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育家精神继承创新儒家师道的三重意蕴
1
作者 冯昱捷 陈继红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52-56,共5页
教育家精神基于生命境界、道德人格、职业素养三个向度继承创新了儒家师道传统。“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在对儒家“志道”理念的继承创新中确证了教师的生命境界层次,“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则通过对“弘道”理念... 教育家精神基于生命境界、道德人格、职业素养三个向度继承创新了儒家师道传统。“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在对儒家“志道”理念的继承创新中确证了教师的生命境界层次,“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则通过对“弘道”理念的继承发展使其得以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生命境界由此得以构筑。“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分别基于不同向度继承创新了儒家师德规范。前者在对儒家“师”之身份定位的继承创新中构建教师的典范性道德人格特质,后者在对儒家“师乐”理念的继承创新中重新阐释教师道德人格特质的标志与具体要求。教师的道德人格由此得以彰明。“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体现了对儒家治学理念的继承创新,前者继承了儒家“因材施教”理念的内在精义,同时结合现代教育的特点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后者将儒家“勤学”“笃行”“求是”“日新”等理念作为教师的治学要求,并对其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教师的基本职业素养由此得以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儒家师道 继承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万物一体之仁”的创造性转化
2
作者 陈继红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8,I0002,I0003,共10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但与儒家“万物一体之仁”理念具有内在契合性,而且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与方法对其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统摄下的话语群作为分析样本,可以深刻体察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三重向度上对“万物一体之...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但与儒家“万物一体之仁”理念具有内在契合性,而且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与方法对其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统摄下的话语群作为分析样本,可以深刻体察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三重向度上对“万物一体之仁”理念的创造性转化。就本体意蕴而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在形式与内涵上与“相人偶”具有内在契合性,又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出发阐释人类整体联结的根据,由此突破了作为“相人偶”之根据的儒家抽象人性论的局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意涵由此获得了充分的现实解释力。就伦理意蕴而言,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天下一家”将传统话语所昭示的普遍之爱转化为现代政治实践中的普遍性伦理义务,而“人民”话语在契合“万物一体之仁”的民本意蕴的同时超越了其局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本质由此得以澄明。就生态意蕴而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关涉的现代生态文明话语以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论为指导,对“万物一体之仁”的生命关联内涵、“爱物”内涵与差序理路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面向、伦理本质与价值目标由此得以拓展。作为“第二个结合”的理论成果,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效地驳斥了西方自我中心主义对人类存在方式与本质的误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万物一体之仁” 创造性转化 “第二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儒家人道本源的价值哲学探微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海超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2-48,共7页
在诸多先秦儒学理论中,人道具有不能为天道完全统摄的本源性意义。在此基础上,这些儒学理论敞开了不能彻底消融于存有论视域的价值论视域,并建构了一种以价值论统摄存有论的价值哲学。这种价值哲学将价值的本源归于人道之仁爱情感,而不... 在诸多先秦儒学理论中,人道具有不能为天道完全统摄的本源性意义。在此基础上,这些儒学理论敞开了不能彻底消融于存有论视域的价值论视域,并建构了一种以价值论统摄存有论的价值哲学。这种价值哲学将价值的本源归于人道之仁爱情感,而不再进一步将其上溯天道,进而通过人的价值世界开显一切事物的存在。由于这种“开显”只是人的需求或意愿的表达,因此人对万物不具有存有论意义上的决定性,即此种价值哲学没有极端化的人类中心主义之风险。随着“天道”地位在后世儒学中的提升,人道的本源性地位被遮蔽,儒家的价值哲学也转变为以存有论为价值论奠基的形态,这是后世儒学出现“崇天忘人”甚至“以理杀人”问题的重要理论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人道本源 存有论 价值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