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80篇文章
< 1 2 1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球系统科学与数字地球 被引量:20
1
作者 王心源 王心源 郭华东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44-348,共5页
数字地球将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带来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和信息获取渠道的革命.因对地观测和数据资源共享技术的发展将使传统的野外地学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从而使地球系统科学的建立真正成为可能。本文简要回顾了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历... 数字地球将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带来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和信息获取渠道的革命.因对地观测和数据资源共享技术的发展将使传统的野外地学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从而使地球系统科学的建立真正成为可能。本文简要回顾了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数字地球”与地球系统科学的紧密关系,展望了“数字地球”带给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发展的广阔前景,呼吁尽快建立中国的“数字地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地球 地球系统科学 地球表层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巢湖凤凰山剖面石炭系微相和层序地层特征 被引量:16
2
作者 林春明 黄志诚 +3 位作者 刘家润 凌洪飞 张顺 赵彦彦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24-432,T001,共10页
应用露头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和方法 ,对巢湖凤凰山石炭系剖面进行重新研究。巢湖凤凰山石炭系总厚度为79.0 2 m ,在这个剖面中可以识别出 6种主要岩相、18种微相和 11个三级沉积层序 ,其中六个三级沉积层序属于 I型沉积层序 ,三个属于 I... 应用露头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和方法 ,对巢湖凤凰山石炭系剖面进行重新研究。巢湖凤凰山石炭系总厚度为79.0 2 m ,在这个剖面中可以识别出 6种主要岩相、18种微相和 11个三级沉积层序 ,其中六个三级沉积层序属于 I型沉积层序 ,三个属于 II型沉积层序 ,缺失第 9和第 10沉积层序。三级沉积层序在不同的古地理单元和不同的沉积环境中可以进行对比。根据各微相特征和成因 ,揭示了沉积间断面上存在的多期古岩溶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凤凰山剖面 层序地层 石炭系 微相 海平面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陆壳改造系列花岗岩类型划分和成岩物质来源 被引量:96
3
作者 刘昌实 朱金初 +1 位作者 沈渭洲 徐士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43-52,共10页
本文将华南陆壳改造系列花岗岩进一步划分为同造山混合花岗岩和岩浆花岗岩型、非造山陆壳重熔型和同碰撞型3类。根据锶、钕同位素测定值,依壳、幔二元混合模型方法计算了3类花岗岩源区物质的构成:第一类型为上壳端元占78.6—89.7%,亏... 本文将华南陆壳改造系列花岗岩进一步划分为同造山混合花岗岩和岩浆花岗岩型、非造山陆壳重熔型和同碰撞型3类。根据锶、钕同位素测定值,依壳、幔二元混合模型方法计算了3类花岗岩源区物质的构成:第一类型为上壳端元占78.6—89.7%,亏损地幔端元占15.0—10.3%;第二类型为上壳端元占63.7%,亏损地幔端元占36.3%;第三类型上壳端元占100%。均以上壳端元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类型 成岩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中生代同熔系列花岗岩类的Nd-Sr同位素特征及成因讨论 被引量:46
4
作者 朱金初 沈渭洲 +1 位作者 刘昌实 徐士进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1990年第2期97-105,共9页
本文讨论了华南20个同熔系列花岗岩类的Nd-Sr同位素组成。根据样品的同位素组成及其在¢Nd-T,(87Sr/86Sr)i-T和¢Nd-¢Sr图上的分布特征,认为这些同熔系列花岗岩类是华南上地壳端员和亏损地幔端员按一定比例混合的产物。利用简单二元混... 本文讨论了华南20个同熔系列花岗岩类的Nd-Sr同位素组成。根据样品的同位素组成及其在¢Nd-T,(87Sr/86Sr)i-T和¢Nd-¢Sr图上的分布特征,认为这些同熔系列花岗岩类是华南上地壳端员和亏损地幔端员按一定比例混合的产物。利用简单二元混合方程计算了这些花岗岩体的壳幔混合比例。根据产出的大地构造环境和物质来源,华南同熔系列花岗岩类可划分为三种类型:大陆边缘型,大陆内部型和断裂拗陷带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同熔系列 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庐枞中生代火山岩系的特征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 被引量:38
5
作者 孙冶东 杨荣勇 +1 位作者 任启江 刘孝善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94-103,共10页
庐枞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素是一套由粗面玄武岩-玄武粗安岩-粗安岩-粗面岩组成的岩石组合。岩石硅近饱和,全碱含量(尤其是K2O)高,K2O/Na2O、Fe2O3/FeO比值大,Al2O3含量高且变化大,TiO2含量低,富集... 庐枞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素是一套由粗面玄武岩-玄武粗安岩-粗安岩-粗面岩组成的岩石组合。岩石硅近饱和,全碱含量(尤其是K2O)高,K2O/Na2O、Fe2O3/FeO比值大,Al2O3含量高且变化大,TiO2含量低,富集Rb、Sr、Ba、Zr、Th、U和LREE等元素,稀土配分为轻稀土富集型,锶、铅、氧等同位素显示了岩浆的幔源特征。本文通过详细的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的对比研究,认为庐枞中生代火山岩系属于橄榄玄粗岩系,它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由挤压作用向引张作用转变的过渡时期,是火山弧后拉张形成的前裂谷阶段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地球化学 稀土元素 中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地层的碳氧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22
6
作者 沈渭洲 方一亭 +2 位作者 倪琦生 刘燕 林雨萍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8-42,共15页
对我国东部不同地层区一些代表性的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层位开展了碳、氧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沉积环境差异和成岩蚀变影响,界线层位的δ18O值变化较大,规律性不明显,δ13C值变化虽小,但在界线处均发生不同程度漂移。漂... 对我国东部不同地层区一些代表性的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层位开展了碳、氧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沉积环境差异和成岩蚀变影响,界线层位的δ18O值变化较大,规律性不明显,δ13C值变化虽小,但在界线处均发生不同程度漂移。漂移的层位与寒武纪—奥陶纪主要生物群面貌变化的界线相一致。综合各方面资料分析,笔者认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武系 奥陶系 地层界线 同位素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褶皱—冲断体系双层滑脱构造变形物理模拟实验 被引量:31
7
作者 刘玉萍 尹宏伟 +2 位作者 张洁 徐士进 解国爱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24-428,共5页
褶皱冲断带是造山带—前陆盆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滑脱层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显著作用。应用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在模型中设置2套滑脱层,并改变其厚度和位置,研究了褶皱冲断带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在双滑脱层褶皱冲... 褶皱冲断带是造山带—前陆盆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滑脱层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显著作用。应用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在模型中设置2套滑脱层,并改变其厚度和位置,研究了褶皱冲断带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在双滑脱层褶皱冲断带中,主要形成自底部滑脱层向上传播的正向逆冲断层,断层以前展式发展,岩层在上部滑脱层以上弯曲形成断层相关褶皱。当2个滑脱层距离相近时,作为一个整体对断层起控制作用,形成的正向逆冲断层数目少,有利于反向逆冲断层形成;与2个滑脱层距离较远时,下部滑脱层对逆冲断层起主要控制作用,形成较多的正向逆冲断层和较少的反向逆冲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模拟 滑脱层 断层相关褶皱 褶皱冲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花岗岩类的成岩和成矿及其与构造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16
8
作者 胡受奚 胡志宏 +3 位作者 郭继春 季海章 卢冰 孙冶东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97-106,共10页
文章在有关中国东部地质构造、不同类型花岗岩类及其有关矿床的资料基础上,探讨中国东部自显生宙以来,特别是中生代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相互强烈碰撞挤压过程中,产生的NE、NNE和EW向,其次为南北走向,向大陆内部倾... 文章在有关中国东部地质构造、不同类型花岗岩类及其有关矿床的资料基础上,探讨中国东部自显生宙以来,特别是中生代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相互强烈碰撞挤压过程中,产生的NE、NNE和EW向,其次为南北走向,向大陆内部倾向的板块和板片B-型和A-型俯冲、下行滑脱或俯冲推覆对花岗岩类(及其岩带)、有关矿床(矿带)的形成和空间分布关系,并论述形成大型和超大型矿床(或矿带)的成矿物质来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与板块-板片构造作用有关的动态的成矿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成岩 成矿 构造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烃源岩中可溶有机质与粘土矿物结合关系——以东营凹陷沙四段低熟烃源岩为例 被引量:26
9
作者 陆现彩 胡文宣 +3 位作者 符琦 苗德玉 周光甲 洪志华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69-77,共9页
采用超临界抽提(SFE)新技术和氯仿抽提(CE)以及粘土分离等手段对东营凹陷沙四段低熟油烃源岩进行不同处理,得到3种粘土样品:(1)含有机质的粘土原样;(2)氯仿抽提去有机质的样品;(3)不同实验条件下超临界抽提后的... 采用超临界抽提(SFE)新技术和氯仿抽提(CE)以及粘土分离等手段对东营凹陷沙四段低熟油烃源岩进行不同处理,得到3种粘土样品:(1)含有机质的粘土原样;(2)氯仿抽提去有机质的样品;(3)不同实验条件下超临界抽提后的样品。然后,分别对这3种粘土样品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XRD)和傅利叶转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研究发现烃源岩中可溶有机质除了吸附于矿物表面外,还吸附于粘土矿物尤其是蒙皂石层的层间,后者主要为碳数相对较低的饱和烃类。这一发现对认识沉积岩中可溶有机质对粘土矿物结构和特性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土矿物 可溶有机质 油矿床 烃源岩 油气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能南京电厂不同粒径粉煤灰中微量元素分布及其富集规律 被引量:14
10
作者 徐应成 翟建平 +2 位作者 涂俊 李文青 裘丽雯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73-78,共6页
华能南京电厂不同粒径粉煤灰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相组成基本相同。煤粉所含矿物质在高温燃烧过程中的挥发—凝聚作用,导致微量元素趋向在细粒径粉煤灰中富集,其富集的程度则与粉煤灰的平均粒径和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密切相关。粉煤灰排放... 华能南京电厂不同粒径粉煤灰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相组成基本相同。煤粉所含矿物质在高温燃烧过程中的挥发—凝聚作用,导致微量元素趋向在细粒径粉煤灰中富集,其富集的程度则与粉煤灰的平均粒径和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密切相关。粉煤灰排放的环境效应表明,尤以细粒径灰粒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 微量元素 粒径分布 环境影响 发电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早中生代从印支期碰撞构造体系向燕山期俯冲构造体系转换的形变记录 被引量:347
11
作者 张岳桥 徐先兵 +1 位作者 贾东 舒良树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34-247,共14页
华南地区中生代动力体制经历了从特提斯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但对这种动力体制转换发生的时间和产生的地质效应则存在不同的认识。通过分析华南印支—早燕山构造层(D—J1-2)广泛发育的褶皱构造,识别了早中生代两个世代褶皱构... 华南地区中生代动力体制经历了从特提斯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但对这种动力体制转换发生的时间和产生的地质效应则存在不同的认识。通过分析华南印支—早燕山构造层(D—J1-2)广泛发育的褶皱构造,识别了早中生代两个世代褶皱构造的横跨叠加型式,发现早期近东西向褶皱构造具有南北成带、晚期NNE向褶皱构造具有东西分区的区域展布特征。基于地层接触关系和早中生代岩浆岩和火山岩同位素年代学数据统计分析,认为这两组叠加褶皱构造清楚地记录了华南早中生代两期挤压事件,近东西向褶皱是对印支早期华南地块南北边缘碰撞造山事件的远程响应,NNE向褶皱则起源于燕山早期((170±5)Ma)古太平洋板块向华南大陆之下低角度俯冲作用,两者发生转换的时代在中晚侏罗世之交。伴随这两期构造挤压而产生的地壳增厚分别诱发了华夏地块三叠纪和晚侏罗世地壳深熔作用和岩浆侵入活动。华南两组叠加褶皱构造的识别为进一步探讨早中生代从碰撞动力构造体系向俯冲动力构造体系转换提供了关键的构造地质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地块 叠加褶皱 印支期碰撞褶皱体系 早燕山期俯冲褶皱系统 构造动力体制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哈盆地及邻区早二叠世沉积特征与构造发育的耦合关系 被引量:18
12
作者 朱文斌 马瑞士 +4 位作者 郭继春 孙岩 郭令智 徐鸣洁 胡德昭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60-168,共9页
通过对不同露头剖面和探井资料的分析 ,在吐哈盆地及邻区区分出三种不同类型沉积相 :(1)裂谷型海相火山喷发沉积相 ;(2 )裂谷型陆相火山喷发沉积相 ;(3)造山带磨拉石相。根据不同沉积相特征并结合构造分析认为 ,早二叠世在吐哈及邻区存... 通过对不同露头剖面和探井资料的分析 ,在吐哈盆地及邻区区分出三种不同类型沉积相 :(1)裂谷型海相火山喷发沉积相 ;(2 )裂谷型陆相火山喷发沉积相 ;(3)造山带磨拉石相。根据不同沉积相特征并结合构造分析认为 ,早二叠世在吐哈及邻区存在二种不同类型的盆地 ,即前陆盆地和裂谷盆地。同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盆地 早二叠世 沉积特征 前陆盆地 裂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热液蚀变与铀成矿富集作用的关系 被引量:32
13
作者 章邦桐 吴俊奇 +1 位作者 丘志力 刘义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238-244,T001,共8页
本文通过对华南部分花岗岩型和火山岩型热液铀矿床中蚀变围岩物理-力学性质、铀浸出率及诱发裂变径迹的研究,阐明了热液蚀变对铀成矿富集的重要作用。热液蚀变能使岩石的抗压强度降低,有效孔隙度增高。矿前期蚀变作用可改变铀在含矿岩... 本文通过对华南部分花岗岩型和火山岩型热液铀矿床中蚀变围岩物理-力学性质、铀浸出率及诱发裂变径迹的研究,阐明了热液蚀变对铀成矿富集的重要作用。热液蚀变能使岩石的抗压强度降低,有效孔隙度增高。矿前期蚀变作用可改变铀在含矿岩石中的赋存状态,使铀浸出率提高,为成矿热液提供部分铀源。一些蚀变围岩为铀沉淀富集提供了有利的地球化学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 蚀变 铀矿 成矿 富集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觉罗塔格山与吐哈盆地的构造接触关系 被引量:19
14
作者 朱文斌 马瑞士 +1 位作者 胡德昭 徐鸣洁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8-135,共8页
吐哈盆地南北两侧与盆地紧密相接的两座山脉分别是觉罗塔格山和北天山。许多研究者对北天山以及山脉与盆地北界的构造关系做了大量研究,并发表了相当多的论文和研究报告。但是针对觉罗塔格山与吐哈盆地构造关系的研究尚未见报导。本文... 吐哈盆地南北两侧与盆地紧密相接的两座山脉分别是觉罗塔格山和北天山。许多研究者对北天山以及山脉与盆地北界的构造关系做了大量研究,并发表了相当多的论文和研究报告。但是针对觉罗塔格山与吐哈盆地构造关系的研究尚未见报导。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结合地震剖面研究认识到: 1.觉罗塔格山从板块构造归属上应与北天山一样同属于东天山造山带,它们是塔里木板块的一部分; 2.觉罗塔格山与吐哈盆地的构造交接形式在不同地段表现不同,可以划分为三种构造类型: 1)托克逊冲断带型; 2)鄯善伸展构造型; 3)哈密和缓褶皱型; 3.觉罗塔格山、北天山与吐哈盆地所形成的盆地─山脉构造景观是新生代以来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接触关系 觉罗塔格山 吐哈盆地 板块构造 伸展构造 构造交接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渗透系数空间变异性研究 被引量:62
15
作者 施小清 吴吉春 袁永生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10-215,共6页
水文地质参数的空间变异性是随机理论研究的基础,而渗透系数是最为重要的水文地质参数。国外有关渗透参数空间变异性的研究工作已开展很多,但渗透系数究竟服从什么分布目前尚无确切答案。利用Borden含水层试验数据,对渗透系数的空间变... 水文地质参数的空间变异性是随机理论研究的基础,而渗透系数是最为重要的水文地质参数。国外有关渗透参数空间变异性的研究工作已开展很多,但渗透系数究竟服从什么分布目前尚无确切答案。利用Borden含水层试验数据,对渗透系数的空间变异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若处理方法得当,渗透系数应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同时,还对今后野外开展含水层渗透系数空间变异性试验研究提出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系数 空间变异性 相关长度 对数正态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生代苏-鲁活动大陆边缘榴辉岩、煌斑岩、金矿及富集地幔间的成因联系 被引量:37
16
作者 胡受奚 孙景贵 +3 位作者 凌洪飞 叶瑛 翟建平 方长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25-435,共11页
海西期末形成的初始欧亚板块 ,从三叠纪 (2 5 0 Ma)开始 ,便与古太平洋板块 -太平洋板块发生强烈的挤压碰撞作用和俯冲作用 ,及由此引起的远距离效应使中国广大的东部地区从中生代开始成为活动大陆边缘。俯冲作用及构造环境的演化是控... 海西期末形成的初始欧亚板块 ,从三叠纪 (2 5 0 Ma)开始 ,便与古太平洋板块 -太平洋板块发生强烈的挤压碰撞作用和俯冲作用 ,及由此引起的远距离效应使中国广大的东部地区从中生代开始成为活动大陆边缘。俯冲作用及构造环境的演化是控制胶东地体等大多数中生代榴辉岩等变质岩类、花岗岩类、火山岩类、煌斑岩类以及金等矿床形成和使它们出露地表的重要因素。胶东地体中富钾的钙 -碱性煌斑岩类的特征与其它活动大陆边缘和造山带中金矿有关的煌斑岩很相似 ,例如呈脉状产出、晚期侵位、强烈的自变质、富含大离子亲石元素 (L IL E)和挥发分、高的金含量、高的 L REE/ HREE和 87Sr/ 86 Sr比值、低的 1 43Nd/ 1 44 Nd比值、与花岗岩类、橄榄安粗岩、酸性脉岩以及热液金矿床的密切共生及它们之间与富集地幔楔的成因联系等 ,这些都表明它们与板块或板片俯冲过程中的去气、去碱、去 L IL E作用或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煌斑岩 榴辉岩 富集地幔 苏-鲁超高压变质岩带 金矿床 A-型俯冲 中生代 火山岩 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皖地区石炭系露头层序地层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林春明 张顺 +2 位作者 王淑君 刘家润 凌洪飞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37-544,共8页
应用露头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和方法 ,在详细的岩石岩相学、沉积学。地球化学研究和精细的地层划分对比基础上 ,对苏皖地区石炭系地层进行了露头层序地层研究。阐述了沉积层序的各种界面的露头标志 ,探讨了三级层序和层序区域对比的基本... 应用露头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和方法 ,在详细的岩石岩相学、沉积学。地球化学研究和精细的地层划分对比基础上 ,对苏皖地区石炭系地层进行了露头层序地层研究。阐述了沉积层序的各种界面的露头标志 ,探讨了三级层序和层序区域对比的基本特征。研究表明 ,苏皖地区石炭系可识别出 9种主要岩相、2 0种微相和 11个三级沉积层序。Ⅰ型沉积层序边界识别标志有地表或海底侵蚀、地层上超 ,界面上下岩性岩相、古生物及氧碳同位素值的突变 ,界面的区域可对比性等 ,在研究区主要表现为古风化壳面、古岩溶面、侵蚀面和暴露面四种类型。陆表海盆海水较浅 ,沉积物常露出水面而遭受侵蚀 ,形成较多的Ⅰ型层序边界。三级层序发育TST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石炭纪 江苏 安徽 碳同位素 氧同位素 古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水介质各向异性对渗透系数空间变异性统计的影响 被引量:14
18
作者 施小清 吴吉春 +1 位作者 袁永生 姜蓓蕾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79-684,共6页
针对目前渗透系数实测样本假定满足各向同性的局限,以Borden含水层试验场实测数据为例,通过反证法进行相关数据分析,总结了含水介质各向异性对渗透系数空间变异性统计的影响,并指明渗透系数各向同性假设的适用条件以及不合理之处。同时... 针对目前渗透系数实测样本假定满足各向同性的局限,以Borden含水层试验场实测数据为例,通过反证法进行相关数据分析,总结了含水介质各向异性对渗透系数空间变异性统计的影响,并指明渗透系数各向同性假设的适用条件以及不合理之处。同时相应地给出了研究尺度下渗透系数场能否采用平稳随机场描述的判定依据。最后为今后进一步开展渗透系数空间变异性研究提出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介质 各向异性 渗透系数 空间变异 地质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高钛与低钛榴辉岩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及其对金红石成矿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19
19
作者 邱检生 王汝成 +3 位作者 蒋少涌 胡建 张晓琳 倪培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875-1882,共8页
榴辉岩型金红石矿床是我国原生金红石矿床的最重要类型。本文以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0~2000m范围内揭露的榴辉岩为对象,通过对榴辉岩中TiO2与其它元素协变关系的全面分析,同时结合我国原生榴辉岩型金红石矿床TiO2的平均品位,将榴辉岩... 榴辉岩型金红石矿床是我国原生金红石矿床的最重要类型。本文以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0~2000m范围内揭露的榴辉岩为对象,通过对榴辉岩中TiO2与其它元素协变关系的全面分析,同时结合我国原生榴辉岩型金红石矿床TiO2的平均品位,将榴辉岩区分为高钛榴辉岩(TiO2>2%)和低钛榴辉岩(TiO2<2%),并据此系统对比了二类榴辉岩地球化学组成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高钛榴辉岩相对贫硅、贫钾、富铁,Al2O3/TiO2比值和全碱(K2O+Na2O)含量总体偏低,Cs、Rb、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Zr、Hf等高场强元素不同程度亏损,而放射性元素Th、U则相对富集,并总体具有较低的轻重稀土比值。榴辉岩型金红石矿床的形成主要受原岩因素制约,原岩的源区组成、产出环境、起源深度、部分熔融程度和随后的结晶分异过程对Ti的初始富集均具重要影响,富钛基性原岩是榴辉岩型金红石矿床形成的物质基础,高压区域变质作用是这类矿床形成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榴辉岩 金红石 地球化学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IS技术和FEFLOW在酒泉东盆地地下水系统数值模拟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20
作者 魏国孝 王德军 +3 位作者 王刚 李常斌 朱锋 徐涛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6,共6页
在系统分析研究区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采用ArcView GIS技术确定了研究区范围和定解条件,建立了研究区地下水系统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利用基于有限元原理求解的地下水水流和污染物运移模型FEFLOW对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求解,并建... 在系统分析研究区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采用ArcView GIS技术确定了研究区范围和定解条件,建立了研究区地下水系统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利用基于有限元原理求解的地下水水流和污染物运移模型FEFLOW对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求解,并建立了相应的研究区地下水系统数值模型.用2001~2003年地下水动态观测井的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对数值模型进行了识别和率定.运用识别后的模型对现状水平年(2003年)及P=50%,75%,95%不同地表径流条件下的地下水系统进行了模拟与分析.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能够反映研究区实际水文地质条件,仿真度较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2003年及P=50%,75%,95%地表径流条件下地下水系统水资源补给量分别为7.0562×10~8m^3/a,7.7346×10~8m^3/a,7.1663×10~8m^3/a,6.361×10~8m^3/a,排泄量分别为8.2146m^3/a,8.7208m^3/a,8.3789 m^3/a,7.8477m^3/a,总均衡分别为-1.1584m^3/a,-0.9862m^3/a,-1.2126m^3/a,-1.4867m^3/a,地下水长期处于负均衡状态.为了有效防止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应根据研究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地下水开采方案和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泉东盆地 地下水系统 FEFLOW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