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5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科技时代生产力的物质前提和主体向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视域下的新科技时代生产力问题 被引量:1
1
作者 蓝江 《理论探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9-159,共11页
马克思以及后来的主要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提出的生产力理论,立足的背景都是工业生产力的问题,尽管其原则性问题没有发生变化,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他们所面对的具体问题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技术革命背景... 马克思以及后来的主要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提出的生产力理论,立足的背景都是工业生产力的问题,尽管其原则性问题没有发生变化,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他们所面对的具体问题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技术革命背景下,新科技时代生产力存在两个不同的向度:一是其发展的物质前提,即技术革命、生产要素的配置和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其主体向度,即我们需要在这个背景下培育新的劳动者,这种劳动者具有数字素养,能够利用新的劳动资料,面对新的劳动对象进行生产。国外马克思主义在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思考面对当代科技革命带来的巨大冲击,如何最终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向全球社会主义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科技时代生产力 国外马克思主义 物质前提 主体向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张亮教授访谈
2
作者 张亮 赵立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7,共5页
中国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70年大体可以划分为"史前史"(1949-1978年)、兴起(1978年-20世纪90年代初)、深入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21世纪初)、大繁荣(21世纪初至今)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都有其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21世纪以来,... 中国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70年大体可以划分为"史前史"(1949-1978年)、兴起(1978年-20世纪90年代初)、深入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21世纪初)、大繁荣(21世纪初至今)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都有其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21世纪以来,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走向大繁荣,但是也让人心生"忧虑"。未来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需要回归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深入思考研究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开辟新的研究视角,从人头、学派的研究走向"问题式"的理论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徒生涯 国外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 东欧马克思主义 理论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折中的列斐伏尔:晚期马克思主义的起点
3
作者 张一兵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66,255,共17页
列斐伏尔在1968年“红色五月风暴”后,没有如逻辑丧家犬般地逃离马克思主义,没有虚无主义地举起后现代的伪激进幌子,而是实实在在地转向当代资本主义正在“世界化”的社会现实,将自己原来已经实现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宏观批判理论转向... 列斐伏尔在1968年“红色五月风暴”后,没有如逻辑丧家犬般地逃离马克思主义,没有虚无主义地举起后现代的伪激进幌子,而是实实在在地转向当代资本主义正在“世界化”的社会现实,将自己原来已经实现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宏观批判理论转向微观日常生活批判,即基于人本主义价值悬设的日常生活神秘化的批判,在经过都市化构架的现实思考后,转换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生产方式问题式上来,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批判平台,这就是他思想理论中第二次重要转向:社会空间批判构境———空间的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斐伏尔 晚期马克思主义 人本主义话语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关系场境 空间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由之路
4
作者 唐正东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5,F0002,237,共13页
中国共产党人在“两个结合”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中国化时代化。辩证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事物矛盾运动原理、唯物辩证法以及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以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 中国共产党人在“两个结合”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中国化时代化。辩证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事物矛盾运动原理、唯物辩证法以及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以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在实践第一的前提下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等具体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在整体性和不断发展性两个维度上得到了提升,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观点在实现路径上得到了深化,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被提升到了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高度,其思想内涵得到了极大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使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有了更多的文化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时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被引量:1
5
作者 唐正东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3-53,255,共12页
马克思主义革命发展阶段论在基本原理层面所展现出来的核心要义,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发展水平决定了革命的性质及其发展程度。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运用“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构建了把马克思主... 马克思主义革命发展阶段论在基本原理层面所展现出来的核心要义,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发展水平决定了革命的性质及其发展程度。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运用“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构建了把马克思主义革命发展阶段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辩证地结合起来的创新性理论图景。这种创新性突出地表现在提出了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按社会性质来说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的革命所建立的却是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的国家、按社会性质来说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却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了更广阔的道路等观点。这些观点在马克思主义革命发展理论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新民主主义 理论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焦城市的“照着说”:历史唯物主义的田野工作——列斐伏尔《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城市》研究
6
作者 张一兵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I0002,共14页
在《都市革命》一书中,列斐伏尔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靠近,还是资本主义都市化实践的现实研究氛围潜移默化的结果,而《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城市》则是他从马克思、恩格斯1845年之后诸多文本中深入研读历史唯物主义的田野工作的成果。这是一个... 在《都市革命》一书中,列斐伏尔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靠近,还是资本主义都市化实践的现实研究氛围潜移默化的结果,而《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城市》则是他从马克思、恩格斯1845年之后诸多文本中深入研读历史唯物主义的田野工作的成果。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逻辑转换节点。特别是在对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细读中,虽然他并没有直接找到关于城市的专题性研究,但他真的经历了一次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论的洗礼。列斐伏尔应该是第一次学会了从客观实际出发去打开现实和概念。这是列斐伏尔思想中一次方法论上的重大转折。虽然他仍然保留着人本主义话语的外饰,但那种从价值悬设出发的人学批判话语已经彻底失去了主人话语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斐伏尔 《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城市》 历史唯物主义 空间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产阶级社会”表面财富背后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张一兵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15,共8页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并不是在流通领域产生的,其仅仅关注“资产阶级社会”财富多少意义上的富人与穷人的对立,而资本的秘密只能透视经济物相化迷雾之后,从资本关系的自身基础——与商品和货币(表面的对象性的一般财富)都相关的价值的本...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并不是在流通领域产生的,其仅仅关注“资产阶级社会”财富多少意义上的富人与穷人的对立,而资本的秘密只能透视经济物相化迷雾之后,从资本关系的自身基础——与商品和货币(表面的对象性的一般财富)都相关的价值的本质关系出发。其实作为社会财富的商品和货币本质的价值关系,都是已经消除了历史痕迹的对象化的劳动。当资本家用物相化为财产的对象化劳动去换取工人的劳动力使用权,并在生产过程中无偿地占有剩余价值时,这就生成了资本与雇佣劳动的经济剥削关系。由此,马克思实现了自己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科学认识上的一次根本性转变,不是财富关系意义上的“资产阶级社会”,而是一个资本关系成为社会总体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或者叫资本主义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剩余价值 财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资本主义的末路:逆人类纪的负熵抗争——斯蒂格勒2016年南京大学研究课程解读之一 被引量:2
8
作者 张一兵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3-38,共6页
法国技术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作为德里达的重要弟子,以其一系列重要的学术论著跻身于目前欧洲最著名的社会批判理论家行列。斯蒂格勒认为,生命的本质为负熵,而人类生命存在的异质性本质为外化性的义肢性技术(负熵),可是,资产阶... 法国技术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作为德里达的重要弟子,以其一系列重要的学术论著跻身于目前欧洲最著名的社会批判理论家行列。斯蒂格勒认为,生命的本质为负熵,而人类生命存在的异质性本质为外化性的义肢性技术(负熵),可是,资产阶级所开创的资本主义社会却演变成一个以人的疯狂掠夺导致更深层次的熵增的"人类纪"。因此,必须要建立一个以批判资产阶级"人类纪"为核心的新政治经济学批判,这就是"走出人类纪"或"逆人类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蒂格勒 《南京课程》 一般器官学 人类纪 负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民社会批判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浩斌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3-77,共5页
市民社会是西方近代社会转型的根本问题,市民社会问题是引发马克思哲学变革的问题意识,也是当代中国“现代性”社会转型所要面对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把市民社会研究(批判)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意识,可以推进当代中... 市民社会是西方近代社会转型的根本问题,市民社会问题是引发马克思哲学变革的问题意识,也是当代中国“现代性”社会转型所要面对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把市民社会研究(批判)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意识,可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变和自身内在理论逻辑的变革。同时,通过对市民社会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审理,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这个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上可以发出马克思主义的声音,从而沟通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关系,导引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真正出场,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理论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 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研究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发展的正义维度: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的思考——从鲍德里亚的理论缺陷谈起
10
作者 唐正东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11,共5页
鲍德里亚等西方当代思想家之所以把社会发展理解为一项偶然性的事业,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无法真正地解读消费社会的本质及其理论效应,从方法论上探究,则是因为他们不能从生产的层面透视消费社会的产生、发展及矛盾滋生的过程。马克思... 鲍德里亚等西方当代思想家之所以把社会发展理解为一项偶然性的事业,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无法真正地解读消费社会的本质及其理论效应,从方法论上探究,则是因为他们不能从生产的层面透视消费社会的产生、发展及矛盾滋生的过程。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出发,对生产与消费之关系所作的深刻解读,为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事业的正义维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 正义 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社会实践关系场域走向社会生产结构:历史唯物主义核心视野的三次转移
11
作者 刘怀玉 董坤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9-118,共10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时期创作的核心文本群(《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真实地记录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形成的三次核心逻辑位移轨迹。其中,《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强调“实践”概念的物质生产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时期创作的核心文本群(《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真实地记录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形成的三次核心逻辑位移轨迹。其中,《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强调“实践”概念的物质生产意义,以社会关系实践为突破口,实现了从感性现实的哲学直观到历史具体反思的认识论转向;《德意志意识形态》以“社会分工”为枢纽,剖析分工的双重属性——既是生产力发展的阶梯,也是阶级对抗的温床,揭示历史动力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使历史唯物主义从哲学宣言具体化为现实的历史科学分析;《哲学的贫困》通过批判蒲鲁东的形而上学方法论,确立了从共时性、“现在化”社会结构分析切入历史研究的认识逻辑,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真正诞生。三次转移以“社会关系—社会分工—社会结构”为轴线,通过哲学批判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辩证融合,消解了传统哲学的主客体二元对立,完成了从实践哲学向历史科学的范式转换,为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科学化与革命化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社会关系 社会分工 社会结构 历史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民社会与劳动异化:重新回到马克思——《回到马克思》第二卷出版之际(访谈)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一兵 孔伟宇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25,共11页
如果说《回到马克思》第一卷是对马克思哲学与经济学探索的文本学剖析,那么《回到马克思》第二卷就是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专题性深入,这也是马克思面对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理论分析过程。从文本来看,《回到马克思》第二卷基于MEGA... 如果说《回到马克思》第一卷是对马克思哲学与经济学探索的文本学剖析,那么《回到马克思》第二卷就是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专题性深入,这也是马克思面对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理论分析过程。从文本来看,《回到马克思》第二卷基于MEGA2的最新文献,深入研究了马克思的诸笔记性文本,并将其与马克思的公开发表著作、手稿、书信等文本类型相结合,拓展了马克思思想史的研究。从内容来看,《回到马克思》第二卷有三大理论主线:一是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资产阶级社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理论衍变;二是马克思的劳动异化构式;三是马克思的社会场境论。作者试图用一种原创性的方式重新透视马克思的系列重要观点。这不仅是一次“回到马克思”的旅程,而且努力架起了一座使马克思走向当代的思想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回到马克思》第二卷 MEGA2 科学社会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个必须坚持”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中国化的新境界
13
作者 唐正东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12,共8页
“六个必须坚持”分别对应于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中的群众史观、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事物矛盾运动原理和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等观点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六个必须坚持”分别对应于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中的群众史观、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事物矛盾运动原理和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等观点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从学理性贡献的角度深化对“六个必须坚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掌握好、运用好“六个必须坚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个必须坚持” 理论创新 世界观 方法论 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在自然、人化自然与历史自然——马克思哲学的唯物主义基础概念发生逻辑研究 被引量:25
14
作者 姚顺良 刘怀玉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11,共6页
马克思哲学因坚持"自在自然"存在的客观性、第一性,而与一切哲学唯物主义相联系(同时也与一切唯心主义相区别),这是马克思哲学不可动摇的唯物主义前提;马克思哲学因发展出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化自然"概念而超越旧唯... 马克思哲学因坚持"自在自然"存在的客观性、第一性,而与一切哲学唯物主义相联系(同时也与一切唯心主义相区别),这是马克思哲学不可动摇的唯物主义前提;马克思哲学因发展出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化自然"概念而超越旧唯物主义,从而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重大飞跃;马克思哲学因提出并阐述了"历史自然"的概念,而超越了近代人类中心论和整个资产阶级的自然主义意识形态,因此具有重要的当代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的自然观 以实践为中介 人化自然 历史自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意义、方法与对象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一兵 周嘉昕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9-44,共6页
加强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项紧迫任务,这是由新时期中国社会的结构转型和全球化资本主义发展这一外部条件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形态的建设及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当前遇到的问题所决定的。开展这一研究... 加强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项紧迫任务,这是由新时期中国社会的结构转型和全球化资本主义发展这一外部条件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形态的建设及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当前遇到的问题所决定的。开展这一研究,我们需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在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变迁的基础上把握国外马克思主义不同思想流派兴衰的内在逻辑,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思潮、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晚期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学"等不同理论动态的性质和价值作出准确的评估,从而揭示国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 历史唯物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及其当代发展——柯林·海伊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10
16
作者 张亮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1-145,共5页
访谈围绕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理论及其遗产、列宁与葛兰西国家理论的异同及思想史效应、"密里本德-普兰查斯之争"的实质与影响、雅索普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及当代地位这四个重大问题展开,勾勒出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从马克思... 访谈围绕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理论及其遗产、列宁与葛兰西国家理论的异同及思想史效应、"密里本德-普兰查斯之争"的实质与影响、雅索普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及当代地位这四个重大问题展开,勾勒出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当代英国的基本发展线索与理论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理论 马克思 列宁 葛兰西 “密里本德-普兰查斯之争” 雅索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苏联马克思主义到文化马克思主义--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的战后形成 被引量:12
17
作者 张亮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共7页
30年代中后期,一些英共知识分子党员不自觉地突破苏联马克思主义的桎梏,形成了一批有创见的理论成果,开创了一种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英国实际问题相结合的优良风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些英国左派知识分子沿着战前开辟的道路,... 30年代中后期,一些英共知识分子党员不自觉地突破苏联马克思主义的桎梏,形成了一批有创见的理论成果,开创了一种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英国实际问题相结合的优良风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些英国左派知识分子沿着战前开辟的道路,继续致力于英国本土问题的研究,逐步创造出了一种具有鲜明英国特色的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1956年以后,霍加特、威廉斯、汤普森这三位新左派思想家陆续出版了一批影响巨大的著作,最终将文化马克思主义呈现在世人面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马克思主义斯大林主义 英国新左派 “共产党历史学家小组” 文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本的深处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模式化的理论意义 被引量:7
18
作者 胡大平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5-19,共5页
近年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模式的反思逐渐成为国内学界关注的一个焦点。有学者认为,对模式的审理是一项具有前提性的基础工作,只有彻底超越传统解读模式,我们才有可能创造一个新模式,进而建构出具有本土特色和当代意义的中国马克思... 近年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模式的反思逐渐成为国内学界关注的一个焦点。有学者认为,对模式的审理是一项具有前提性的基础工作,只有彻底超越传统解读模式,我们才有可能创造一个新模式,进而建构出具有本土特色和当代意义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编者认为,作为一种新的视角,模式研究有利于界划传统和创新的边界,推动国内学者的当代意识和本土意识的形成。有鉴于此,我们编发了这组笔谈。这组笔谈以马克思主义理解史为背景,对模式、作为模式的西方“马克思学”及其与相关代表性模式的异同进行深入分析和当代解读。尽管我们并不完全赞同这组笔谈的学术观点,但因其所探讨的问题本身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希望它们的刊发能够推动国内学界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 历史意义 哲学解读 模式化 意识形态 科学含义 教科书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创立者到都市马克思主义开拓者——以《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的理论旅行史为线索 被引量:7
19
作者 刘怀玉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9,175,共10页
长期以来,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遭受表面上被高度重视而变相被忽视、被僵化解读的历史命运。通过回顾175年来的解释旅行史,我们发现该书经历了一个从传统马克思主义专业研究向跨学科运用研究、进而被过度解释为都市马克思... 长期以来,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遭受表面上被高度重视而变相被忽视、被僵化解读的历史命运。通过回顾175年来的解释旅行史,我们发现该书经历了一个从传统马克思主义专业研究向跨学科运用研究、进而被过度解释为都市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复杂过程。正是在后一种脱离原初语境的越界式研究中,一些西方学者试图把恩格斯塑造成当代全球城市化、数字化、网络化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者形象,从而使历史唯物主义变成了图绘当代城市空间下工人阶级状况的方法。这种把恩格斯“都市马克思主义化”的做法固然有肢解经典整体的弊端,但也有丰富我们理解恩格斯在21世纪深远意义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格斯 青年恩格斯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当代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 都市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如何研究城市问题:一种三元空间辩证法视角 被引量:11
20
作者 刘怀玉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5-19,共5页
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存在着对城市问题的迟钝与失语现象由来已久,一方面缘于城市问题意识不自觉,另一方面则衍生于研究方法论的短板。马克思主义要介入城市问题的讨论,其主要任务首先并不是对现实的批判,而是对目前主流的城市问题研究的实... 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存在着对城市问题的迟钝与失语现象由来已久,一方面缘于城市问题意识不自觉,另一方面则衍生于研究方法论的短板。马克思主义要介入城市问题的讨论,其主要任务首先并不是对现实的批判,而是对目前主流的城市问题研究的实证主义方法论之批判反思,以彰显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当代生命力。在这方面,西方都市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列斐伏尔与哈维分别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中发现了各自的三元空间辩证法,二者对于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都市社会问题都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问题 空间辩证法 列斐伏尔 哈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