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纪念碑艺术回眸
1
作者 尚荣 曹再飞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9-12,共4页
1937年至1938年,侵华日军在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致使无辜遇难的同胞达三十万之众。南京市人民政府自80年代始在江东门建立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同时还在集体屠杀遗址和遇难同胞丛葬地建立了一批纪念碑。这些纪念馆与纪念碑... 1937年至1938年,侵华日军在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致使无辜遇难的同胞达三十万之众。南京市人民政府自80年代始在江东门建立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同时还在集体屠杀遗址和遇难同胞丛葬地建立了一批纪念碑。这些纪念馆与纪念碑,艺术上大多采用抽象、寓意以及象征的手法,力求与环境结合,做到融合性,协调性的统一,从而深化主题。因而是一批集建筑、雕塑、铸造、书法等艺术于一体的纪念性设计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纪念馆 艺术回眸:纪念性设计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城市雕塑发展的问题及其对策 被引量:15
2
作者 沈春竹 葛幼松 季峰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3-26,共4页
目前我国城市雕塑建设中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如缺少规划与管理、缺乏资金投入以及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等。针对这些问题 ,对我国当前城市雕塑法制建设、规划与管理、评审与公众参与、资金渠道、推广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雕塑 城市雕塑 城市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写意雕塑三论 被引量:2
3
作者 尚荣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04年第3期118-120,共3页
本文从中国传统写意的范畴出发,对安东尼、熊秉明、吴为山三位具有代表性的中外雕塑家的雕塑手法、雕塑形式语言、雕塑创作文化背景等加以剖析,进行比较研究,归纳出写意在三者雕塑艺术中的存在及其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 雕塑 写意 安东尼 熊秉明 吴为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返精神家园——勃纳尔创作散论 被引量:5
4
作者 季峰 《常熟高专学报》 2001年第5期104-108,共5页
机械时代在呼唤精神家园的回归 ,艺术在此承担着前所未有的重负。重返精神家园就是对人类性灵的重新唤起。勃纳尔作品所具有的丰富内涵 ,表现了在绘画艺术中对精神回归的吁求。
关键词 勃纳尔 艺术精神 本体论 "精神家园" 绘画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往何处去?──高更同名画作解读
5
作者 季峰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04年第1期114-115,共2页
高更作为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无疑是杰出的。《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往何处去?》是高更一生中带有总结性的杰作。作者在给友人的信中称此作比他以前的任何作品都有价值,而且今后再也创作不出这样的作品。本文试图从作画背景、... 高更作为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无疑是杰出的。《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往何处去?》是高更一生中带有总结性的杰作。作者在给友人的信中称此作比他以前的任何作品都有价值,而且今后再也创作不出这样的作品。本文试图从作画背景、画面构成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对此一作品做出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更 后印象派 《我们从何处来 我们是什么?我们往何处去?》 绘画创作 作画背景 画面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冈第二十窟佛造像的浑和美——先秦美学在北魏的成熟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小鸣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04年第2期130-132,135,共4页
北魏时期出现了依山凿窟的全石佛教造像文化,佛造像规模整齐宏大、风格统一,体式带有印度佛造像艺术的影子,但是精神却是先秦美学的趣味。伴随鲜卑民族大规模佛教造像活动的兴起,先秦美学“浑”、“和”思想借助石质佛造像艺术被充分激... 北魏时期出现了依山凿窟的全石佛教造像文化,佛造像规模整齐宏大、风格统一,体式带有印度佛造像艺术的影子,但是精神却是先秦美学的趣味。伴随鲜卑民族大规模佛教造像活动的兴起,先秦美学“浑”、“和”思想借助石质佛造像艺术被充分激发。作为北魏和平年间昙曜五窟全石质地的佛造像文化代表的云冈第二十窟佛造像体现了先秦“浑”、“和”的美学思想的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美学 全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