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37篇文章
< 1 2 1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刘林元教授访谈
1
作者 刘林元 许素菊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5年第1期3-5,共3页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新鲜的经验,进行新的理论创造。更要敢于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敢于进行新的理论概括。要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精髓论,从对马克思主义...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新鲜的经验,进行新的理论创造。更要敢于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敢于进行新的理论概括。要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精髓论,从对马克思主义迷信和崇拜的观念中解放出来。要按照实践的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前进,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发展 本本主义 实事求是 精髓 反对 教条主义 指导 博士生导师 南京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社会实践关系场域走向社会生产结构:历史唯物主义核心视野的三次转移
2
作者 刘怀玉 董坤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9-118,共10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时期创作的核心文本群(《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真实地记录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形成的三次核心逻辑位移轨迹。其中,《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强调“实践”概念的物质生产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时期创作的核心文本群(《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真实地记录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形成的三次核心逻辑位移轨迹。其中,《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强调“实践”概念的物质生产意义,以社会关系实践为突破口,实现了从感性现实的哲学直观到历史具体反思的认识论转向;《德意志意识形态》以“社会分工”为枢纽,剖析分工的双重属性——既是生产力发展的阶梯,也是阶级对抗的温床,揭示历史动力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使历史唯物主义从哲学宣言具体化为现实的历史科学分析;《哲学的贫困》通过批判蒲鲁东的形而上学方法论,确立了从共时性、“现在化”社会结构分析切入历史研究的认识逻辑,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真正诞生。三次转移以“社会关系—社会分工—社会结构”为轴线,通过哲学批判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辩证融合,消解了传统哲学的主客体二元对立,完成了从实践哲学向历史科学的范式转换,为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科学化与革命化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社会关系 社会分工 社会结构 历史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空间关系场境的流体动力学透视——列菲伏尔《空间的生产》解读
3
作者 张一兵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5-161,共7页
社会空间的关系性存在,会穿透建筑物、道路和广场等设施的物性实在,在一个非直观的客观空间实践构序中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社会空间关系的相互渗透和叠置有可能导致空间关系本身的遮蔽。社会空间生产的关系性互动,就像一种由物性建筑中... 社会空间的关系性存在,会穿透建筑物、道路和广场等设施的物性实在,在一个非直观的客观空间实践构序中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社会空间关系的相互渗透和叠置有可能导致空间关系本身的遮蔽。社会空间生产的关系性互动,就像一种由物性建筑中人的活动生成的流体动力学的力量,社会空间生产的本质就一种是不断发生不断消失的当下建构起来的力量关系关联和角逐的客观场境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斐伏尔 《空间的生产》 空间关系场境 空间流体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张亮教授访谈
4
作者 张亮 赵立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7,共5页
中国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70年大体可以划分为"史前史"(1949-1978年)、兴起(1978年-20世纪90年代初)、深入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21世纪初)、大繁荣(21世纪初至今)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都有其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21世纪以来,... 中国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70年大体可以划分为"史前史"(1949-1978年)、兴起(1978年-20世纪90年代初)、深入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21世纪初)、大繁荣(21世纪初至今)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都有其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21世纪以来,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走向大繁荣,但是也让人心生"忧虑"。未来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需要回归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深入思考研究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开辟新的研究视角,从人头、学派的研究走向"问题式"的理论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徒生涯 国外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 东欧马克思主义 理论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科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南京大学哲学系国学启蒙班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郭明姬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35-38,共4页
分析了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对于文科研究生的意义,即有助于加强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对所学专业的认知以及对自我的认知。指出了当前文科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存在实践项目缺乏专业性、实践期短缺乏深入性、培训不足缺乏针对性等问题... 分析了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对于文科研究生的意义,即有助于加强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对所学专业的认知以及对自我的认知。指出了当前文科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存在实践项目缺乏专业性、实践期短缺乏深入性、培训不足缺乏针对性等问题。以南京大学哲学系国学启蒙班的成功举办和不断发展为例,认为在提升文科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方式上,应该多开办与研究生所学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开拓稳定、长期的实践基地,加强文科研究生社会实践相关能力的培训,并努力拓展社会实践的合作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科研究生 社会实践 国学启蒙 南京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界面临的形势和哲学工作的改革——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孙伯(钅癸)同志在“哲学与改革”讨论会上的报告
6
作者 孙伯(钅癸) 《江苏社会科学》 1985年第7期29-35,共7页
一、哲学界目前面临的状况:目前国内哲学界面临的状况总的来说是形势较好,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讲形势较好主要是说文革以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哲学教学与研究的队伍与文革前相比有较大的发展。文革以前,全国高等学校中有哲... 一、哲学界目前面临的状况:目前国内哲学界面临的状况总的来说是形势较好,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讲形势较好主要是说文革以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哲学教学与研究的队伍与文革前相比有较大的发展。文革以前,全国高等学校中有哲学专业的十四个,到去年已发展到三十多个,在校本科生七千三百多人,硕士研究生四百多人,博士研究生五人,合起来共七千八百多人,加上前几年已经毕业的,已经超过一万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专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 中国哲学史 哲学界 哲学教学 经济体制改革 南京大学 哲学系 讨论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实践”转向“物质生产”的逻辑过渡──试析社会关系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意义 被引量:17
7
作者 孙伯鍨 张一兵 陈胜云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7年第1期82-88,共7页
本文提出理解马克思1845年哲学变革的两个要义;一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除实践主题外,还有现实社会历史的主题,特别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的视点,脱离一定社会历史形式谈论实践不是马克思的本义;二是在《德意志意... 本文提出理解马克思1845年哲学变革的两个要义;一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除实践主题外,还有现实社会历史的主题,特别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的视点,脱离一定社会历史形式谈论实践不是马克思的本义;二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已进一步从实践规定深入到社会历史发展中现实的物质生产层面,由此形成从一定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历史联结为理论中轴的完整的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物质生产 旧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关系范畴 人的本质 生产过程 实践概念 新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与方法(笔谈) 再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与方法 被引量:13
8
作者 孙伯鍨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0-82,共3页
马克思创立的新哲学,究竟是一种体系,还是一种指导研究和行动的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有部分学者认为,马克思没有像先前的哲学家那样,创建一种具有先验性质的包罗万象的哲学体系,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 马克思创立的新哲学,究竟是一种体系,还是一种指导研究和行动的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有部分学者认为,马克思没有像先前的哲学家那样,创建一种具有先验性质的包罗万象的哲学体系,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借此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世界观的性质,是否还需要用一个理论系统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完整地再现出来?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如果仅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一种方法,是否会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日益空壳化,或者导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构建的多元化,并最终消解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值得讨论。我们刊发这组论文,试图引发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以期推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思考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世界观 逻辑 根本性质 旧版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教科书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文科基层教学组织的构建与运行——以南京大学哲学素质教育虚拟教研室为例 被引量:9
9
作者 张亮 汪琳玥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8-154,共7页
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支撑。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学习苏联教育建设先进经验,我国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发展态势良好,为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社会发展转型,传统基层... 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支撑。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学习苏联教育建设先进经验,我国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发展态势良好,为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社会发展转型,传统基层教学组织出现主业不明、过度行政化等问题,在高校中育人功能逐渐弱化甚至衰落。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基层教学组织的转型发展,强调要通过规范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标准、创新基层教学组织载体和运行方式等举措来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以适应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和最新要求,构建新时代文科基层教学组织。随着基层教学组织创新模式探索的不断深入,高校中也产生了具有参考意义和实践价值的“虚拟教研室”典型案例。南京大学哲学素质教育教学团队积极回应国家需要与时代呼唤,聚焦“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紧扣“课程建设”核心要素,围绕“教学能力”提升要求,探索“智能+”实施路径,在组建基层教学组织、探索新型“智能+”虚拟教研室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为新时代文科基层教学组织的构建与运行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教学组织 虚拟教研室 普及化阶段 “智能+”时代 南京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哲学”与价值困境 被引量:5
10
作者 舒也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78-84,158,共7页
一般系统论自冯·贝塔朗菲提出以来,学界表现出了将系统论上升为系统哲学的努力。但是,系统论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它无法实现与分析对象的实质同一或原则同构,这是系统论的本体论疑难。其次,系统论作为一种分析方法,数理逻辑与科学理... 一般系统论自冯·贝塔朗菲提出以来,学界表现出了将系统论上升为系统哲学的努力。但是,系统论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它无法实现与分析对象的实质同一或原则同构,这是系统论的本体论疑难。其次,系统论作为一种分析方法,数理逻辑与科学理论自身的不完备性是其不可克服的困难,当它作为管理方法运用于人文社科领域中时,有着某种简单化和机械化的倾向,这是系统论的方法论疑难。再者,系统论在系统的目的论解释上存在着疑难,其功能主义价值观和功能优化理论应用到人文社科理论存在着人文价值灭失的危险。论文讨论了"系统哲学"元理论中的一些问题,还提出了系统要素表达式、系统功能表达式、"机器人种佯谬"、生命目的性行为临界条件等理论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论 Sy=s{C I S B E} F=I(C S B E) 机器人种佯谬 系统方法 生命目的性行为临界条件 价值 人文价值的灭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宁的“哲学笔记”是一部独立的哲学著作吗?——一项学术史的谱系考察 被引量:7
11
作者 周嘉昕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11,共6页
在“哲学笔记”的既有研究中,存在一个认识上的错误倾向,即把“哲学笔记”看做列宁为改造辩证法而创作的一部“未完成的著作”。但是,列宁在世期间,“哲学笔记”并未公开出版。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其中的各篇文献才逐渐得到发表,并于193... 在“哲学笔记”的既有研究中,存在一个认识上的错误倾向,即把“哲学笔记”看做列宁为改造辩证法而创作的一部“未完成的著作”。但是,列宁在世期间,“哲学笔记”并未公开出版。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其中的各篇文献才逐渐得到发表,并于1933年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哲学笔记”单行本。在苏联党内两次重大的理论争论之后,“哲学笔记”获得了以阿多拉茨基的判断为基础的理论形态,尽管存在被过分拔高的嫌疑,但仍未被看做一部著作。之后,由于斯大林刻意抬高《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理论地位,并将“哲学笔记”指认为“列宁的思想实验室”,对“哲学笔记”的研究遂陷入低谷。直到1963年新版“哲学笔记”的出版和以凯德洛夫为代表的相关研究出现,作为“未完成著作”理论形象才最终在文本和逻辑上得以确立。将“哲学笔记”视为独立的哲学著作,并构造一个列宁改造辩证法的“计划构想”,背离了列宁思想发展的原初语境,并在逻辑上呈现出内在的悖结。只有抛弃传统研究的同质性思路,在俄国和列宁思想的真实历史语境中把握“哲学笔记”内容和意义,才能科学理解列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笔记 列宁 思想实验室 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形成及其哲学本质——以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系为视点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友群 张明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11-217,共7页
费尔巴哈是马克思创立新世界观的理论支援背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代表人物,因而研究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之间的学术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学术界各陈其是,对这一问题作出了不同解答,从这些风格迥异的回答中折... 费尔巴哈是马克思创立新世界观的理论支援背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代表人物,因而研究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之间的学术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学术界各陈其是,对这一问题作出了不同解答,从这些风格迥异的回答中折射出的是各家对马克思哲学革命本质的不同解读。马克思走向费尔巴哈哲学神坛的历程,同时又是不断祛魅的过程。但此简短结论背后,却包含着一系列亟需解答的深刻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费尔巴哈 哲学范式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思逻辑——一个形而上学内容的公理体系 被引量:22
13
作者 杜国平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4期43-46,共4页
在经典命题逻辑的系统内,增加一个一元算子*,通过定义引入两个一元算子2和△,可以建立一个经典命题逻辑的扩充系统——哲思逻辑系统。在该扩充系统内,有遵守矛盾律和排中律的经典否定算子,有遵守矛盾律而不遵守排中律的构造性否定算子,... 在经典命题逻辑的系统内,增加一个一元算子*,通过定义引入两个一元算子2和△,可以建立一个经典命题逻辑的扩充系统——哲思逻辑系统。在该扩充系统内,有遵守矛盾律和排中律的经典否定算子,有遵守矛盾律而不遵守排中律的构造性否定算子,有不遵守矛盾律而遵守排中律的弗协调否定算子,还有既不遵守矛盾律又不遵守排中律的辩证否定算子。通过引入关于*的一个形式语义,可以证明哲思逻辑系统具有可靠性和完全性。在哲思逻辑中,A和A之间是矛盾关系,A和2A之间是反对关系,A和△A之间是下反对关系,A和*A之间是差等关系。所以,哲思逻辑又可以称为对当关系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否定 弗协调 直觉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宗教与哲学的分合及其未来关系之走向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承贵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2-44,共3页
关键词 宗教 哲学 分合 世界观 形象创造 因缘 基督教 万物 “空” 内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哲学为何要回到“唯物论”?——从“数学与善”的关系来看 被引量:4
15
作者 蔡仲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5,共5页
科学或数学的模式如果过于抽象化,脱离了其赖以生成与演化的实践或生活世界,就会传达出一种错误的"科学或数学"形象,使相关的哲学反思误入歧途,并导致文化意义上的"欧洲科学危机"。解决这种错误的正确途径就是要恢... 科学或数学的模式如果过于抽象化,脱离了其赖以生成与演化的实践或生活世界,就会传达出一种错误的"科学或数学"形象,使相关的哲学反思误入歧途,并导致文化意义上的"欧洲科学危机"。解决这种错误的正确途径就是要恢复被主流科学哲学颠倒了的科学实践、写作与哲学重构之间的关系,从"实践"的角度去重审科学哲学的合理性问题。这就是当下科学哲学的"唯物论转向"的起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论 数学与善 科学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实践的“正常”关系辨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林元 《学习论坛》 2006年第8期13-15,共3页
作为真理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但在实际运用时还必须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其要求是:结合实践经验理解理论的深刻本质;从实际出发,在理论指导下形成指导实践的路线、方针、政策;重视特殊的个别实践经验以丰... 作为真理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但在实际运用时还必须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其要求是:结合实践经验理解理论的深刻本质;从实际出发,在理论指导下形成指导实践的路线、方针、政策;重视特殊的个别实践经验以丰富普遍原理,与时俱进,总结新鲜的实践经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原理与实践的结合不是与实践保持同步,为了实现结合,两者必须保持一个确当的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结合 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论出现于伟大哲学体系的终结点 被引量:1
17
作者 胡大平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7-88,共2页
关键词 哲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终结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儒佛道三教关系谈中国哲学史书写范式的转换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因灿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42-45,共4页
要重建中国哲学史学科范式,应该重视百年来中国哲学史书写中牵涉到的儒、道、佛三教关系问题。因为儒学、道学、佛学不仅是中国哲学的三个主要传统,而且它们在历史上的相异互补关系熔铸了中国哲学的民族性格,而学术界编著的大部分哲学... 要重建中国哲学史学科范式,应该重视百年来中国哲学史书写中牵涉到的儒、道、佛三教关系问题。因为儒学、道学、佛学不仅是中国哲学的三个主要传统,而且它们在历史上的相异互补关系熔铸了中国哲学的民族性格,而学术界编著的大部分哲学史著作或教材受多种因素之拘囿,基本上都是采取以儒家为主导的书写范式,这种范式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中国哲学的多样性,既难以构建完整的中国哲学史学科的知识体系,也可能使中国文化的传承出现结构性断裂。如果以三教关系为视角,重写中国哲学史,可以较好地避免上述局限,也符合中国哲学未来发展的内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写范式 三教关系 相异互补 正统意识 三教并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阴性政治到类的共产主义——巴迪欧论哲学与政治的关系 被引量:1
19
作者 蓝江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2-29,共8页
在巴迪欧的理论中,政治与哲学的关系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直至今天,政治与哲学的关系一直在巴迪欧的思想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巴迪欧的政治是一种从群众行动的多开始的政治,这种政治是一种阴性政治,对立于基于国家和... 在巴迪欧的理论中,政治与哲学的关系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直至今天,政治与哲学的关系一直在巴迪欧的思想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巴迪欧的政治是一种从群众行动的多开始的政治,这种政治是一种阴性政治,对立于基于国家和代议制民主的规则的阳性的政-治。阴性政治核心是不连贯的事件所带来的真理,这种真理始终为政治敞开可能性大门,而阳性的政-治囿于特殊的身份和计数的规则,成为各种不同意见的协商和投票统计,它从实质上掩盖了政治真理。那么为了打破阳性政治和国家的羁绊,就必须实现政治程序上的类性延展,即将实现人的类性的共产主义作为政治的目的,这种类的共产主义不可能是一种固定的事实,而是一种永恒性对事件的祈盼,一种始终追求着未来可能性的共产主义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迪欧 哲学 政治 共产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系的四个基本问题——基于思想史和理论逻辑的考察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嘉昕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20,共9页
《资本论》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一种从根本上不同于现代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哲学"探索。马克思从"哲学批判"向"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转变,既是理论视角的转换,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 《资本论》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一种从根本上不同于现代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哲学"探索。马克思从"哲学批判"向"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转变,既是理论视角的转换,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和深化。《资本论》已经成为今天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一个新的问题焦点。围绕这一新的问题焦点,仍然有一些基础性理论问题需要澄清:如《资本论》的定位是政治经济学还是哲学?其方法是辩证法还是形而上学?其哲学讨论的对象是价值形式还是生产方式?其超越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是劳动价值论还是剩余价值理论?这四个问题的内在关联和相互牵涉,构成了理解《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系的不同逻辑环节。只有澄清这些基本问题,才能在《资本论》研究中一方面回应西方"经济学"的挑战,另一方面避免陷入隐性的"人本主义"逻辑泥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经济学 辩证法 价值形式 劳动价值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