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排水管道内不同粒径沉积颗粒物冲刷率的分析与计算 被引量:6
1
作者 周敬钦 刘翠云 +3 位作者 周俊 陈妍之 王易扬 周婕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96-903,共8页
为探究和量化在水流冲刷下,排水管道中不同粒径颗粒物冲刷沉积的过程,本文模拟排水管道内沉积颗粒的冲刷过程.冲刷过程中,粒径较小的悬移质颗粒(小于0.1 mm),在管道沿线取样测得水流中悬浮固体质量浓度(SS);粒径较大的推移质颗粒(0.1—2... 为探究和量化在水流冲刷下,排水管道中不同粒径颗粒物冲刷沉积的过程,本文模拟排水管道内沉积颗粒的冲刷过程.冲刷过程中,粒径较小的悬移质颗粒(小于0.1 mm),在管道沿线取样测得水流中悬浮固体质量浓度(SS);粒径较大的推移质颗粒(0.1—2 mm),测得管道沿线不同位置沉积的颗粒质量.并建立两个数学模型分别计算排水管道内两类颗粒物的冲刷率.研究发现,悬移质颗粒,以水流中SS为依据,可计算出输送通量和冲刷率;推移质颗粒,以管道不同位置沉积下来的颗粒质量为依据,拟合出了管道中的沉积分布函数,是以e为底数的指数函数,可计算出冲刷量和冲刷率.模型计算出的冲刷率呈现出规律性:悬移质颗粒被冲刷成悬浮状态,随水流迁移过程中部分会再次沉积,使得悬移质颗粒的冲刷率从管道前段至中后段逐步降低,如初始沉积质量为100 g的0.045 mm悬移质颗粒,在0.30 m·s^(-1)的冲刷流速下,计算出管道前段冲刷率为78.94%,最终在管道后段降至13.89%;对于两类颗粒而言,颗粒物粒径越小,冲刷流速越大,初始沉积质量越小,冲刷率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水管道 悬移质颗粒 推移质颗粒 计算模型 冲刷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排水管道沉积物-水系统中不同微生物群落下氮的迁移转化
2
作者 周婕 刘翠云 +4 位作者 王易扬 刘琪 吕文科 韦昊东 陶洋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57-1365,共9页
为探索微生物群落对排水管道沉积物-水系统中氮迁移转化的作用,本文研究了干预组、对照组及初始沉积物中的微生物群落,探索排水管道沉积物-水系统中不同组分氮迁移转化的规律,并进行了量化计算.结果表明,γ-变形菌纲和拟杆菌纲在对照组... 为探索微生物群落对排水管道沉积物-水系统中氮迁移转化的作用,本文研究了干预组、对照组及初始沉积物中的微生物群落,探索排水管道沉积物-水系统中不同组分氮迁移转化的规律,并进行了量化计算.结果表明,γ-变形菌纲和拟杆菌纲在对照组中相对丰度较高,梭菌纲、互营养菌纲在干预组中更占优势.在浓度差异和生物作用的共同影响下,干预组上覆水氨氮含量增加.γ-变形菌纲发生硝化作用导致对照组上覆水氨氮浓度下降,硝态氮、亚硝态氮含量增加.高、低浓度下,沉积物-水系统中的氨氮均由沉积物向上覆水释放,低浓度下氨氮的释放通量更大,最高值达到了536.76 mg·m^(−2)·d^(−1).系统中,硝态氮的释放通量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水管道 沉积物 微生物群落 迁移 释放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合成丙烯酸环己酯 被引量:8
3
作者 汤吉海 许燕 +3 位作者 周峰 陈献 崔咪芬 乔旭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57-59,61,共4页
以丙烯酸和环己烯为原料,磺酸基苯乙烯系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为催化剂合成丙烯酸环己酯,考察了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烯酸摩尔比、反应时间对酯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丙烯酸环己酯的最佳条件为:反应温度85℃,催化剂质量分数5%,n... 以丙烯酸和环己烯为原料,磺酸基苯乙烯系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为催化剂合成丙烯酸环己酯,考察了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烯酸摩尔比、反应时间对酯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丙烯酸环己酯的最佳条件为:反应温度85℃,催化剂质量分数5%,n(酸)∶n(烯)=2∶1,反应时间5 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环己烯转化率为87.2%,丙烯酸环己酯选择性90.1%,二聚物选择性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 环己烯 丙烯酸环己酯 阳离子交换树脂 酯化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化学改性粉煤灰及其处理腐殖酸机理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李磊 王文娟 +1 位作者 薛森娟 徐炎华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9-74,79,共7页
微波活化-化学改性方法可有效改善粉煤灰的表面结构及化学性质,提高粉煤灰吸附混凝腐殖酸的效果。本文采用微波活化-化学改性方法对粉煤灰进行处理,并通过试验研究了改性粉煤灰处理废水中腐殖酸的效果及其作用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微波... 微波活化-化学改性方法可有效改善粉煤灰的表面结构及化学性质,提高粉煤灰吸附混凝腐殖酸的效果。本文采用微波活化-化学改性方法对粉煤灰进行处理,并通过试验研究了改性粉煤灰处理废水中腐殖酸的效果及其作用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微波活化粉煤灰处理腐殖酸的效果优于原粉煤灰,先微波活化后化学改性粉煤灰处理腐殖酸的效果优于先化学改性后微波活化粉煤灰;在最佳处理工艺条件下,先微波活化后盐酸最优改性的粉煤灰处理腐殖酸废水时腐殖酸的去除率可达91.34%,而先微波活化后氢氧化钙最优改性的粉煤灰处理腐殖酸废水时腐殖酸的去除率更高,可达98.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 微波活化 盐酸改性 氢氧化钙改性 腐殖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细化工废水处理工程实践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孙文全 陆曦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8-90,共3页
含盐量大、COD高/有机组分复杂、生物毒性大是精细化工废水,尤其是医药与染料中间体生产废水的共性。在对原水水质特点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分类收集+分质预处理+强化生化处理"的工艺,并对工程的调试过程及运行状况进行... 含盐量大、COD高/有机组分复杂、生物毒性大是精细化工废水,尤其是医药与染料中间体生产废水的共性。在对原水水质特点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分类收集+分质预处理+强化生化处理"的工艺,并对工程的调试过程及运行状况进行了归纳总结。实践证明,所采取的处理工艺针对性强、效果好,处理出水能够稳定达标,水处理成本约为16.37元/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化工 废水处理 膜生物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晶氧化铜的制备及其催化苯酚氧化性能 被引量:8
6
作者 程远见 姜红 +2 位作者 陈日志 邢卫红 金万勤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91-395,共5页
采用沉淀法制备了纳米晶氧化铜催化剂,通过XRD、TEM及N2吸附-脱附法对纳米晶氧化铜催化剂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表征结果显示,制备的纳米晶氧化铜的平均粒径为8.5 nm,比表面积为56.2 m2/g。研究了纳米晶氧化铜催化氧化苯酚的性能,同时... 采用沉淀法制备了纳米晶氧化铜催化剂,通过XRD、TEM及N2吸附-脱附法对纳米晶氧化铜催化剂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表征结果显示,制备的纳米晶氧化铜的平均粒径为8.5 nm,比表面积为56.2 m2/g。研究了纳米晶氧化铜催化氧化苯酚的性能,同时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自制的纳米晶氧化铜催化剂具有优良的催化性能,反应条件(如催化剂用量、抗坏血酸用量、溶剂中醋酸含量及反应温度)对苯二酚收率有显著影响。在苯酚浓度1.28 mol/L、催化剂用量0.572mol/L、抗坏血酸用量0.796 mol/L、20%(φ)醋酸水溶液(50 mL)为溶剂、氧气流量70~80 mL/min、反应温度308 K的优化条件下反应90 min,苯二酚收率达14.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晶氧化铜催化剂 苯酚氧化 苯二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置式膜反应器中TS-1催化苯酚羟基化的稳定性 被引量:2
7
作者 姜修龙 佘飞 +2 位作者 姜红 陈日志 邢卫红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9-73,78,共6页
研究了分置式膜反应器中TS-1催化苯酚羟基化反应的稳定性。膜反应器系统可连续运行20 h以上,苯酚转化率、苯二酚选择性分别保持在11%,95%左右,膜过滤阻力逐渐增加。采用系列技术对使用前后的TS-1催化剂及陶瓷膜进行了表征。场发射扫描... 研究了分置式膜反应器中TS-1催化苯酚羟基化反应的稳定性。膜反应器系统可连续运行20 h以上,苯酚转化率、苯二酚选择性分别保持在11%,95%左右,膜过滤阻力逐渐增加。采用系列技术对使用前后的TS-1催化剂及陶瓷膜进行了表征。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使用后的TS-1催化剂团聚加重,紫外可见分光光谱、红外光谱、N2吸附-脱附、热质量损失分析结果表明使用后TS-1催化剂的表面及孔道内存在有机物;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使用后TS-1催化剂的骨架钛有流失,二者共同造成TS-1催化剂失活,使反应初期苯酚转化率下降。将使用后的TS-1催化剂在600℃下锻烧6 h进行再生,在苯酚羟基化反应中考察其催化性能,并与新鲜及使用后TS-1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进行比较。高温煅烧再生后TS-1催化剂的活性略有提高,但仍低于新鲜催化剂。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结果显示,使用后陶瓷膜表面吸附一层由TS-1催化剂与有机物组成的滤饼层,是导致膜过滤阻力上升的主要原因。酸碱清洗可恢复陶瓷膜通量,反应过程中陶瓷膜保持良好的结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置式膜反应器 TS-1 苯酚羟基化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S-1催化苯羟基化制苯酚的本征动力学 被引量:1
8
作者 佘飞 包耀辉 +4 位作者 姜修龙 姜红 陈日志 邢卫红 金万勤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43-47,共5页
TS-1分子筛催化苯羟基化法制苯酚是一种绿色工艺路线。对以TS-1为催化剂苯与过氧化氢反应制苯酚的本征动力学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搅拌速度、苯浓度、过氧化氢浓度以及反应温度等因素对苯酚初始生成速率的影响,并采用幂函数方程进行实验... TS-1分子筛催化苯羟基化法制苯酚是一种绿色工艺路线。对以TS-1为催化剂苯与过氧化氢反应制苯酚的本征动力学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搅拌速度、苯浓度、过氧化氢浓度以及反应温度等因素对苯酚初始生成速率的影响,并采用幂函数方程进行实验数据拟合。结果表明,在消除内外扩散影响的条件下,反应对于苯、过氧化氢的反应级数分别为0.62和0.55,反应的活化能为101.31 kJ/mol。依据上述结果建立了反应的本征动力学方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模型计算得到的苯酚初始生成速率与实验值的平均相对偏差为6.81%,吻合较好。研究得到的动力学模型为TS-1催化苯羟基化-膜分离耦合制备苯酚的条件优化及过程开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征动力学 TS-1 羟基化 苯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型γ-Al2O3三维粒子电极的制备及其对氯霉素的降解 被引量:2
9
作者 孙永军 沈浩 +8 位作者 马骉 孙文全 朱宏博 肖雪峰 徐炎华 马江雅 张鹏 朱国成 马根朝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0-146,共7页
以γ-Al_2O_3为载体,将Ti和Sn两种元素进行负载制备负载型γ-Al_2O_3粒子电极,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X射线荧光光谱(XRF)、红外光谱(IR)对γ-Al_2O_3和负载型γ-Al_2O_3粒子电极进行表征。研究了电解时间对三维粒子电极... 以γ-Al_2O_3为载体,将Ti和Sn两种元素进行负载制备负载型γ-Al_2O_3粒子电极,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X射线荧光光谱(XRF)、红外光谱(IR)对γ-Al_2O_3和负载型γ-Al_2O_3粒子电极进行表征。研究了电解时间对三维粒子电极法电催化氧化氯霉素的影响。采用初始浓度100mg/L的CAP模拟废水,持续电解3h后,制备的粒子电极通过三维电解对CAP去除率为72.8%,对TOC去除率低于3.7%,说明负载型γ-Al_2O_3粒子电极对氯霉素矿化作用较小。三维粒子电极对氯霉素的降解过程近似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CAP初始浓度对去除率影响较小。粒子电极电催化氧化CAP的关键因素之一为·OH,外加叔丁醇对·OH进行清洗,相同条件下,氯霉素去除率降低至30%左右,表明氯霉素的降解是由阳极氧化和·OH间接氧化两种途径协同作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子电极 氯霉素 电催化 动力学 间接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雨水管道沉积物冲刷特性 被引量:9
10
作者 刘翠云 张效华 +3 位作者 杨钰婷 周敬钦 陈妍之 陈春伟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35-642,共8页
通过试验模拟雨水管道内沉积物的冲刷过程,探索不同水力、沉积物条件下雨水管道内的冲刷规律,结合数学模型拟合,计算特定条件下管道内沉积物的冲刷率和冲刷通量。结果表明,不同条件对管道内沉积物冲刷过程有较大影响,管道内较大的流量... 通过试验模拟雨水管道内沉积物的冲刷过程,探索不同水力、沉积物条件下雨水管道内的冲刷规律,结合数学模型拟合,计算特定条件下管道内沉积物的冲刷率和冲刷通量。结果表明,不同条件对管道内沉积物冲刷过程有较大影响,管道内较大的流量、坡度下,水流动能大,冲刷能力强,会带来较高的冲刷通量;而较小的粒径表层易剥离,以悬浮的形式被水流冲刷带走,因此在冲刷的前15 s表现出更高的冲刷通量;沉积厚度较大时,管道末端出水悬浮颗粒物质量浓度较高,也易形成较大的冲刷通量。经过构建数学模型,计算出了特定条件下雨水管道沉积物的冲刷率和冲刷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雨水管道 沉积物 冲刷 冲刷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流量及初期效应下雨水管道内悬浮颗粒物的沉积规律 被引量:3
11
作者 谈帅 刘翠云 +2 位作者 杨钰婷 陈妍之 周敬钦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4-100,113,共8页
为探索变流量、雨水冲刷初期效应及叠加效应下,雨水管道内不同位置悬浮颗粒物的沉积规律,将模拟试验与数学模型拟合相结合,计算雨水管道内悬浮颗粒物的沉积量、最大沉积点和平均沉积速度等参数,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管道流量增大... 为探索变流量、雨水冲刷初期效应及叠加效应下,雨水管道内不同位置悬浮颗粒物的沉积规律,将模拟试验与数学模型拟合相结合,计算雨水管道内悬浮颗粒物的沉积量、最大沉积点和平均沉积速度等参数,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管道流量增大时,悬浮颗粒物的最大沉积点在管道内发生有规律的迁移,依次由管道前段(距管口约1 m处)向中、后段(8~12 m处)推移,当管道流量减小时则相反;管道内悬浮颗粒物的平均沉积速度随着管道流量的增大而增大,当管道流量减小时则其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当管道流量由350 L/h降至300 L/h之间时管道内悬浮颗粒物的平均沉积速度达到峰值;初期效应下,悬浮颗粒物浓度减小使得管道内悬浮颗粒物的沉积量和平均沉积速度均下降;叠加效应下,当管道流量增大、悬浮颗粒物浓度减小时,管道内悬浮颗粒物的最大沉积点向后迁移,管道内悬浮颗粒物的平均沉积速度先略有下降再逐渐增大,当管道流量和悬浮颗粒物浓度分别为“390 L/h、52 mg/L”时管道内悬浮颗粒物的平均沉积速度达到峰值后迅速下降;当管道流量和悬浮颗粒物浓度同时减小时,管道内各段悬浮颗粒物的沉积量和平均沉积速度均迅速下降,最终趋向于“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水管道 悬浮颗粒物 沉积规律 变流量 初期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