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流控-电化学技术在生化分析领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李仲秋 吴增强 夏兴华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91-301,共11页
纳流控作为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且已被成功应用到纳米尺度分离、生化传感、能量转化等诸多领域.纳流控的发展与电化学紧密相连,一方面,电化学可以为纳米孔道中的物质传输特性的研究提供驱动力;另一方面,纳米孔道... 纳流控作为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且已被成功应用到纳米尺度分离、生化传感、能量转化等诸多领域.纳流控的发展与电化学紧密相连,一方面,电化学可以为纳米孔道中的物质传输特性的研究提供驱动力;另一方面,纳米孔道可以为限域电化学研究提供微环境.纳流控和电化学技术相辅相成,催生了许多单分子、单粒子分析以及纳米流体操控的新理念与新技术.本综述从纳米孔道与电极的结合方式出发,对纳流控-电化学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流控 电化学 物质传输 单分子分析 氧化还原循环 双极电极 场效应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极电极-电致化学发光技术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2
作者 吴梅笙 徐静娟 陈洪渊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共7页
在微管道两端施加一定的电压时,置于这个电场中的金属或半导体带与溶液的界面电势差达到一定的数值后,就会引起溶液电活性物质在其两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该金属或半导体带即称为双极电极(BPE).BPE与电致化学发光(ECL)技术的完美结合有... 在微管道两端施加一定的电压时,置于这个电场中的金属或半导体带与溶液的界面电势差达到一定的数值后,就会引起溶液电活性物质在其两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该金属或半导体带即称为双极电极(BPE).BPE与电致化学发光(ECL)技术的完美结合有诸多优点,如浓度富集、灵敏度高、成本低、装置轻便且不需要外加光源等,极适合生物分析检测.本文综述了双极电极-电致化学发光技术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并展望相关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极电极 电致化学发光 钌联吡啶 阵列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鲁士蓝/CdS纳米复合物电致化学发光及其H_2O_2传感应用(英文) 被引量:2
3
作者 史传国 徐静娟 陈洪渊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005-2012,共8页
通过一定体积比的CdS和普鲁士蓝(PB)胶体纳米溶液的简单混合,制备了PB/CdS纳米复合物。在共反应剂存在条件下,PB纳米粒子含量较低时,在ITO电极上CdS纳晶的电致化学发光(ECL)强度可以增强3倍左右。PB纳米粒子含量较高时,CdS纳晶的ECL强... 通过一定体积比的CdS和普鲁士蓝(PB)胶体纳米溶液的简单混合,制备了PB/CdS纳米复合物。在共反应剂存在条件下,PB纳米粒子含量较低时,在ITO电极上CdS纳晶的电致化学发光(ECL)强度可以增强3倍左右。PB纳米粒子含量较高时,CdS纳晶的ECL强度则显著降低。详细讨论了PB纳米粒子对CdS纳晶ECL影响的机理。PB纳米粒子对CdS纳晶的ECL增强可用于H2O2传感。该传感器对H2O2响应的线性范围为3.3×10-8~6.5×10-3 mol.L-1(R=0.999 2),检测限为12 nmol.L-1(S/N=3),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鲁士蓝 CdS纳晶 电致化学发光 H2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杂稀土元素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Co_(1-y)Re_yO_2电化学性能(英文)
4
作者 章福平 Hasuck Kim Byungwoo Park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43-350,共8页
具有层状结构的掺杂稀土元素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Co1-yReyO2(Re=Er,Yb,Ho,Tm,Y,Lu;y=0,0.005~0.055)经高温固相反应合成.粉末X-射线衍射结果显示LiCo1-yReyO2的六方晶胞参数c和a随y的增大分别增大和减小.循环伏安扫描并未出现因掺... 具有层状结构的掺杂稀土元素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Co1-yReyO2(Re=Er,Yb,Ho,Tm,Y,Lu;y=0,0.005~0.055)经高温固相反应合成.粉末X-射线衍射结果显示LiCo1-yReyO2的六方晶胞参数c和a随y的增大分别增大和减小.循环伏安扫描并未出现因掺杂稀土元素而产生的新峰.当y=0、0.005、0.007、0.014、0.028、0.042和0.055时,Li/LiCo1-yReyO2电池以2mA/cm2电流密度在4.4~3.0V间充放电,首次充电容量(Cc)分别为:136.9、117.4、141.2、124.8、139.7、133.8、100.6mAh/g;首次放电容量(Cd)分别为:98.4、90.2、102.1、101.8、102.2、100.1和76.6mAh/g.y=0.028和0的扣式电池以1 C(140mA/g)倍率充放电40个循环后,放电容量分别为92和21mAh/g.这些结果充分表明掺杂稀土元素能提高LiCo1-yReyO2的电池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钴酸锂 锂离子电池 稀土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量子点的电致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李玲玲 卢倩 朱俊杰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3-109,共7页
电致化学发光集成了发光和电化学分析的优点,在生物传感分析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量子点因其独特的性质成为电致化学发光的三大发光体系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基于量子点的电致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的种类及其信号放大技术,并就相关研... 电致化学发光集成了发光和电化学分析的优点,在生物传感分析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量子点因其独特的性质成为电致化学发光的三大发光体系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基于量子点的电致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的种类及其信号放大技术,并就相关研究发展方向和趋势作了初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致化学发光 量子点 免疫传感器 信号放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聚3,4-乙烯二氧噻吩复合物的电化学制备及其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6
作者 金莉 孙东 张剑荣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84-1090,共7页
首次提出了一种在离子液体中在石墨烯表面用恒电流法聚合3,4-乙烯二氧噻吩(EDOT)单体制备石墨烯/聚3,4-乙烯二氧噻吩(石墨烯/PEDOT)复合物的方法。用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镜等技术表征证明石墨烯/PEDOT复合物是由PEDOT纳米谷粒状颗粒分... 首次提出了一种在离子液体中在石墨烯表面用恒电流法聚合3,4-乙烯二氧噻吩(EDOT)单体制备石墨烯/聚3,4-乙烯二氧噻吩(石墨烯/PEDOT)复合物的方法。用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镜等技术表征证明石墨烯/PEDOT复合物是由PEDOT纳米谷粒状颗粒分散在石墨烯片表面而组成的。将该复合物用作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时,在1.0 A.g-1的充放电比电流下得到的比电容值为181 F.g-1。同时,该材料还显现出较好的充放电可逆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聚3 4-乙烯二氧噻吩复合物 电聚合 离子液体 超级电容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韭菜中的四种挥发性硫醚的测定与分析方法 被引量:1
7
作者 郭晴晴 商少明 +1 位作者 刘俊康 吴洁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995-1997,共3页
优化了气相色谱分离韭菜主要成分的条件。用质谱法对韭菜的主要成分进行定性分析,采用OV-1701中极性弹性石英毛细管柱[30 m×0.25 mm(i.D.)×0.25μm],氢火焰光度检测器(FID)对4种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二烯丙基硫... 优化了气相色谱分离韭菜主要成分的条件。用质谱法对韭菜的主要成分进行定性分析,采用OV-1701中极性弹性石英毛细管柱[30 m×0.25 mm(i.D.)×0.25μm],氢火焰光度检测器(FID)对4种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二烯丙基硫醚、二甲基三硫醚、叔丁基甲基硫醚和烯丙基甲基硫醚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18-0.18 g/L,0.024-0.24 g/L,0.018-0.18 g/L和0.016-0.16 g/L,且相关系数r在0.999 5以上,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6.5%,99.0%,98.7%和96.8%,RSD分别为3.5%,1.0%,1.3%,3.2%。方法具有准确度高、重现性好、线性范围宽等特点,不仅能满足韭菜中4种挥发性硫醚检测的要求,还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韭菜 挥发性硫醚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NiO核-壳纳米球的合成及其电化学生物传感应用研究(英文)
8
作者 彭娟 李晔 +2 位作者 季鹏宇 姜立萍 朱俊杰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51-1258,共8页
利用无模板水热法合成了镍纳米球,并通过部分氧化制备了Ni@NiO核壳结构的纳米复合物。合成的镍球和Ni@NiO复合物的尺寸可以通过简单调节反应条件来控制。运用XRD、EDS、TEM和SEM等测试方法对合成样品的形貌和组成进行了表征。Ni和Ni@Ni... 利用无模板水热法合成了镍纳米球,并通过部分氧化制备了Ni@NiO核壳结构的纳米复合物。合成的镍球和Ni@NiO复合物的尺寸可以通过简单调节反应条件来控制。运用XRD、EDS、TEM和SEM等测试方法对合成样品的形貌和组成进行了表征。Ni和Ni@NiO复合材料均有较好的磁性,其磁性用磁滞回线进行了表征。此外,Ni@NiO纳米复合物可以和血红蛋白结合构建过氧化氢生物传感器,该生物传感器对过氧化氢表现出很好的生物电催化活性,且具有较低的检测限和较宽的线性响应范围。该复合材料对于血红蛋白催化还原过氧化氢具有米氏响应和较小的米氏常数,表明Ni@NiO能较好地保持血红蛋白原有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NiO 核壳结构 纳米球 血红蛋白 生物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9
作者 林文慧 邹秉杰 +1 位作者 宋沁馨 周国华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99-910,共12页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因其扩增速度快、灵敏度和特异性高、仪器要求低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核酸诊断领域。为充分利用LAMP技术优势、提高诊断检测的效率与可靠性、扩展其应用范围,同时节约...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因其扩增速度快、灵敏度和特异性高、仪器要求低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核酸诊断领域。为充分利用LAMP技术优势、提高诊断检测的效率与可靠性、扩展其应用范围,同时节约试剂成本,近年来多重LAMP技术的研究成为一大热点。常规的LAMP扩增产物检测方法多数以聚合反应的双链DNA产物或其副产物为基础,只能判断有无扩增反应发生,而难以识别多重扩增产物的靶标来源及其特异性。为实现多重扩增产物的高特异检测,各国学者通过对该技术巧妙的改进或与其他技术相偶联,发展了一系列多重LAMP扩增检测技术。然而上述狭义的多重LAMP技术依然存在因引物间相互干扰、扩增效率存在差异而引发歧视性扩增的局限,限制了多重扩增的重数。近年研究活跃的微型扩增技术以其实现多个平行、互不干扰的小体积单重扩增的技术优势打破了这一局限,由此产生了新型的广义多重LAMP扩增技术。这些技术还具有试剂消耗少、自动化程度较高、交叉污染风险更小以及更适合对较多靶标进行现场快速检测等优势。本文分别从狭义多重LAMP的方法原理及其扩增反应体系优化、广义多重LAMP的方法原理以及多重LAMP技术在诊断检测中的应用等方面对近年来多重LAMP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环介导等温扩增 特异扩增产物检测 微型扩增技术 微流控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奶中残留抗生素免疫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李周敏 方惠群 许丹科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66-72,共7页
抗生素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人类及动物细菌感染的治疗与预防中,但由于它们有可能被添加至动物饲料中,而导致牲畜及牛奶中抗生素残留量超过最大残留允许量,因此抗生素使用的水平是否会造成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成为人们持续关注的问题。为了测... 抗生素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人类及动物细菌感染的治疗与预防中,但由于它们有可能被添加至动物饲料中,而导致牲畜及牛奶中抗生素残留量超过最大残留允许量,因此抗生素使用的水平是否会造成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成为人们持续关注的问题。为了测定抗生素残留的含量,人们正在研发准确、简单和低成本的新型检测方法。几类用于检测牛乳及乳制品中残留抗生素的方法已经建立,包括仪器分析方法、微生物检测法和免疫检测法等。主要综述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识别原理的免疫分析技术以及免疫传感器、蛋白芯片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等几种新的免疫检测方法,阐述这些方法所具有的简便、成本低、高灵敏和特异性好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残留检测 免疫分析 蛋白芯片 生物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铋膜丝网印刷电极现场快速测定工业废水中Pb^(2+)、Cd^(2+) 被引量:7
11
作者 吴志珊 宋伟 +3 位作者 韩倩 杨丽莉 许丹科 钟文英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92-697,共6页
采用丝网印刷电极,通过同位镀铋膜阳极溶出伏安法对工业废水中重金属Pb2+和Cd2+进行了快速测定,考察并优化了镀铋膜及测定金属离子的实验条件.实验结果表明,Pb2+和Cd2+在铋膜电极上可得到灵敏的溶出峰,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Pb2+和Cd2+在50... 采用丝网印刷电极,通过同位镀铋膜阳极溶出伏安法对工业废水中重金属Pb2+和Cd2+进行了快速测定,考察并优化了镀铋膜及测定金属离子的实验条件.实验结果表明,Pb2+和Cd2+在铋膜电极上可得到灵敏的溶出峰,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Pb2+和Cd2+在50—500μg.L-1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947、0.9969,检测限分别为4.45μg.L-1和2.98μg.L-1.测定了工业废水中的Pb2+、Cd2+,结果与ICP-MS方法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网印刷电极 铋膜 阳极溶出伏安法 重金属离子 工业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纳米粒子修饰丝网印刷电极测定化妆品中的汞含量 被引量:6
12
作者 吴志珊 宋伟 +1 位作者 许丹科 钟文英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85-891,共7页
采用丝网印刷电极,通过电化学沉积法修饰纳米金颗粒,对化妆品中重金属Hg^(2+)进行快速测定.实验结果表明,Hg^(2+)在金纳米粒子修饰电极上可得到灵敏的溶出峰,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Hg^(2+)在5—160μg·L^(-1)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 采用丝网印刷电极,通过电化学沉积法修饰纳米金颗粒,对化妆品中重金属Hg^(2+)进行快速测定.实验结果表明,Hg^(2+)在金纳米粒子修饰电极上可得到灵敏的溶出峰,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Hg^(2+)在5—160μg·L^(-1)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2,检测限为0.3μg·L^(-1).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较高、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和准确性,能满足化妆品中Hg^(2+)含量的检测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网印刷电极 纳米金 方波阳极溶出伏安法 化妆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潮发生关键控制要素识别研究——以渤海为例 被引量:6
13
作者 林国红 董月茹 +2 位作者 李克强 王淑萍 王修林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88-96,共9页
本文以渤海为例,建立了赤潮发生关键控制因子的识别方法,主要包括文献因子检索汇总、备选因子筛选、备选因子关联性分析、影响因子独立性、变动性分析、关键控制因子的识别等环节。通过对1990—2009年20年间与渤海赤潮发生相关要素进行... 本文以渤海为例,建立了赤潮发生关键控制因子的识别方法,主要包括文献因子检索汇总、备选因子筛选、备选因子关联性分析、影响因子独立性、变动性分析、关键控制因子的识别等环节。通过对1990—2009年20年间与渤海赤潮发生相关要素进行关联性分析,熵值法和变异系数法分析要素的波动性,通过灵敏度分析,将主成分分析和层次分析结合起来确定关键控制要素。结果显示,有14个要素累计贡献率达到了90%,命名为备选因素。基于横向和纵向关联性分析,保证了有9个可以量化的要素,通过变异性系数和熵值法计算要素的权重,表明N/P、DIN、DIP、COD和降水具有较强的信息分辨能力。基于主成分分析和层次分析的结果,渤海赤潮发生的关键控制要素主要是DIN、DIP和N/P。它表明在渤海海域赤潮频发的主要原因可能与养分的输入,尤其是过量的氮养分输入所造成的营养结构失衡有关。因此,一些措施例如增加控制污染,减少陆源养分输入和减轻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为渤海赤潮的治理和预测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 控制因子 识别方法 富营养化 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荧光素酶生物发光检测方法的研究及其应用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琳 胡婷婷 +6 位作者 王梦灵 聂耀 张惟杰 王琛 邹秉杰 宋沁馨 周国华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89-398,共10页
生物发光现象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不管是在陆地或是海洋都有发光生物的踪迹。其中基于荧光素酶的生物发光系统被广泛研究,启发着人类在基因、表观遗传等方面进行探索,并且开发出一系列相关的检测方法,用于体内体外各方面研究。本文从生... 生物发光现象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不管是在陆地或是海洋都有发光生物的踪迹。其中基于荧光素酶的生物发光系统被广泛研究,启发着人类在基因、表观遗传等方面进行探索,并且开发出一系列相关的检测方法,用于体内体外各方面研究。本文从生物发光系统、荧光素酶的种类以及荧光素酶生物发光检测方法的开发与应用这几个方面进行总结,简要概括近年来基于荧光素酶生物发光检测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发光反应 荧光素 荧光素酶 检测方法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阵列纳米通道中氨基官能团质子化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高红丽 周凯琳 +3 位作者 王琛 李素娟 章慧 夏兴华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29-234,共6页
质子化过程是大多数酸碱理论的核心,也发生在许多生命过程中.因此,研究限域环境中分子或官能团的质子化过程将为进一步认识酸碱理论和阐述限域环境中生物分子的基本行为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提出了一种以荷电电化学探针检测多孔氧化铝阵列... 质子化过程是大多数酸碱理论的核心,也发生在许多生命过程中.因此,研究限域环境中分子或官能团的质子化过程将为进一步认识酸碱理论和阐述限域环境中生物分子的基本行为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提出了一种以荷电电化学探针检测多孔氧化铝阵列纳米通道内表面官能团质子化过程的新方法.该方法利用纳米通道表面官能团的质子化过程改变表面荷电性质,从而调控荷电电化学探针在纳米通道中的传输行为.实验中以喷涂在阵列氧化铝纳米通道膜一侧的薄金膜为工作电极,检测通过阵列纳米通道荷电电化学探针的流量,以此获得纳米通道限域条件下的质子化过程.同时以多孔氧化铝阵列纳米通道为限域空腔,利用硅烷化反应将氨基修饰在纳米通道的内表面,通过不同pH值条件下检测Fe(CN)63-离子在纳米通道中流量的变化,获得了纳米通道限域条件下氨基质子化滴定曲线.结果表明,纳米通道限域条件下氨基官能团发生一步质子化,其pK1/2值为5.9.本文提出的方法也适用于研究纳米通道限域条件下其它官能团或生物分子的质子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氧化铝模板 质子化 等电点 限域效应 电化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一代基因编辑工具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瑞 周欣洁 +5 位作者 杜熙钦 郝翟 王琛 邹秉杰 宋沁馨 周国华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33-642,共10页
目前,以核酸酶为主要成分的基因编辑工具已经成功实现可编程地对哺乳动物基因组进行靶向突变或插入删除,从锌指核酸酶(ZFNs)、转录激活子样效应子核酸酶(TALENs)、CRISPR/Cas系统发展到更安全更精准的Cas9融合蛋白基因编辑工具和其他核... 目前,以核酸酶为主要成分的基因编辑工具已经成功实现可编程地对哺乳动物基因组进行靶向突变或插入删除,从锌指核酸酶(ZFNs)、转录激活子样效应子核酸酶(TALENs)、CRISPR/Cas系统发展到更安全更精准的Cas9融合蛋白基因编辑工具和其他核酸酶基因编辑工具,本文系统阐述了基因编辑的发展演进历程、介绍了新一代基因编辑工具的开发与优化,针对基因编辑工具的临床应用与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编辑 CRISPR/Cas9 碱基编辑 先导编辑 DNA双链断裂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四链体结构及其应用的光谱学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莫金钢 周俊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1期383-384,共2页
G-四链体是指一种由富含G碱基核酸序列通过G平面的π—π堆积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核酸二级结构。本文介绍作者课题组利用光谱表征方法(紫外可见光吸收、圆二色、拉曼、核磁共振光谱等)在G-四链体结构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同时,对本组利用... G-四链体是指一种由富含G碱基核酸序列通过G平面的π—π堆积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核酸二级结构。本文介绍作者课题组利用光谱表征方法(紫外可见光吸收、圆二色、拉曼、核磁共振光谱等)在G-四链体结构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同时,对本组利用这些光谱技术研究G-四链体DNA酶的相关工作也一并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四链体 DNA酶 紫外光谱 圆二色光谱 拉曼光谱 核磁共振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HS硬件系统的本土化案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丁璇 Chuan-Yu Hsu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46-249,共4页
近几年来环境、健康与安全(EHS)安全管理体系在中国科研界倍受关注,但尚无成熟的EHS机制和从业人员,诸多安全政策文件难以落地实践。国内某大型仪器平台发展了一种自主构建EHS硬件系统的思路:首先广泛调研国际先进EHS资料和本国政策型资... 近几年来环境、健康与安全(EHS)安全管理体系在中国科研界倍受关注,但尚无成熟的EHS机制和从业人员,诸多安全政策文件难以落地实践。国内某大型仪器平台发展了一种自主构建EHS硬件系统的思路:首先广泛调研国际先进EHS资料和本国政策型资料,提炼出场所建设和防护设施的基本框架;然后详细讨论标识系统、实验室布局、工程防护、个人防护、应急设施等议题;最后根据实验室特点和实验类型,填充与化学安全、生物安全、激光安全等专项安全相关的细节。该平台据此建设的EHS硬件系统,实现了国际先进EHS体系的本土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室安全 环境健康与安全 硬件 本土化 防护设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质量编码探针的质谱多联检测研究进展
19
作者 殷豪 王伟 闵乾昊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06-717,共12页
质量编码探针是一类以质量标签分子对待测物进行特异性识别标记并输出其特征离子信号的探针工具,其在疾病标志物多元分析和药物靶点筛选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研究者基于各类质谱分析方法,开发了不同结构与功能的质量编码探... 质量编码探针是一类以质量标签分子对待测物进行特异性识别标记并输出其特征离子信号的探针工具,其在疾病标志物多元分析和药物靶点筛选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研究者基于各类质谱分析方法,开发了不同结构与功能的质量编码探针,为生理环境中生物分子的多重检测以及组织样本的质谱成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工具。本文从探针结构组成、质谱分析方法以及在生化分析中的应用3个方面综述了质量编码探针在质谱多联检测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量编码探针 质谱分析 多联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