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家庭抗逆力视角下流动儿童家庭社会工作服务实践重构 被引量:20
1
作者 刘玉兰 彭华民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67-72,共6页
流动儿童家庭在城市面临各种困境,如何更好地协助其城市社会融入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议题。家庭抗逆力理论由于主张关注困境家庭的优势,实现了实践范式从问题取向到优势取向的转型。家庭抗逆力视角下的流动儿童家庭社会工作服务模式... 流动儿童家庭在城市面临各种困境,如何更好地协助其城市社会融入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议题。家庭抗逆力理论由于主张关注困境家庭的优势,实现了实践范式从问题取向到优势取向的转型。家庭抗逆力视角下的流动儿童家庭社会工作服务模式,能够有效突破当前问题化、个体化和静态化的服务困境。这一模式通过调整评估方向,肯定和发掘流动儿童家庭及其系统的优势和潜能;采取家庭群体决策制定方法,建立以流动儿童家庭为中心的服务取向;制定灵活的、全方位的流动儿童家庭抗逆力提升服务项目;提供补缺和预防相结合的综合服务;增强系统间的协同和合作,搭建社区为本的多系统服务框架,最终实现流动儿童家庭抗逆力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抗逆力 流动儿童家庭 社会工作 服务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嵌入文化的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服务:理论与实践反思 被引量:22
2
作者 刘玉兰 彭华民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3期15-22,共8页
流动儿童服务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其实质是文化视角缺失。嵌入文化的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是解决流动儿童服务困境、实现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举。流动儿童所属文化系统中家属支持的重要性,决定了家庭为本的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的... 流动儿童服务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其实质是文化视角缺失。嵌入文化的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是解决流动儿童服务困境、实现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举。流动儿童所属文化系统中家属支持的重要性,决定了家庭为本的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的合适性。该模式以生态系统理论为服务理念,以赋权为工作手法,通过反思流动儿童困境的社会结构根源、肯定流动儿童及其家庭文化的独特性、评估流动儿童家庭的城市认知和文化适应性、制定家庭为本的流动儿童文化认同提升方案,构建出一套以增强流动儿童跨文化适应水平为目标的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流动儿童 社会工作 家庭为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抗逆力:一项关于流动儿童社会工作实务的探讨 被引量:34
3
作者 刘玉兰 彭华民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3期1-8,共8页
儿童抗逆力是指儿童在逆境中克服困难,展示积极适应结果的能力。本文基于"抗逆小童星"实践项目,总结出优势取向的流动儿童抗逆力提升模式。此模式充分发挥儿童及其环境系统的主体性,以生态系统理论和优势视角为理念,立足于流... 儿童抗逆力是指儿童在逆境中克服困难,展示积极适应结果的能力。本文基于"抗逆小童星"实践项目,总结出优势取向的流动儿童抗逆力提升模式。此模式充分发挥儿童及其环境系统的主体性,以生态系统理论和优势视角为理念,立足于流动儿童及其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的劣势/优势,从系统整合和方法整合两方面入手,综合运用危险聚焦策略、资产聚焦策略、过程聚焦策略,最终实现流动儿童抗逆力的持续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抗逆力 流动儿童 社会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文化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流动儿童服务模式重构 被引量:12
4
作者 刘玉兰 彭华民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5-100,共6页
通过认知流动儿童服务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议题,跨文化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在服务理念、服务主体、服务内容和服务方法四个方面实现了转向,其将流动儿童置于社会文化脉络中,认知流动儿童现象产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根... 通过认知流动儿童服务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议题,跨文化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在服务理念、服务主体、服务内容和服务方法四个方面实现了转向,其将流动儿童置于社会文化脉络中,认知流动儿童现象产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根源,立足于流动儿童及其微观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宏系统,充分挖掘流动儿童家庭或亲属支持系统的作用,利用整合的社会工作服务方法,增强流动儿童跨文化适应水平,实现流动儿童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 流动儿童 社会工作 服务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需要为本的中国本土社会工作模式研究 被引量:53
5
作者 彭华民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13,共5页
多元视角下的社会工作模式具有多重涵义,有基于文化和制度的,有基于理论的,有基于社会工作方法的,还有基于地区和实务的社会工作模式。本文基于中国社会工作者的实务经验,在理论视角下建立需要为本的社会工作模式,并讨论中国本土社会工... 多元视角下的社会工作模式具有多重涵义,有基于文化和制度的,有基于理论的,有基于社会工作方法的,还有基于地区和实务的社会工作模式。本文基于中国社会工作者的实务经验,在理论视角下建立需要为本的社会工作模式,并讨论中国本土社会工作模式的基本涵义,以人的需要为本是本土社会工作模式建立的核心。界定服务对象的需要类型和需要内容,评估他们的需要是社会工作实务开展的基础,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是制定社会工作实务方案的目标。需要为本的社会工作模式必须嵌入中国的社会制度体系中,嵌入中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中,嵌入中国社会政策发展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需要 需要为本 社会工作模式 社会福利 社会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韧性治理视角下困境儿童福利治理机制构建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3
6
作者 刘玉兰 彭华民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75-82,共8页
困境儿童福利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社会风险呈现复合性特点,社会风险的高度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给困境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困境儿童面临多维脆弱性的问题。这种脆弱性表现为个体风险多重性、非正式社会支... 困境儿童福利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社会风险呈现复合性特点,社会风险的高度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给困境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困境儿童面临多维脆弱性的问题。这种脆弱性表现为个体风险多重性、非正式社会支持匮乏、福利供给体系僵化。韧性治理作为一种新的风险治理模式,强调风险应对、多元主体互动和自适应能力培养。减少困境儿童的多维脆弱性,需要将韧性治理嵌入困境儿童福利治理体系,构建多元主体动态调整、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资源内在挖掘与整合、信息互联互通的治理机制。同时,在操作层面上,通过响应、干预和抗逆的实践路径来化解突发风险与常规风险对困境儿童的消极影响。韧性治理也有助于从功能组合与工具组合两方面创新困境儿童福利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困境儿童 脆弱性 福利治理 韧性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