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深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理论自觉
1
作者 程广丽 卢国琪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9-73,共5页
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于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与研究方法的脱离。这种理论自觉的缺失主要是对马克思历史发生学逻辑的消解,表现为以抽象的激进话语来取代具体的科学理论。当我们将目光转向马克思本人,去追溯他当年的思想... 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于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与研究方法的脱离。这种理论自觉的缺失主要是对马克思历史发生学逻辑的消解,表现为以抽象的激进话语来取代具体的科学理论。当我们将目光转向马克思本人,去追溯他当年的思想成长历程,并审视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之后他对于自身理论的合理定位时,马克思主义的有效性与科学性就现实地凸显出来。这为探寻今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合理路径供给着不可替代的理论营养、话语支撑和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科学抽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5
2
作者 张恒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7-62,共6页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从物质生产实践出发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学说,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这一理论形成过程的梳理,阐明其形成的内在逻辑和特征。认识和挖掘这一理论的价值,对于我们今天的中国特...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从物质生产实践出发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学说,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这一理论形成过程的梳理,阐明其形成的内在逻辑和特征。认识和挖掘这一理论的价值,对于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社会有机体理论 当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陈独秀的爱国主义思想及其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新旺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5-59,共5页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为不同的具体内容。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激进派以及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的典型代表,陈独秀对青年之于社会的重要地位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新青年"是关系中华民族兴...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为不同的具体内容。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激进派以及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的典型代表,陈独秀对青年之于社会的重要地位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新青年"是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主体。陈独秀将爱国主义置于启蒙的语境中来认识,认为唤醒国民的爱国意识是持续治本的爱国主义的前提;"为国家增实力"是持续治本爱国主义的要旨;"修炼心智"是持续治本爱国主义的动力,从而形成了持续治本的爱国主义思想。陈独秀的这一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与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独秀 爱国主义 持续治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言意之辨在王弼经典诠释中的运用及其方法论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暴庆刚 杨小华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49-154,共6页
王弼对言意之辨有明确的方法意识,他总结和发展了言意之辨中的得意忘言论,并将之用于经典的诠释,从而阐发出其玄学新意:以之诠释《周易》,一扫汉代解《易》的象数传统,而开解《易》的义理一途;以之诠释《老子》,则建立了以无为本的本体... 王弼对言意之辨有明确的方法意识,他总结和发展了言意之辨中的得意忘言论,并将之用于经典的诠释,从而阐发出其玄学新意:以之诠释《周易》,一扫汉代解《易》的象数传统,而开解《易》的义理一途;以之诠释《老子》,则建立了以无为本的本体论玄学体系,是对汉代宇宙生成论的超越;以之诠释《论语》,则将以无为本、崇本举末的本体思维方式融贯其中,开以玄理诠释儒家经典之先河,为儒道会通开辟蹊径。王弼以之构建起有系统的本体论玄学是言意之辨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弼 言意之辨 得意忘言 本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伦理文化变迁与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嬗变创新 被引量:44
5
作者 任德新 楚永生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16,共6页
家庭养老模式是以家庭为单位,由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赡养年老家庭成员的儒家养老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国几千年农业经济文明下形成的传统养老伦理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这种养老的道德文化观念本身又内嵌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之中... 家庭养老模式是以家庭为单位,由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赡养年老家庭成员的儒家养老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国几千年农业经济文明下形成的传统养老伦理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这种养老的道德文化观念本身又内嵌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之中而成为当时的主流文化。中国社会转型引发了生产方式、代际关系和家庭结构的变迁,也动摇了传统家庭养老的经济基础和伦理文化根基。在社会文化变迁和经济发展大背景下,单一化的家庭养老保障供给主体和服务主体的价值理念已无法满足养老多样化的社会需求,探索并构建多元化供给主体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便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老伦理文化 农村家庭养老 文化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社会史为基础深化中共党史研究的再思考 被引量:15
6
作者 吴汉全 王炳林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2-100,108,共10页
以社会史为基础深化中共党史研究需要有多种维度,必须在既有成果基础上开拓前进。张静如提出的以社会史为基础深化中共党史研究,促进了中共党史研究的发展。弘扬这一学术思想,需要拓宽研究领域,丰富研究内容,扩大研究材料,细化研究步骤... 以社会史为基础深化中共党史研究需要有多种维度,必须在既有成果基础上开拓前进。张静如提出的以社会史为基础深化中共党史研究,促进了中共党史研究的发展。弘扬这一学术思想,需要拓宽研究领域,丰富研究内容,扩大研究材料,细化研究步骤,建立诠释体系,并在中共党史研究的学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独特的研究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共党史学 社会史观 深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社会转型风险中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构逻辑 被引量:12
7
作者 赵欢春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2-48,共7页
社会转型既催生了一系列不可多获的历史机遇,也产生了一系列风险问题。就当下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而言,在改革开放政策所开启的现代化转型进程中,经济、政治、文化观念、社会结构等方面的总体转型带来了相应的风险问题。其内在逻辑是社... 社会转型既催生了一系列不可多获的历史机遇,也产生了一系列风险问题。就当下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而言,在改革开放政策所开启的现代化转型进程中,经济、政治、文化观念、社会结构等方面的总体转型带来了相应的风险问题。其内在逻辑是社会秩序的革命性变迁提出的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整体性创新要求;其关键在于实现有效的治理需要建构现代化的国家治理能力。而正确认识和剖析社会转型风险中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构的认知逻辑和行动逻辑,对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构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也具有实践层面上的操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能力现代化 社会转型 风险治理 认知逻辑 行动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正视阈下社会焦虑与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郭建新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13,共6页
公正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然而,社会不公引发的社会焦虑,正逐渐成为培育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主要障碍。要破解这一难题,必须多管齐下,从三方面系统推进:一是紧抓"社会焦虑症&... 公正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然而,社会不公引发的社会焦虑,正逐渐成为培育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主要障碍。要破解这一难题,必须多管齐下,从三方面系统推进:一是紧抓"社会焦虑症"的三大症结,政府积极兑现一个公正社会的政治承诺;二是反求诸己,作独立思想、敢行动愿担责的"公民";三是积极互动,以对话协商促成价值观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平正义 社会焦虑 核心价值观 认同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伦理学不需要生物学 被引量:1
9
作者 高月兰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3-127,共5页
美国学者托马斯·内格尔曾在他的《人的问题》这本书中根据生物学和伦理学的不同学科性质和发展进程指出伦理学和生物学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不能用生物学代替伦理学或用生物学的观点去分析伦理问题,在此基础上他得出一个响亮的结... 美国学者托马斯·内格尔曾在他的《人的问题》这本书中根据生物学和伦理学的不同学科性质和发展进程指出伦理学和生物学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不能用生物学代替伦理学或用生物学的观点去分析伦理问题,在此基础上他得出一个响亮的结论:"伦理学不需要生物学"。[1](P154)在这里我们借用这种说法,来阐明从生物学的观点或人的生物性来认识包括道德责任在内的伦理问题的合理性限度。从生物学出发解释道德问题势必会造成"是"对"应当"的僭越、"自然"对"意义"的遮蔽和"物"对"人"的消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学 生物学 应当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观察》话语体系中的“中共”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汉全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6-75,共10页
抗战胜利后创办的《观察》杂志,以自由主义理念发表了大量文章,其中有一些评析共产党的言论。这些言论主要涉及中共与内战关系、共产党的"自由"态度、共产党的"社会主义"观、国共关系中的中共等,形成了关于"中... 抗战胜利后创办的《观察》杂志,以自由主义理念发表了大量文章,其中有一些评析共产党的言论。这些言论主要涉及中共与内战关系、共产党的"自由"态度、共产党的"社会主义"观、国共关系中的中共等,形成了关于"中共"的话语体系。在这一话语系统中,有些观点存在着与事实明显不符的情况。随着时局的进展,《观察》言论有着激进化的趋向,对中共的认知在不少方面已逐步与共产党的主张相接近。研究《观察》杂志话语中"中共"这一问题,不仅有助于认识国统区知识分子对中共的认知及其舆论变动倾向,而且对于研究中共政治活动的舆论环境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察》 公共舆论 中共 中国时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社会转型过程中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欢春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3-67,共5页
社会转型给意识形态领域带来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又反过来影响社会转型的进程。作为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客观产物,观念混杂现象对意识形态安全态势产生影响:有可能带来人们身份感的模糊和方向感的迷失,进而影响意识形态安全。其中... 社会转型给意识形态领域带来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又反过来影响社会转型的进程。作为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客观产物,观念混杂现象对意识形态安全态势产生影响:有可能带来人们身份感的模糊和方向感的迷失,进而影响意识形态安全。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普世价值"问题。化解问题的关键在于:用马克思主义解构并超越资本主义的"普世价值",占领道德制高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创中国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安全 社会转型 当代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沦陷时期日军的经济掠夺与民众生活
12
作者 王新旺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4-108,共5页
武汉沦陷后,日本占领军在武汉设立指挥机关,确立了对武汉民众的军事殖民统治,实行以战养战的经济统制政策,主要表现在没收资产、掠夺资源、控制财政金融、垄断贸易,从而造成工人失业、物价飞涨,民众的生命安全无法保证,尊严丧失,不仅给... 武汉沦陷后,日本占领军在武汉设立指挥机关,确立了对武汉民众的军事殖民统治,实行以战养战的经济统制政策,主要表现在没收资产、掠夺资源、控制财政金融、垄断贸易,从而造成工人失业、物价飞涨,民众的生命安全无法保证,尊严丧失,不仅给民众造成巨大灾难,也对武汉的城市生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沦陷 经济掠夺 民众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面深化改革与公平公正精神——基于和平学视角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解读
13
作者 陈明胜 孙宏斌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17-23,共7页
国际国内形势日新月异,和平学理论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公平公正的精神贯穿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一点与和平学的理论高度契合,是中共中央执政理念合规律性的重要表现。从中国的现实出发,改革、发展、稳... 国际国内形势日新月异,和平学理论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公平公正的精神贯穿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一点与和平学的理论高度契合,是中共中央执政理念合规律性的重要表现。从中国的现实出发,改革、发展、稳定仍然是当前社会的主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这一主题的深化,表达了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人对和平崛起、和谐发展的愿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平公正 和平学理论 执政理念 结构暴力 全面深化改革 发展 稳定 十八届三中全会 公平与效率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