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膜生物反应器研究与工程应用进展 被引量:23
1
作者 陈龙祥 由涛 +1 位作者 张庆文 洪厚胜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6-20,共5页
膜生物反应器作为一种污水处理新技术,其研究和应用受到了广泛关注。简要介绍了膜生物反应器的类型及其特点,并系统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膜生物反应器的研究成果,以及膜生物反应器的工业化情况,展望了未来膜生物技术面临的挑战及其发展方向。
关键词 膜生物反应器 污水处理 工业应用 文献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聚谷氨酸的合成、化学修饰及其应用进展 被引量:9
2
作者 王军 邵丽琴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08年第4期17-20,共4页
γ-聚谷氨酸是一种水溶性、可生物降解、可食用的对人和环境无毒的生物大分子,已广泛用于农业、水处理、化妆品、食品、医药等领域,其酯化物可以成膜、成纤维。介绍了γ-聚谷氨酸的合成方法、化学修饰及相关应用。
关键词 Γ-聚谷氨酸 合成 化学修饰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磨处理玉米秸秆纤维素原料的工艺参数优化 被引量:14
3
作者 林增祥 黄和 +4 位作者 张红漫 严立石 陈敬文 金强 于文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02-204,共3页
研究了玉米秸秆水解过程中球磨预处理工艺的优化,采用Plackett-Burman(PB)试验设计和均匀试验设计法,用数据处理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筛选出了球磨预处理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得到了具有较好拟合度的回归方程;通过分析原料粒径(mm)... 研究了玉米秸秆水解过程中球磨预处理工艺的优化,采用Plackett-Burman(PB)试验设计和均匀试验设计法,用数据处理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筛选出了球磨预处理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得到了具有较好拟合度的回归方程;通过分析原料粒径(mm),转速(r/min),原料填装量(g),研磨介质,交替时间(min)等球磨条件对酶解效率的影响,得出行星式球磨机粉碎玉米秸秆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原料粒径0.5mm,转速340r/min,原料填装量3.4g,装球量15个(Ф=10.0mm),交替运行时间5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 行星式球磨机 工艺 优化 均匀设计 Plackett-Burman(PB)设计 秸秆预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酚生产工艺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4
作者 邹彬 胡燚 +2 位作者 黄鑫江 周小平 黄和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75-580,共6页
综述了苯酚传统生产工艺的改进及新工艺开发方面的研究进展。异丙苯法是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苯酚生产方法,近年来不断地得到改进和完善;甲苯-苯甲酸法由于原料甲苯来源广泛,生产工艺流程较为简单,可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是继异丙苯... 综述了苯酚传统生产工艺的改进及新工艺开发方面的研究进展。异丙苯法是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苯酚生产方法,近年来不断地得到改进和完善;甲苯-苯甲酸法由于原料甲苯来源广泛,生产工艺流程较为简单,可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是继异丙苯法之后较为成熟的生产工艺;以N2O,H2O2,O2为氧化剂的苯一步氧化法作为绿色的苯酚合成工艺,其开发应受到重视;以分子筛为催化剂的仲丁基苯法可有效利用C4资源,适合我国国情,应加大开发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酚 丙酮 甲乙酮 正丁烯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籽皮稀酸水解液脱毒发酵制备丁二酸的可行性 被引量:14
5
作者 吴昊 姚嘉旻 +4 位作者 刘宗敏 陈可泉 左鹏 姜岷 韦萍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67-272,共6页
丁二酸是一种重要的碳四平台化合物,利用非粮生物质替代淀粉制备丁二酸可保证粮食安全并降低原料成本。玉米籽皮是一种廉价的非粮生物质,该文采用稀酸水解玉米籽皮制备混合糖液,并对玉米籽皮稀酸水解液的脱毒条件进行了优化,优化结果为... 丁二酸是一种重要的碳四平台化合物,利用非粮生物质替代淀粉制备丁二酸可保证粮食安全并降低原料成本。玉米籽皮是一种廉价的非粮生物质,该文采用稀酸水解玉米籽皮制备混合糖液,并对玉米籽皮稀酸水解液的脱毒条件进行了优化,优化结果为:活性炭用量1%(m/V)、pH4.0、作用温度30℃、作用时间30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水解液的脱色率为92.27%,糠醛脱除率75%,5-羟甲基糠醛脱除率53%,多酚类化合物脱除率98%,总糖损失低于5%。经过脱毒处理后,产琥珀酸放线杆菌NJ113均能利用水解液中的葡萄糖、木糖、阿拉伯糖,培养基总糖浓度为50 g/L时,丁二酸分批发酵的质量收率可达0.68 g/g,浓度可达34.2 g/L,生产强度达0.83 g/(L·h),总糖浓度为68.2 g/L时,丁二酸质量收率仍可达0.62 g/g,浓度42.3 g/L,生产强度0.98 g/(L·h)。发酵试验表明脱毒的玉米籽皮稀酸水解液作为碳源厌氧发酵制备丁二酸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解 脱毒 发酵 玉米籽皮 丁二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玉米秸秆水解液厌氧发酵产丁二酸的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黄秀梅 李建 +2 位作者 陈可泉 左鹏 姜岷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1-34,共4页
对玉米秸秆水解液发酵产丁二酸进行了研究。玉米秸秆水解液中含有对菌体生长不利的物质,通过不同的脱毒方法处理玉米秸秆水解液,考察了脱毒前后抑制物以及总糖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活性炭和Ca(OH)2同时使用的脱毒效果最好;抑制物糠醛及... 对玉米秸秆水解液发酵产丁二酸进行了研究。玉米秸秆水解液中含有对菌体生长不利的物质,通过不同的脱毒方法处理玉米秸秆水解液,考察了脱毒前后抑制物以及总糖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活性炭和Ca(OH)2同时使用的脱毒效果最好;抑制物糠醛及羟甲基糠醛(HMF)的去除率分别为91.11%、89.83%,而总糖损失率仅为5.57%。用脱毒后的玉米秸秆水解液作为碳源发酵产丁二酸,其产量可达到66.23g/L,收率为67.28%,分别比未经脱毒时提高24.81g/L,25.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脱毒 丁二酸 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还原电位调控对Actinobacillus succinogenes厌氧发酵产丁二酸的影响 被引量:13
7
作者 姜岷 李建 +3 位作者 陈可泉 王益娜 马江锋 韦萍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250-1253,1261,共5页
对氧化还原电位调控在产琥珀酸放线杆菌厌氧发酵产丁二酸过程中的代谢产物分布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在血清瓶发酵培养过程中,筛选出对发酵过程无抑制作用的氧化剂铁氰化钾和还原剂二硫苏糖醇作为发酵体系的氧化还原电位调节剂。在3L发酵... 对氧化还原电位调控在产琥珀酸放线杆菌厌氧发酵产丁二酸过程中的代谢产物分布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在血清瓶发酵培养过程中,筛选出对发酵过程无抑制作用的氧化剂铁氰化钾和还原剂二硫苏糖醇作为发酵体系的氧化还原电位调节剂。在3L发酵罐上利用铁氰化钾和二硫苏糖醇调节发酵体系氧化还原电位值在-100~-450mV,结果表明-350mV为菌体生长和产丁二酸的最佳电位,丁二酸生产速率由0.75g/(L·h)提高到1.18g/(L·h),产物丁二酸与副产物乙酸的质量浓度比由2.5提高到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电位 琥珀酸放线杆菌 丁二酸 厌氧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料试验设计在纤维素酶复配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林增祥 张红漫 +4 位作者 严立石 陈敬文 胡龄 于文涛 黄和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5期169-171,共3页
通过对三个不同来源的纤维素酶进行复配以提高纤维素酶的水解效率,以玉米秸秆酶水解液中还原糖浓度为评价指标,采用混料试验设计优选纤维素酶的复配条件并建立数学拟合方程。结果表明:最佳的酶复配条件为泽生纤维素酶与杰能科纤维素酶... 通过对三个不同来源的纤维素酶进行复配以提高纤维素酶的水解效率,以玉米秸秆酶水解液中还原糖浓度为评价指标,采用混料试验设计优选纤维素酶的复配条件并建立数学拟合方程。结果表明:最佳的酶复配条件为泽生纤维素酶与杰能科纤维素酶体积比1:1时纤维素水解效率最高,比使用单一纤维素酶效率提高了39.5%。利用混料试验设计可以对纤维素酶复配条件进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料设计 纤维素酶 复配 纤维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羟甲基糠醛制备及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1
9
作者 王军 张春鹏 欧阳平凯 《化工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02-707,共6页
综述了利用可再生资源制备羟甲基糠醛的方法及研究进展,讨论了其重要衍生物及其应用:2,5-呋喃二甲醛可用于合成许多新化合物;呋喃二甲酸可以作为合成聚酯类材料的初始原料,还可应用于药理学的研究;乙酰丙酸制取各种产品,包括树脂、医药... 综述了利用可再生资源制备羟甲基糠醛的方法及研究进展,讨论了其重要衍生物及其应用:2,5-呋喃二甲醛可用于合成许多新化合物;呋喃二甲酸可以作为合成聚酯类材料的初始原料,还可应用于药理学的研究;乙酰丙酸制取各种产品,包括树脂、医药、香料、溶剂、涂料和油墨、橡胶和塑料助剂、润滑油添加剂、表面活性剂等,还可以作为农药、染料的中间体。分析了目前利用生物质制备羟甲基糠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其今后的研究发展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甲基糠醛 生物质 平台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柱前衍生化HPLC法测定发酵液中L-瓜氨酸和L-鸟氨酸含量 被引量:15
10
作者 周慧 郝宁 +1 位作者 严明 许琳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7-80,共4页
建立一种应用异硫氰酸苯酯将,L-瓜氨酸和L-鸟氨酸柱前衍生后进行定量分析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实验结果表明,瓜氨酸在0.2~2.0mg/mL范围内线性回归显著(R^2=0.9998),平均回收率99.87%;鸟氨酸在0.2-2.0mg/mL范围内线性回归... 建立一种应用异硫氰酸苯酯将,L-瓜氨酸和L-鸟氨酸柱前衍生后进行定量分析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实验结果表明,瓜氨酸在0.2~2.0mg/mL范围内线性回归显著(R^2=0.9998),平均回收率99.87%;鸟氨酸在0.2-2.0mg/mL范围内线性回归显著(R^2=0.9997),平均回收率100.92%.应用该方法对发酵液中L-瓜氨酸和L-鸟氨酸含量进行测定取得了满意的结果,能有效指导谷氨酸棒杆菌L-瓜氨酸的发酵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柱前衍生 L-瓜氨酸 L-鸟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琥珀酸放线杆菌固定CO_2制备丁二酸 被引量:8
11
作者 陈可泉 姜岷 +1 位作者 苏溧 韦萍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9-52,共4页
在富含CO2的厌氧环境下,产琥珀酸放线杆菌NJ113固定CO2合成丁二酸作为主要代谢终产物。在5 L发酵罐探讨了培养条件对产琥珀酸放线杆菌NJ113固定CO2制备丁二酸的影响。考察了CO2供体形式、通气量、搅拌转速、培养温度和pH值对产琥珀酸放... 在富含CO2的厌氧环境下,产琥珀酸放线杆菌NJ113固定CO2合成丁二酸作为主要代谢终产物。在5 L发酵罐探讨了培养条件对产琥珀酸放线杆菌NJ113固定CO2制备丁二酸的影响。考察了CO2供体形式、通气量、搅拌转速、培养温度和pH值对产琥珀酸放线杆菌NJ113厌氧发酵过程中CO2固定速率以及丁二酸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选择CO2气体作为CO2供体,CO2通气量为0.75 L/min,搅拌转速达到200 r/min,培养温度为37℃,NaOH调节pH值为6.6,可增加细胞内可利用的CO2。在此优化条件下培养,CO2固定速率达到0.6 g/(L.h),丁二酸产率达到1.61 g/(L.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琥珀酸放线杆菌NJ113 厌氧发酵 固定CO2 丁二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瓷膜超滤在丁二酸发酵液纯化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余作龙 姜岷 +2 位作者 吴昊 陈可泉 韦萍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3-96,共4页
对陶瓷膜过滤丁二酸发酵液的条件进行研究.考察在不同压差下,发酵液的pH以及浓缩倍数对膜通量的影响,并对膜清洗条件进行选择.结果表明在0.3 MPa压差下,发酵液调节pH至4.5,可获得最大膜通量,浓缩到7倍最佳.菌体截留率达到98.37%,蛋白质... 对陶瓷膜过滤丁二酸发酵液的条件进行研究.考察在不同压差下,发酵液的pH以及浓缩倍数对膜通量的影响,并对膜清洗条件进行选择.结果表明在0.3 MPa压差下,发酵液调节pH至4.5,可获得最大膜通量,浓缩到7倍最佳.菌体截留率达到98.37%,蛋白质去除率为89.67%,总有机碳下降约40%.而膜污染后先后用1%次氯酸钠,1%氢氧化钠+0.5%EDTA清洗,可以恢复膜通量.实验表明,可以将陶瓷膜用于分离丁二酸发酵液,有利于简化操作步骤,提高生产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膜 丁二酸发酵液 膜分离 膜清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聚乙烯醇-海藻酸钙固定化Propionibacterium freudenreichii NX-4制备丙酸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凯 冯小海 +2 位作者 吴波 章燕 徐虹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4期20-24,共5页
以Propionibacterium freudenreichii NX-4为研究对象,采用聚乙烯醇(PVA)和海藻酸钠互配作为固定化载体,考察了其制备丙酸的最佳固定化条件:ρ(PVA)为10.7 g/L,ρ(海藻酸钠)为1.4 g/L,包埋量16%(质量分数),ρ(硼酸)为50 g/L,固定化时间1... 以Propionibacterium freudenreichii NX-4为研究对象,采用聚乙烯醇(PVA)和海藻酸钠互配作为固定化载体,考察了其制备丙酸的最佳固定化条件:ρ(PVA)为10.7 g/L,ρ(海藻酸钠)为1.4 g/L,包埋量16%(质量分数),ρ(硼酸)为50 g/L,固定化时间18 h.经15批次的发酵验证,产量稳定,丙酸平均产量为19.64 g/L(葡萄糖40 g/L).以80 g/L的葡萄糖为C源固定化制备丙酸192 h,丙酸产量达35.4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化 PROPIONIBACTERIUM freudenreichii NX-4 丙酸 海藻酸钙 聚乙烯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还原性碳源对重组大肠杆菌厌氧发酵生产丁二酸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桂兰 王益娜 +2 位作者 马江锋 陈可泉 姜岷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6-19,共4页
以过量表达苹果酸酶的大肠杆菌NZN111为出发菌株,考察菌体对不同碳源的利用情况,并用3L发酵罐以不同还原性碳源作为底物测定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代谢物浓度以及NADH量和氧化还原电位值(ORP)的变化。结果表明,以甘露醇、葡萄糖和葡萄糖... 以过量表达苹果酸酶的大肠杆菌NZN111为出发菌株,考察菌体对不同碳源的利用情况,并用3L发酵罐以不同还原性碳源作为底物测定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代谢物浓度以及NADH量和氧化还原电位值(ORP)的变化。结果表明,以甘露醇、葡萄糖和葡萄糖酸钠作为碳源时,丁二酸收率分别为99.7%,83.0%和40.5%,还原性越强的碳源发酵过程产生的NADH量越多,且NADH量随着发酵时间逐渐降低,发酵结束时ORP分别为-358mV,-367mV和-384mV。由此可知,还原性越强的碳源产生的NADH量越多,发酵结束时丁二酸产量越高,副产物乙酸产量越低,氧化还原电位值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还原性碳源 发酵 丁二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霉素酰化酶的固定化与应用新进展 被引量:4
15
作者 周成 王安明 +5 位作者 王华 杜志强 祝社民 杨明 张俊 沈树宝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57-264,共8页
青霉素酰化酶被广泛应用于半合成抗生素及中间体的制备、手性药物的拆分和多肽合成等方面。高效固定青霉素酰化酶能提高酶对温度、pH值、溶剂极性等方面的适用性和反复使用的稳定性,将成为拓宽青霉素酰化酶在工业中应用的必然选择和关... 青霉素酰化酶被广泛应用于半合成抗生素及中间体的制备、手性药物的拆分和多肽合成等方面。高效固定青霉素酰化酶能提高酶对温度、pH值、溶剂极性等方面的适用性和反复使用的稳定性,将成为拓宽青霉素酰化酶在工业中应用的必然选择和关键。本文主要介绍了青霉素酰化酶固定化技术的进展,讨论了不同固定化技术的特点和固定化酶在非水相体系中的催化作用,并展望了固定化青霉素酰化酶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霉素酰化酶 载体 固定化 反应介质 固定化酶的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白云石颗粒催化裂解生物质焦油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巩伟 阴秀丽 +2 位作者 谢建军 吴创之 缪冶炼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800-805,共6页
在固定床反应器上进行了自制多孔白云石颗粒催化裂解乙酸、苯等焦油模型化合物的动力学实验研究,考察了反应温度(873~1123K)、接触时间(0.3~2.0s)等反应条件对乙酸、苯转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乙酸、苯转化率均随反应温度与接触... 在固定床反应器上进行了自制多孔白云石颗粒催化裂解乙酸、苯等焦油模型化合物的动力学实验研究,考察了反应温度(873~1123K)、接触时间(0.3~2.0s)等反应条件对乙酸、苯转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乙酸、苯转化率均随反应温度与接触时间的增加而上升,当反应温度为1123K、停留时间为2.0s时,乙酸、苯的最大转化率分别为99.8%和18.7%;通过对乙酸与苯的催化裂解动力学分析,得出乙酸、苯的反应速率常数变化范围分别为0.41~3.64s^(-1)和0.00718~0.11300s^(-1),活化能分别为71.4kJ·mol^(-1)和94.5kJ·mol^(-1)。经检验,模型计算与实验结果能较好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焦油 白云石 催化裂解 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橡胶渗透汽化膜的制备与改性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龙祥 由涛 +1 位作者 张庆文 洪厚胜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3-27,29,共6页
简要介绍了聚二甲基硅氧烷的成膜机理,综述了硅橡胶渗透汽化膜的改性技术,主要包括共混、填充、共聚和引入离子4个方面。指出制约渗透汽化技术工业化进程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展望了未来改性硅橡胶膜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硅橡胶 渗透汽化 改性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厌氧发酵生产丁二酸的动力学模型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可泉 姜岷 +2 位作者 韦萍 苏溧 吴昊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819-2823,共5页
The fermentation process of butanedioic acid by Actinobacillus succinogenes NJ113 with glucose as substrate was studied in batch system.Kinetic models were proposed based on the Levenspiel and Luedeking-Piret equation... The fermentation process of butanedioic acid by Actinobacillus succinogenes NJ113 with glucose as substrate was studied in batch system.Kinetic models were proposed based on the Levenspiel and Luedeking-Piret equations of cell growth,product formation and substrate consumption.With the correlated model parameters,the model could provide reasonable description for the fermentation process at various glucose concentrations.From the kinetic analysis,the microbial growth of Actinobacillus succinogenes NJ113 gradually slowed down with increasing amount of organic acids,and the growth completely ceased when the amount of organic acids exceeded 23.435 g·L-1.Above this critical value,the concentration of biomass declined linearly with the rate of 0.024 h-1 and the productivity of metabolite also decreased as the fermentation proceeded.The models proposed could be used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butanedioic acid production proces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二酸 厌氧发酵 动力学模型 产琥珀酸放线杆菌NJ1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滤选择性分离丁二酸模拟发酵液 被引量:3
19
作者 吴昊 姜岷 +3 位作者 韦萍 高超 杨高 雷丹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6-51,共6页
生物法制备的丁二酸发酵液中含有残留的底物(葡萄糖)、甲酸、乙酸及二价无机离子(Mg2+、SO42-)等杂质,不利于分离纯化.采用截留相对分子质量为160的纳滤膜LNG-NF-016对丁二酸模拟发酵液进行分离,考察了pH、操作压力、MgSO4浓度、丁二酸... 生物法制备的丁二酸发酵液中含有残留的底物(葡萄糖)、甲酸、乙酸及二价无机离子(Mg2+、SO42-)等杂质,不利于分离纯化.采用截留相对分子质量为160的纳滤膜LNG-NF-016对丁二酸模拟发酵液进行分离,考察了pH、操作压力、MgSO4浓度、丁二酸浓度、葡萄糖浓度、料液体积流量、操作温度等因素对纳滤分离性能的影响.纳滤分离的选择性由丁二酸的解离状态决定:模拟发酵液调节至pH 3.0,丁二酸未解离,可将其与葡萄糖、MgSO4分离,丁二酸的透过率达98%,葡萄糖、MgSO4的截留率均>85%.随后将透过液调节至pH 6.0,丁二酸形成二价阴离子,可将其与单价的甲酸盐、乙酸盐分离,丁二酸截留率达90%,丁二酸被浓缩至121 g/L,而膜截留液中的甲酸、乙酸浓度均<5 g/L.同一型号纳滤膜可实现模拟发酵液中丁二酸与副产一元有机酸、底物及多价无机离子的选择性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二酸 纳滤 选择性分离 模拟发酵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C源对丙酮丁醇梭菌产丁醇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郭亭 孙佰军 +3 位作者 梁达奉 何冰芳 姜岷 欧阳平凯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23,共4页
对丙酮丁醇梭菌在以葡萄糖、木糖、蔗糖、混合糖、玉米芯酸解糖液分别作C源的P2培养基中的产丁醇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C源对丙酮丁醇梭菌发酵产丁醇有显著的影响;葡萄糖为底物时,丁醇产量最高达到13.50 g/L,总溶剂为19.66 g/L;... 对丙酮丁醇梭菌在以葡萄糖、木糖、蔗糖、混合糖、玉米芯酸解糖液分别作C源的P2培养基中的产丁醇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C源对丙酮丁醇梭菌发酵产丁醇有显著的影响;葡萄糖为底物时,丁醇产量最高达到13.50 g/L,总溶剂为19.66 g/L;蔗糖为底物时,丁醇所占比例都在70%以上,丁醇产量可达12 g/L;木糖、混合糖为底物时,丁醇产量在10 g/L左右;只有丙酮丁醇梭菌I4-28能利用玉米芯酸解糖液发酵产丁醇,丁醇产量为7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酮丁醇梭菌 丁醇 C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