 武新英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2期336-340,共5页
目的探讨3.0T MRI扩散成像评价兔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esangial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Ms PGN)的可行性。方法实验兔共24只,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8只,模型组16只,造模后4周及8周分别对实验兔行3.0T MRI检查。同一时间点皮髓... 目的探讨3.0T MRI扩散成像评价兔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esangial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Ms PGN)的可行性。方法实验兔共24只,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8只,模型组16只,造模后4周及8周分别对实验兔行3.0T MRI检查。同一时间点皮髓质ADC值(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FA值均数比较应用t检验。不同分组间皮、髓质ADC值、FA值(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均数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实验动物各个时间点皮质ADC值均大于髓质,两者组内比较对照组、模型组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4周、模型组8周皮质与髓质的ADC均值与对照组相比逐渐降低,对照组皮质ADC值与模型组8周皮质ADC值、模型组4周皮质ADC值与模型组8周皮质AD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髓质ADC值与模型组8周髓质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动物各个时间点皮质FA值均小于髓质,三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三个时间点组间比较皮质FA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髓质FA值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3.0T MRI弥散成像能显示兔Ms PGN肾脏的皮髓质ADC值及FA值变化情况,且皮质ADC值、FA值较髓质改变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磁共振成像 疾病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T MRI联合低浓度对比剂CE-MRA和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5
14
作者 姜海龙 毛存南 +2 位作者 陈谦 陈国中 殷信道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9年第10期150-153,共4页
目的探讨在3.0T MRI联合低浓度对比剂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和动态磁敏感灌注成像(DSCPWI)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南京市第一医院2017年10月~2018年3月急性脑卒中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低浓度对比剂CE-MRA和DSC... 目的探讨在3.0T MRI联合低浓度对比剂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和动态磁敏感灌注成像(DSCPWI)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南京市第一医院2017年10月~2018年3月急性脑卒中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低浓度对比剂CE-MRA和DSC-PWI成像,并于24 h内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CE-MRA和DSC-PWI均使用半剂量对比剂浓度(0.05 mmol/kg)。通过与DSA对照,评估CE-MRA对血管狭窄诊断的准确性。CE-MRA诊断血管狭窄及DSC-PWI诊断不匹配区的观察者间一致性检验使用Kappa分析。结果 CE-MRA对头颈动脉低级别(<50%)及高级别(>50%)狭窄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4%、100%、100%、93.8%及100%、82.4%、93.8%、100%。CE-MRA诊断动脉狭窄及DSC-PWI诊断不匹配区观察者之间一致性均好(κ=0.87、0.86)。结论 3.0T MRI联合低浓度对比剂CE-MRA和DSC-PWI是一种可行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MRI扫描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磁共振成像 钆对比剂 头颈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种群差分进化算法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体系中局部晶体结构识别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作恒 周蕾蕾 +3 位作者 何思渊 李艳 马宝财 顾宁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9-195,共7页
为了研究晶体形成的相变过程,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种群差分进化算法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体系中局部晶体结构识别算法.首先,结合模拟体系原子/离子间连通性及其与晶体结构的几何相似度,构造出表示两者间重合程度的目标函数.然后,利用多种群差... 为了研究晶体形成的相变过程,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种群差分进化算法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体系中局部晶体结构识别算法.首先,结合模拟体系原子/离子间连通性及其与晶体结构的几何相似度,构造出表示两者间重合程度的目标函数.然后,利用多种群差分进化算法获得目标函数最优解,进而确定模拟体系中排列方式与晶体结构相似的原子/离子.最后,利用Al、Mg、Fe、α-Fe_(2)O_(3)、Fe_(3)O_(4)、α-FeOOH、Fe(OH)_(2)七个聚集体对该算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算法不仅能够从模拟体系中识别出面心立方、密排六方、体心立方等简单晶体结构,还可识别出排布较为复杂的晶体结构,并可将聚集体直接分割为数个取向不同的晶体区域,适用于晶体成核、生长及相变过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结构识别 多种群差分进化 分子动力学模拟 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序列联合磁共振小肠造影对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国权 彭明洋 +1 位作者 马跃虎 韩文淮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0年第12期2348-2350,共3页
目的探讨多序列联合MRE诊断炎症性肠病(IB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炎症性肠病患者89例,对多序列MRE诊断IBD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本组89例经内镜或手术病理结果证实为IBD者53例,MRE征象中肠壁增厚和肠壁异常强化的诊断敏感性较高,但... 目的探讨多序列联合MRE诊断炎症性肠病(IB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炎症性肠病患者89例,对多序列MRE诊断IBD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本组89例经内镜或手术病理结果证实为IBD者53例,MRE征象中肠壁增厚和肠壁异常强化的诊断敏感性较高,但特异性不如梳征;3例静止期IBD误诊为一般性肠炎,1例肠结核被误诊为IBD,1例结肠癌伴邻近肠管炎性反应误诊为IBD,ROC曲线下面积Az值分别为0.960和0.991,Az值均大于0.9。结论多序列联合MRE通过显示肠管内外病变特征对IBD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小肠造影 炎症性肠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对膝关节交叉韧带腱鞘囊肿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17
作者 施梦烨 谢光辉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12期2115-2117,共3页
目的探讨膝关节交叉韧带腱鞘囊肿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1例膝关节交叉韧带腱鞘囊肿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总结交叉韧带腱鞘囊肿的临床表现和MRI影像学特点。结果本组41例中,3例为双膝同时发病,38例为单膝发病。MRI... 目的探讨膝关节交叉韧带腱鞘囊肿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1例膝关节交叉韧带腱鞘囊肿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总结交叉韧带腱鞘囊肿的临床表现和MRI影像学特点。结果本组41例中,3例为双膝同时发病,38例为单膝发病。MRI表现交叉韧带腱鞘囊肿呈圆形、椭圆形、条带形及纺锤形的均匀长T 1、长T 2信号,PDWI-FS序列呈高信号,其内可伴有出血,导致信号不均匀。结论MRI能够清晰的显示交叉韧带囊肿的大小、形态、部位、数目、信号改变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MRI可以作出明确诊断,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后交叉韧带 腱鞘囊肿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冠状动脉CT血流储备分数预测老年冠心病患者远期结局的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江京洲 郭翔 +6 位作者 左蕊 陈谦 乔红艳 郭邦俊 许棚棚 刘通源 张龙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55-1259,共5页
目的评估冠状动脉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在预测老年冠心病患者远期结局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放射诊断科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中收治的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1133例,最终纳入33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 目的评估冠状动脉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在预测老年冠心病患者远期结局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放射诊断科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中收治的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1133例,最终纳入33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分为无MACE组295例和MACE组35例。患者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数据分析所有病变血管的斑块特征并测量CT-FFR值。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ROC曲线分析斑块特征及CT-FFR与MACE之间的关系。结果MACE组冠状动脉狭窄≥50%、CT-FFR≤0.8比例显著高于无MACE组(P<0.01)。单因素Cox分析显示,狭窄程度≥50%及CT-FFR≤0.8是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P<0.01),经多因素Cox分析校正后,仅CT-FFR≤0.8是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HR=17.037,95%CI:5.060~57.358,P=0.000)。此外,基于CT-FFR的风险预测模型显著优于基于CCTA狭窄程度的风险预测模型(C指数:0.820vs0.696,P=0.000)。结论CT-FFR≤0.8是预测老年冠心病患者远期MACE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根据CT-FFR值进行临床风险分层,可能优化老年冠心病患者的预后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血流储备分数 心肌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术 预测 危险因素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对肝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19
作者 施梦烨 王丽萍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9年第2期180-184,共5页
目的分析肝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提高影像诊断准确率。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8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8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的肝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其中男性4例,女性4例;年龄50~65岁,平均年龄57.5岁。行CT平扫... 目的分析肝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提高影像诊断准确率。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8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8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的肝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其中男性4例,女性4例;年龄50~65岁,平均年龄57.5岁。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总结CT影像特点。结果 6例显示不均匀渐进性强化,以轻、中度强化为主,病灶中央部分强化程度低于边缘部分;1例呈门静脉期边缘轻度环状强化,1例显示不明显轻度分隔强化,另1例合并有门静脉左支闭塞,并于周围可见侧支循环产生。结论肝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但仍需与肝内恶性肿瘤相鉴别,确诊依靠肝穿刺或手术行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CT 影像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