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电生理监测在脊柱外科的应用现状 被引量:17
1
作者 邱勇 刘兴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70-672,共3页
在脊柱外科的手术中,神经并发症是临床医师不可回避的问题。各种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的引入及成熟,可明显降低包括脊髓、马尾及神经根损害的发生率。由于每种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而脊柱外科手术要求对脊髓及神经根的... 在脊柱外科的手术中,神经并发症是临床医师不可回避的问题。各种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的引入及成熟,可明显降低包括脊髓、马尾及神经根损害的发生率。由于每种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而脊柱外科手术要求对脊髓及神经根的完整功能进行有效的监测,笔者将着重介绍脊柱外科常用的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及术中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应用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监测 脊柱外科 体感诱发电位 临床医师 椎弓根螺钉 脊髓后柱 肌肉松弛剂 EVOKED 麻醉深度 脊柱侧凸矫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感诱发电位对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矫形术中体位性臂丛神经损伤的监测作用 被引量:14
2
作者 刘兴勇 钱邦平 +5 位作者 邱勇 王斌 俞杨 朱泽章 王岩 张永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90-593,共4页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对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中体位性臂丛神经损伤的监测作用。方法:选...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对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中体位性臂丛神经损伤的监测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6月行单节段PSO治疗并有完整术中SEP监测数据及术前、术后临床资料的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28例,其中男27例,女1例。术中均行双上肢正中神经SEP监测,SEP阳性改变标准为波幅降低超过50%和/或潜伏期延长超过10%。结果:PSO术中闭合截骨面复位后,上肢正中神经SEP监测及时发现了3例体位性单侧臂丛神经损伤,SEP波幅降低分别为100%、65%及90%。经体位垫调整后5min,2例SEP波幅降低分别为100%及65%的患者上肢正中神经SEP恢复正常,术后未出现臂丛神经损伤症状;SEP波幅降低90%的患者虽经体位调节,SEP波幅稍有好转,但仍降低70%,术后出现单侧上肢疼痛、乏力的臂丛神经损伤症状,经康复训练及药物治疗后3个月神经功能完全恢复。术中无手术操作引起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术中双上肢正中神经SEP监测能及时发现AS胸腰椎后凸畸形PSO术中体位性臂丛神经损伤,经及时处理能有效减轻臂丛神经损伤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经椎弓根椎体截骨 臂丛神经损伤 体感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结构性腰弯患者腰椎关节突关节角的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俞杨 殷刚 +3 位作者 邱勇 王斌 朱锋 孙光权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1期815-819,共5页
目的:观察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结构性腰弯患者腰椎关节突关节角角度与正常腰椎关节突关节角角度的差异,探讨AIS患者后期出现腰背痛和腰椎退行性疾病高发的可能原因。方法:结构性腰弯的AIS患者21例(AIS组),非脊柱畸形的青... 目的:观察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结构性腰弯患者腰椎关节突关节角角度与正常腰椎关节突关节角角度的差异,探讨AIS患者后期出现腰背痛和腰椎退行性疾病高发的可能原因。方法:结构性腰弯的AIS患者21例(AIS组),非脊柱畸形的青少年20例(对照组)。AIS组中男3例,女18例,年龄12~17岁,平均14.4岁,腰弯Cobb角38°~115°平均54.2°。对照组男8例,女12例,年龄10-19岁,平均为15.2岁。均采用螺旋CT连续扫描T12~S1,通过PACS Client软件测量所有受试者腰椎关节突关节角和结构性腰弯AIS患者腰椎RAsag角。将对照组左、右侧腰椎关节突关节角角度进行配对t检验;对AIS组患者凹侧、凸侧的腰椎关节突关节角角度进行配对t检验,并对凹侧与凸侧腰椎关节突关节角角度差和Cobb角、相应节段腰椎的RAsag角进行相关惟分析。结果:对照组双侧腰椎关节突关节角角度在所有节段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AIS组所有节段凹侧的腰椎关节突关节角角度明显大于凸侧(P〈0.05);凹侧和凸侧的腰椎关节突关节角角度差与Cobb角、相应节段腰椎的RAsag角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结构性腰弯的AIS患者凹侧的腰椎关节突关节角度明显大于凸侧,这可能是该类患者后期凹侧腰椎关节突关节更易发生退行性病变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青少年 腰椎 关节突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视神经电生理监测在脊柱矫形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邱勇 刘兴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77-579,共3页
在脊柱外科矫形术中,神经系统并发症是脊柱外科医生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大宗病例文献报道显示,脊柱侧凸畸形矫形术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0.25%-3.2%[1],而后凸畸形及神经源性脊柱畸形矫形术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0%-17%[2]... 在脊柱外科矫形术中,神经系统并发症是脊柱外科医生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大宗病例文献报道显示,脊柱侧凸畸形矫形术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0.25%-3.2%[1],而后凸畸形及神经源性脊柱畸形矫形术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0%-17%[2]。如何及时、准确地判断术中脊髓神经功能损害是决定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能够根据神经系统电生理信号的实时变化趋势,及时、客观、有效地监测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监测 神经系统并发症 脊柱侧凸畸形 脊髓神经功能 脊柱外科医生 后凸畸形 神经系统结构 椎弓根螺钉 intraoperative 神经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出生时父母年龄与其侧凸类型及严重程度的关系
5
作者 王玉 邱勇 +6 位作者 王斌 孙旭 朱泽章 朱锋 钱邦平 刘臻 李海波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593-596,共4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出生时的父母年龄与AIS患者的侧凸类型、侧凸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来自华东地区初诊的AIS女性患者308例,年龄9.7-18.5岁,平均15.0岁。所有患者...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出生时的父母年龄与AIS患者的侧凸类型、侧凸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来自华东地区初诊的AIS女性患者308例,年龄9.7-18.5岁,平均15.0岁。所有患者就诊时均记录患者性别、出生日期、初诊日期、侧凸节段、主弯Cobb角度数、分娩方式、胎位、是否早产及患者父母的出生日期。根据主弯Cobb角度数将所有患者分为3组,A组〈200;B组为200~39°;C组≥40。;根据侧凸类型将患者分为6组,单胸弯组(Ⅰ组),双胸弯组(Ⅱ组),胸腰双主弯组(Ⅲ组),胸腰弯组(Ⅳ组),腰弯组(Ⅴ组),三弯组(Ⅵ组)。结果:根据Cobb角分组后,A组(n=48)、B组(n=214)、C组(n=46)患者出生时的平均父亲年龄分别为27.5、26.7、27.0岁,平均母亲年龄分别为25.8、25.2、25.5岁,三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患者侧凸类型分组后,Ⅰ组(n=72)、Ⅱ组(n=14)、Ⅲ组(n=127)、Ⅳ组(n=44)、Ⅴ组(n=30)、Ⅵ组(n=21)患者出生时的平均父亲年龄分别为27.0、26.6、26.5、27.7、27.0、27.0岁,各组平均母亲年龄分别为25.9、25.5、25.3、25.0、25.1、25-2岁,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自然分娩组和剖腹产组平均Cobb角度数分别为29.7。和30.5。,胎位正常组和胎位异常组平均Cobb角度数分别为29.8°和29.9°,足月产组和早产组平均Cobb角度数分别为29.9°和29.5°,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IS患者出生时的父母年龄与患者的侧凸类型及侧凸严重程度无显著相关性,提示AIS患者的侧凸类型及主弯Cobb角度数不受患者出生时的父母年龄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脊柱侧凸 父母年龄 侧凸类型 侧凸角度 青少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关节置换术后克氏针移位至椎管1例报告 被引量:2
6
作者 孙光权 邱勇 +1 位作者 王斌 朱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2期886-886,899,共2页
在全髋关节置换时.为了加大髋臼对股骨头的包容.髋臼周围常需植骨,并用克氏针固定。有关克氏针内固定术后克氏针断裂、移位的报道较多,常移位至胸腔损伤肺、大动脉及心脏,移位至腹腔损伤腹腔脏器,但移位至椎管损伤脊髓者少见。我... 在全髋关节置换时.为了加大髋臼对股骨头的包容.髋臼周围常需植骨,并用克氏针固定。有关克氏针内固定术后克氏针断裂、移位的报道较多,常移位至胸腔损伤肺、大动脉及心脏,移位至腹腔损伤腹腔脏器,但移位至椎管损伤脊髓者少见。我院2008年7月收治1例,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针固定 全髋关节置换 内固定术后 移位 椎管 髋臼周围 胸腔损伤 腹腔脏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iari畸形伴颈部巨大脊膜脊髓膨出1例报告 被引量:3
7
作者 邱勇 王守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8期639-640,I0001,共3页
关键词 CHIARI畸形 脊膜脊髓膨出 巨大 小脑扁桃体下疝 颈部 神经系统检查 下颈椎 血管杂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椎钢筋穿通伤致脊髓横断性损伤1例报告
8
作者 王玉 邱勇 +1 位作者 王斌 朱泽章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0期746-746,760,共2页
患者男性,35岁,建筑工人,因高空坠落的钢筋插入胸背部致双下肢麻木、无力半小时入院。查体:胸背部见钢筋斜向前下穿入体内,外露长度约1米.钢筋直径1.5cm。钢筋人口处局部皮肤红肿、压痛,有血液渗出。右侧腹壁隆起,可扪及钢筋... 患者男性,35岁,建筑工人,因高空坠落的钢筋插入胸背部致双下肢麻木、无力半小时入院。查体:胸背部见钢筋斜向前下穿入体内,外露长度约1米.钢筋直径1.5cm。钢筋人口处局部皮肤红肿、压痛,有血液渗出。右侧腹壁隆起,可扪及钢筋头端,腹肌明显紧张。双侧上肢肌力、感觉正常;腹股沟平面以下深、浅感觉消失.双下肢肌力0级,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未引出。脊柱侧位X线检查显示:钢筋从后背部T12水平斜向前下穿入体内(图1)。患者入院后先剪断外露钢筋,急诊剖腹探查,见钢筋经T12椎体前方穿出而直达胰十二指肠,直视下取出钢筋,行胰十二指肠、下腔静脉修补术.彻底清除腹腔内异物,大量生理盐水冲洗伤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横断性损伤 钢筋 穿通伤 下腔静脉修补术 胰十二指肠 胸椎 下肢肌力 感觉消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凸侧共平面矫形技术与凹侧平移技术对特发性胸椎侧凸的矫形效果比较 被引量:6
9
作者 盛飞 夏超 +4 位作者 薛冰川 江龙 徐磊磊 邱勇 朱泽章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15,共7页
目的 :比较凸侧共平面(Coplanar)矫形技术与传统凹侧平移技术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胸弯患者的远期随访结果,评估凸侧Coplanar矫形技术在IS胸弯患者矫形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6月~2012年9月分别应用凸侧Cop... 目的 :比较凸侧共平面(Coplanar)矫形技术与传统凹侧平移技术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胸弯患者的远期随访结果,评估凸侧Coplanar矫形技术在IS胸弯患者矫形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6月~2012年9月分别应用凸侧Coplanar技术(Coplanar组)和凹侧平移技术(传统组)行后路矫形术治疗IS胸弯患者94例。Coplanar组47例,其中女42例,男5例,年龄17.9±6.5岁,术前主弯Cobb角72.8°±14.8°,Risser征3.7±1.5,随访时间82.0±5.9个月。传统技术组47例,其中女43例,男4例,年龄16.1±5.7岁,术前主弯Cobb角75.4°±15.4°,Risser征3.5±1.3,随访时间76.0±7.2个月。记录两患者初诊、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主弯Cobb角、胸椎后凸角(TK),术前和术后时的椎体旋转角(RAsac)、顶椎区椎体胸廓比(AVB-R)、剃刀背(RH),以及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初始主弯Cobb角、Risser征、随访时间等均相匹配。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Coplanar组术后主弯Cobb角20.7°±8.9°,矫正率为71.6%,末次随访矫正丢失率为6.6%;传统组术后主弯Cobb角为22.3°±7.8°,矫正率为70.4%,末次随访时矫正丢失率为5.2%,两组矫正率和矫正丢失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Coplanar组术前RAsac、AVB-R、RH分别为33.6°±15.6°、1.8±0.5、43.0±15.8mm,术后分别为14.2°±16.2°、1.2±10.3、15.2±16.8mm;传统组术前分别为28.4°±14.9°、1.7±0.4、39±14.6mm,术后分别为17.3°±6.9°、1.1±0.4、18.3±7.2mm;两组术后RAsac和RH有显著性差异(P<0.05)。Coplanar组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TK分别15.8°±12.4°、27.4°±11.4°和25.8°±12.5°;传统组分别为17.8°±13.4°、20.2°±11.6°和9.3°±12.1°,两组术后和末次随访时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传统凹侧平移技术相比,应用凸侧Colpanar矫形技术治疗IS主胸弯患者可获得与其相似的冠状面矫形,并能更好地去旋转和更好地重建矢状面平衡,长期随访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脊柱侧凸 共平面矫形技术 胸椎侧凸 平移技术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