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b_2S_3和MoS_2的协同作用对摩擦材料摩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陈磊 周柯 +2 位作者 陈健 卢巍 王昌松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40-44,共5页
采用MPX-2000型磨损试验机和定速摩擦实验机分别测试不同载荷及不同温度下固体润滑剂Sb2S3和MoS2对摩擦材料摩擦性能的影响,探讨2种固体润滑剂的协同作用;采用扫描电镜分析摩擦材料磨损后摩擦表面的微观形貌。结果表明,固体润滑剂Sb2S3... 采用MPX-2000型磨损试验机和定速摩擦实验机分别测试不同载荷及不同温度下固体润滑剂Sb2S3和MoS2对摩擦材料摩擦性能的影响,探讨2种固体润滑剂的协同作用;采用扫描电镜分析摩擦材料磨损后摩擦表面的微观形貌。结果表明,固体润滑剂Sb2S3和MoS2具有良好的协同效应,可大大改善摩擦材料的摩擦性能,这是因为MoS2和Sb2S3分别在制动过程中的低温段和高温段起到良好的润滑作用。当Sb2S3的体积分数为6%,MoS2的体积分数为3%时,摩擦材料的摩擦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2S3 MOS2 协同作用 摩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TiO_2填充酚醛树脂基摩擦材料摩擦磨损机制 被引量:4
2
作者 周柯 史以俊 +3 位作者 陈健 穆立文 王强 王昌松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33-37,共5页
考察纳米TiO2填充酚醛树脂基摩擦材料在不同载荷和温度下的摩擦磨损性能,采用电子显微镜分析摩擦表面的微观形貌,采用粗糙度仪考察摩擦表面的粗糙度。结果表明:与添加微米TiO2的摩擦材料相比,添加纳米TiO2后,摩擦材料的韧性提高了22%,... 考察纳米TiO2填充酚醛树脂基摩擦材料在不同载荷和温度下的摩擦磨损性能,采用电子显微镜分析摩擦表面的微观形貌,采用粗糙度仪考察摩擦表面的粗糙度。结果表明:与添加微米TiO2的摩擦材料相比,添加纳米TiO2后,摩擦材料的韧性提高了22%,摩擦因数更加平稳;在300和350℃高温下磨损率分别降低了32%和22%,且摩擦材料磨损表面更致密平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TIO2 酚醛树脂 摩擦材料 摩擦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专利角度看刹车片摩擦材料的发展 被引量:9
3
作者 杨昆鹏 姚文俊 +1 位作者 冯新 王昌松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9,共4页
刹车片为汽车制动系统的关键部件,其配方材料的研究历来被科研人员所重视。通过对刹车片摩擦材料专利进行检索和分析,发现日本(代表企业阿基波罗)和欧美(代表企业辉门)等国家在刹车片摩擦材料研究方面不仅起步早,而且一直引领着行业发... 刹车片为汽车制动系统的关键部件,其配方材料的研究历来被科研人员所重视。通过对刹车片摩擦材料专利进行检索和分析,发现日本(代表企业阿基波罗)和欧美(代表企业辉门)等国家在刹车片摩擦材料研究方面不仅起步早,而且一直引领着行业发展。中国起步晚,但是最近几年专利发表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也发现刹车片摩擦材料经历三阶段,目前进入了一个新材料时期。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寻求更具环保性、高性能新材料和复配料新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刹车片 摩擦材料 专利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偶联剂改性人造石墨对摩擦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强 卢巍 +3 位作者 杨昆鹏 姚文俊 史以俊 王昌松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9-23,27,共6页
采用硅烷偶联剂KH-550、KH-560和钛酸酯偶联剂NDZ-401对人造石墨进行改性,并采用XD-MSM定速式摩擦试验机和MPX-2000磨损试验机分别考察3种不同偶联剂改性人造石墨对酚醛树脂基摩擦材料摩擦磨损性和速度/压力敏感性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 采用硅烷偶联剂KH-550、KH-560和钛酸酯偶联剂NDZ-401对人造石墨进行改性,并采用XD-MSM定速式摩擦试验机和MPX-2000磨损试验机分别考察3种不同偶联剂改性人造石墨对酚醛树脂基摩擦材料摩擦磨损性和速度/压力敏感性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分析摩擦表面的形貌。结果表明:与未改性人造石墨相比,偶联剂改性人造石墨可提高摩擦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和抗速度/压力敏感性。其中钛酸酯偶联剂NDZ-401改性人造石墨利于提高摩擦材料的摩擦因数稳定性和抗速度/压力敏感性;而硅烷偶联剂KH-560改性人造石墨可以提高摩擦材料抗磨损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造石墨 偶联剂 摩擦材料 摩擦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摩擦材料引入导热层对接触面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卢巍 王强 +2 位作者 穆立文 史以俊 冯新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8-82,共5页
在传统摩擦材料中引入导热层,在保证制动效果的前提下,既降低了材料的摩擦热,又提高了材料的性能。采用MPX-2000型磨损试验机和有限元模拟考察双层摩擦材料不同导热层厚度(1.5、3.0、4.5、6.0和7.5 mm)与不同导热系数(2、4、6、8和10 W/... 在传统摩擦材料中引入导热层,在保证制动效果的前提下,既降低了材料的摩擦热,又提高了材料的性能。采用MPX-2000型磨损试验机和有限元模拟考察双层摩擦材料不同导热层厚度(1.5、3.0、4.5、6.0和7.5 mm)与不同导热系数(2、4、6、8和10 W/(m·K))对表面最高温度的影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摩擦材料的磨损表面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引入导热层后,摩擦表面最高温度(18℃)和磨损率(29.6%)均降低。同时研究发现,增加导热层厚度摩擦材料的接触面温度降低,导热层厚度越大,导热系数影响的效果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法 双层摩擦材料 导热 接触面最高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Cu粉填充碳纤维/PTFE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 被引量:7
6
作者 孙义牛 穆立文 +2 位作者 史以俊 冯新 陆小华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38-41,66,共5页
考察纳米Cu粉含量、粒径对碳纤维/PTFE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磨损面和对偶面转移膜形貌,并探讨其磨损机制。结果表明:纳米Cu粉能提高碳纤维/PTFE复合材料的耐磨性,在高载荷下,纳米Cu粉的增强效果更加明显;... 考察纳米Cu粉含量、粒径对碳纤维/PTFE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磨损面和对偶面转移膜形貌,并探讨其磨损机制。结果表明:纳米Cu粉能提高碳纤维/PTFE复合材料的耐磨性,在高载荷下,纳米Cu粉的增强效果更加明显;纳米Cu粉的粒径越小,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越好;添加质量分数0.3%纳米Cu粉的碳纤维/PTFE复合材料耐磨性最优,1.4 m/s,200 N下实验条件下,其磨损率比未添加时降低了45%;SEM分析显示纳米Cu粉能在对偶面上形成平整致密的转移膜,具有显微增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铜粉 碳纤维 聚四氟乙烯 摩擦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酸钾晶须填充酚醛树脂基摩擦材料的摩擦磨损机制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杨波 王昌松 +3 位作者 陈磊 周柯 冯新 陆小华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30-35,共6页
研究钛酸钾晶须(PTW)对酚醛树脂基摩擦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并与玻纤(GF)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定速摩擦试验中,与GF相比,PTW填充摩擦材料摩擦因数变化幅度和高温段磨损率分别减小19%和20%;200℃后摩擦因数的衰退率降低。MPX-2000摩... 研究钛酸钾晶须(PTW)对酚醛树脂基摩擦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并与玻纤(GF)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定速摩擦试验中,与GF相比,PTW填充摩擦材料摩擦因数变化幅度和高温段磨损率分别减小19%和20%;200℃后摩擦因数的衰退率降低。MPX-2000摩擦磨损试验中,填充PTW摩擦材料的最高摩擦面温度为333.3℃,低于GF的379℃;摩擦材料的磨损率和对偶件磨损失重分别比填充GF的降低19%和36%,摩擦因数更加平稳。SEM观察显示PTW能够促使对磨面上形成平整致密的转移膜。微小尺寸和晶须状形貌使PTW具有良好的显微增强作用,这是PTW填充酚醛树脂基摩擦材料具有良好摩擦磨损性能的关键。PTW的莫氏硬度小于GF,对对偶件的伤害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酸钾晶须 酚醛树脂基摩擦材料 摩擦磨损 转移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APMIm][Br]离子液体吸收CO_2的性能 被引量:9
8
作者 陈义峰 王昌松 +2 位作者 丁键 杨祝红 陆小华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716-1720,共5页
1-氨丙基-3-甲基咪唑溴盐([APMIm][Br])离子液体通过化学反应捕集CO2。采用浸渍-蒸发将[APMIm][Br]离子液体负载在硅胶表面,通过比表面孔隙吸附测定仪、热重分析仪(TGA)对吸收剂的结构与性能进行研究,负载量为10%~50%,温度为303... 1-氨丙基-3-甲基咪唑溴盐([APMIm][Br])离子液体通过化学反应捕集CO2。采用浸渍-蒸发将[APMIm][Br]离子液体负载在硅胶表面,通过比表面孔隙吸附测定仪、热重分析仪(TGA)对吸收剂的结构与性能进行研究,负载量为10%~50%,温度为303.15~323.15 K,CO2浓度分别为10%、30%、50%。结果表明:硅胶表面的离子液体薄膜厚度达到86 nm(负载40%)时,具有最快的吸收速率,且受CO2浓度和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平衡吸收量在50% CO2体系中达到理论吸收量的80%,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当负载量为50%时,膜厚增加到230 nm,导致吸收速率和平衡吸收量大幅度下降。值得注意的是:负载离子液体吸收剂在循环使用3次之后,结构与性能均保持不变,表现出一定的工业运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氨丙基-3-甲基咪唑溴盐 CO2 离子液体 载体 吸收 APMIm][B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段式吸收塔强化水洗技术提纯沼气过程 被引量:5
9
作者 丁键 任佳佳 +2 位作者 李峥 杨祝红 陆小华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4203-4210,共8页
压力水洗技术已成为提纯沼气的关键技术之一。采用填料吸收塔进行CO_2脱除实验研究,考察了液气比、吸收压力、吸收温度、CO_2初始含量、填料层高度对CO_2脱除率的影响,以及液气比、沼气流量对总体积吸收系数的影响,并运用填料塔与喷雾... 压力水洗技术已成为提纯沼气的关键技术之一。采用填料吸收塔进行CO_2脱除实验研究,考察了液气比、吸收压力、吸收温度、CO_2初始含量、填料层高度对CO_2脱除率的影响,以及液气比、沼气流量对总体积吸收系数的影响,并运用填料塔与喷雾塔结合的二段式吸收塔进行压力水洗提纯沼气的过程强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吸收压力和液气比的增大、吸收温度的降低、填料层高度的增加有利于CO_2的脱除,体积总吸收系数随着液气比及沼气流量的增加而增大。二段式吸收塔能够提高CO_2吸收效果,当沼气处理量为10 L·min-1,填料层高度为100 cm,CO_2含量小于3%时,与填料塔相比二段式吸收塔可以减少约12%的吸收液用量,并且采用110 cm填料的二段式吸收塔获得最佳的提纯效果,CO_2脱除率达到9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气 二氧化碳 压力水洗 二段式吸收塔 体积总吸收系数 生物甲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流化床短程硝化的快速启动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呼晓明 陈英文 +3 位作者 严伟峰 蒋钰 祝社民 沈树宝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6-20,共5页
采用内循环生物流化床反应器处理模拟高浓度氨氮废水,以确定其对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的可行性,同时对试验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研究表明:控制温度为(31±1)℃,利用反应器自身流化所携带溶解的空气,反应器内DO值可维持在1.5~2.5 mg... 采用内循环生物流化床反应器处理模拟高浓度氨氮废水,以确定其对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的可行性,同时对试验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研究表明:控制温度为(31±1)℃,利用反应器自身流化所携带溶解的空气,反应器内DO值可维持在1.5~2.5 mg/L,调节pH为8.0~8.5。经过42 d的污泥驯化适应时期,进水氨氮(NH4+-N)浓度由50 mg/L提高到300 mg/L。由于流化床采用填料载体微生物膜与活性污泥双重作用,同时载体呈流化状态,接触均匀,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可以使床内保持高浓度的生物量,从而达到高效快速的传质效果。在HRT由开始的16 h缩短到8 h的条件下,氨氮(NH4+-N)的去除率达到90%以上,亚硝氮(NO2--N)的积累率达到75%。且在以后30 d的稳定运行阶段,氨氮(NH4+-N)去除率和亚硝氮(NO2--N)积累率均保持稳定。同时反应器最后出水水质澄清,无需二沉池及污泥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流化床(FBBR) 高浓度氨氮 短程硝化反硝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流系数及制动方式对制动盘表面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卢巍 王强 +3 位作者 穆立文 史以俊 王昌松 冯新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3-47,共5页
运用ANSYS建立盘式制动器热传导的有限元模型,分析对流系数以及制动方式对制动盘表面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流系数对制动过程中制动盘表面的最高温度的影响很小,对流换热主要在制动结束后的冷却过程中起作用;不同的制动方式将会产生... 运用ANSYS建立盘式制动器热传导的有限元模型,分析对流系数以及制动方式对制动盘表面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流系数对制动过程中制动盘表面的最高温度的影响很小,对流换热主要在制动结束后的冷却过程中起作用;不同的制动方式将会产生不同的温度分布,在制动接触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点刹制动利于表面温度的降低,尤其是制动接触时间较短时温度降低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动盘 热对流冷却 制动方式 接触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介孔TiO_2膜为过渡层在玻璃基底上制备Cu_3(BTC)_2连续膜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力成 钱祺 +6 位作者 王磊 仇龙云 王昊翊 张所瀛 杨祝红 李小保 赵学娟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46-952,共7页
通过在玻璃基底上预先制备一层介孔TiO_2膜作为过渡层用于制备完整的Cu_3(BTC)_2(BTC:1,3,5-苯三甲酸)连续膜。场发射(FESEM)图像显示由此制得的Cu_3(BTC)_2膜在TiO_2/玻璃基底上是致密且连续,膜厚度为200 nm左右。相比之下,Cu_3(BTC)_... 通过在玻璃基底上预先制备一层介孔TiO_2膜作为过渡层用于制备完整的Cu_3(BTC)_2(BTC:1,3,5-苯三甲酸)连续膜。场发射(FESEM)图像显示由此制得的Cu_3(BTC)_2膜在TiO_2/玻璃基底上是致密且连续,膜厚度为200 nm左右。相比之下,Cu_3(BTC)_2晶粒在空白玻璃基底上较难成核并生长,不能形成连续膜,而在无孔TiO_2/玻璃基底上,Cu_3(BTC)_2晶粒与在介孔TiO_2/玻璃基底上一样能够形成典型的八面体Cu_3(BTC)_2但不能形成连续膜。由于介孔TiO_2膜过渡层的存在,Cu_3(BTC)_2晶粒可以与基底结合紧密,经30 min超声波测试后,在介孔TiO_2/玻璃基底上的Cu_3(BTC)_2膜仍然能保持连续且完整形貌,而在空白玻璃基底上的Cu_3(BTC)_2晶粒完全脱落。推断介孔TiO_2的表面性质有利于Cu_3(BTC)_2晶粒的成核,而介孔TiO_2膜的多孔结构可以促进Cu_3(BTC)_2晶粒形成连续的薄膜:介孔TiO_2膜过渡层在Cu_3(BTC)_2膜与玻璃基底间扮演了类似桥梁的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3(BTC)2 玻璃 介孔TIO2 过渡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聚合制备纳米氧化锡锑/水性聚氨酯复合乳液及性能表征 被引量:16
13
作者 芦小松 项尚林 赵石林 《涂料工业》 CAS CSCD 2008年第12期16-19,22,共5页
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聚己二酸丁二醇酯(PBA1000)、二羟甲基丙酸(DMPA)等原料合成了水性聚氨酯(WPU),并通过原位聚合法将纳米ATO水浆与WPU复合,合成了纳米ATO/WPU复合乳液。研究了不同ATO含量对复合乳液光学性能的影响,并通过... 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聚己二酸丁二醇酯(PBA1000)、二羟甲基丙酸(DMPA)等原料合成了水性聚氨酯(WPU),并通过原位聚合法将纳米ATO水浆与WPU复合,合成了纳米ATO/WPU复合乳液。研究了不同ATO含量对复合乳液光学性能的影响,并通过红外光谱、透射电镜、热分析仪等对乳液的热性能以及微观结构等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当纳米ATO/WPU复合乳液中ATO质量含量为6%时,可见光平均透过率为81.5%,红外光平均屏蔽率高达73.7%。乳液的热性能优异,且纳米ATO粒子在乳液中分布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聚合 水性聚氨酯 红外屏蔽 纳米复合乳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乙烯酯水解合成乙二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沈文彬 刘定华 刘晓勤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34-38,40,共6页
介绍了乙二醇现有的生产工艺及其现状,分析了碳酸乙烯酯法制乙二醇新工艺的优势及其工业化应用前景,从均相和非均相两方面对新工艺水解过程中所使用的催化体系分别做出了相应的阐述,并指出了各自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最后提出了采用新... 介绍了乙二醇现有的生产工艺及其现状,分析了碳酸乙烯酯法制乙二醇新工艺的优势及其工业化应用前景,从均相和非均相两方面对新工艺水解过程中所使用的催化体系分别做出了相应的阐述,并指出了各自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最后提出了采用新型非均相催化剂解决现有难题以应用于水解过程的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乙烯酯 水解 乙二醇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磨机湿法粉磨制备超细氧化锌粉体的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谢世翔 陈川辉 +1 位作者 张林进 叶旭初 《无机盐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3-25,共3页
以粗颗粒氧化锌为原料,通过砂磨机湿法粉磨的方法制备超细氧化锌。用马尔文激光粒度仪、扫描电镜(SEM)对研磨前后的氧化锌粉体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分散剂种类及用量、pH、固含量、研磨时间对研磨效果的影响,得出最佳研磨条件:转速为3 000... 以粗颗粒氧化锌为原料,通过砂磨机湿法粉磨的方法制备超细氧化锌。用马尔文激光粒度仪、扫描电镜(SEM)对研磨前后的氧化锌粉体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分散剂种类及用量、pH、固含量、研磨时间对研磨效果的影响,得出最佳研磨条件:转速为3 000 r/min,固含量为15%(质量分数),pH为11,聚乙二醇20000加入量为0.5%(质量分数),研磨时间为40 min。在此条件下可以制备d约为6μm、d为10μm的超细活性氧化锌粉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锌 砂磨机 超细粉磨 助磨剂 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沼气加压水洗脱碳过程研究及其控制系统设计 被引量:1
16
作者 牛超 薄翠梅 丁键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71-174,176,共5页
针对生物沼气加压水洗脱碳过程,进行工艺与动态特性分析。影响加压水洗脱碳过程的主要因素有液气比(进液流量与进气流量之比)、吸收压力、吸收温度等。液气比的增大、较高的吸收压力和低温均有利于提高CO_2的吸收率。以产品气CO_2体积... 针对生物沼气加压水洗脱碳过程,进行工艺与动态特性分析。影响加压水洗脱碳过程的主要因素有液气比(进液流量与进气流量之比)、吸收压力、吸收温度等。液气比的增大、较高的吸收压力和低温均有利于提高CO_2的吸收率。以产品气CO_2体积分数低于3%和节能环保为目标,确定最优工艺参数,设计自动控制系统。对设计的系统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系统稳定性高,控制效果良好,CO_2脱除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气脱碳 加压水洗 动态控制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多环芳烃降解菌的筛选及复合诱变
17
作者 矫文豪 杨文革 +2 位作者 杜涛 程亚琳 胡永红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212-217,221,共7页
随着化石燃料的广泛应用,多环芳烃污染问题日渐突显。为采用生物法处理多环芳烃污染、提高野生型菌种的降解能力,从北京某石化公司长期受石油污染的场地分离纯化出一株菲的高效降解菌,经鉴定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绘制了菌种进化树。利用... 随着化石燃料的广泛应用,多环芳烃污染问题日渐突显。为采用生物法处理多环芳烃污染、提高野生型菌种的降解能力,从北京某石化公司长期受石油污染的场地分离纯化出一株菲的高效降解菌,经鉴定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绘制了菌种进化树。利用氮离子诱变及常温等离子体复合诱变方法得到一株遗传稳定的高效降解菌株并对100 mg/L的菲进行降解处理,3 d后菲的降解率约为64%,5 d后基本完全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菌种进化树 氮离子诱变 常温等离子体诱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