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演变及启示 被引量:6
1
作者 陈建华 王宇翔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0年第6期36-38,共3页
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和道德等多个方面,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包含很多具有积极意义的方法供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参考学习。对思想政治教育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和道德等多个方面,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包含很多具有积极意义的方法供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参考学习。对思想政治教育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有助于形成对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认识,进而发掘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 原始社会 封建社会 德治 儒家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大学生社团特点与功能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张丽霞 陈建华 胡正好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11年第A11期72-73,共2页
本文对高校学生社团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阐述了学生社团特点,并对学生社团功能进行了研究,认为高校学生社团具有载体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文化娱乐与实践创新等功能。
关键词 大学生社团 分类 特点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消费观念与行为培养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陈建华 宁莹莹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2年第6期120-123,共4页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消费群体,超前的消费观念和滞后的消费实力之间存在着矛盾,容易在消费中产生不良消费行为,并且造成极大危害。对此,需要高校思想教育者进行原因分析,引导学生建立理性消费观念,积极探索大学生理性消费观念和行为的培...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消费群体,超前的消费观念和滞后的消费实力之间存在着矛盾,容易在消费中产生不良消费行为,并且造成极大危害。对此,需要高校思想教育者进行原因分析,引导学生建立理性消费观念,积极探索大学生理性消费观念和行为的培养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消费观念 消费行为 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四位一体”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新体系 被引量:4
4
作者 眭国荣 丁晖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5-97,共3页
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不仅有利于其成长成才,而且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稳定与和谐。但现阶段,大学生的社会适应问题日益突出。通过多角度的调查分析,文章提出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自我教育四位一体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 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不仅有利于其成长成才,而且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稳定与和谐。但现阶段,大学生的社会适应问题日益突出。通过多角度的调查分析,文章提出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自我教育四位一体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新体系,切实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自我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工业社会的城乡生态公正论 被引量:11
5
作者 黄爱宝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9-38,共10页
后工业社会的城乡生态公正是指建立在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以及全新的道德制度的基础上,即在努力使竞争关系服从于合作关系,使法律制度服从于道德制度,使资本权益服从于生态利益的生态合作社会条件下所形成和发展的形式上和实质上需要相... 后工业社会的城乡生态公正是指建立在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以及全新的道德制度的基础上,即在努力使竞争关系服从于合作关系,使法律制度服从于道德制度,使资本权益服从于生态利益的生态合作社会条件下所形成和发展的形式上和实质上需要相统一的生态公正与城乡公正。其实现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人类自觉建构的复杂过程。在人类社会开启后工业社会进程的大背景大视野中,在当下中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后工业化一并走的特殊历史发展阶段,后工业社会的城乡生态公正的现实意义就是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本目标基础上,通过实施科学策略破解日益彰显的城乡生态冲突,构建新型的城乡生态合作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生态公正 生态合作 后工业社会 道德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政治的基本蕴涵 被引量:5
6
作者 黄爱宝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2-108,共7页
剖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政治的基本蕴涵,既是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政治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也是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诉求。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政治的基本蕴涵应是聚焦自然生态政治领域、坚持科学... 剖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政治的基本蕴涵,既是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政治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也是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诉求。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政治的基本蕴涵应是聚焦自然生态政治领域、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以及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中国特色的生态政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生态政治 生态文明 社会主义服务型治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政治的主要特征 被引量:4
7
作者 黄爱宝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3-27,共5页
剖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政治"的主要特征是深入解读其内涵意蕴的必然要求,也是进一步系统研究这一重大课题的逻辑基础。其主要特征应是在与非生态或非政治领域、资本主义生态政治以及一般社会主义生态政治等相关概念的多... 剖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政治"的主要特征是深入解读其内涵意蕴的必然要求,也是进一步系统研究这一重大课题的逻辑基础。其主要特征应是在与非生态或非政治领域、资本主义生态政治以及一般社会主义生态政治等相关概念的多层次、多方位比较与区分中,才能更加全面和深刻地揭示出来。其主要内容表现为生态目标根本性、公共权力相关性、本质内在一致性、生态民主真实性、生态公正真正性、文明超越率先性、政府推进必要性、中国文化传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生态政治 主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面向后工业社会的道德制度 被引量:3
8
作者 黄爱宝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9-134,共6页
构建面向后工业社会的道德制度既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前所未有的观念变革和伟大创举。道德制度生成的主要背景是后工业社会来临的挑战,其直接动因是为了超越工业社会背景下的法律制度的历史局限性。道德制度的本质是以伦... 构建面向后工业社会的道德制度既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前所未有的观念变革和伟大创举。道德制度生成的主要背景是后工业社会来临的挑战,其直接动因是为了超越工业社会背景下的法律制度的历史局限性。道德制度的本质是以伦理精神统摄权力、法律和道德规范的制度,是实现权治、法治与德治相统一的制度,是所有的道德规范都需要形成制度规范的制度,也是所有的制度内容都需要具有道德价值的制度。道德制度的构建是对传统的道德与制度观念的变革,是道德制度化或道德法律化的过程,也是制度道德化或法律道德化的过程,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工业社会 道德制度 权力制度 法律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涉“茶”义单音词历史考察 被引量:2
9
作者 张鹏丽 陈明富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35-238,共4页
“茶”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生活中必需的饮品之一,南宋吴自牧《梦粱录》提到“八件事”,分别指柴、米、油、盐、酒、酱、醋、茶,茶是其中之一;元人多称“七件事”,即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仍是其中必不可少之一,如贾仲明《... “茶”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生活中必需的饮品之一,南宋吴自牧《梦粱录》提到“八件事”,分别指柴、米、油、盐、酒、酱、醋、茶,茶是其中之一;元人多称“七件事”,即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仍是其中必不可少之一,如贾仲明《玉壶春》第一折:“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醋茶 历史 古代 饮品 生活 米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特色的生态行政问责制 被引量:5
10
作者 黄爱宝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0-65,共6页
中国特色的生态行政问责制既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特色行政问责制的有机构成。它应当是一种超越西方社会治理模式和面向后工业社会的服务型行政模式下的生态行政问责制,是一种立足中国基本政治制度以及契合中... 中国特色的生态行政问责制既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特色行政问责制的有机构成。它应当是一种超越西方社会治理模式和面向后工业社会的服务型行政模式下的生态行政问责制,是一种立足中国基本政治制度以及契合中国特色环保道路的生态行政问责制,也是一种需要在理论上不断深化和实践中不断完善的生态行政问责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 生态行政问责制 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 中国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特色环保道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政府的制度安排 被引量:3
11
作者 黄爱宝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2期88-95,共8页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政府的关键与核心在于制度安排。基于政府事务区分、新制度主义观点和社会治理模式历史转型的不同视角,规约与激励政府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行为的制度安排可以表现为内部制度与外部制度、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政府的关键与核心在于制度安排。基于政府事务区分、新制度主义观点和社会治理模式历史转型的不同视角,规约与激励政府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行为的制度安排可以表现为内部制度与外部制度、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以及法律制度与道德制度。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与阐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政府的制度安排的主要形式、动因、内容以及功能等问题,对于这一制度安排应当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政府 内部制度 外部制度 正式制度 非正式制度 法律制度 道德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茶文化与“荼”、“茶”略论 被引量:6
12
作者 陈明富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5-78,共4页
我国古代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茶文化的发展对涉"茶"词语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汉语中不仅有一些表"茶"义的词语,也有一批与茶文化相关的词语。在表"茶"义的单音词中,"荼(茶)"由于是主称词... 我国古代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茶文化的发展对涉"茶"词语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汉语中不仅有一些表"茶"义的词语,也有一批与茶文化相关的词语。在表"茶"义的单音词中,"荼(茶)"由于是主称词语,在与表别称的"骮"、""及表泛称的"茗"、""的竞争中轻松取胜,成为最重要的表"茶"义单音词。"荼"与"茶"是文字关系,即古今字关系,陆羽《茶经》中将表"茶"义的"荼"省笔为"茶",使"茶"字在表"茶"义上功能相对单一,职责更加集中,其使用频率相较于"荼"字很快便占据压倒优势,成为古今表"茶"义的最主要文字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 茶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茶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明富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9,共3页
茶文化作为我国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与汉语词汇的关系较为密切。其中,茶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茶文化的发展推动着汉语词汇的发展,某些茶文化现象的消亡导致部分汉语词汇的消亡,茶文化的发展有时会引起汉语词义的变化。
关键词 文化 汉语 词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年”类词语语义特征及成因考察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明富 张鹏丽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57-560,共4页
"他年"类词语指"他年"、"他日"、"他时"等时间词。"他年"类词语的语义同时具有两个意义相反的义项,考察发现,这种语义特点的成因是由于同时受到两个条件影响的结果。一是"他年&... "他年"类词语指"他年"、"他日"、"他时"等时间词。"他年"类词语的语义同时具有两个意义相反的义项,考察发现,这种语义特点的成因是由于同时受到两个条件影响的结果。一是"他年"类词语中的"他"本为远指代词而非旁指代词,二是"他"后的时间成分"年"、"日"、"时"等具有单向的线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年 语义特征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表“茶馆”义词语的历时考察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明富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6-109,共4页
古代表"茶馆"义的词语中,出现于唐代的主要有"茶坊"、"茶肆",出现于宋代的主要有"茗肆"、"茶楼",出现于元代的主要有"茶房"、"茶铺",出现于明代的主要有"... 古代表"茶馆"义的词语中,出现于唐代的主要有"茶坊"、"茶肆",出现于宋代的主要有"茗肆"、"茶楼",出现于元代的主要有"茶房"、"茶铺",出现于明代的主要有"茶社"、"茶馆",出现于清代的主要有"茶寮"。除"茗肆"、"茶房"外,其余到清代仍见使用,尤其"茶馆"一词虽然出现较晚,但却使用频繁。建国前后的现代汉语中,"茶馆"曾出现一定程度的垄断,但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目前这些词语在口语中基本不多使用,而新兴的"茶吧"却在一定范围内出现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 茶馆 词语 历时考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茶”、“茶叶”的出现与使用情况考察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明富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66-269,共4页
在古代表饮品"茶"义的词语中,单音词主要以"茶"为主,双音词主要以"茶叶"为主。其中词语"茶"的书写形式有两个,即"荼"与"茶",两者为古今字的关系,陆羽《茶经》以前均写作&q... 在古代表饮品"茶"义的词语中,单音词主要以"茶"为主,双音词主要以"茶叶"为主。其中词语"茶"的书写形式有两个,即"荼"与"茶",两者为古今字的关系,陆羽《茶经》以前均写作"荼",陆羽《茶经》以后逐渐被"茶"字代替。"荼"被"茶"代替,与"荼"在古代所承担的语义功能相对过多有关,也与陆羽及其《茶经》的影响密不可分。"茶叶"组合最初是一个词组,表"茶树叶子"之义,直至明代文献中"茶叶"才完全凝固成一个表"茶"义的双音词,"茶叶"一词的使用真正成熟时期是在清代。清至现代汉语中,单音词"茶"与双音词"茶叶"共同担负起表"茶"义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 茶叶 出现 使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雌性动物称谓词语历时考察
17
作者 张鹏丽 陈明富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51-154,共4页
动物称谓是每种语言中必不可少的,古汉语中关于雌性动物称谓的词语较多,如"雌"、"母"、"牝"、"草"、"骒"、"(牛字)"、"女"、"羭"、"牂"、"羠"、"沙"、"牯"、"阴"、"娄"等。这些词语体现了汉语共时分布与... 动物称谓是每种语言中必不可少的,古汉语中关于雌性动物称谓的词语较多,如"雌"、"母"、"牝"、"草"、"骒"、"(牛字)"、"女"、"羭"、"牂"、"羠"、"沙"、"牯"、"阴"、"娄"等。这些词语体现了汉语共时分布与历时更替的关系,对于汉语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研究这些词语的用法及发展变化情况,并以此探讨汉语雌性动物称谓词的更替情况。下面具体来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性动物 词语 称谓 历时 古代 古汉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女性主义的实践困境及批判
18
作者 陈伟华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5年第A07期212-214,共3页
生态女性主义的实践进路是强调进行一场思想文化解放运动,以生态女性主义的关爱伦理,推进人类主体的实现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生成。但是,在实践中,生态女性主义面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基础的现实挑战;需立足于劳动解放或生产... 生态女性主义的实践进路是强调进行一场思想文化解放运动,以生态女性主义的关爱伦理,推进人类主体的实现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生成。但是,在实践中,生态女性主义面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基础的现实挑战;需立足于劳动解放或生产发展的物质基础,才能推进女性地位的提高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善,实现人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人道主义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女性主义 实践困境 实践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命者的大爱情怀——林觉民《与妻书》赏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潘宏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2年第09X期53-54,共2页
在20世纪初为民族谋出路、为国家求新生的最初阶段,涌现出了众多的仁人志士。林觉民就是这些仁人志士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林觉民在黄花岗起义之前写给妻子的家信一经披露就感动和影响了无数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感动并没有丝毫的减损... 在20世纪初为民族谋出路、为国家求新生的最初阶段,涌现出了众多的仁人志士。林觉民就是这些仁人志士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林觉民在黄花岗起义之前写给妻子的家信一经披露就感动和影响了无数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感动并没有丝毫的减损,一代又一代的人被《与妻书》中所表现出的革命者的大爱情怀所激励和鼓舞。本文正是从革命者的大爱情怀的视角来对《与妻书》进行赏析,管中窥豹探寻一代仁人志士的心路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觉民 与妻书 革命 大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