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6篇文章
< 1 2 5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普科技融合发展路径探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汪敏娟 仲盛来 吴松强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7-112,168,共7页
为了推动国家科普高质量发展,探究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普科技融合的发展路径,从新时代新要求出发,立足高校,探讨了科普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对服务社会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意义。通过对高校科普科技融合发展现状的梳理分析,阐述了科... 为了推动国家科普高质量发展,探究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普科技融合的发展路径,从新时代新要求出发,立足高校,探讨了科普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对服务社会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意义。通过对高校科普科技融合发展现状的梳理分析,阐述了科普科技融合发展的内涵及其同步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在理论研究和科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科普科技融合发展的路径策略。同时,以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科普科技融合发展形成特色科普品牌的实践为例,深入剖析了科普科技融合发展的路径,为国家科普高质量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实验室 科普 科技 融合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材料化学工程科学内涵及方法初探:从介观尺度界面流体行为出发认知材料 被引量:9
2
作者 朱育丹 陆小华 +1 位作者 郭晓静 吕玲红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8-154,共7页
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材料化学工程科学内涵的进一步凝练和方法论的建立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介观尺度下界面流体的研究对于材料化学工程具有重要意义,材料化学工程的科学内涵在于通过认识介观尺度下界面处流体行为来'认知'... 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材料化学工程科学内涵的进一步凝练和方法论的建立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介观尺度下界面流体的研究对于材料化学工程具有重要意义,材料化学工程的科学内涵在于通过认识介观尺度下界面处流体行为来'认知'材料,以期建立材料结构、性能(应用)与制备(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中,弄清介观尺度下复杂作用和复杂结构对界面流体行为的影响,是'认知'材料的关键。分子模拟技术作为单因素遴选介观尺度各影响因素的有效手段,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两大难点:如何同时获得界面流体反应和传递两个方面的信息;如何实现分子层面认识在材料应用层面的转化。基于此,初步讨论了材料化学工程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观尺度 界面 受限流体 材料化学工程 分子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模式探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汪敏娟 吴松强 仲盛来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25-227,共3页
通过对我国一些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实地调研,概括了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3种不同管理模式的特点,并在学科建设、队伍建设、运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借鉴国外实验室的管理模式,提出了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几点改进建议。
关键词 高校 国家重点实验室 管理模式 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运行管理刍议 被引量:8
4
作者 周一帆 仲盛来 赵顺龙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6-229,共4页
开放课题平台是高校重点实验室贯彻"开放、流动、联合、竞争"方针的重要手段,对重点实验室开展学科基础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起到积极促进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定位的变化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 开放课题平台是高校重点实验室贯彻"开放、流动、联合、竞争"方针的重要手段,对重点实验室开展学科基础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起到积极促进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定位的变化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的投入,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的管理模式也发生着新的改变。本文主要阐述我校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近年来在设立开放基金课题方面的一些做法和取得的一些成效,特别是在高校协同创新方面表现出来的重要作用,提升了开放课题的管理效率和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点实验室 开放课题 管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学习在膜材料领域中的应用进展
5
作者 李立涵 魏明杰 吴斌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共7页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机器学习作为人工智能的核心分支,已经在多个领域大放异彩。膜材料领域作为现代化学工程的基石,其性能优化和设计创新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机器学习算法能够快速筛选和评估膜材料的候选结构并预测其在不同条...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机器学习作为人工智能的核心分支,已经在多个领域大放异彩。膜材料领域作为现代化学工程的基石,其性能优化和设计创新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机器学习算法能够快速筛选和评估膜材料的候选结构并预测其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能表现,加快膜材料的研发进度。首先介绍了机器学习算法流程及常见的机器学习模型,然后总结归纳目前已有的膜材料公开数据集,接着总结了机器学习在膜设计与制造、膜性能预测、辅助膜筛选和优化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最后讨论了机器学习在膜材料研发中面临的挑战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数据驱动 膜材料设计 性能预测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酰亚胺基氮掺杂碳电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6
作者 高慧丽 王晓东 +1 位作者 黄培 俞娟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97,102,共8页
由于氮掺杂多孔碳材料不仅保留原有材料的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和发达的孔道结构等优势,还兼具杂原子良好的润湿性能和导电性,被广泛应用于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以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和4,4′-二氨基二苯醚(ODA)为原料,通过水热... 由于氮掺杂多孔碳材料不仅保留原有材料的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和发达的孔道结构等优势,还兼具杂原子良好的润湿性能和导电性,被广泛应用于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以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和4,4′-二氨基二苯醚(ODA)为原料,通过水热法,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分子链进行“自上而下”的折叠,形成三维纳米微球结构。借助对纳米球的高温热解,使氮元素保留在碳材料中,得到含有大量微孔和介孔结构的掺杂氮碳微球。当碳化温度达到800℃时,PI碳球具有709.39m^(2)/g的高比表面积和良好的氮掺杂率,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此类电极材料的比电容和润湿性能。电化学测试表明,当扫描速率为0.5A/g时,电极材料能够达到253.6F/g的比电容,且在电流密度达到10A/g时,电极材料的电容保持率为59.6%。同时,在循环10000次后,比电容保持率出现涨幅达到105%,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综上,通过自组装和氮掺杂的有效结合,制备的3D氮掺杂多孔碳微球具有理想的电化学性能,为制备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 氮掺杂 多孔碳 自组装 超级电容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柔性MOFs的磁响应复合材料及其丙烯吸附性能研究
7
作者 谈朋 李雪梅 +1 位作者 刘晓勤 孙林兵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30-2240,共11页
磁诱导的变温吸附因其操作便捷、产热速率快以及传热距离短而备受关注,其能源利用效率由吸附材料在磁场中的性能决定。目前的吸附材料性能难以调变,无法在磁诱导变温吸附中充分发挥其分离性能。构筑了磁响应柔性吸附材料MN@CPL-1,并将... 磁诱导的变温吸附因其操作便捷、产热速率快以及传热距离短而备受关注,其能源利用效率由吸附材料在磁场中的性能决定。目前的吸附材料性能难以调变,无法在磁诱导变温吸附中充分发挥其分离性能。构筑了磁响应柔性吸附材料MN@CPL-1,并将其应用于丙烯捕获。通过将Fe_(3)O_(4)纳米颗粒与柔性MOF材料原位复合实现材料的制备。当交变磁场关闭时,MN@CPL-1具有开放的孔结构,能够有效地捕获丙烯分子。当交变磁场打开时,磁诱导的热量从Fe_(3)O_(4)纳米颗粒快速转移至CPL-1,使其框架结构发生局部旋转,促使丙烯分子释放。最优样品在10~30℃变温区间内的工作容量(22.5 cm^(3)·g^(-1))优于很多经典的丙烯吸附剂,如MIL-101(14.45 cm^(3)·g^(-1))、MAC-4(13.00 cm^(3)·g^(-1))和沸石5A(4.14 cm^(3)·g^(-1))。在外部磁场调控下,最优样品的吸附量变化率达到了65.9%,并且经过5次交变磁场关闭/打开吸脱附循环后,复合材料依然能保持良好的吸附性能。磁感应产热与吸附材料柔性结构的耦合提升了吸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剂 吸附 分离 磁感应加热 变温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分子结构聚酰亚胺基碳微球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8
作者 周鑫 许成成 +2 位作者 俞娟 黄培 王晓东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1-127,共7页
为了获得应用于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分别以1,6-己二胺(HMDA)、4,4′-二氨基二苯醚(ODA)和对苯二胺(PDA)为二胺单体,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为二酐单体,通过溶剂热的方法合成三种不同分子构型的聚酰亚胺(HMDA-PMDA、ODA-PMDA、PDA-PMDA)... 为了获得应用于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分别以1,6-己二胺(HMDA)、4,4′-二氨基二苯醚(ODA)和对苯二胺(PDA)为二胺单体,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为二酐单体,通过溶剂热的方法合成三种不同分子构型的聚酰亚胺(HMDA-PMDA、ODA-PMDA、PDA-PMDA),经高温退火处理得到聚酰亚胺(PI)基碳微球材料。结果表明,ODA-PMDA型PI碳微球作为电极材料时,在较大的比表面积(752.3m^(2)/g),微介孔共存的孔道结构,以及丰富的N、O杂原子(N含量5.7%,O含量11.6%)掺杂多重协同作用下,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电流密度为0.5A/g时,实现了277.4F/g的高比电容,并在大电流密度下具有高倍率性能。即使在10000次充放电循环后,仍能保持其初始容量的98.7%,具有卓越的循环寿命。因此,ODA-PMDA型PI基电极材料展示了在超级电容器中广泛应用的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 碳微球 电极材料 超级电容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TS-1钛硅分子筛催化环己酮氨肟化工业试验 被引量:11
9
作者 顾耀明 刘春平 +1 位作者 程立泉 朱泽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87-191,共5页
通过工业试验,考察了钛硅分子筛HTS-1新剂和再生剂在环己酮氨肟化制备环己酮肟工艺中的工业试验性能,工业运行结果显示:环己酮转化率>99.6%,环己酮肟选择性>99.5%,催化剂单程寿命大于600h。同时介绍了亚微米级HTS-1催化过程中的... 通过工业试验,考察了钛硅分子筛HTS-1新剂和再生剂在环己酮氨肟化制备环己酮肟工艺中的工业试验性能,工业运行结果显示:环己酮转化率>99.6%,环己酮肟选择性>99.5%,催化剂单程寿命大于600h。同时介绍了亚微米级HTS-1催化过程中的分离和粘壁问题及其工程解决措施,应用陶瓷膜微滤技术解决了催化剂和反应液的分离和循环使用问题,应用波纹管技术克服了催化剂粘壁现象,达到正常换热的效果,并通过优化使系统满足生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己酮肟 钛硅分子筛HTS-1 氨肟化 工业试验 膜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基材料单体生物-化学组合开发研究现状 被引量:3
10
作者 余定华 黄和 常影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5,共5页
生物-化学组合技术对于延长生物基化学品的产品链、开发生物基材料单体是非常重要的技术。本文综述了生物基乙烯和生物基丙烯酸的生物-化学组合开发研究成果,从发酵原材料出发,考虑经过发酵生产平台化合物,平台化合物经过化学催化过程... 生物-化学组合技术对于延长生物基化学品的产品链、开发生物基材料单体是非常重要的技术。本文综述了生物基乙烯和生物基丙烯酸的生物-化学组合开发研究成果,从发酵原材料出发,考虑经过发酵生产平台化合物,平台化合物经过化学催化过程生产聚合物单体,从系统角度考虑各阶段的优化与系统的集成,为生物基材料单体的高效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乙烯 生物基丙烯酸 化学催化 节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非均一表面及其在化工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昌松 魏明杰 +1 位作者 吕玲红 陆小华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945-2951,共7页
目前流体在纳微尺度下的化学非均一表面上表现出的优异性能已引起普遍关注,但是如何使其在化工中得以应用成为化学工程师们面临的难题之一。本文在分析了化学非均一表面在化工应用中已表现出优异性能的基础上,从化学非均一表面的润湿行... 目前流体在纳微尺度下的化学非均一表面上表现出的优异性能已引起普遍关注,但是如何使其在化工中得以应用成为化学工程师们面临的难题之一。本文在分析了化学非均一表面在化工应用中已表现出优异性能的基础上,从化学非均一表面的润湿行为和受限空间下化学非均一对分子传递的影响两方面综述了其研究进展。认为化学非均一表面的表面性质受到诸多因素影响非常复杂,但利用现代表面技术和分子模拟的手段,可从微观、分子层面研究流体在化学非均一表面的作用机理,进而可改善和提高诸多化工过程,是推动现代化工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非均一表面 表面科学 分子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化多孔氮化碳材料对铀的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孟园 倪善 +4 位作者 刘亚锋 王文杰 赵越 朱育丹 杨良嵘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16-1629,共14页
从海水和废水中分离和富集铀对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一步碱化和热缩聚三聚氰胺制备了一种富含氰基和羟基的多孔氮化碳吸附剂(d-g-CN),研究其对铀的吸附性能。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在pH=6.0和298 K的条件下,d-g-CN... 从海水和废水中分离和富集铀对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一步碱化和热缩聚三聚氰胺制备了一种富含氰基和羟基的多孔氮化碳吸附剂(d-g-CN),研究其对铀的吸附性能。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在pH=6.0和298 K的条件下,d-g-CN对铀的吸附在3 h达到吸附平衡,饱和吸附容量为2476.23 mg∙g^(-1)。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等温模型。此外,d-g-CN具有优异的选择性和循环性,在溶液中存在多种竞争离子时,d-g-CN对铀的吸附分配系数达到1.48×10^(4)ml∙g^(-1),并且6次循环后吸附效率仍保持在89.5%。由于d-g-CN较大的比表面积提供了更多的吸附位点,同时氰基和羟基等功能基团与铀存在配位作用,因此d-g-CN表现出优异的吸附性能,在低浓度铀的提取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碳 海水 废水 吸附 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宁酸改性石墨/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摩擦学性能 被引量:2
13
作者 陆洋 郑佳佳 +2 位作者 俞娟 王晓东 黄培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75,80,共6页
通过非共价键改性的方法,将单宁酸(TA)包覆在石墨表面,从而改善石墨(Gr)与聚酰亚胺(PI)基体的界面相容性,并考察单宁酸修饰前后的石墨对PI基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TA对Gr进行非共价修饰可以提高Gr与PI基体中的相容性... 通过非共价键改性的方法,将单宁酸(TA)包覆在石墨表面,从而改善石墨(Gr)与聚酰亚胺(PI)基体的界面相容性,并考察单宁酸修饰前后的石墨对PI基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TA对Gr进行非共价修饰可以提高Gr与PI基体中的相容性和界面结合强度,进而提高复合材料的耐热性能和摩擦学性能,当复合体系中TA@Gr质量分数为15%时,材料的摩擦系数达到0.206,磨损率为3.71×10^(-14)m^(3)/(N·m),分别比纯PI降低了21.4%和62.8%,分别比PI/Gr复合材料降低了6.36%和1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宁酸 石墨 相容性 聚酰亚胺 摩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酰亚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丁成成 俞娟 +1 位作者 黄培 王晓东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6-162,共7页
简述了超级电容器的应用优势及其电极材料的发展与特性,回顾了近几年聚酰亚胺及其衍生碳材料在超级电容器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聚酰亚胺基多孔碳、碳纳米片、碳气凝胶以及碳纳米纤维等材料作为电极活性材料的研究现状,并分析了各... 简述了超级电容器的应用优势及其电极材料的发展与特性,回顾了近几年聚酰亚胺及其衍生碳材料在超级电容器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聚酰亚胺基多孔碳、碳纳米片、碳气凝胶以及碳纳米纤维等材料作为电极活性材料的研究现状,并分析了各自应用的优缺点及改进的方法。最后讨论了未来推进聚酰亚胺及其衍生碳材料在超级电容器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应注重的研究方向,指出包括聚酰亚胺碳气凝胶、多孔碳纤维及自支撑膜电极以下几方面仍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 超级电容器 电极材料 多孔碳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孔ZSM-5分子筛材料的制备及催化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5
作者 王军 陈德民 +2 位作者 顾海威 滕晖 任晓乾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0-104,共5页
介孔沸石分子筛具有沸石优良的水热稳定性、酸性和择形性,并兼具介孔的传质优势,使反应物更易接触到催化剂内表面活性中心,从而提高材料的催化活性,所以,介孔沸石分子筛近年来得到大量研究.综述了介孔ZSM-5沸石分子筛的制备方法,主要评... 介孔沸石分子筛具有沸石优良的水热稳定性、酸性和择形性,并兼具介孔的传质优势,使反应物更易接触到催化剂内表面活性中心,从而提高材料的催化活性,所以,介孔沸石分子筛近年来得到大量研究.综述了介孔ZSM-5沸石分子筛的制备方法,主要评述了模板法和后处理改性法;介绍了该催化材料在裂化、芳构化、异构化及烷基化过程中的应用;指出了介孔ZSM-5分子筛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沸石 分子筛 ZSM-5 介孔 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煤灰-矿渣-水泥复合胶凝材料强度和水化性能 被引量:48
16
作者 陈琳 潘如意 +3 位作者 沈晓冬 马素花 黄叶平 钟白茜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80-384,共5页
研究了不同细度和不同掺量的矿渣和粉煤灰对粉煤灰-矿渣-水泥(FSC)复合胶凝材料强度的影响.借助激光衍射粒度仪测定了矿渣和粉煤灰的粒径.测定了FSC复合胶凝材料的水化热,分析了其水化进程.结果表明:矿渣细度对FSC复合胶凝材料强度影响... 研究了不同细度和不同掺量的矿渣和粉煤灰对粉煤灰-矿渣-水泥(FSC)复合胶凝材料强度的影响.借助激光衍射粒度仪测定了矿渣和粉煤灰的粒径.测定了FSC复合胶凝材料的水化热,分析了其水化进程.结果表明:矿渣细度对FSC复合胶凝材料强度影响较大,矿渣越细,FSC复合胶凝材料强度越高;通过优化矿渣、粉煤灰的颗粒级配,可发挥出它们的"叠加效应";当粉煤灰和矿渣总掺量(质量分数)为50%,而矿渣掺量在33%以上时,可配置出52.5R复合水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渣 粉煤灰 水泥 复合胶凝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在CO_2/CH_4吸附分离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7
作者 张所瀛 刘红 +4 位作者 刘朋飞 吴培培 杨祝红 阳庆元 陆小华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563-1570,共8页
CO2/CH4分离能耗高是生物甲烷过程核心难题之一。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etal organic frameworks,MOFs)由于其优异的CO2吸附分离性能,被视为最具潜力的CO2分离捕集材料,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结合沼气的特点和MOFs研究的最新进展,对... CO2/CH4分离能耗高是生物甲烷过程核心难题之一。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etal organic frameworks,MOFs)由于其优异的CO2吸附分离性能,被视为最具潜力的CO2分离捕集材料,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结合沼气的特点和MOFs研究的最新进展,对MOFs材料在CO2/CH4吸附分离过程的相关实验研究工作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CO2 CH4 吸附 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生物反应器研究与工程应用进展 被引量:23
18
作者 陈龙祥 由涛 +1 位作者 张庆文 洪厚胜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6-20,共5页
膜生物反应器作为一种污水处理新技术,其研究和应用受到了广泛关注。简要介绍了膜生物反应器的类型及其特点,并系统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膜生物反应器的研究成果,以及膜生物反应器的工业化情况,展望了未来膜生物技术面临的挑战及其发展方向。
关键词 膜生物反应器 污水处理 工业应用 文献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酰亚胺多孔含油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被引量:21
19
作者 闫普选 朱鹏 +3 位作者 黄丽坚 王晓东 谷和平 黄培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72-276,共5页
采用冷压烧结工艺制备含聚α-烯烃润滑油、多元醇酯润滑油及锂基通用润滑脂3种聚酰亚胺(PI)多孔含油材料,研究了PI多孔含油材料的含油性能与耐热性能,考察了不同转速条件下3种PI多孔含油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PI多孔含油... 采用冷压烧结工艺制备含聚α-烯烃润滑油、多元醇酯润滑油及锂基通用润滑脂3种聚酰亚胺(PI)多孔含油材料,研究了PI多孔含油材料的含油性能与耐热性能,考察了不同转速条件下3种PI多孔含油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PI多孔含油材料的孔径主要集中于1—0μm范围以内;在摩擦过程中,PI多孔含油材料中的润滑油可以稳定析出并形成润滑膜,从而降低了摩擦系数,其中含聚α-烯烃润滑油PI多孔含油材料的减摩效果最好;在转速较高的条件下,由于PI多孔含油材料中的润滑油缺失,使其摩擦系数迅速上升,并产生大量的摩擦热而导致摩擦表面温度升高,黏着磨损加重,最终导致材料失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PI) 多孔含油材料 摩擦磨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Ekonol/PTFE复合材料的力学与摩擦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何鹏 冯新 +2 位作者 汪怀远 史以俊 陆小华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044-2047,2051,共5页
对比考察了碳纤维(CF)、六钛酸钾晶须(PTW)分别与聚苯酯(Ekonol)混合填充对聚四氟乙烯(PTFE)复合材料的力学与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内部机理。结果表明:PTW相比于传统纤维CF,尺寸细微,具有微区增强特性,PTW的填充提高了Ekonol/PTF... 对比考察了碳纤维(CF)、六钛酸钾晶须(PTW)分别与聚苯酯(Ekonol)混合填充对聚四氟乙烯(PTFE)复合材料的力学与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内部机理。结果表明:PTW相比于传统纤维CF,尺寸细微,具有微区增强特性,PTW的填充提高了Ekonol/PTFE复合材料的致密程度,协助形成更为均匀、致密的转移膜,相比于CF/Ekonol/PTFE复合材料,有着较好的力学性能、摩擦稳定性、耐磨性,进一步改善了Ekonol/PTFE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纤维、Ekonol混合填充PTFE,二者表现出协同润滑与减磨效应。纤维协助均匀、致密的转移膜的形成;而硬质Ekonol颗粒在纤维和对偶之间可能起到了一种第三体滚动效应,避免了纤维受到较为严重的磨损,从而提高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FE复合材料 聚苯酯 纤维 摩擦磨损 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