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Daubechies小波分析的南京数字化钻孔形变震前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侯跃伟 赵兵 田韬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88-396,共9页
应用小波分析理论及其时频分析方法,阐述了高低频信息的识别和小波基的选取,并对南京地区2006—2012年数字化应变观测整点值资料进行了小波多分辨率分析。结果表明,六合台体应变小波分解7—9阶是频率最低的部分,异常信号的周期在24—30... 应用小波分析理论及其时频分析方法,阐述了高低频信息的识别和小波基的选取,并对南京地区2006—2012年数字化应变观测整点值资料进行了小波多分辨率分析。结果表明,六合台体应变小波分解7—9阶是频率最低的部分,异常信号的周期在24—30天左右,持续时间在1—2个月之间,具有明显的短期、临震异常特征;江宁台四分量应变的整点观测值的第9阶小波分解表明,在发生2次地震前,四分量中至少有3个方向的分量出现了明显的异常情况,这种异常周期通常在20—30天左右,其与高淳台的异常周期时间相当,它可能是地震的前兆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分析 数字化形变 异常特征 南京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下地电阻率观测影响系数分析——以江宁地震台为例 被引量:12
2
作者 樊晓春 解滔 +1 位作者 吴帆 袁慎杰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47-358,共12页
采用水平层状均匀介质中点电源位于任意深度时的电位解析表达式,以江宁台3层电性结构为例,分析了井下对称四极地电阻率观测时各层影响系数随深度、极距的变化,并结合探测深度探讨了实施井下观测时影响系数在选择供电极距和电极埋深时的... 采用水平层状均匀介质中点电源位于任意深度时的电位解析表达式,以江宁台3层电性结构为例,分析了井下对称四极地电阻率观测时各层影响系数随深度、极距的变化,并结合探测深度探讨了实施井下观测时影响系数在选择供电极距和电极埋深时的作用。结果表明,对于“K”型电性结构,江宁台井下观测对地表、浅层干扰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短极距观测对地表、浅层干扰的抑制能力显著优于长极距观测;长极距观测在电极埋深 H 小于100m时对地表介质季节性的干扰具有放大作用;浅层影响系数一定时,电极埋深和供电极距需同时增加;江宁台井下观测供电极距AB/2取100~150m、电极埋深 H 为250m较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阻率 井下观测 影响系数 探测深度 电性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向地电阻率观测装置系数的计算——以江宁地震台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樊晓春 李伟 +3 位作者 孙君嵩 丁烨 吴帆 袁慎杰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51-657,共7页
井下地电阻率观测装置系数与电流的空间分布及电极位置有关,应针对不同的观测装置进行计算。本文以江苏省江宁地震台垂向观测为例,利用传统垂直观测装置系数方法、全空间及不完全全空间方式计算装置系数,比较不同装置系数对垂向观测的... 井下地电阻率观测装置系数与电流的空间分布及电极位置有关,应针对不同的观测装置进行计算。本文以江苏省江宁地震台垂向观测为例,利用传统垂直观测装置系数方法、全空间及不完全全空间方式计算装置系数,比较不同装置系数对垂向观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不完全全空间并考虑井距的装置系数计算方法适合江宁地震台垂向观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阻率 垂向观测 装置系数 井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对井下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分析——以江宁台为例 被引量:6
4
作者 樊晓春 李伟 +1 位作者 袁慎杰 吴帆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80-687,共8页
南京江宁台距地铁S1、S7、S9号线最近距离均小于3.2 km,地铁对地电阻率观测造成很大影响。本文结合部分地铁测试方案,分析了该台2016—2018年井下地电阻率观测数据,初步探讨其正负脉冲型突跳、上升、下降变化的机理,并比较地表和井下地... 南京江宁台距地铁S1、S7、S9号线最近距离均小于3.2 km,地铁对地电阻率观测造成很大影响。本文结合部分地铁测试方案,分析了该台2016—2018年井下地电阻率观测数据,初步探讨其正负脉冲型突跳、上升、下降变化的机理,并比较地表和井下地电观测的数据最大变化幅度。结果表明:井下短极距观测能够减轻地铁干扰,当地铁线路增加时,干扰也相应增加,地铁试运行对地电观测的干扰通常强于正式运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阻率 井下观测 江宁台 地铁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宁台井下地电阻率变化初步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樊晓春 李伟 +3 位作者 鲍海英 董淼 吴帆 袁慎杰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94-606,共13页
江宁台附近地铁可能对地电阻率观测的干扰较大,通过提取江宁台井下地电阻率夜间数据来分析其变化并探讨机理。结果表明:①江宁台井下地电阻率具备一定地表浅层抑制干扰能力,主要干扰源为地铁;②夜间1~3时数据突跳与地铁不定期维护有关;... 江宁台附近地铁可能对地电阻率观测的干扰较大,通过提取江宁台井下地电阻率夜间数据来分析其变化并探讨机理。结果表明:①江宁台井下地电阻率具备一定地表浅层抑制干扰能力,主要干扰源为地铁;②夜间1~3时数据突跳与地铁不定期维护有关;③井下地电阻率观测NS(AB=1000m)和NS(AB=200m)2018年10月开始出现快速下降变化后,江宁台周围地震强度明显增强,认为该变化与S340公路金属护栏无关;④井下地电阻率长趋势下降变化与周围深井水位变化一致,反映了周围区域应力调整的变化;⑤井下地电阻率观测EW(AB=200m)在安徽无为ML 4.1地震前出现的“U”型变化与新建S340公路无关;⑥江宁台井下地电阻率共观测到5次“U”型变化,认为与地震有关的可能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阻率 井下观测 地铁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宁台井下地电阻率电极接地电阻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樊晓春 李伟 +2 位作者 叶青 袁慎杰 王昕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6-135,共10页
电极是否稳定可靠是地电阻率观测系统的重要指标之一,主要通过测量电极的接地电阻大小来评价其状态。首先,分析现有测量方法,认为线路加电测量法更合理,提出考虑电缆线电阻的线路加电测量法;其次,采用该方法和接地电阻测试仪测量方法,... 电极是否稳定可靠是地电阻率观测系统的重要指标之一,主要通过测量电极的接地电阻大小来评价其状态。首先,分析现有测量方法,认为线路加电测量法更合理,提出考虑电缆线电阻的线路加电测量法;其次,采用该方法和接地电阻测试仪测量方法,测量江宁台多套地电观测系统电极的接地电阻,比较分析后者的结果误差;第三,讨论其接地电阻超出标准、同深度不同电极接地电阻差异及同井孔不同深度电极接地电阻差异,其原因可能与地下低电阻率区域及电极周围的地层湿度、介质的孔隙度有关,并分析了加电测量法存在的不足;最后,当接地电阻超标时,应该依据其变化幅度来判定电极是否稳定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阻率 井下观测 加电测量法 接地电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州澄湖SC1孔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古环境演变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史凯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4-220,共7页
通过对苏州澄湖SC1孔沉积物的粒度、磁化率、孢粉和有孔虫等的实验分析,并结合沉积物的岩性构造特征以及AMS14C测年数据,探讨了晚更新世晚期以来苏州澄湖地区的气候波动特征以及海侵、海退沉积巡回序列。研究发现该区域气候与世界气候... 通过对苏州澄湖SC1孔沉积物的粒度、磁化率、孢粉和有孔虫等的实验分析,并结合沉积物的岩性构造特征以及AMS14C测年数据,探讨了晚更新世晚期以来苏州澄湖地区的气候波动特征以及海侵、海退沉积巡回序列。研究发现该区域气候与世界气候波动性一致,具有温暖湿润—冷而略干—温暖湿润—暖热潮湿—温凉略干—温暖湿润的波动变化特征;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具有两个海相沉积地层,一为晚更新世晚期海侵(约为34 kaBP),另一为全新世中期海侵((6 955±50)aBP);整个剖面缺失硬粘土层,与之对应的则是两海相地层之间的泥砂互层;沉积环境经历了晚更新世晚期海侵期河床、河漫滩相—末次冰期干冷期河流湖沼相—全新世早期河口湾亚相—全新世中期滨浅海相—全新世晚期淡水湖沼相的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澄湖 晚更新世晚期 古环境 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