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明代南京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研究综述
被引量:
4
1
作者
殷洁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7-161,共5页
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源远流长,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更达到史无前例的规模。南京作为明王朝的兴国之所在,皇权中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决定了南京成为中外交往的核心地带,现存的造船厂、郑和墓、洪保墓、淳泥国王墓等多处遗迹也印证了南京...
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源远流长,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更达到史无前例的规模。南京作为明王朝的兴国之所在,皇权中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决定了南京成为中外交往的核心地带,现存的造船厂、郑和墓、洪保墓、淳泥国王墓等多处遗迹也印证了南京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受海上丝绸之路影响最直接、显著、深远的一座城市。郑和团队七下西洋共访问国家三十多个,带去大批中国的丝绸、瓷器、铜铁器等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也带回到访国家的宝石、特产、香料等,不仅开辟了中国到东南亚直至非洲十万余里的航线,更为重要的是打开了与亚非各国文化、贸易交往的大门,横贯东西的海上丝绸之路为沟通东西方文明、促进不同民族相互交流和合作做出过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
海上丝绸之路
郑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早期佛教遗存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综论
2
作者
贺云翱
潘婷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4-94,共11页
中国早期佛教考古是指从佛教正式传入的东汉至两晋时期的佛教考古。这一时期的佛教遗存发现相对较少,有些佛教遗物在形态和性质上较为模糊,不易辨识,但它们对研究佛教如何进入中国及进入中国后的早期历史表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19...
中国早期佛教考古是指从佛教正式传入的东汉至两晋时期的佛教考古。这一时期的佛教遗存发现相对较少,有些佛教遗物在形态和性质上较为模糊,不易辨识,但它们对研究佛教如何进入中国及进入中国后的早期历史表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直到近年,学者们对中国境内发现的早期佛教遗存的性质、时代、分期、艺术风格、传入路径等开展了大量研究,相关成果对认识东汉至两晋时期的佛教历史文化具有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至两晋时期
佛教考古
佛教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传统考古学方法的瓷质遗物研究局限与对策
3
作者
马涛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62-67,72,共7页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在古代中国,尤其是汉代以后,瓷器成为各个阶层最主要的日用器具,用量极大。瓷质遗物可以较好地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面貌,是研究历史时期考古的最佳遗物之一。但截至目前,在发掘报告和论文中,基于传统考古学方...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在古代中国,尤其是汉代以后,瓷器成为各个阶层最主要的日用器具,用量极大。瓷质遗物可以较好地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面貌,是研究历史时期考古的最佳遗物之一。但截至目前,在发掘报告和论文中,基于传统考古学方法的瓷质遗物研究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从考古类型学、定名、配图、历史文献和科技方法的运用这五大方面做列举说明和案例分析,旨在厘清瓷质遗物和陶质遗物在研究方法上的异同。为促进瓷质遗物更深更广的考古学研究,做一些初步尝试,并提出了具体方法论层面上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瓷质遗物
考古类型学
定名
配图
历史文献
科技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他者印象:广州外销画对中国形象的建构
被引量:
4
4
作者
殷洁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7-51,共5页
18世纪中叶,广州成为一口通商之地,外销画作为一种采用西方画技展现中国社会各场域的纪实性绘画形式应时而生,这种全景式的图像资料成为西人理解中国的视觉蓝本。尽管外销画本身存在程式化创作、对西式画技的过度效仿以及西人订制的问题...
18世纪中叶,广州成为一口通商之地,外销画作为一种采用西方画技展现中国社会各场域的纪实性绘画形式应时而生,这种全景式的图像资料成为西人理解中国的视觉蓝本。尽管外销画本身存在程式化创作、对西式画技的过度效仿以及西人订制的问题,然而有限的偏差不足以影响外销画的整体写实性。开放包容的广州口岸文化更赋予外销画创作者运用直白通俗的视觉图像实现跨文化语境的交流,建构起西方对中国形象的深入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销画
口岸文化
中国形象
他者一
文化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传统制瓷工艺对海洋出水瓷器保护修复的研究意义——以宋代景德镇窑青白瓷为例
被引量:
4
5
作者
马涛
杨玉洁
金爽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0-138,共9页
可移动文物中瓷质文物通常被认为理化性质比较稳定,但海洋出水的瓷质文物因为埋藏环境复杂,常有盐析、附着物、侵蚀等病害。文保工作者在对其保护修复过程中,容易将部分病害与瓷器制作过程中的制作缺陷混淆。为了在清理过程中尽可能保...
可移动文物中瓷质文物通常被认为理化性质比较稳定,但海洋出水的瓷质文物因为埋藏环境复杂,常有盐析、附着物、侵蚀等病害。文保工作者在对其保护修复过程中,容易将部分病害与瓷器制作过程中的制作缺陷混淆。为了在清理过程中尽可能保留文物历史信息,系统梳理景德镇窑传统制瓷工艺,对易与病害混淆的典型制作缺陷进行研究与识别,探讨传统制瓷工艺和成分特征对清理方法、修复材料选择方面的指导。从可识别性和耐老化性两方面讨论博物馆展览的瓷器修复尺度,结合实际工作谈瓷质文物保护修复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对日后的实际工作与研究做一些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瓷器
景德镇窑
工艺
病害
保护修复
修复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湘赣地区古代越人的铁器化进程
被引量:
2
6
作者
文国勋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2-148,共7页
湘赣地区一直是古代越人的重要聚居地,随着东周时期各国铁器的发展,湘赣地区越人也开始了铁器化进程,但这进程是伴随楚文化的南渐而逐步完成的。春秋中晚期,越文化遗址和高等级越墓中已开始出土铁质工具;至战国早中期,越人铁器使用进入...
湘赣地区一直是古代越人的重要聚居地,随着东周时期各国铁器的发展,湘赣地区越人也开始了铁器化进程,但这进程是伴随楚文化的南渐而逐步完成的。春秋中晚期,越文化遗址和高等级越墓中已开始出土铁质工具;至战国早中期,越人铁器使用进入发展阶段,除遗址外在平民墓葬中也有铁器出土;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湘赣地区越人完成铁器化的进程,种类数量增多、分布范围向南扩大,为湘赣地区越文化融入汉文化一统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赣地区
越人
铁器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古代漏斗功用初考
被引量:
2
7
作者
满泽阳
《农业考古》
2018年第3期148-155,共8页
漏斗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期,此后作为中国传统器具而存在于社会日常生活之中,对于研究古代饮食、医疗、农业、建筑、科技、军事等内容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历史文献资料和考古出土实物可知,漏斗自新石器时期出现以来,经过西周至元代的过渡...
漏斗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期,此后作为中国传统器具而存在于社会日常生活之中,对于研究古代饮食、医疗、农业、建筑、科技、军事等内容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历史文献资料和考古出土实物可知,漏斗自新石器时期出现以来,经过西周至元代的过渡期,在明代永乐、宣德时期器物形态趋向多样,功能用途也从最初的取水器逐渐扩展为制酒用器、制陶用器、饮食用器、建筑用器、医疗用器、农业用器、工业用器、军事用器、陈设器、礼器等诸多类型,而其功能用途之流变则是缘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及对于漏斗功能需求的多元与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漏斗
功用
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明代南京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研究综述
被引量:
4
1
作者
殷洁
机构
南京大学考古文物系
南京大学
亚太发展研究中心
出处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7-161,共5页
文摘
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源远流长,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更达到史无前例的规模。南京作为明王朝的兴国之所在,皇权中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决定了南京成为中外交往的核心地带,现存的造船厂、郑和墓、洪保墓、淳泥国王墓等多处遗迹也印证了南京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受海上丝绸之路影响最直接、显著、深远的一座城市。郑和团队七下西洋共访问国家三十多个,带去大批中国的丝绸、瓷器、铜铁器等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也带回到访国家的宝石、特产、香料等,不仅开辟了中国到东南亚直至非洲十万余里的航线,更为重要的是打开了与亚非各国文化、贸易交往的大门,横贯东西的海上丝绸之路为沟通东西方文明、促进不同民族相互交流和合作做出过重要贡献。
关键词
南京
海上丝绸之路
郑和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早期佛教遗存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综论
2
作者
贺云翱
潘婷
机构
南京大学考古文物系
杭州萧山区博物馆
出处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4-94,共11页
文摘
中国早期佛教考古是指从佛教正式传入的东汉至两晋时期的佛教考古。这一时期的佛教遗存发现相对较少,有些佛教遗物在形态和性质上较为模糊,不易辨识,但它们对研究佛教如何进入中国及进入中国后的早期历史表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直到近年,学者们对中国境内发现的早期佛教遗存的性质、时代、分期、艺术风格、传入路径等开展了大量研究,相关成果对认识东汉至两晋时期的佛教历史文化具有重要贡献。
关键词
东汉至两晋时期
佛教考古
佛教艺术
Keywords
Eastern Han Dynasty to the Two Jin Dynasties
The archaeology of Chinese early Buddhism
Buddhism art
分类号
K87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传统考古学方法的瓷质遗物研究局限与对策
3
作者
马涛
机构
南京大学考古文物系
宁波博物馆
出处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62-67,72,共7页
基金
浙江省文物保护科技项目:“宁波地区历年出土唐宋越窑青瓷科学化研究”
宁波市“文化艺术新秀”人才培养工程科研项目(2017-2020)
文摘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在古代中国,尤其是汉代以后,瓷器成为各个阶层最主要的日用器具,用量极大。瓷质遗物可以较好地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面貌,是研究历史时期考古的最佳遗物之一。但截至目前,在发掘报告和论文中,基于传统考古学方法的瓷质遗物研究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从考古类型学、定名、配图、历史文献和科技方法的运用这五大方面做列举说明和案例分析,旨在厘清瓷质遗物和陶质遗物在研究方法上的异同。为促进瓷质遗物更深更广的考古学研究,做一些初步尝试,并提出了具体方法论层面上的对策。
关键词
瓷质遗物
考古类型学
定名
配图
历史文献
科技方法
Keywords
Porcelain relics
Archaeological typology
Naming
Mapping
Historical document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methods
分类号
K854.2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他者印象:广州外销画对中国形象的建构
被引量:
4
4
作者
殷洁
机构
南京大学考古文物系
出处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7-51,共5页
基金
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项目(项目编号:CSC NO.201906195037)阶段性成果之一。
文摘
18世纪中叶,广州成为一口通商之地,外销画作为一种采用西方画技展现中国社会各场域的纪实性绘画形式应时而生,这种全景式的图像资料成为西人理解中国的视觉蓝本。尽管外销画本身存在程式化创作、对西式画技的过度效仿以及西人订制的问题,然而有限的偏差不足以影响外销画的整体写实性。开放包容的广州口岸文化更赋予外销画创作者运用直白通俗的视觉图像实现跨文化语境的交流,建构起西方对中国形象的深入认知。
关键词
外销画
口岸文化
中国形象
他者一
文化建构
Keywords
Export Painting
Port Culture
Chinese Image
The Other
分类号
J02 [艺术—艺术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传统制瓷工艺对海洋出水瓷器保护修复的研究意义——以宋代景德镇窑青白瓷为例
被引量:
4
5
作者
马涛
杨玉洁
金爽
机构
南京大学考古文物系
宁波博物馆
故宫博物院
深圳博物馆
出处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0-138,共9页
基金
浙江省文物保护科技项目资助(2017020
2018018)
宁波市"文化艺术新秀"人才培养工程科研项目资助(2017-2020)
文摘
可移动文物中瓷质文物通常被认为理化性质比较稳定,但海洋出水的瓷质文物因为埋藏环境复杂,常有盐析、附着物、侵蚀等病害。文保工作者在对其保护修复过程中,容易将部分病害与瓷器制作过程中的制作缺陷混淆。为了在清理过程中尽可能保留文物历史信息,系统梳理景德镇窑传统制瓷工艺,对易与病害混淆的典型制作缺陷进行研究与识别,探讨传统制瓷工艺和成分特征对清理方法、修复材料选择方面的指导。从可识别性和耐老化性两方面讨论博物馆展览的瓷器修复尺度,结合实际工作谈瓷质文物保护修复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对日后的实际工作与研究做一些展望。
关键词
瓷器
景德镇窑
工艺
病害
保护修复
修复材料
Keywords
Porcelain
Jingdezhen Kiln
Craft
Deterioration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Repairing material
分类号
K854.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湘赣地区古代越人的铁器化进程
被引量:
2
6
作者
文国勋
机构
南京大学考古文物系
株洲市博物馆
出处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2-148,共7页
文摘
湘赣地区一直是古代越人的重要聚居地,随着东周时期各国铁器的发展,湘赣地区越人也开始了铁器化进程,但这进程是伴随楚文化的南渐而逐步完成的。春秋中晚期,越文化遗址和高等级越墓中已开始出土铁质工具;至战国早中期,越人铁器使用进入发展阶段,除遗址外在平民墓葬中也有铁器出土;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湘赣地区越人完成铁器化的进程,种类数量增多、分布范围向南扩大,为湘赣地区越文化融入汉文化一统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关键词
湘赣地区
越人
铁器化
Keywords
Hunan and Jiangxi Province
the Yue people
the iron tools development
分类号
K875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古代漏斗功用初考
被引量:
2
7
作者
满泽阳
机构
南京大学考古文物系
出处
《农业考古》
2018年第3期148-155,共8页
基金
南京大学优秀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计划B资助
文摘
漏斗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期,此后作为中国传统器具而存在于社会日常生活之中,对于研究古代饮食、医疗、农业、建筑、科技、军事等内容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历史文献资料和考古出土实物可知,漏斗自新石器时期出现以来,经过西周至元代的过渡期,在明代永乐、宣德时期器物形态趋向多样,功能用途也从最初的取水器逐渐扩展为制酒用器、制陶用器、饮食用器、建筑用器、医疗用器、农业用器、工业用器、军事用器、陈设器、礼器等诸多类型,而其功能用途之流变则是缘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及对于漏斗功能需求的多元与变化。
关键词
古代漏斗
功用
流变
Keywords
ancient funnel
function
variety
分类号
K875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明代南京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研究综述
殷洁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中国早期佛教遗存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综论
贺云翱
潘婷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基于传统考古学方法的瓷质遗物研究局限与对策
马涛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他者印象:广州外销画对中国形象的建构
殷洁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传统制瓷工艺对海洋出水瓷器保护修复的研究意义——以宋代景德镇窑青白瓷为例
马涛
杨玉洁
金爽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8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湘赣地区古代越人的铁器化进程
文国勋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2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古代漏斗功用初考
满泽阳
《农业考古》
2018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