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在高校的传播及其治理 被引量:3
1
作者 吴頔 穆文若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4-86,共3页
网络历史虚无主义以其传播速度迅捷,隐蔽性、渗透性强等特点,蕴含着造成高校师生历史观弱化、政治观扭曲、价值观不正、人生观偏向的风险。对此,高校要牢牢把握主流意识形态领导权、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升师生网络媒体素养、提高... 网络历史虚无主义以其传播速度迅捷,隐蔽性、渗透性强等特点,蕴含着造成高校师生历史观弱化、政治观扭曲、价值观不正、人生观偏向的风险。对此,高校要牢牢把握主流意识形态领导权、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升师生网络媒体素养、提高网络监管和治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历史虚无主义 高校 传播 治理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流行语流变对大学生网络文明传播的现实启示
2
作者 曹馨升 眭国荣 《新闻论坛》 2024年第5期81-83,共3页
网络文明是网信事业长期发展下形成的独特场域,是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网络流行语作为广受大学生欢迎的网络文化,反映了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心理。网络流行语文化的发展变迁和意义指向为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文明传播工作提供了实践样... 网络文明是网信事业长期发展下形成的独特场域,是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网络流行语作为广受大学生欢迎的网络文化,反映了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心理。网络流行语文化的发展变迁和意义指向为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文明传播工作提供了实践样本。结合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明确信息传播领导力、搭建立体传播矩阵、把牢马克思主义方向舵和守护网络文明责任的共同作用下,筑牢大学生网络文明传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流行语 网络文明传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文化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创新思维的生成逻辑、历史经验及时代启示
3
作者 杨宇 高军 《领导科学论坛》 2025年第5期37-41,共5页
创新思维贯穿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始终,是党带领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从生成逻辑上看,中国共产党创新思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孕育萌芽,在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支撑下得以系统形成,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的锻造下... 创新思维贯穿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始终,是党带领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从生成逻辑上看,中国共产党创新思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孕育萌芽,在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支撑下得以系统形成,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的锻造下得以验证完善,在对不同历史时期时代课题的应答下得以丰富发展。从历史经验上看,中国共产党在创新思维方面坚持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重视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勇于自我革命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注重了战略谋划与统筹布局,并善于将学习借鉴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从时代启示上看,中国共产党在创新思维方面展现了卓越的智慧,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社会治理创新、文化传承与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创新以及国际合作与竞争五个关键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创新思维 生成逻辑 历史经验 时代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就业感知能力在大学生心理韧性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4
4
作者 罗婷婷 陆俊潇 《校园心理》 2022年第4期286-291,共6页
目的 随着就业压力的逐年递增,当前大学生的就业挫折感日益明显。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有助于大学生有效应对就业压力,降低就业挫折感。方法 借助《心理韧性倾向量表》《就业感知能力量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等量表,对1 236... 目的 随着就业压力的逐年递增,当前大学生的就业挫折感日益明显。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有助于大学生有效应对就业压力,降低就业挫折感。方法 借助《心理韧性倾向量表》《就业感知能力量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等量表,对1 236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 心理韧性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之间呈正相关,内向型就业感知能力在心理韧性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P<0.01),外向型就业感知能力的中介效应不显著(P>0.05)。结论 基于这一结果从加强大学生心理韧性以及内向型就业感知能力建设两个维度,提出了相关教育建议,以期提升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韧性 就业感知能力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5
作者 安莹莹 《辽宁丝绸》 2025年第1期194-196,171,共4页
通过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引领高校思政课、打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网络空间、丰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践教学以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专业师资队伍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更好地融入到高校的思政教育中,助力高校青年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勇担新... 通过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引领高校思政课、打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网络空间、丰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践教学以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专业师资队伍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更好地融入到高校的思政教育中,助力高校青年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勇担新时代文化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高校 思政课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学院模式下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产教融合创新实践 被引量:37
6
作者 顾永东 刘兆星 陆颖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5-113,共9页
产教融合是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要途径,产业学院在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培养中具有鲜明优势。目前,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培养实践存在融合广度不足,未能有效覆盖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融合深度不够,企业主体作用... 产教融合是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要途径,产业学院在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培养中具有鲜明优势。目前,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培养实践存在融合广度不足,未能有效覆盖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融合深度不够,企业主体作用未能有效发挥等问题。基于案例分析,N大学产业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采取政府主导、学校与企业多方合作的管理体制,积极构建全过程产教融合机制,搭建全过程产教融合平台。产业学院模式下我国开展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培养,应从共建课程体系、共建交叉学科、共建导师队伍、共建产学研协同平台等几方面着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学院 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 产教融合 产学研协同平台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工科视域下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体系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朱书卉 眭国荣 王琪 《中国成人教育》 2022年第8期45-48,共4页
为满足新时代经济发展需求以及新工科建设要求,大学生创新能力建设正不断深入。基于当前高校创新体系建设现状及成效分析,提出了新工科视域下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体系构建的关键点,包括激发学生创新动力、深化教学模式改革、促进科技成... 为满足新时代经济发展需求以及新工科建设要求,大学生创新能力建设正不断深入。基于当前高校创新体系建设现状及成效分析,提出了新工科视域下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体系构建的关键点,包括激发学生创新动力、深化教学模式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创新成果保护等。并从高校定位、专业、年级、职业规划等多个维度的差异化着手,分析了各种差异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特点,提出了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体系构建的相应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创新能力建设 关键点 举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大学生志愿服务“双内核”精神 被引量:11
8
作者 陶然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35-37,共3页
进入新时代,由于大学精神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的"实然"缺位,使得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未能有效实现。因此,我们提出,建构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双内核"精神,即志愿精神与大学精神并举,缺一不可"。双内核&... 进入新时代,由于大学精神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的"实然"缺位,使得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未能有效实现。因此,我们提出,建构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双内核"精神,即志愿精神与大学精神并举,缺一不可"。双内核"精神意味着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既要关切志愿精神的体悟与内化,又要展现大学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与"创新驱动、独立思辨、人文关怀"的大学精神充分契合,指导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开展,实现立德树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志愿服务 双内核 志愿精神 大学精神 立德树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研究——以江苏南京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张丽 蔡亚峰 《昌吉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34-38,共5页
红色文化资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大量真实、鲜活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传承续写红色基因,更有利于高校充分利用校地同域的区域优势,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红色文化资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大量真实、鲜活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传承续写红色基因,更有利于高校充分利用校地同域的区域优势,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培育其文化自信,从而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高校应深入挖掘南京红色文化资源,用贴近“00”后的话语体系和育人路径,将地方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文化建设、第二课堂活动有机融合,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红色文化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大学生奉献精神的策略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书卉 《教师》 2023年第22期3-5,共3页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加强对大学生奉献精神的培养工作,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奉献精神成为新时代人才的核心价值追求。文章从奉献精神的内涵出发,探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加强对大学生奉献精神的培养工作,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奉献精神成为新时代人才的核心价值追求。文章从奉献精神的内涵出发,探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大学生奉献精神的重要性,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奉献精神的现实瓶颈,从营造校园氛围、重视家庭教育、提供社会平台支持及激发动力等方面给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大学生奉献精神的建议,旨在让大学生争做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奉献精神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国世界一流高校工程博士培养特色借鉴研究--基于伯明翰大学案例分析
11
作者 吕哲 眭国荣 《中国成人教育》 2022年第1期41-45,共5页
工程博士聚焦于高层次创新型技术领军人才的培养,是国家实施科技创新强国战略的重要依托。英国工程博士特色鲜明的培养模式获得了世界认可,集中体现在先进的培养理念、灵活的招生标准、完善的培养机制、严格的考核要求。为进一步完善我... 工程博士聚焦于高层次创新型技术领军人才的培养,是国家实施科技创新强国战略的重要依托。英国工程博士特色鲜明的培养模式获得了世界认可,集中体现在先进的培养理念、灵活的招生标准、完善的培养机制、严格的考核要求。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工程博士培养模式提供了可资借鉴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 工程博士 培养特色 伯明翰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实证主义批判的现实意义
12
作者 赵艳华 《改革与开放》 2018年第10期64-65,共2页
在一定意义上我们认为实证主义是局限于经验科学的一种方法论,它将知识与科学等同起来,取消了认识的主体即当代社会的人在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与马克思和恩格斯将"现实的个人"视为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强调"... 在一定意义上我们认为实证主义是局限于经验科学的一种方法论,它将知识与科学等同起来,取消了认识的主体即当代社会的人在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与马克思和恩格斯将"现实的个人"视为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强调"人的主体性"相悖。在《认识与兴趣》一书中,哈贝马斯对实证主义的内在局限进行了深入剖析,他从认识自身的反思入手,揭示了认识与兴趣的内在联系,批判了实证主义的唯科学主义和客观主义的假象,提倡重视人的反思作用,恢复主体在认识中的地位,不仅为社会批判理论的认识论奠定了基础,也直接影响了哈贝马斯今后的学术兴趣与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贝马斯 认识论 实证主义 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高校智库高质量发展路径探赜 被引量:1
13
作者 罗婷婷 高军 《领导科学论坛》 2024年第2期132-135,共4页
高校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和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下,我国高校智库建设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存在缺乏高质量成果、管理效率不高、评价体系不健全等不足之处。新时代高校智库高质量发展,应从加强高校智库人才队伍... 高校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和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下,我国高校智库建设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存在缺乏高质量成果、管理效率不高、评价体系不健全等不足之处。新时代高校智库高质量发展,应从加强高校智库人才队伍建设、健全高校智库人员分类考评体系、建立健全高校智库评价体系以及优化智库成果决策转化机制等方面发力,探索高校智库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智库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变化的判断依据
14
作者 王云霞 《改革与开放》 2018年第6期11-12,共2页
党的十九大报告立足于新时代,阐述新判断,明确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转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需求转变;"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供给转变。本文在新时代,面对新的主要社会矛盾,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 党的十九大报告立足于新时代,阐述新判断,明确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转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需求转变;"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供给转变。本文在新时代,面对新的主要社会矛盾,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际地位的基础上,从现实基础分析新时代主要矛盾变化的判断依据,以及其时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判断依据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被引量:18
15
作者 黄爱宝 高明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CSSCI 2015年第2期50-53,共4页
构建"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当属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一般发展趋势,而这一模式本身的发展趋势也有自身的特殊内容,其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促使教育教学资源整合内容更加多重多样;传播网络化推进教育教学资源整合技术愈加... 构建"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当属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一般发展趋势,而这一模式本身的发展趋势也有自身的特殊内容,其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促使教育教学资源整合内容更加多重多样;传播网络化推进教育教学资源整合技术愈加快捷便利;经济市场化诱发教育教学整合中的利益协调日趋复杂。进一步剖析这一模式的发展趋势,有助于我们深入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规律,也有助于我们更加明确"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构建的具体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解析和路径探索——基于“双高计划”的建设背景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辉 汤昕 《江苏教育》 2021年第12期47-49,63,共4页
以高水平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重点方向的“双高计划”,为我国高职教育确立了高质量发展的办学目标。同时,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体现国家意志的教育改革,既是社会主义大学的责任命题,又是新时代大学生能力培养的时代命题。高职院校应在... 以高水平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重点方向的“双高计划”,为我国高职教育确立了高质量发展的办学目标。同时,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体现国家意志的教育改革,既是社会主义大学的责任命题,又是新时代大学生能力培养的时代命题。高职院校应在双创大潮中把握机遇、体现担当,切实履行好自身的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高计划” 创新创业教育 内涵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知识图谱的消费者食品安全满意度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牛哲 童毛弟 +1 位作者 陈庭强 孙鑫磊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227-233,共7页
以知识图谱技术为基础,从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满意为切入点,具体阐述了食品多环节信息知识图谱可视化提升消费者食品安全满意度、食品数据知识图谱智能搜索体系化提升消费者食品安全满意度两个方面,以求实现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相关信息可知... 以知识图谱技术为基础,从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满意为切入点,具体阐述了食品多环节信息知识图谱可视化提升消费者食品安全满意度、食品数据知识图谱智能搜索体系化提升消费者食品安全满意度两个方面,以求实现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相关信息可知的诉求、信息服务诉求,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图谱 消费者 食品安全 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食用油的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牛哲 童毛弟 陈庭强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204-210,共7页
食用油作为生活必需品,与国民营养健康休戚相关。研究消费者对食用油安全风险认知以及消费者对食品的信任因素具有借鉴意义。根据南京地区食用油安全风险调查数据,提出重塑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认知,强化消费者自身食品安全意识,健全食品... 食用油作为生活必需品,与国民营养健康休戚相关。研究消费者对食用油安全风险认知以及消费者对食品的信任因素具有借鉴意义。根据南京地区食用油安全风险调查数据,提出重塑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认知,强化消费者自身食品安全意识,健全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公众参与式监督机制,规避食品安全舆论传播风险,敦促新闻媒体食品安全宣传监督作用,以此完善食品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建设,规避食品安全风险以促进食品安全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油安全 风险预警机制 食品安全 消费者认知 食品安全监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创新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芳 《理论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5-18,共4页
文化创新是社会进步和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机制因素。在当代社会,文化创新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其中理论创新具有先导意义,科技创新是文化创新根本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创新的现实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社会进步和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机制因素。在当代社会,文化创新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其中理论创新具有先导意义,科技创新是文化创新根本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创新的现实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文化创新的指导思想,辩证思维方法是我们坚持文化创新的一个重要方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是文化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文化创新 文化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阶关系重构: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人才发展框架 被引量:10
20
作者 程军 刘玉珍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6-129,共4页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均衡发展,人才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基于经验研究与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可以三阶关系重构为基础建构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发展框架。第一阶关系重构,即通过活动凝聚策略,在乡村社会内部实现体制精...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均衡发展,人才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基于经验研究与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可以三阶关系重构为基础建构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发展框架。第一阶关系重构,即通过活动凝聚策略,在乡村社会内部实现体制精英、非体制精英、普通村民之间的关系重构,培育乡村本土人才,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性动力;第二阶关系重构,即通过乡情感动策略,实现乡村内部村民与外出村民之间的关系重构,引导精英村民回流,激活乡村振兴的中介性动力;第三阶关系重构,即通过利益诱导策略,实现乡村社会外流精英与乡村外部人才之间的关系重构,引进乡村外部人才,激活乡村振兴的外源性动力。三阶关系的重构,可以联通乡村系统内部与系统外部,发挥乡村本土人才、乡村外流精英、乡村外部人才的作用,推动乡村资源和引进资源之间的有效结合,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人才工作 社会关系 三阶关系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