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政策转型研究——以江苏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凌永辉 刘志彪 孙瑞东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3,共11页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带来产业体系、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与之相适配的产业政策也需做出新的调整和转型。通过梳理江苏产业政策三个阶段的演进过程可以发现,过去在经济赶超体制下的产业政策具有“强选择性”特点,客观上塑造了江...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带来产业体系、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与之相适配的产业政策也需做出新的调整和转型。通过梳理江苏产业政策三个阶段的演进过程可以发现,过去在经济赶超体制下的产业政策具有“强选择性”特点,客观上塑造了江苏产业基础优厚、创新能力突出、科教资源丰富等禀赋优势。但是,面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要求,江苏产业政策也面临着产业不确定性与政策路径依赖的矛盾、产业链数字化重组的挑战、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的困境。结合发达国家推动全球产业竞争向新质生产力演进的产业政策实践经验和江苏发展实际,推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政策转型,应重点聚焦战略部署指引、创新生态依托、产业体系主导、要素基础支持、组织载体支撑五大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产业政策转型 新型生产关系 因地制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协同融通发展的逻辑框架、长效机制与政策路径——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凌永辉 刘志彪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67,共12页
区域协同融通发展是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着力点。以长江经济带为例,构建一个以地方政府治理为核心,以要素、产业、空间为支撑的区域协同融通发展理论逻辑框架,并且在此基础上引入共同体理念,提出以共同体型治理... 区域协同融通发展是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着力点。以长江经济带为例,构建一个以地方政府治理为核心,以要素、产业、空间为支撑的区域协同融通发展理论逻辑框架,并且在此基础上引入共同体理念,提出以共同体型治理作为长江经济带区域协同融通发展的长效机制设想。共同体型治理的核心在于建立治理协调、要素协调、产业协调、空间协调等机制,对应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开发与保护、内向与外向、一域与全局四大关系。根据上述协调要求,长江经济带区域协同融通发展的政策路径主要包括:以打破地方行政分割为主导,形成“政府合作+市场竞争”的区域新型发展关系;以实现要素自由流动为核心,探索建设区域性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以理顺产业发展链条为重点,构建沿长江经济带的国内价值链体系;以促进空间网络联通为关键,优化“多规合一”的大尺度区域空间规划。此外,在推动区域协同融通的政策设计和具体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遵循政企分开、分类推进,由点到面、循序渐进,先易后难、逐步前进等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融通 区域协调发展 长江经济带 统一大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链链主治理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微观机制与政策
3
作者 刘志彪 《广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28,285,286,共12页
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驱动机制设计应深入产业市场内部企业之间,在产业链治理结构层面寻求运作机制与推进方法。本文在现代产业链链主治理视角下,分析通过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互动与决策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机理。研究认为,原本解... 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驱动机制设计应深入产业市场内部企业之间,在产业链治理结构层面寻求运作机制与推进方法。本文在现代产业链链主治理视角下,分析通过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互动与决策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机理。研究认为,原本解释全球生产网络组织与运转的产业链治理理论,从产业链链主协调看,可以作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尤其是解决重要技术环节被“卡脖子”问题的理论分析工具和政策实践抓手。产业链链主治理是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市场化“钥匙”,是单一政府或纯粹市场机制都不具备的特有功能。产业链链主治理机制不完善,将会出现弱化科技和产业创新能力的“内卷式”恶性竞争。本文为更好理解现代开放型市场中的治理方式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并为中国通过建设与完善产业链链主治理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微观机制与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链 产业链治理 链主企业 新质生产力 技术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产业集群效应:2000-2023
4
作者 赵春艳 刘志彪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7-197,240,共12页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的重要引擎,为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空间载体和动力源泉。本文基于2000—2023年长三角41个城市的样本数据,对区域内的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展开测度,并探讨了产业集群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在长...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的重要引擎,为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空间载体和动力源泉。本文基于2000—2023年长三角41个城市的样本数据,对区域内的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展开测度,并探讨了产业集群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产业集群效应主要体现在显著推动创业活跃度、产业数字化水平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三个方面,并且结论稳健。渠道效应显示,城市经济密度、金融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和劳动力池效应在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起中介作用。创新质量、“链长制”和地方政府财政支持对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具有显著调节作用。研究结论为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推动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地区 高质量一体化 产业集群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支柱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与政策选择 被引量:13
5
作者 刘志彪 凌永辉 孙瑞东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7-128,共12页
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时期,新型支柱产业是构筑产业未来发展新赛道新优势的主阵地。经过测算梳理,我国“十五五”期间能够成长为新型支柱产业的有五大产业赛道,即数字技术相关产业赛道,大健康及生命科学领域相关赛道,新材料、新能... 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时期,新型支柱产业是构筑产业未来发展新赛道新优势的主阵地。经过测算梳理,我国“十五五”期间能够成长为新型支柱产业的有五大产业赛道,即数字技术相关产业赛道,大健康及生命科学领域相关赛道,新材料、新能源等基础支撑性产业赛道,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赛道,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赛道。构筑上述新型支柱产业,我国在体制、需求、供给、人才等方面具备比较优势,但同时也面临未来技术不确定性、市场分割抑制规模经济、制度刚性引发产能泡沫化、顶尖人才匮乏导致创新不足、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脱钩等诸多风险挑战。面向发展新质生产力、构筑我国新时期新型支柱产业,需要着力于向“内”实施主场全球化、向“智”推动产业智能化、向“绿”加快产业绿色化、向“高”促进产业高端化、向“聚”加强产业集群化五大主攻方向以及相对应的五项重点任务,更需要从产业链政策、市场政策、科技政策、人才政策和投融资政策五个方面系统性部署政策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新型支柱产业 产业体系 政策选择 算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与发展新质生产力双向驱动的机制及路径 被引量:3
6
作者 刘志彪 孔令池 《行政管理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22,共9页
发展新质生产力,突破了旧生产力格局在时空上的限制,推动先进生产要素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商品要素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配置,推动产业分工和国际国内市场的拓展。作为新型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可... 发展新质生产力,突破了旧生产力格局在时空上的限制,推动先进生产要素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商品要素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配置,推动产业分工和国际国内市场的拓展。作为新型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可以从信息提供、供求引导、激励机制、收入分配等诸多方面拉动或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主要体现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等三个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政策内涵在于,推动供给升级与需求升级相互匹配。促进需求升级应聚焦于扩大有效投资创造新需求、改革收入分配机制、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以及创新消费供给。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运用现代工业化思维和工业技术推动传统产业技改升级,促进产业迈向高端化,发挥优质企业在畅通供需循环方面的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统一大市场 新质生产力 需求侧 供给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7
作者 吴福象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31-33,共3页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稳外资”。这就需要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坚持向开放要活力,善于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稳外资”。这就需要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坚持向开放要活力,善于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激发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为此,建议从发挥好政府技术公地投资带动资源配置的挤入效应、供给侧和需求侧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借助耐心资本推动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强涉外法治建设对接高标准国际规则等方面入手,以改革开放激发经济发展的动力、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体制改革 高水平对外开放 涉外法治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部地区承接国内产业转移的现状、动因与建议 被引量:5
8
作者 刘志彪 刘俊哲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47,229,共13页
基于Wind数据库,通过整理2018—2023年上市公司报告,使用投资新建项目与生产基地、注册地址变更等企业区位变迁信息,可以识别中国在这个时期产业转移的方向和规模。研究发现,现阶段国内产业转移主要呈内迁而非外移的特点与趋势,即中西... 基于Wind数据库,通过整理2018—2023年上市公司报告,使用投资新建项目与生产基地、注册地址变更等企业区位变迁信息,可以识别中国在这个时期产业转移的方向和规模。研究发现,现阶段国内产业转移主要呈内迁而非外移的特点与趋势,即中西部地区是国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外移现象。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动因是顺应国内要素结构转型,优化产业战略配置;规避不确定性风险;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支持引导。中西部地区承接国内产业转移的优势和挑战主要包括:产业集聚集群基础较好,但产业配套体系仍需完善;生产要素成本整体较低,但优势正在逐渐丧失;交通基础设施条件较好,但覆盖程度和互联互通水平仍需提高;市场潜力较大,但营商环境仍需优化。现阶段中国产业链布局要在兼顾效率的同时,更加注重韧性与安全的要求;培育并不断提高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动态竞争力;以建设区际互联互通的国内统一大市场助推产业内迁;营造中西部地区一流营商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转移 转型升级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中西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视阈下的产业“内卷式”竞争治理——基于种群竞争模型的分析
9
作者 王兵 刘志彪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9-178,共10页
在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进程中,“内卷式”竞争成为阻碍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与技术创新动能突破的紧要问题。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为治理“内卷式”竞争提供了系统方案。基于种群竞争模型,剖析市场分割下的制度刚性如何催生技术锁定、投... 在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进程中,“内卷式”竞争成为阻碍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与技术创新动能突破的紧要问题。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为治理“内卷式”竞争提供了系统方案。基于种群竞争模型,剖析市场分割下的制度刚性如何催生技术锁定、投资潮涌与同质化竞争,这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视阈下“内卷式”竞争治理提供了一个系统分析框架。研究发现:市场分割下的制度刚性通过压缩技术种群生态位空间、扭曲要素流动与放大制度套利行为,迫使企业陷入过度竞争和产能扩张困境;统一大市场建设通过释放技术种群承载能力、促进市场多元竞争及激活要素自由流动性,推动竞争范式从价格博弈向多维创新跃迁。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助推产业“内卷式”竞争治理,需以要素市场化改革、竞争政策调整与产业政策引导形成“组合拳”,破除行政壁垒叠加市场失灵的双重扭曲,进而引导产业竞争模式转向“外拓式”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统一大市场 “内卷式”竞争 产业治理 种群竞争 产业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五五”时期中国制造业高端化途径:加大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投入
10
作者 刘志彪 王兵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8-48,共11页
“十五五”时期中国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加快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的基本途径,在于形成和强化知识资本、人力资本与技术资本对制造业的持续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是把这些导致产业结构“软化”和高级化的资本引入制造业生... “十五五”时期中国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加快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的基本途径,在于形成和强化知识资本、人力资本与技术资本对制造业的持续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是把这些导致产业结构“软化”和高级化的资本引入制造业生产过程的飞轮,是现代制造业的“聪明脑袋”“坚强心脏”和“起飞翅膀”,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隐形战线”。如果说未来中美制造业竞争要从总量比拼升级为生态体系与结构优化的对决,那么中美在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博弈,将决定全球制造业主导权的归属。“十五五”时期以持续稳定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投入作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的手段,需要重新认识生产性服务业的特点与经济属性,确立其在产业政策支持上的优先战略地位;要通过深化市场取向改革,破除制约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市场化、开放化发展的制度性障碍;要加快构建“服务贸易+制造能力”双向嵌入、双轮出海生态;经济政策要从支持一般化的产能扩张,转向重点强化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增长机制的建设;要健全新型统计监测体系,精准量化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经济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高端化 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中间投入增长机制 产业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经济全球化”与“慢球化”的理论表征及相容性分析
11
作者 张月友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25,共13页
经济全球化变局是中国调整国际大循环战略的直接原因,其未来走向是世界各国政府和学界高度重视的话题。“新型经济全球化”与“慢球化”作为第三次经济全球化调整期出现的两大理论范式,其相容性机制成为重构全球治理体系的关键命题。文... 经济全球化变局是中国调整国际大循环战略的直接原因,其未来走向是世界各国政府和学界高度重视的话题。“新型经济全球化”与“慢球化”作为第三次经济全球化调整期出现的两大理论范式,其相容性机制成为重构全球治理体系的关键命题。文章系统梳理了经济全球化理论的演进脉络,重点分析了“新型经济全球化”与“慢球化”两种经济全球化新走向的理论表征及其协同演进逻辑,揭示两者在主体认知、收益分配与治理变革等维度的辩证统一关系。研究发现,“新型经济全球化”与“慢球化”统一于经济全球化的动态演进过程,其中,“新型经济全球化”依托数字基建与规则重构,为“慢球化”注入转型动力;“慢球化”通过区域化供应链重构,为“新型经济全球化”提供试错空间。两者深层相容性机制表现为技术创新、制度变革与企业策略的三重互动。鉴于第三次经济全球化已进入调整期,以中国智慧引领推动“新型经济全球化”的首要任务是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克服和缩小“慢球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经济全球化 慢球化 全球治理 中国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信贷政策与污染企业绩效:投融资约束与内部控制视角 被引量:3
12
作者 华岳 刘英杰 逯建 《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0-154,共15页
绿色金融政策具有引导资金进入绿色产业领域和推动污染企业转型升级的双重目标。本文以2012年出台的《绿色信贷指引》政策为准实验,采用2004—2017年中国A股968家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绿色信贷政策如何影响中... 绿色金融政策具有引导资金进入绿色产业领域和推动污染企业转型升级的双重目标。本文以2012年出台的《绿色信贷指引》政策为准实验,采用2004—2017年中国A股968家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绿色信贷政策如何影响中国污染企业绩效。研究发现,《绿色信贷指引》有效降低了重污染行业企业的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且这一抑制作用通过融资约束效应、投资约束效应和内部控制质量效应等渠道实现。《绿色信贷指引》政策实施后,污染企业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上的投资规模下降,以SA指数衡量的企业融资约束收紧,并且以内部控制质量指数衡量的企业经营管理状况恶化。异质性分析表明,《绿色信贷指引》对国有污染企业、处于低市场化程度和弱环境规制地区的污染企业绩效影响更加明显。本文为绿色信贷在微观层面如何影响企业经济表现提供了可靠证据,也为绿色金融政策如何精准有效助力污染企业实现绿色转型提供了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金融 企业绩效 融资约束 投资约束 内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群协同创新多维邻近机制与制度优化路径
13
作者 孔令池 高波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1-199,共9页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中国城市群正在从要素集聚向协同创新范式转型。基于多维邻近性理论框架,地理、产业、认知及制度邻近性之间存在着动态匹配机制,共同形塑着创新要素流动的空间路径、知识溢出的扩散机制及网络协作的组织逻辑。具...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中国城市群正在从要素集聚向协同创新范式转型。基于多维邻近性理论框架,地理、产业、认知及制度邻近性之间存在着动态匹配机制,共同形塑着创新要素流动的空间路径、知识溢出的扩散机制及网络协作的组织逻辑。具体而言,地理邻近性通过降低要素空间流动成本与促进隐性知识缄默传递,为协同创新夯实物质载体基础;产业邻近性依托产业链垂直整合与水平协同,驱动区域产业竞争力层级跃升;认知邻近性通过技术范式解码与跨域知识共享,强化创新主体间的认知协同;制度邻近性则借助政策协同治理与行政壁垒破除,构建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保障体系。中国城市群协同创新的制度优化呈现“双强引擎”驱动特征:一方面,通过构建高标准技术市场体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跨区域创新资源市场化配置;另一方面,依托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通过顶层制度设计、政策协同实施与创新生态营造,实现多维邻近性的动态平衡与协同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协同创新 多维邻近性 制度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政策取向一致性的理论逻辑、存在问题与改进建议
14
作者 杜运苏 刘志彪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120,F0003,共9页
实现政策取向的一致性是扭转当前经济下行趋势的关键,同时也是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科层制、博弈论等理论分析我国政策实践,发现当前我国在政策制定和实施方面存在经济政策与非经济政策之间的不一致、部门间及上下... 实现政策取向的一致性是扭转当前经济下行趋势的关键,同时也是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科层制、博弈论等理论分析我国政策实践,发现当前我国在政策制定和实施方面存在经济政策与非经济政策之间的不一致、部门间及上下级间的政策不一致,以及“合成谬误”式的政策取向不一致等现象。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效果。具体来说,我国政策取向不一致的机制主要表现在治理结构上缺乏事前评估机制、治理方式上执行标准层层加码、治理过程中信息传递不畅、治理激励上存在政策出台的“内卷”趋势。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重视政策间的关联影响,确保部门间的政策取向一致;组建临时专家任务小组,完善第三方评估体系,以提高政策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吸纳多元化主体参与政策制定,提高政策全过程的一致性;加强对政策一致性的督查,通过倒逼机制促进部门间的政策协同;提高政策的一致性和有效性,更好地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策取向一致性 治理体系 “合成谬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产业协调政策的创新效应——来自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证据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瑞东 陈柳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6-45,共10页
为深度评估区域产业协调政策带来的创新效应及其对技术市场一体化的影响,文章基于长三角三省一市上市公司数据和城市间专利转让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方法,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设立作为准自然实验展开实证研究。实证结果发现,G60科创走廊及... 为深度评估区域产业协调政策带来的创新效应及其对技术市场一体化的影响,文章基于长三角三省一市上市公司数据和城市间专利转让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方法,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设立作为准自然实验展开实证研究。实证结果发现,G60科创走廊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有效提升了企业的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水平。机制研究表明,这一政策促进了城市间创新要素的流动、缓解了企业融资约束、提高了行业市场竞争水平,这些都为企业提供了优良的创新环境,从而促进企业创新。进一步讨论说明,G60科创走廊的设立也促进了成员城市之间创新成果的交易与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产业协调政策 创新 长三角一体化 G60科创走廊 技术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