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07篇文章
< 1 2 1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创新实验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基于南京大学“三三制”教改的环境生物学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17
1
作者 李梅 尹颖 +1 位作者 王晓琳 蒋丽娟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82-188,共7页
近年来,南京大学推动了"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为本科学生的培养提供3个阶段(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和多元培养)和3条个性化发展路径(专业学术类、复合交叉类、就业创业类)的新模式。为实现学校"三三制"教改的目标,南... 近年来,南京大学推动了"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为本科学生的培养提供3个阶段(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和多元培养)和3条个性化发展路径(专业学术类、复合交叉类、就业创业类)的新模式。为实现学校"三三制"教改的目标,南京大学环境生物学实验教学团队紧扣平台建设和实验环节,以创新实验教学模式为重点,以培养学生自主实验、自主探索能力为目标,融合"基础型实验—综合型(自主)实验—创新型(研究探索)实验",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开展实验的新模式,营造良好的实验教学氛围。结果表明,上述"三三制"环境生物学实验教改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环境生物学科人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三制” 环境生物学 实验教学 自主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控环境健康风险助推美丽中国建设
2
作者 毕军 黄怡宁 +3 位作者 刘苗苗 杨建勋 马宗伟 方文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441-3450,共10页
环境健康风险的科学防范与有效控制是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与核心保障.然而,目前尚未有关于中长期我国环境健康风险管理的具体要求.本研究针对美丽中国建设的3个阶段性目标,探讨了我国环境健康风险管理对应的理想水平.在此基... 环境健康风险的科学防范与有效控制是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与核心保障.然而,目前尚未有关于中长期我国环境健康风险管理的具体要求.本研究针对美丽中国建设的3个阶段性目标,探讨了我国环境健康风险管理对应的理想水平.在此基础上,梳理了我国环境健康风险管理进展,总结了当前存在的风险防控体系根基尚不夯实、常规污染物管控标准不严、新污染物研究基础薄弱且底数不清等关键挑战.最终,提出未来我国将构建以保障公众健康为核心,以常规污染物和新污染物的系统防控双轮驱动的环境健康风险防控体系的建设思路及重点工作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健康风险 防控 美丽中国建设 常规污染物 新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酚S和双酚AF的环境分布及微生物转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朱思橙 张晓兰 +3 位作者 申秉煜 张颜 张文辉 季荣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90-804,共15页
双酚S(bisphenol S,BPS)和双酚AF(bisphenol AF,BPAF)是两种使用量最大的双酚A(bisphenol A,BPA)替代品,应用于高分子材料和日常消费品领域,近年来在环境中被广泛检出.相较于其他双酚类物质,BPS和BPAF因其化学结构特性而难以被生物利用... 双酚S(bisphenol S,BPS)和双酚AF(bisphenol AF,BPAF)是两种使用量最大的双酚A(bisphenol A,BPA)替代品,应用于高分子材料和日常消费品领域,近年来在环境中被广泛检出.相较于其他双酚类物质,BPS和BPAF因其化学结构特性而难以被生物利用,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威胁.然而,目前已有少量研究表明在土壤、沉积物和活性污泥中BPS和BPAF可被有效转化.本文在阐述环境中BPS和BPAF的来源和分布的基础上,回顾了已报道的具有转化BPS和BPAF功能的微生物,总结其转化产物和途径,并提出BPS和BPAF转化机制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以期为双酚类化合物污染环境的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酚S 双酚AF 环境分布 生物降解机制 降解菌 转化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挥发性氯代烃类新污染物的环境特性、水平、行为与风险 被引量:1
4
作者 赵曦 蔡晓伟 +1 位作者 黄舒琳 韦斯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0-189,共20页
根据国内外污染物管控清单和国内环境质量标准等文件,共筛选出24种挥发性氯代烃(VCHs)。这些VCHs的理化性质相近,饱和蒸气压均大于20 Pa(20℃)且微溶于水,主要用于溶剂、清洗剂、冷冻机和化工原料等。这24种VCHs中,有19种具有PMT或者vPv... 根据国内外污染物管控清单和国内环境质量标准等文件,共筛选出24种挥发性氯代烃(VCHs)。这些VCHs的理化性质相近,饱和蒸气压均大于20 Pa(20℃)且微溶于水,主要用于溶剂、清洗剂、冷冻机和化工原料等。这24种VCHs中,有19种具有PMT或者vPvM特性,有22种具有高淋溶迁移性,有11种、12种和17种被列入国内的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有13种属于危险废物鉴别标准中的判定指标。环境水平分析显示,大气环境中以二氯甲烷和氯甲烷等低氯代烃为主,三氯甲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是地表水中VCHs特征污染物,土壤和地下水的检测结果来看,值得关注的VCHs包括三氯甲烷、二氯甲烷、四氯乙烯、1,2-二氯乙烷、三氯乙烯、1,2-二氯丙烷和1,1,2-三氯乙烷。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在呼吸吸入暴露途径,大气环境中非致癌风险值最高的VCHs为1,2-二氯乙烷、1,2-二氯丙烷和三氯甲烷,最大值分别为0.209、0.102和0.040;致癌风险值最高的VCHs为三氯甲烷、1,2-二氯丙烷和四氯化碳,最大值分别为2.76×10^(-5)、1.50×10^(-5)和3.72×10^(-5)。在饮水摄入暴露途径,地表水源中非致癌风险值最高的VCHs为三氯乙烯、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最大值分别为0.555、0.152和0.077;致癌风险值最高的VCHs为四氯化碳、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最大值分别为2.16×10^(-5)、1.27×10^(-5)和7.12×10^(-7)。对VCHs的风险管控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氯代烃 新污染物 环境特性 环境水平 环境行为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水环境DNA(eDNA)技术领域发展——成就与挑战
5
作者 钟文军 姚蒙 +4 位作者 金小伟 王备新 张远 李创举 张效伟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91-1095,共5页
实现精准生物监测是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的需求之一。本文围绕淡水环境DNA(eDNA)的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并结合2025年《湖泊科学》eDNA专刊的八项研究成果,简要综述eDNA技术目前的创新成就、关键挑战与瓶颈及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全... 实现精准生物监测是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的需求之一。本文围绕淡水环境DNA(eDNA)的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并结合2025年《湖泊科学》eDNA专刊的八项研究成果,简要综述eDNA技术目前的创新成就、关键挑战与瓶颈及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全域生态安全中的多应用场景提供应对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人工智能 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 美丽中国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短链PFASs类新污染物的环境特性、全球水平、来源及风险
6
作者 赵曦 韦斯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64-1078,共15页
超短链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USC-PFASs)是链长为1-3个全氟碳原子的PFASs,相比长链和短链PFASs具有更高的持久性和迁移性,可通过在环境中不断积累进而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潜在风险。全面分析USC-PFASs的环境特性、全球水平、来源... 超短链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USC-PFASs)是链长为1-3个全氟碳原子的PFASs,相比长链和短链PFASs具有更高的持久性和迁移性,可通过在环境中不断积累进而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潜在风险。全面分析USC-PFASs的环境特性、全球水平、来源及风险,对这类新污染物的防治和风险管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文献的统计分析,识别出7种重点关注的USC-PFASs。这些USC-PFASs易挥发、易溶或微溶于水并具高持久性和高迁移性。目前,全球水体中检出7种USC-PFASs,土壤和底泥中检出6种USC-PFASs,生物体中检出5种USC-PFASs,大气中检出4种USC-PFASs。三氟乙酸(TFA)、全氟丙酸(PFPr A)和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NTf2)普遍存在于水体、土壤、底泥、大气和生物体中,三氟甲烷磺酸(TFMS)存在于水体、土壤、底泥、大气中,全氟乙烷磺酸(PFEt S)和全氟丙烷磺酸(PFPr S)主要存在于水体和生物体中,而六氟异丙醇(HFIP)仅在地表水、土壤和大气中被检出。USC-PFASs存在至少11种潜在来源,包括含氟灭火剂使用点、氟化工厂、电子工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设施、电子废物拆解场和废锂离子电池处理厂等7种点源,以及大气氢氟碳化合物(HFCs)和含氢氯氟烃(HCFCs)降解、环境中含氟药品和农药转化、聚合物PFASs释放、前体PFASs转化等4种面源。近年来,NTf2频繁出现在各类环境介质中,可能与废锂离子电池回收和处理有关。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在饮水摄入PFPr A、NTf2和呼吸吸入PFPr A的非致癌风险值最大值分别为1.7×10^(-4)、3.7×10^(-4)和4.2×10^(-3),低于全氟辛酸(PFOA)但是高于全氟丁酸(PFBA)。建议对USC-PFASs按高持久性污染物管控方法进行管理,加强毒理学和环境行为研究,引导企业避免无效替代,并鼓励企业采用有效治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短链PFASs 新污染物 环境特性 环境水平 环境来源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种敏感度分布法的毒死蜱土壤环境基准研究
7
作者 苏可欣 汤其阳 +1 位作者 王鑫伟 李梅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8-462,共15页
毒死蜱(chlorpyrifos,CPF)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高效杀虫剂,因具有持久性和难降解性,对环境构成严重的潜在威胁。然而,目前我国尚未明确规定CPF的土壤安全浓度,且相关科学完善的土壤基准研究仍较为匮乏,导致土壤生态安全风险评估缺乏充分依... 毒死蜱(chlorpyrifos,CPF)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高效杀虫剂,因具有持久性和难降解性,对环境构成严重的潜在威胁。然而,目前我国尚未明确规定CPF的土壤安全浓度,且相关科学完善的土壤基准研究仍较为匮乏,导致土壤生态安全风险评估缺乏充分依据。本研究针对多种土壤生物开展梯度浓度CPF毒性试验,结合数据库与文献毒性和富集数据,构建了本土CPF土壤陆生慢性毒性数据集及农作物富集数据集,揭示了CPF的毒性特征及潜在危害。同时,采用5种物种敏感度分布法(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SSD)模型推导出CPF的土壤生态基准值和农产品安全基准值。研究表明,在14 d的暴露周期内,CPF在土壤中保持稳定,残留含量占初始暴露浓度的69.23%~91.22%。CPF对非目标土壤生物的慢性毒性阈值范围为2.50~136.08 mg·kg^(-1);此外,CPF在土壤与农作物之间的生物富集系数(bioaccumulation factor,BCF)范围为0.016~2.56,不同农作物间富集能力差异显著,最高可达156倍;在SSD模型中,玻尔兹曼(Boltzmann)分布模型被确定为推导CPF土壤生态环境基准值的最优模型,推导的基准值为0.26 mg·kg^(-1);而基于伯尔三参数分布(BurrⅢ)模型推导的农产品安全基准值为0.012 mg·kg^(-1),两者基准值相差21.4倍,反映了在制定土壤基准时,需要更加关注不同保护目标的精准分级保护。综上所述,本研究为制定分级分类保护土壤环境标准提供了数据支持,并为土壤生态风险评估提供了方法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死蜱 毒性效应 物种敏感度分布法 土壤基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工园区环境风险精细化评估方法研究及应用
8
作者 焦涛 周雪纯 +2 位作者 刘萌斐 毕军 刘苗苗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542-3552,共11页
为解决传统方法缺乏化工园区内部环境风险刻画、评估指标单一、未考虑风险防控能力因子等问题,在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网格化风险分析法的基础上,通过精细化风险单元网格,优化环境风险场强度模型,完善环境风险受体易损性标准,引入代表... 为解决传统方法缺乏化工园区内部环境风险刻画、评估指标单一、未考虑风险防控能力因子等问题,在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网格化风险分析法的基础上,通过精细化风险单元网格,优化环境风险场强度模型,完善环境风险受体易损性标准,引入代表环境风险防控水平的修正因子,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化工园区尺度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精细化评估方法.以江苏省某沿江精细化工园区为例,分别采用原评估方法、精细化评估方法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及对比分析.相对于原评估方法,精细化评估方法更好刻画了园区内部的大气和水环境风险分布情况,研究区域内大气环境较高风险和中风险区域涉及人数共增加了1.70万人,水环境高风险和较高风险区域面积分别增加0.91%和9.45%,能够有效建立化工园区、环境风险企业等不同尺度区域的环境风险评估之间的联系,更精确地识别高风险的企业单元与环境受体,保障区内园区内部人群和重点水体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工园区 精细化 环境风险评估 环境风险地图 移动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用地微塑料分布及其对土壤环境质量影响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吴汉洲 刘棋 +3 位作者 陈健 李明 朱宁远 汪宜敏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12-1322,共11页
为综合评估土壤微塑料(MPs)对我国农用地土壤质量的影响程度,本研究筛选出58篇关于我国农用土壤中MPs分布特征影响土壤性质(物理、化学和酶活性)的762组数据,并进行了Meta整合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不同地区农用地土壤中的MPs丰度值和粒... 为综合评估土壤微塑料(MPs)对我国农用地土壤质量的影响程度,本研究筛选出58篇关于我国农用土壤中MPs分布特征影响土壤性质(物理、化学和酶活性)的762组数据,并进行了Meta整合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不同地区农用地土壤中的MPs丰度值和粒径水平存在差异;MPs丰度值大小呈现大棚>果园>农田>菜地,但表层和深层土壤中MPs的丰度值差异不明显。较高含量(>5%)MPs污染时,土壤pH显著下降,而溶解性有机质(DOC)和无机磷(IP)含量则显著升高(P<0.05);较小粒径(≤0.5 mm)的MPs污染土壤中IP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脲酶(Ure)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MPs污染实验在≤30 d时,土壤的IP含量和CAT、Ure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实验时间>60 d的土壤中硝态氮(NO_(3)^(-)-N)含量显著下降(P<0.001),CAT酶活性显著上升(P<0.001)。Pearson分析发现MPs的含量和粒径显著影响了土壤化学性质如DOC、IP和NO_(3)^(-)-N含量(P<0.05),且粒径与土壤CAT和Ure酶活性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r>0.30,P<0.05)。由此可见,我国农用地土壤MPs的污染现状较为严重,MPs能够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影响土壤质量和养分元素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用地 微塑料 土壤性质 酶活性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水环境污染物溯源研究进展
10
作者 吴欣怡 朱梦圆 +4 位作者 孙佩佩 王秦玲 常梦杰 陈玲 吴兵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43-1157,共15页
水环境污染溯源是精准治污与生态修复的核心前提,对流域生态管理及社会、生态协同治理具有至关重要的纽带作用。传统方法受限于检测准确性不足、模型过度简化及数据整合能力薄弱的技术难题,难以支撑污染物“源-径-汇”全链条动态解析的... 水环境污染溯源是精准治污与生态修复的核心前提,对流域生态管理及社会、生态协同治理具有至关重要的纽带作用。传统方法受限于检测准确性不足、模型过度简化及数据整合能力薄弱的技术难题,难以支撑污染物“源-径-汇”全链条动态解析的需求。本文系统梳理了当前水环境污染物溯源方法的现状以及人工智能(AI)技术引入后的技术发展态势,结合文献计量与案例分析,揭示了聚焦于污染源智能识别、迁移路径动态建模及污染汇风险预警三大方向的国内外研究热点。AI技术具有突破性的多源异构环境数据处理能力、环境系统中复杂变量间非可加性及非单调性因果关联识别能力以及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时空演变的动态模拟预测能力。在源解析维度,深度学习和迁移学习等展现了复杂环境条件下利用多源数据进行多尺度表征的能力;面向径建模,时序模型、物理驱动AI等能够动态解析污染物在多介质界面的迁移路径;在汇风险评估环节,多尺度预警框架成为解析污染汇形成机制与生态风险传导路径的重要手段。未来研究需重点攻克跨流域模型泛化能力、污染迁移的物化机理可解释性及边缘计算适应性等难点,并通过构建“感知、决策、治理”联动的智能云链平台,建立涵盖模型架构、数据接口与评估协议的技术标准体系,形成算法伦理审查和跨境治理协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溯源 水环境 污染物 源-径-汇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市大气污染减排多维度环境绩效评估 被引量:10
11
作者 于忠华 谢放尖 +2 位作者 李婉嫕 孙平 路云霞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74-178,184,共6页
污染减排的环境绩效评估是经济发展转型、环境应急保障和环境绩效审计等领域研究热点。运用脱钩分析工具、空气质量模式和环境绩效审计方法,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维度定量评估了南京市大气污染减排的环境绩效。结果表明:(1)2006-2013... 污染减排的环境绩效评估是经济发展转型、环境应急保障和环境绩效审计等领域研究热点。运用脱钩分析工具、空气质量模式和环境绩效审计方法,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维度定量评估了南京市大气污染减排的环境绩效。结果表明:(1)2006-2013年工业经济增长与SO_2、NO_x和废气排放量基本实现脱钩,第二产业和重工业比重呈下降趋势,污染减排优化经济转型作用明显。(2)青奥会大气环境保障期间,临时管控方案情景下,SO_2、NO_x、PM_(10)和PM_(2.5)实际减排比例分别为29%、25%、65%和45%,相对应地SO_2、NO_x、PM_(10)和PM_(2.5)浓度环比分别下降18.8%、15%、35.4%和37%,大气污染减排与空气质量改善具有较好的响应关系。(3)"十一五"以来南京市电力行业单位发电量排放的SO_2、NO_x分别下降了78.7%、53.0%,大气污染减排技术改造的环境绩效显著,从降低PM_(2.5)浓度角度燃煤电厂可考虑实施超低排放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减排 多维度 环境绩效 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市城镇化进程中的固废环境管理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宁 李雯倩 +3 位作者 孙潇潇 范海燕 周云欣 陈丽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7期2087-2089,共3页
在城镇化不断推进的同时环境问题也不断升级,其中"垃圾围城"已成为很多城市土地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掣肘因素之一。在此以南京市为例,在研究城市化程度与固废污染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南京市固废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 在城镇化不断推进的同时环境问题也不断升级,其中"垃圾围城"已成为很多城市土地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掣肘因素之一。在此以南京市为例,在研究城市化程度与固废污染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南京市固废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关于固体废弃物环境管理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固废环境管理 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江北新区生态环境改善对策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金哲 秦海旭 +2 位作者 李文青 陈元刚 孙翔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第23期95-96,98,共3页
目前,南京市政府正积极推进江北新区的建设工作,新区处在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交汇处,是苏南面向苏中、苏北和安徽、河南等中西部地区的战略支点。但是,长期以来南京江北地区的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较主城相对落后,其可利用空间狭长... 目前,南京市政府正积极推进江北新区的建设工作,新区处在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交汇处,是苏南面向苏中、苏北和安徽、河南等中西部地区的战略支点。但是,长期以来南京江北地区的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较主城相对落后,其可利用空间狭长,内部环境差异显著,既有老山等优良的自然环境,也有全市环境矛盾突出地区化工园,那么在此背景下对新区谋篇布局必须仔细研究江北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从源头做好防范。该文主要对江北地区的环境现状进行分析,辨别目前存在的主要突出环境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措施,以期在新区建设过程中既能避免传统城市病的出现,保护好现有的良好生态环境,又能妥善处理好现存的突出环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江北新区 生态环境 改善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三制”培养模式下的环境监测本科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 被引量:4
14
作者 鲜啟鸣 王俊杰 +1 位作者 张巍 朱晓平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44,共5页
在南京大学“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结合个人教学实践,探索了环境监测本科教学改革,从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手段设置和课程成绩评价几个方面总结了近几年的改革成效和不足。建立多层次的教学手段、更为科学的成绩评价方法... 在南京大学“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结合个人教学实践,探索了环境监测本科教学改革,从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手段设置和课程成绩评价几个方面总结了近几年的改革成效和不足。建立多层次的教学手段、更为科学的成绩评价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多元化培养以及就业与创业发展的需求,将是今后环境监测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监测 教学改革 “三三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上覆水中光致活性组分形成过程及其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曾宇 张明洋 +5 位作者 李马波 陈宁 方国东 高娟 王玉军 周东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29-938,共10页
稻田上覆水中富含有机质、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等光敏活性物质,在太阳光作用下会产生三重激发态有机质(^(3)CDOM^(*))、单线态氧(^(1)O_(2))和羟基自由基(•OH)等活性组分,其对稻田污染物转化和碳氮等元素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综述了... 稻田上覆水中富含有机质、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等光敏活性物质,在太阳光作用下会产生三重激发态有机质(^(3)CDOM^(*))、单线态氧(^(1)O_(2))和羟基自由基(•OH)等活性组分,其对稻田污染物转化和碳氮等元素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综述了稻田上覆水中光致活性组分产生过程和机制,重点介绍了水稻不同生长周期内光活性组分的类型、通量变化趋势;探讨了不同环境因素对自由基产生的影响;阐述了上覆水光致活性组分对稻田中砷和不同有机污染物的非生物转化贡献与机制,并展望了稻田上覆水光化学过程的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上覆水 光化学 活性中间体 有机质 污染物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游藻类环境DNA宏条形码监测引物的比较与验证 被引量:1
16
作者 母亚雯 杨江华 +2 位作者 张丽娟 张咏 张效伟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7-176,共10页
环境DNA(eDNA)宏条形码技术通量高、重复性好,在未来生态环境监测中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目前,浮游藻类环境DNA监测仍处在发展阶段,尚缺乏统一的浮游藻类扩增引物。利用同一个野外环境样本,比较8对通用引物在浮游藻类环境DNA监测中的差异... 环境DNA(eDNA)宏条形码技术通量高、重复性好,在未来生态环境监测中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目前,浮游藻类环境DNA监测仍处在发展阶段,尚缺乏统一的浮游藻类扩增引物。利用同一个野外环境样本,比较8对通用引物在浮游藻类环境DNA监测中的差异,为初步建立规范化的浮游藻类环境DNA监测方法提供支撑。结果表明,不同引物对浮游藻类扩增存在明显偏好性,靶向扩增16S rDNA的引物主要检出硅藻,其次是隐藻和绿藻;靶向扩增18S rDNA的1391、AD3和ANF 3对引物具有较高的浮游藻类扩增效率和物种辨识度,分别检出67、62、63个浮游藻属,其检出的浮游藻类的相对丰度排序均为硅藻>绿藻>隐藻>金藻>甲藻,可以作为通用引物用于浮游藻类环境DNA宏条形码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藻类 环境DNA宏条形码 通用引物 淡水生物多样性 生物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样品保存温度和时长对环境DNA鱼类监测的影响
17
作者 母亚雯 罗仪宁 +3 位作者 汤楠 杨江华 张咏 张效伟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53-1863,共11页
环境DNA技术作为最具潜力的生物监测手段正逐渐应用于生物多样性调查。水样采集和前处理对环境DNA生物监测至关重要。通过实验室水箱实验分析4种温度梯度下(4、15、25和35℃)7种常见鱼类环境DNA随时间的降解规律,探究保存温度和时长等... 环境DNA技术作为最具潜力的生物监测手段正逐渐应用于生物多样性调查。水样采集和前处理对环境DNA生物监测至关重要。通过实验室水箱实验分析4种温度梯度下(4、15、25和35℃)7种常见鱼类环境DNA随时间的降解规律,探究保存温度和时长等前处理条件对环境DNA鱼类监测的影响,并在25℃下测定了野外环境中鱼类环境DNA的降解速率。结果表明:整体上,温度越高,鱼类环境DNA降解越快。水箱实验中,除4℃外,各鱼类环境DNA在采集后24 h内降解超过90%,计算半衰期在0.91~5.80 h之间。野外环境样品中,鱼类环境DNA含量更低、降解更快,总鱼类环境DNA计算半衰期仅为0.15 h。环境DNA宏条形码比定量PCR检测灵敏度高,在水样采集第13天后仍能检出大量鱼类信息,但定量PCR在水样采集第2天就无有效检出。宏条形码检出各鱼类相对丰度在水样采集前5天内基本保持稳定。综上,采用定量PCR方法开展鱼类监测时,建议采样后4 h内完成过滤;采用宏条形码方法时,建议24 h内完成样品过滤,以最大程度降低环境DNA降解对监测结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条形码 定量PCR 鱼类多样性 DNA降解 温度 保存时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数据在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线索筛查中的应用研究
18
作者 张成 黄柳青 +5 位作者 涂海峰 王丹 吴鑫玉 朱晓东 赵泽华 张后虎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57-1566,共10页
近年来,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呈现出作案手段多样化、犯罪地点隐蔽性强、活动分布区域广、污染后果严重等特点,如何及时发现并高效处理危险废物违法犯罪线索成为新形势下环境执法面临的重大挑战。该文针对信息化管理模式下的危险废物环... 近年来,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呈现出作案手段多样化、犯罪地点隐蔽性强、活动分布区域广、污染后果严重等特点,如何及时发现并高效处理危险废物违法犯罪线索成为新形势下环境执法面临的重大挑战。该文针对信息化管理模式下的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源数据集成的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线索智能识别技术框架,通过构建多源数据库指标体系、开发多源异构数据集成和预处理关键技术、建立危险废物环境违法行为特征预警模型、制定预警规则和确认机制等,旨在提升环境违法行为的发现与处理效率。最后,针对跨部门协同执法提出了明确违法线索信息传递规则、统一数据处理与应用标准、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的建议,以期精准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增强危险废物生态环境执法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险废物 环境执法 线索识别 多源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RNA在化学物质生态风险评估中的应用及展望
19
作者 苟潇 宿欣欣 +3 位作者 王琼 刘向林 吉慧敏 张效伟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59-765,共7页
由化学污染导致的生态系统功能受损是全球面临的挑战之一。《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提出,要降低污染风险以达到对生物多样性和功能无害的水平,这在生态系统水平上对化学物质风险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生态毒性测试以... 由化学污染导致的生态系统功能受损是全球面临的挑战之一。《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提出,要降低污染风险以达到对生物多样性和功能无害的水平,这在生态系统水平上对化学物质风险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生态毒性测试以单个物种为对象,不仅忽略了对生物遗传多样性的保护,且简化了物种间的相互作用。本文提出在暴露于化学污染的生物群落中,基于环境RNA(eRNA)分析技术,建立可覆盖多物种、多生物水平的化学污染生态风险评估方法。首先综述了eRNA在化学污染风险评估中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进而提出基于eRNA的化学污染从分子到群落的生物效应测试策略,以及基于不同保护目标的生态风险评估模型,最后基于eRNA的毒性测试面临的理论知识与技术难题,对未来eRNA在野外捕捉化学污染真实的生态效应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RNA 化学污染 毒性测试 风险评估 生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铅污染农田土壤修复后的环境容量及风险演变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迪 王梅 +4 位作者 高学振 温嘉霖 张情亚 陆君 周东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583-2594,共12页
为探究农田土壤高风险重金属的环境容量及风险演变的时空特征,以我国北方典型铅污染农田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种统计学方法综合确定研究区土壤铅的地球化学基线值,并将其作为该农田的土壤环境背景值,以此计算土壤铅的静态环境容量,同时开... 为探究农田土壤高风险重金属的环境容量及风险演变的时空特征,以我国北方典型铅污染农田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种统计学方法综合确定研究区土壤铅的地球化学基线值,并将其作为该农田的土壤环境背景值,以此计算土壤铅的静态环境容量,同时开展为期3 a的铅污染修复过程中的现存环境容量以及生态和健康风险演变特征分析,并对最终修复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经过3 a修复,土壤中铅含量超过350 mg·kg^(-1)的点位占比清零,铅土壤现存环境容量由修复前的203.09 kg·hm^(-2)显著增加至修复后的339.57 kg·hm^(-2),且采用原位钝化技术与深翻耕结合的区域环境容量增加最为突出。根据风险评价结果,该农田铅污染潜在生态风险等级已降至低等级,同时健康风险也明显降低,非致癌风险和致癌风险皆在可接受范围内。研究表明,经过3 a修复,该农田的铅环境容量与风险水平均得到显著改善,研究结果可为同样受铅污染农田土壤的修复与安全利用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环境容量 风险评价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