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差异与个体选择:一个基于中美样本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谢建国 张悦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1-46,共16页
通过一个公共物品自愿供给实验和最后通牒实验,研究了不同文化背景下被试的行为差异以及文化差异在个体决策中所起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中美两国被试在实验中的行为有系统性的差异:在公共物品实验中,美国被试相对中国被试表现出更强的... 通过一个公共物品自愿供给实验和最后通牒实验,研究了不同文化背景下被试的行为差异以及文化差异在个体决策中所起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中美两国被试在实验中的行为有系统性的差异:在公共物品实验中,美国被试相对中国被试表现出更强的合作倾向;在最后通牒实验中,虽然美国被试作为提议者时的出价相对于中国被试并无太大差别,但是作为回应者时其拒绝行为更多。这一结果表明:美国参与者对自身收益低于他人时的忍受程度低于中国被试,而中国被试对制裁机制的存在与否表现出更大的敏感性。实验结果证实:行为差异确实在不同文化的被试中存在,即使他们的实验环境几乎完全一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物品实验 最后通牒实验 文化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美城市基层治理的比较研究——以南京与芝加哥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陈辉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28-238,328,共11页
城市化是推动中国经济与社会深刻变革,实现国家现代化与民族复兴的战略选择。充分理解治理机制运行的有效方式在于比较研究,本文着眼于基层结构与社区治理的分析框架,通过比较中美两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现状与特点,思考治理绩效背后的... 城市化是推动中国经济与社会深刻变革,实现国家现代化与民族复兴的战略选择。充分理解治理机制运行的有效方式在于比较研究,本文着眼于基层结构与社区治理的分析框架,通过比较中美两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现状与特点,思考治理绩效背后的因果机制,探究发挥后发优势,优化治理体系,从而有效推进我国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实现基层社会的善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治理 城市社会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日《淞沪停战协定》中的英美因素 被引量:4
3
作者 任东来 刘华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1-169,共9页
"九·一八"事变中,中国政府的不抵抗和国际社会的冷漠,助长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势头。1932年1月28日,日本进攻上海,发动"上海事变"。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英美两国的外交调停,最终迫使日本回到谈判桌上,并在5... "九·一八"事变中,中国政府的不抵抗和国际社会的冷漠,助长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势头。1932年1月28日,日本进攻上海,发动"上海事变"。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英美两国的外交调停,最终迫使日本回到谈判桌上,并在5月初与中国达成了《淞沪停战协定》,维持了上海的和平。该协定的达成,与英美两个大国的调处是分不开的。不过,英美两国调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绥靖日本倾向,也对本次调解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事变 东亚国际关系 英美外交调停《淞沪停战协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政治极化中的妥协困境 被引量:4
4
作者 祁玲玲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1-69,I0003,共10页
政治妥协是利益多元化的现代代议制民主得以运行的重要条件,然而在美国政党政治与意识形态高度分化的背景下,其民主运作中的政治妥协遭遇着巨大挑战。当前美国政治中的妥协困境呈现为政治力量的结构性对抗态势,主要表征在支持两党的选... 政治妥协是利益多元化的现代代议制民主得以运行的重要条件,然而在美国政党政治与意识形态高度分化的背景下,其民主运作中的政治妥协遭遇着巨大挑战。当前美国政治中的妥协困境呈现为政治力量的结构性对抗态势,主要表征在支持两党的选民态度中。通过分析“美国国家选举研究”(ANES)等最新数据发现,美国普通选民对于政治妥协的态度高度分化,这一格局受制于政党认同、意识形态、政治精英等因素。其中,年轻的、低收入且意识形态保守的坚定共和党人是最为反对政治妥协的群体,他们同时也构成了2016与2020年大选中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的基本票仓,数据还同时表明在特朗普执政四年后左翼的民主党人也更加趋于不妥协,美国政治妥协困境仍在加剧。当前拜登政府治下的美国,以民主-共和两党为基本载体,社会在各个维度的撕裂已日趋固化,从政治精英到普通民众,妥协的日渐消失是当前美国民主运行面临的重大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妥协 美国民主 政治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人工智能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被引量:1
5
作者 沈坤荣 丁露 赵倩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7-145,F0003,239,共11页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在微观层面,人工智能通过提高要素利用率促进效率升级,释放要素投入的增长潜力;在中观层面,人工智能通过推动产业升级提高产...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在微观层面,人工智能通过提高要素利用率促进效率升级,释放要素投入的增长潜力;在中观层面,人工智能通过推动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夯实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宏观层面,人工智能通过加快创新驱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需要指出,人工智能在赋能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存在阶段性的风险与挑战。一方面,由于存在“索洛悖论”,人工智能并未显著带动生产率的提升;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会加剧就业总量压力与就业结构矛盾,产生安全风险与治理不足的问题,对经济增长产生负外部性。为了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赋能作用,我国需要统筹好发展与治理的关系,既要通过技术进步实现生产率的大幅提升,从而加快人工智能发展;又要完善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引导人工智能健康、安全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经济发展 生产率提升 人工智能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动还是缓行:异质威胁下的去安全化博弈
6
作者 李骏 陈子懿 《国际安全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1-118,167,共29页
现有的去安全化理论大多聚焦于一元威胁而非多元威胁的去安全化逻辑,且较为关注存在性威胁的“绝对值”而非“相对威胁”信号在去安全化博弈中的作用。构建多元威胁去安全化博弈理论模型,有助于解释多元异质威胁作用于去安全化治理意愿... 现有的去安全化理论大多聚焦于一元威胁而非多元威胁的去安全化逻辑,且较为关注存在性威胁的“绝对值”而非“相对威胁”信号在去安全化博弈中的作用。构建多元威胁去安全化博弈理论模型,有助于解释多元异质威胁作用于去安全化治理意愿的因果机制。基于威胁的本体性特征,异质威胁可分为原初威胁与比对威胁两大主体。在异质威胁的相关性与紧迫性这两大核心自变量的影响下,施动者对原初威胁的去安全化博弈选择将导向基础路径与演化路径两种模式。其中,施动者在基础路径中对原初威胁进行去安全化施动的意愿最强;在演化路径中,施动者虽然在初始阶段并不会呈现明显的去安全化倾向,但其持续的安全化会使治理逐步演化为基础路径模式,进而使施动者对原初威胁产生较强的去安全化意愿。印度尼西亚、玻利维亚与塞内加尔三国政府对其国内气候变化议题的去安全化治理案例,分别验证了基础路径、紧迫性演化路径和相关性演化路径理论假说,并可解释“全球南方”国家在全球气候合作治理中的逆向施动行为,即去安全化施动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安全化 多元异质威胁 施动博弈 气候安全 族性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想·制度·工具——美国国家安全体系的一种分析框架 被引量:26
7
作者 石斌 《国际安全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27,157,共26页
各国国家安全体系建设的相关经验,可以为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的中国国家安全体系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国家安全体系一般都有一些必不可少的基本构成要素,但由于各国历史文化、内外环境和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这些要素的演变历程、具... 各国国家安全体系建设的相关经验,可以为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的中国国家安全体系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国家安全体系一般都有一些必不可少的基本构成要素,但由于各国历史文化、内外环境和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这些要素的演变历程、具体内容和实际作用可能大不相同。作为超级大国,美国拥有最为庞大、完备且富于自身特色的国家安全体系。这个体系主要由指导思想、法律制度和保障工具三类要素构成。其指导思想是维护全球性主导地位,并带有绝对安全倾向;决策机制既遵循一套完整的跨部门分级流程,也涉及各种非正式决策模式;法律制度与监管机制系统完备;保障工具与手段多样有力,包括超强的军事能力与联盟体系、强大的经济实力与情报体系以及广泛的社会基础。然而,作为一个在冷战中形成的"安全化国家",美国的安全目标与手段、资源之间存在持续张力;空前庞大的国家安全体系也会受到内外条件的制约,经常陷入能力捉襟见肘、行为进退失据的境地;尽管在国际体系中拥有显著的"权力优势",美国同样面临发展利益与安全利益之间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国家安全体系 指导思想 法律制度 保障工具 国家安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访谈的竞争情报搜集方法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冯维扬 《情报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49-755,共7页
本文依据竞争情报搜集工作的实践经验,系统阐述了竞争情报访谈活动面临的主要困难,探讨了开展竞争情报访谈活动应遵守的道德规范,详细描述了综合运用竞争对手敏感信息流分析和用户竞争情报需求分解两种方法确定有效访谈对象的过程,并在... 本文依据竞争情报搜集工作的实践经验,系统阐述了竞争情报访谈活动面临的主要困难,探讨了开展竞争情报访谈活动应遵守的道德规范,详细描述了综合运用竞争对手敏感信息流分析和用户竞争情报需求分解两种方法确定有效访谈对象的过程,并在对影响竞争情报访谈活动过程的关键因素进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竞争情报访谈活动的基本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争情报 情报搜集 访谈 道德 敏感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想象的共同体”及其困境--兼及不同国家的应对策略 被引量:5
9
作者 范可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0-47,共8页
民族国家理念隐含着内在的紧张。这一紧张在境内不同于主流人群进入"自为"状态之后体现出来。今天,这一紧张与全球化时代的条件结合,使民族国家处于困境之中。对此,不同的国家有其自身的应对策略。总体而言,弱化各类涉及民族... 民族国家理念隐含着内在的紧张。这一紧张在境内不同于主流人群进入"自为"状态之后体现出来。今天,这一紧张与全球化时代的条件结合,使民族国家处于困境之中。对此,不同的国家有其自身的应对策略。总体而言,弱化各类涉及民族、族群的话语已经在许多国家的社会与政治生活中成为主流,这符合当今不同文化或者民族背景者的往来前所未有地增加的全球化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想象的共同体 民族国家 全球化 自在 自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开放的文化动力 被引量:2
10
作者 范可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3期132-133,共2页
改革开放给中国农村带来了跳跃式的变化,除了政策和外在条件的改善之外,还必须考虑到内在的机制。因为有这样的机制,人们的生产热情和潜力才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迅速地迸发出来。这一机制应该到中国文化内部去找寻。
关键词 改革开放 经济活力 文化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与美国联邦的司法独立——从最高法院大法官人数的变化开始的讨论 被引量:1
11
作者 曹景文 任东来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96-207,290,共12页
在1789年美国联邦司法体制初创时,最高法院大法官人数为六人,杰斐逊时期增加到七人,林肯时期扩至十人,约翰逊时期被减少为七人,格兰特时期最终固定为九人,罗斯福新政时期一度计划增加到十五人。大法官人数的变化反复,影响了最高法院的... 在1789年美国联邦司法体制初创时,最高法院大法官人数为六人,杰斐逊时期增加到七人,林肯时期扩至十人,约翰逊时期被减少为七人,格兰特时期最终固定为九人,罗斯福新政时期一度计划增加到十五人。大法官人数的变化反复,影响了最高法院的司法倾向和司法实践,体现了美国党派和部门政治在司法领域的延续和反映,也折射出了最高法院的政治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邦最高法院 大法官人数 政治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国际体制和国际制度的理解和翻译 被引量:9
12
作者 任东来 《国际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9-54,共6页
关键词 国际体制 国际制度 国际关系 学术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让学术界瞩目《学术界》 被引量:3
13
作者 任东来 《学术界》 2002年第1期284-285,共2页
关键词 《学术界》 社会科学联合会 人文社会科学 学术杂志 学科内容 社会科学院 人文学科 专业期刊 人文社科 研究特色 自治区 综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自由的否定:康德黑格尔哲学自由概念批判 被引量:1
14
作者 冯川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5-100,共6页
康德哲学和黑格尔哲学都主张绝对的、纯粹的自由。本文通过对康德哲学中的自由概念和黑格尔的自由概念的分析比较,总结出三个共同的特征,即自由作为精神的独立性、普遍性和超越性;自由是对于感性和欲望的反动;自由是对必然性的服从。从... 康德哲学和黑格尔哲学都主张绝对的、纯粹的自由。本文通过对康德哲学中的自由概念和黑格尔的自由概念的分析比较,总结出三个共同的特征,即自由作为精神的独立性、普遍性和超越性;自由是对于感性和欲望的反动;自由是对必然性的服从。从这三个特征出发,本文试图说明,对必然性的服从意味着对自由的内在规定,而这种规定性即否定了自由的自主和选择的本质。对感性和欲望的反动意味着消极性,而精神的独立性要素则表征了仍然未能得到统一的精神物质二元分裂。由此,康德黑格尔的自由概念都走向了自由的否定,自由的反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 康德 黑格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