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京市江宁区气象灾害防御初探
1
作者 汪笑 林伟 苏艳 《农业与技术》 2013年第11期200-200,共1页
本文简单分析了南京市江宁区常见的气象灾害,并根据工作实践从气象的角度谈谈预防应对相关气象灾害的措施及方法。
关键词 气象灾害 防汛防旱 城区防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宁区负氧离子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素关系 被引量:27
2
作者 胡梦玲 庆涛 +6 位作者 朱鑫君 俞红 夏斌 王一舒 张圳 张晨 汪笑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2期32-40,共9页
该文利用江宁区境内黄龙岘(城郊森林区)、高新区(城市绿地区)2019年6月-2020年5月空气负氧离子浓度数据和气象数据,分析江宁区空气负氧离子浓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城郊森林区空气负氧离子浓度日变化夏季呈... 该文利用江宁区境内黄龙岘(城郊森林区)、高新区(城市绿地区)2019年6月-2020年5月空气负氧离子浓度数据和气象数据,分析江宁区空气负氧离子浓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城郊森林区空气负氧离子浓度日变化夏季呈双峰型、秋季呈单峰型,日峰值均出现在12:00左右;城市绿地区日变化不明显,稳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2)季节上,城郊森林区季节平均负氧离子浓度为秋季>冬季>夏季>春季,城市绿地区为夏季>春季>冬季>秋季。(3)城郊森林区空气负氧离子浓度显著高于城市绿地区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城市森林区空气负氧离子浓度的日变化、月变化、季节变化特征更为明显。(4)不同天气条件下,城郊森林区空气负氧离子浓度表现为雨天>晴天>阴天,城市绿地区为雨天>阴天>晴天。(5)不同季节空气负氧离子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不同,夏季负氧离子浓度与气压呈负相关,与降水量、气温、日照时数、日净全辐射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负氧离子浓度 变化特征 城郊森林 城市绿地 气象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宁区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探讨 被引量:5
3
作者 韩照全 梁金顺 俞红 《现代农业科技》 2010年第4期391-392,共2页
阐述了江宁区高效农业的现状及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概况,分析了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措施,以期为促进江宁区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农村 特色农业 气象服务 江苏南京 江宁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宁0808号台风暴雨天气特征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韩照全 庄智福 +1 位作者 梁金顺 任堃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4902-4904,4922,共4页
采用天气学和物理量特征分析方法,对台风"凤凰"给江宁带来的台风暴雨天气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过程前期副高与"凤凰"之间强烈的偏南气流带来了充沛的水汽,后期东移南下的小股冷空气与台风残余势力相结合,在长江... 采用天气学和物理量特征分析方法,对台风"凤凰"给江宁带来的台风暴雨天气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过程前期副高与"凤凰"之间强烈的偏南气流带来了充沛的水汽,后期东移南下的小股冷空气与台风残余势力相结合,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了一个冷槽;强的水汽辐合和低空急流的出现是该暴雨形成的水汽和动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暴雨 江宁 台风“凤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雷暴天气异常的环流背景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庆涛 夏斌 +1 位作者 汪笑 胡梦玲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第23期173-176,共4页
使用南京站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南京地区2000-2012年的雷暴天气特征进行了分析。南京全年和夏季雷暴日数分别呈现准5年和2~3年周期变化,年平均雷暴日数为30.6 d,其中夏季雷暴日数最多,平均为22.4 d,占全年总雷... 使用南京站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南京地区2000-2012年的雷暴天气特征进行了分析。南京全年和夏季雷暴日数分别呈现准5年和2~3年周期变化,年平均雷暴日数为30.6 d,其中夏季雷暴日数最多,平均为22.4 d,占全年总雷暴日数的73.1%,春季雷暴次之,平均为5.2 d,秋季和冬季最少,仅为2.2 d和0.8 d;南京雷暴天气的周期变化与环流异常密切相关,500 hPa高度上,北方低槽加深,夏季副热带高压系统西伸北抬,700 hPa和850 hPa环流调整导致中低层湿度增加;天气尺度垂直上升运动的强度是造成雷暴强度偏强、短时强降水和瞬时大风等灾害天气更加剧烈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天气 变化特征 环流背景 异常分析 江苏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CL的数据处理方法及其在决策气象服务中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庆涛 李菁 朱鑫君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第24期185-187,共3页
以2015年和2016年梅雨期暴雨的气象服务为实例,对如何使用NCL对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进行了介绍,并对其在决策气象服务中的运用进行了讨论。利用NCL内置函数可以实现决策气象服务中对数据统计分析的各类需求。从实际的气象服务经验分析... 以2015年和2016年梅雨期暴雨的气象服务为实例,对如何使用NCL对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进行了介绍,并对其在决策气象服务中的运用进行了讨论。利用NCL内置函数可以实现决策气象服务中对数据统计分析的各类需求。从实际的气象服务经验分析,决策气象服务过程中需要准确详实的数据作为支撑。NCL功能强大,在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同时还能够对数据进行图表绘制,因此可以作为一个有效的工具来实现服务过程中对各类历史及实况数据统计分析的需求。同时,NCL代码具有简单和可移植性强等特点,在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时,不仅可以保证数据统计分析的准确,还能够提高数据处理速度,保证了决策气象服务的及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CL 数据处理 决策气象服务 统计分析 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沿海“7.26”飑线大风过程诊断模拟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庆涛 李泽宇 +1 位作者 李超 史达伟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7-125,共9页
利用加密自动观测资料、EAR50.25°×0.25°再分析资料、常州和盐城SA天气雷达资料等和基于三维变分技术(3DVAR)的多雷达风场反演技术,并利用WRF数值模式,对2022年7月26日发生在江苏的一次大范围飑线大风过程进行了分析。... 利用加密自动观测资料、EAR50.25°×0.25°再分析资料、常州和盐城SA天气雷达资料等和基于三维变分技术(3DVAR)的多雷达风场反演技术,并利用WRF数值模式,对2022年7月26日发生在江苏的一次大范围飑线大风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此次飑线大风过程中,高空出流区辐散、低层低涡切变辐合,上干冷下暖湿的环境并且配合低空西南急流源源不断输送水汽,为对流的触发和组织化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动力、水汽条件;飑线入海前,不稳定能量、垂直风切变、垂直上升和水汽条件均较好,而飑线入海后,众物理量配置较差,这与飑线在陆上的组织化发展、强度维持及入海后强度减弱的变化对应较好;飑线入海后,底层后侧入流减弱,使得干空气减少,不利于飑线维持,导致海上大风强度减弱。同时,纬向海陆热力差异变小使得海风的强度也逐渐减小,导致风场辐合效果变差,这可能是飑线系统入海减弱和其引发的海上大风风力变弱的原因之一,数值试验成功模拟了减小纬向热力差异会引发飑线对流系统的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WRF模式 纬向热力差异 地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塔涡度相关观测长三角农业区CO_(2)通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8
作者 包恒鑫 张弥 +7 位作者 谢燕红 贾磊 葛培 邱吉丽 何洋 张圳 肖薇 刘寿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7552-7568,共17页
人类活动对景观尺度农业下垫面的CO_(2)收支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明确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景观尺度农业区CO_(2)通量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对增汇减排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使用高塔涡度相关法对长三角地区一处农业区CO_(2)通量开展连... 人类活动对景观尺度农业下垫面的CO_(2)收支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明确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景观尺度农业区CO_(2)通量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对增汇减排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使用高塔涡度相关法对长三角地区一处农业区CO_(2)通量开展连续观测以明确其源汇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该农业区CO_(2)通量在春夏秋季表现为白天吸收CO_(2),夜间排放CO_(2)的日变化动态,三个季节CO_(2)通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15—0.14、-0.60—0.28、-0.21—0.19 mg m^(-2)s^(-1),冬季则表现为全天排放CO_(2),日变化范围为0—0.14 mg m^(-2)s^(-1)。每年的6—11月CO_(2)吸收明显,其余时间段以排放为主,吸收峰值和排放峰值分别出现在每年的8月和11月,多年均值分别为-0.14、0.08 mg m^(-2)s^(-1)。研究区2019—2021年表现为一个逐年上升的大气碳源,CO_(2)通量年总量均值为(142.73±99.01)gC m^(-2)a^(-1)。在半小时尺度上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10 cm处土壤温度(Ts)以及饱和水汽压差是影响CO_(2)收支的关键环境要素,日尺度上PPFD、Ts是主要控制因子,月尺度上,Ts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同时降雨量以及归一化植被指数也影响着CO_(2)通量。经人为CO_(2)开源数据清单得到的通量塔15 km范围内人为CO_(2)排放量为(429.7±30.01)gC m^(-2)a^(-1),抵消了该农业区稻田、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的碳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区 CO_(2)通量 高塔涡度相关法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层结对流稳定条件下一次区域性暴雨的成因 被引量:13
9
作者 刘勇 袁媛 +1 位作者 潘留杰 徐娟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17-1326,共10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地面逐时降雨量、物理量场和雷达、卫星云图资料,对2011年9月5-6日陕西中部一次区域性暴雨的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区域性暴雨出现在连阴雨当中,覆盖了陕西中部和南部地区,具有降水强度弱、持续时间...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地面逐时降雨量、物理量场和雷达、卫星云图资料,对2011年9月5-6日陕西中部一次区域性暴雨的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区域性暴雨出现在连阴雨当中,覆盖了陕西中部和南部地区,具有降水强度弱、持续时间长、局地性不强的特点,属于稳定性降水。强降水是在大气层结对流稳定的条件下产生的,低层对流有效位能和高架的CAPE都是0 J·kg-1;分析条件性对称不稳定条件发现降水前期的垂直运动来自于锋面强迫以及锋面上的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后期的垂直运动主要来自于锋面强迫。低层东路冷空气不仅起到冷垫的抬升作用,还增强了大气低层锋区和大气的斜压性,有利于暴雨的产生;卫星云图、雷达回波证实强降水主要是弱对流云带或层状云造成的;低层充沛的水汽条件、较强的锋区和水汽辐合是此类暴雨产生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层结对流稳定 暴雨 水汽条件 锋区 水汽辐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对南海夏季风的影响及其机理 被引量:7
10
作者 徐集云 霍利微 +3 位作者 宋超辉 刘樱 陈君芝 庆涛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93-302,共10页
利用HadiSST资料、CMAP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热带北大西洋(Northern Tropical Atlantic,NTA)海表温度异常(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SSTA)与南海夏季风(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SCSSM)的联系及可能机... 利用HadiSST资料、CMAP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热带北大西洋(Northern Tropical Atlantic,NTA)海表温度异常(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SSTA)与南海夏季风(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SCSSM)的联系及可能机制。观测分析表明,夏季NTA海温异常与SCSSM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NTA海温正异常时,北半球副热带东太平洋至大西洋区域存在气旋式环流异常,有利于热带大西洋(热带中太平洋)地区产生异常上升(下沉)运动,使得西北太平洋地区出现反气旋环流异常,该反气旋环流异常西侧的南风异常使得SCSSM增强。利用春季NTA指数、东南印度洋海温异常指数、北太平洋海温异常指数、南太平洋经向模(South Pacific Ocean Meridional Dipole,SPOMD)及Niňo3.4指数构建了SCSSM季节预测模型,预测模型后报与观测的SCSSM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81,表明该模型可较好预测SCS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北大西洋 海温异常 南海夏季风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南侧经圈环流变化特征及其对降水影响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胡梦玲 游庆龙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28,共15页
基于1979-2015年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地区气象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和ERA-Interim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高原南侧经圈环流的季节演变及年际变化特征,并讨论其对高原降水及水汽输送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原南侧80°E-90°E范围存在前... 基于1979-2015年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地区气象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和ERA-Interim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高原南侧经圈环流的季节演变及年际变化特征,并讨论其对高原降水及水汽输送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原南侧80°E-90°E范围存在前季风环流、季风环流、Hadley环流的季节演变,前季风环流有-0. 377 s^(-1)·(10a)^(-1)减弱的趋势,季风环流有0. 524 m·s^(-1)·(10a)^(-1)显著增强趋势。在90°E-105°E范围存在季风环流和Hadley环流季节转换,季风环流存在0. 413 m·s^(-1)·(10a)^(-1)的增强趋势。基于各经圈环流开始、结束时间的定义,发现在80°E-90°E,前季风环流建立的时间有推迟而结束时间有提前的现象,其维持时间出现每10年-1. 47候的缩短趋势。在90°E-105°E,季风环流维持时间增长,Hadley环流维持时间缩短。前季风环流增强使得高原水汽辐散区辐散增强,水汽辐合区辐合增强,高原西南侧有东北向水汽输送增强,而高原西北侧有西南向水汽输送增强。夏季季风环流增强,高原南部至孟加拉湾地区自南向北的经向水汽输送显著增强,印度洋向高原输送的西南向水汽通量明显增加。前季风环流增强,春季高原中部及西南部降水减少,而东南部和北部降水增加。夏季季风环流增强时,高原南侧上升支增强,高原南部降水增加,而高原北部降水出现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经圈环流 变化特征 高原降水 水汽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苏南地区高速公路闪电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林 包云轩 +2 位作者 袁成松 焦圣明 李胜云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35-744,共10页
利用江苏省闪电监测定位系统探测2007—2013年地闪观测资料和2013年云闪观测资料,研究了苏南地区高速公路沿线地闪和云闪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表明:1)苏南地区高速公路的年、月地闪频次具有西部多于东部的分布特征,其中扬溧高速最多;6—... 利用江苏省闪电监测定位系统探测2007—2013年地闪观测资料和2013年云闪观测资料,研究了苏南地区高速公路沿线地闪和云闪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表明:1)苏南地区高速公路的年、月地闪频次具有西部多于东部的分布特征,其中扬溧高速最多;6—8月是地闪出现的高峰期,且西部地区出现峰值时间(7月)早于东部地区(8月);但日地闪频次的峰值出现时间东部(13~16 h)要略早于西部地区(14~18 h)。2)地闪强度(峰值电流)主要集中在20~50 kA,总体趋势是东部大于西部;高速公路地闪强度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宁镇丘陵以及太湖、长江沿线附近,其中南京绕城高速、扬溧高速镇江段、宁杭高速南京段、沿江高速无锡段、沪宁高速等都是地闪密度较高路段。3)云闪集中发生在5—9月,西部地区云闪频次波动明显,总体呈双峰型月变化分布特征;东部地区云闪频次相对集中,呈单峰型月变化分布特征;西部地区出现云闪日高频次的时间(13~18 h)要早于东部地区(17~18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公路 地闪 云闪 时空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2020年安徽省全椒养殖塘碳水通量数据集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弥 肖薇 +13 位作者 赵佳玉 贾磊 葛培 包恒鑫 邱吉丽 张圳 赵若男 王娇 张秀芳 张昊 杨剑 刘寿东 曹畅 胡凝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3年第2期105-121,共17页
养殖塘是受人为活动干扰的内陆小型水体,是大气的碳源,也是区域水分蒸发的重要贡献源。准确观测其碳水通量是准确量化内陆水体碳排放以及蒸发贡献的重要基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安徽省全椒县官渡村一处淡水养殖基地建立了进行小型水体... 养殖塘是受人为活动干扰的内陆小型水体,是大气的碳源,也是区域水分蒸发的重要贡献源。准确观测其碳水通量是准确量化内陆水体碳排放以及蒸发贡献的重要基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安徽省全椒县官渡村一处淡水养殖基地建立了进行小型水体碳水通量综合观测的大气环境试验基地。本数据集包含了在该站点观测的2016–2020年的CO_(2)通量数据(多通道密闭式动态箱观测)、CH_(4)通量数据(涡度相关法观测、多通道密闭式动态箱观测、倒置漏斗法观测)和潜热、显热通量数据(涡度相关法观测),也包含了气温、水温、辐射等关键环境要素数据。所有数据都进行了规范的数据处理及质量控制。本数据集可为区域及全球内陆小型水体碳排放及蒸发贡献的准确估算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水体 CO_(2)通量 CH_(4)通量 潜热通量 涡度相关法 箱式法 倒置漏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表面温度与表层水温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观测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雨竹 贾磊 +7 位作者 张弥 肖薇 张圳 包恒鑫 葛培 王伟 吕恒 万梓文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08-1821,共14页
湖泊“皮肤效应”指表面温度与表层水温的差异,量化“皮肤效应”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有助于理解湖泊物理、化学、生物和生态过程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本文基于太湖中尺度通量网2011—2020年水温梯度、辐射四分量和小气候观测数据,定量分析了... 湖泊“皮肤效应”指表面温度与表层水温的差异,量化“皮肤效应”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有助于理解湖泊物理、化学、生物和生态过程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本文基于太湖中尺度通量网2011—2020年水温梯度、辐射四分量和小气候观测数据,定量分析了在不同时间尺度和不同天气条件下“皮肤效应”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太湖暖“皮肤效应”在15:00—16:00最强,可达1.95℃;冷“皮肤效应”在7:00—8:00最强,达-0.50℃。“皮肤效应”强度春季最强,夏季最弱。因此,无法用表层水温观测值直接验证卫星午后过境反演得到的太湖湖面温度,其偏差可达2℃,尤其在春季。年际尺度上,太湖表面温度上升速率为0.14℃/a,与同期气温上升速率相当,表层水温上升速率为0.12℃/a。使用遥感反演的表面温度表征的太湖升温速率会比传统的表层水温观测结果快0.02℃/a。晴天小风时暖“皮肤效应”最强,为1.64℃;阴天大风时“皮肤效应”最弱,仅为0.32℃。相较于太阳辐射,风速对太湖水温“皮肤效应”的影响更大,风的扰动是影响太湖水温“皮肤效应”的首要因素。此外,基于10年观测数据建立了适用于太湖水温“皮肤效应”的风速参数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卫星反演 表面温度 表层水温 皮肤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暖背景下淮北冬小麦适宜播期试验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吴新胜 袁志勇 +2 位作者 贾昕远 陈之政 王炽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4-48,共5页
在宿迁、徐州、淮安观测站人工观测气象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田间试验,研究淮北冬小麦的适宜播期。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淮北冬小麦全生育期总积温增加了120~280℃,越冬前积温增加了50~100℃;越冬期缩短了23 d左右,越冬期平均气温... 在宿迁、徐州、淮安观测站人工观测气象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田间试验,研究淮北冬小麦的适宜播期。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淮北冬小麦全生育期总积温增加了120~280℃,越冬前积温增加了50~100℃;越冬期缩短了23 d左右,越冬期平均气温升高了1.5℃左右。在气候变暖和暖冬背景下,淮北地区冬小麦适宜播期比常年推迟7~10 d,在10月中旬到10月下旬前期播种为宜。10月上旬播种,冬前易出现旺长;11月上旬或以后播种,叶龄偏小,不利于形成壮苗。温度越高,生长1张叶片所需要的能量越多,叶片生长速度越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暖冬 冬小麦 适宜播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不同播种方式对比试验 被引量:5
16
作者 吴新胜 何景瑞 +2 位作者 陈之政 贾昕远 张莹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6-69,共4页
稻茬冬小麦不同播种方式试验于2009—2010年在江苏省农业科技综合展示基地(宿迁点)进行,共设计7种不同的播种方式。结果表明,播种方式和气象条件对冬小麦田间出苗率、生长发育进程、群体动态、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抗逆性和产量均... 稻茬冬小麦不同播种方式试验于2009—2010年在江苏省农业科技综合展示基地(宿迁点)进行,共设计7种不同的播种方式。结果表明,播种方式和气象条件对冬小麦田间出苗率、生长发育进程、群体动态、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抗逆性和产量均有较大影响。浅旋后播种的田间出苗率明显高于板茬播种和稻田套播,其中浅旋机械均匀撒播田间出苗最高;稻茬浅旋机械均匀撒播各生育阶段群体茎蘖总数和穗数均最多;稻田套播麦冬前抗冻性较强,浅旋后播种比板茬播种和稻田套播更能抗御干旱灾害;稻茬浅旋机条播每穗粒数最多,稻田套播千粒重最大,稻茬浅旋机条播产量最高,稻田套播产量最低,浅旋后播种的最终产量比稻田套播和板茬播种高。机械均匀撒播基本实现了冬小麦均匀播种、播量可控的目标,有利于培育冬前壮苗、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充分利用了温、光、热等自然资源,可在稻茬冬小麦播种中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种方式 气象条件 生育进程 产量 抗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4年印度洋偶极子对两广地区后汛期降水异常的影响机理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君芝 金大超 +1 位作者 王国栋 庆涛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1-160,共10页
利用1979—2017年中国地面气象台站2 400站中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两广地区) 174站的逐日降水资料、英国Hadley中心的逐月海表温度资料、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94年华南后汛期(7—9月)期间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 利用1979—2017年中国地面气象台站2 400站中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两广地区) 174站的逐日降水资料、英国Hadley中心的逐月海表温度资料、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94年华南后汛期(7—9月)期间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IOD)对两广降水极端正异常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994年的正位相IOD事件引起了两广地区后汛期偏多,影响机制主要为两方面:一方面,IOD东极子区域海温负异常时,水汽沿着印度北部-孟加拉湾北部-中南半岛-两广地区和孟加拉湾中部-中南半岛-两广地区的异常水汽输送通道向两广地区输送,使得两广地区水汽异常辐合;另一方面,IOD东极子区域海温异常偏低时,该地区对流层低层异常辐散、高层异常辐合、存在异常下沉运动,两广地区对流层低层异常辐合、高层异常辐散、受异常上升运动控制。上述物理机制共同作用,导致1994年后汛期两广地区降水极端正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偶极子 两广地区 后汛期降水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凤凰对江苏农业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茆海云 张佩 +1 位作者 韩照全 郭文刚 《现代农业科技》 2008年第19期363-364,共2页
介绍了台风凤凰的概况和受"凤凰"影响时江苏的天气概况,分析了"凤凰"对江苏农业的影响,并把"凤凰"与江苏省所遭受的其他台风相比较,以期为灾后江苏农业生产提供指导。
关键词 台风凤凰 农业 影响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