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创新实验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基于南京大学“三三制”教改的环境生物学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17
1
作者 李梅 尹颖 +1 位作者 王晓琳 蒋丽娟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82-188,共7页
近年来,南京大学推动了"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为本科学生的培养提供3个阶段(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和多元培养)和3条个性化发展路径(专业学术类、复合交叉类、就业创业类)的新模式。为实现学校"三三制"教改的目标,南... 近年来,南京大学推动了"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为本科学生的培养提供3个阶段(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和多元培养)和3条个性化发展路径(专业学术类、复合交叉类、就业创业类)的新模式。为实现学校"三三制"教改的目标,南京大学环境生物学实验教学团队紧扣平台建设和实验环节,以创新实验教学模式为重点,以培养学生自主实验、自主探索能力为目标,融合"基础型实验—综合型(自主)实验—创新型(研究探索)实验",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开展实验的新模式,营造良好的实验教学氛围。结果表明,上述"三三制"环境生物学实验教改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环境生物学科人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三制” 环境生物学 实验教学 自主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isual MINTEQ软件在环境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顾雪元 艾弗逊 张云燕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65-167,176,共4页
在环境化学教学过程中,水环境化学中的平衡计算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为帮助学生掌握前沿的化学平衡计算方法,介绍了近年来常用的化学平衡计算软件visual MINTEQ的基本使用方法,并举例说明了采用该软件在计算碳酸平衡部分教学过程... 在环境化学教学过程中,水环境化学中的平衡计算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为帮助学生掌握前沿的化学平衡计算方法,介绍了近年来常用的化学平衡计算软件visual MINTEQ的基本使用方法,并举例说明了采用该软件在计算碳酸平衡部分教学过程中的部分应用。通过该软件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计算效率和准确度,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水化学相关知识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平衡 环境化学 教学实验 计算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国际科考的环境专业实践教学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梅 蒋丽娟 +2 位作者 顾雪元 季荣 周庆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70-274,共5页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为了构建多元化、特色化、国际化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依托与莱茵河沿线国家高校的良好交流合作基础,连续3年开展综合性、跨学科、研究性的“莱茵河流域生态环境国际科考与科研训练”项目。该项...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为了构建多元化、特色化、国际化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依托与莱茵河沿线国家高校的良好交流合作基础,连续3年开展综合性、跨学科、研究性的“莱茵河流域生态环境国际科考与科研训练”项目。该项目融合环境、水文、化学、管理等多学科专业内容,为学生提供交叉复合型知识。实践表明,该项目拓宽了学生国际化视野、提升了实践能力,也锻炼了创新思维,为培养以创新实践能力为导向的专业综合型跨界新工科人才提供了国际化综合实践教学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专业 国际科考 人才培养 实践教学 科研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入前沿与应用培养创新能力 被引量:12
4
作者 肖琳 蒋丽娟 +1 位作者 王晓琳 杨柳燕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38-141,172,共5页
在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下,社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刻不容缓。环境学院对“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在优化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设环境微生物自主实验。自主实验教学改革通过学生... 在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下,社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刻不容缓。环境学院对“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在优化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设环境微生物自主实验。自主实验教学改革通过学生自己选题、设计和主导实验过程,引入环境学科前沿知识,培养大学生独立思维和批评思维能力。实践结果表明,自主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团队协作精神方面成效显著。很好地提升了学生将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应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 自主实验 创新能力 科学态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乙烯微塑料和重金属镉对蚯蚓的联合毒性效应 被引量:15
5
作者 廖苑辰 王倩 +1 位作者 蒋小峰 李梅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6-226,共11页
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具有与环境中污染物相互作用的潜力。陆地环境中微塑料与重金属的复合污染日益受到关注,但二者对土壤生物的复合毒性效应研究仍较为缺乏。为探究微塑料和重金属对土壤生物蚯蚓的毒性效应,以赤子爱胜蚓(E... 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具有与环境中污染物相互作用的潜力。陆地环境中微塑料与重金属的复合污染日益受到关注,但二者对土壤生物的复合毒性效应研究仍较为缺乏。为探究微塑料和重金属对土壤生物蚯蚓的毒性效应,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为受试生物,通过滤纸接触法(48 h)试验,探讨聚苯乙烯微塑料(PS-MPs)存在下重金属镉(Cd)对蚯蚓的致死作用。随后采用人工土壤法(14 d)试验,研究PS-MPs与Cd复合污染土壤对蚯蚓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滤纸接触法结果表明,与0.008μg·cm^(-2)和0.160μg·cm^(-2)PS-MPs复合作用时,Cd对赤子爱胜蚓的48 h半数致死剂量(48 h-LD_(50))由13.55μg·cm^(-2)分别增至14.44μg·cm^(-2)和16.26μg·cm^(-2),即PS-MPs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Cd对蚯蚓的急性致死效应。人工土壤法结果显示,Cd和PS-MPs复合污染对蚯蚓生长具有一定抑制作用;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上升,表明二者复合作用对蚯蚓产生氧化胁迫;纤维素酶活性升高,碱性磷酸酶活性受抑,说明复合污染影响蚯蚓物质代谢能力;采用彗星试验检验蚯蚓体腔细胞DNA损伤,彗尾长度、彗尾DNA含量和Olive尾矩3项指标均显著上升,提示Cd和PS-MPs在环境中的共暴露具有潜在遗传毒性。该结果可为聚苯乙烯微塑料与重金属复合污染的生态毒理效应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乙烯微塑料 赤子爱胜蚓 急性毒性 彗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三正丁酯对蚯蚓的生态毒性效应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倩 杨扬 李梅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6-136,共11页
有机磷酸酯(OPEs)作为一种新型的阻燃剂和增塑剂,在环境中普遍存在,尤其在土壤中常被检出,因此其环境和健康风险亟待评估。为探究OPEs对土壤生物的毒性效应,选取磷酸三正丁酯(TnBP)作为受试物,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为指示生物,... 有机磷酸酯(OPEs)作为一种新型的阻燃剂和增塑剂,在环境中普遍存在,尤其在土壤中常被检出,因此其环境和健康风险亟待评估。为探究OPEs对土壤生物的毒性效应,选取磷酸三正丁酯(TnBP)作为受试物,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为指示生物,采用人工土壤法研究不同浓度TnBP对蚯蚓生长、抗氧化酶系统、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体腔细胞DNA损伤及8-羟基脱氧鸟苷(8-OHdG)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nBP暴露对蚯蚓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但TnBP胁迫可引起蚯蚓体内抗氧化酶活性增强,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显著上升,表明蚯蚓受到氧化损伤;彗星试验结果显示,彗尾DNA含量和Olive尾矩均显著上升,表明TnBP暴露能够引起蚯蚓体腔细胞DNA损伤;8-OHdG含量也显著增加,其水平与暴露浓度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提示TnBP暴露可引起蚯蚓体腔细胞氧化性DNA损伤;AChE活性受到的影响则较为微弱。综上,本研究阐明了TnBP暴露对蚯蚓的毒性效应并为进一步研究OPEs对土壤的生态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三正丁酯 赤子爱胜蚓 氧化应激 DNA损伤 土壤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质基准的中国地表水体中林丹生态风险评估案例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汤其阳 章彤 李梅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61-370,共10页
由于过去大量使用及其持久性,导致有机氯农药林丹在我国水体普遍存在,当过量的林丹汇聚于水体时,不免抑制水生生物生长发育。为评估和保护受林丹污染的地表水体,本研究筛选收集了37种本土代表性水生生物的林丹急慢性毒性数据,依照物种... 由于过去大量使用及其持久性,导致有机氯农药林丹在我国水体普遍存在,当过量的林丹汇聚于水体时,不免抑制水生生物生长发育。为评估和保护受林丹污染的地表水体,本研究筛选收集了37种本土代表性水生生物的林丹急慢性毒性数据,依照物种敏感度排序法(SSR)及物种敏感度分布法(SSD)推导出林丹的水质基准,并运用商值法和联合概率曲线法评估分析国内典型流域中林丹水生态风险。结果表明,针对保护95%水生生物的林丹急性基准为2.34μg·L-1,慢性基准值为0.05μg·L-1。商值法结果表明,林丹可能在我国部分水体具有高生态风险,联合概率曲线法结果显示我国约有53.57%的水体可能使超过5%的水生生物受到林丹长期污染危害的风险。该结果可为我国林丹水质基准及地表水体生态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丹 水质基准 生态风险 物种敏感度排序法 物种敏感度分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模式生物检测饮用水源颗粒物的毒性效应
8
作者 常叶倩 顾翔 +2 位作者 乔宇 陈鸿程 李梅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74-282,共9页
悬浮颗粒物在自然水体中广泛存在,大量小颗粒物(粒径<1μm)可吸附、聚集水中多种污染物,从而形成新的复合污染,影响水生生态系统。已有研究表明,颗粒物粒径越小,传统饮用水处理工艺越难以去除,因此,其表面吸附的污染物也会随之残留... 悬浮颗粒物在自然水体中广泛存在,大量小颗粒物(粒径<1μm)可吸附、聚集水中多种污染物,从而形成新的复合污染,影响水生生态系统。已有研究表明,颗粒物粒径越小,传统饮用水处理工艺越难以去除,因此,其表面吸附的污染物也会随之残留在水体中,对饮用水安全产生影响。本研究对南京某自来水厂进水和出水中的颗粒物进行了测定和对比,并选用3种不同种类的模式生物包括发光菌(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纤细裸藻(Euglena gracilis)和蚕豆(Vicia faba L.),对饮用水源水中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毒性效应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传统水处理工艺对小颗粒物(粒径<1μm)的去除效果并不理想;经传统水处理工艺处理后,出水仍显著抑制发光菌发光强度以及纤细裸藻生长,对蚕豆的污染指数较高,可能存在一定健康隐患;进水中颗粒物粒径<1μm组对发光菌发光强度和纤细裸藻生长的抑制效应显著大于粒径≥1μm颗粒物组,蚕豆根尖的污染指数也更高,毒性更强。本研究结果可为饮用水的生物毒性检测和水处理工艺改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 纤细裸藻 蚕豆 发光菌 饮用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