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话语批判 |
张剑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2
|
现代大学中文系的知识体系与新文学的生存空间——以6所国立大学中文系的课程为中心实证考察 |
沈卫威
|
《扬子江(评论)》
|
2007 |
3
|
|
3
|
“中国现代文学”的概念 |
邱焕星
|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4
|
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
赵宪章
|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56
|
|
5
|
基于CSSCI的中国文学研究主题词分析(二○○○——二○○四) |
赵宪章
苏新宁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3
|
|
6
|
2005—2006年中国文学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基于CSSCI中国文学研究关键词的分析 |
赵宪章
|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9
|
|
7
|
文学场与政治场——以十七年(1949——1966)《文艺报》“编者按”为考察中心 |
魏宏瑞
|
《扬子江(评论)》
CSSCI
|
2008 |
5
|
|
8
|
革命的现代“性”——1930年前后左翼文学理论中的爱欲主题 |
刘婉明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9
|
选刊倾向与文学生态——以近两年的《小说选刊》为考察中心 |
徐阿兵
|
《扬子江(评论)》
|
2007 |
0 |
|
10
|
略论启蒙及其与文学的关系 |
董健
王彬彬
张光芒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4
|
|
11
|
《红旗谱》:每一页都是虚假和拙劣的——“十七年文学”艺术分析之一 |
王彬彬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8
|
|
12
|
八十年代:文学思潮中启蒙与反启蒙的再思考 |
丁帆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4
|
|
13
|
新世纪文学中价值立场的退却与乱象的形成 |
丁帆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32
|
|
14
|
潮流化仿写与原创性缺失--对近三十年中国文学的片面反思 |
黄发有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5
|
|
15
|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断代谈片 |
丁帆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3
|
|
16
|
苏童研究综述 |
程桂婷
|
《扬子江(评论)》
CSSCI
|
2008 |
10
|
|
17
|
论“新民歌运动”的现代来源——关于新诗发展的一个症结性难题 |
张桃洲
|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8
|
|
18
|
文学传媒与“文革”后文学生态 |
黄发有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5
|
|
19
|
读者背后与来信之后——对《人民文学》(1949-1966)“读者来信”的考察 |
王秀涛
|
《扬子江(评论)》
CSSCI
|
2009 |
7
|
|
20
|
一九四九:在“十七年文学”的转型节点上——《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思想史的关联性》论纲 |
丁帆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