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何谓“生活力”?——走向“学科实践”的深处 被引量:1
1
作者 吕林海 《江苏教育》 2024年第37期22-25,共4页
对于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学科实践”之新要求,可以从“生活力”的视角加以深刻理解与把握。首先,我们要把“生活”理解为“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理解为“有机体”面对环境压力时的一种生存机制,这是理解“生活力”的出发点。其... 对于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学科实践”之新要求,可以从“生活力”的视角加以深刻理解与把握。首先,我们要把“生活”理解为“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理解为“有机体”面对环境压力时的一种生存机制,这是理解“生活力”的出发点。其次,“生活力”是“有机体”利用“环境”中的元素进行改造、行动,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并在环境中生存的能力。与此同时,“生活力”表现为一种外向的行动力和实践力,这就意味着一种内在的“经验改造”,一种内向的“改造力”。总之,对于“学科实践”的真正理解,需要超越“认识论”的层面,走向“生命论”的高度,如此才可能真正理解“学科育人”中的“实践育人”之深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力 学科实践 环境 生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思数学新课标:“三个回归”及其实践要义 被引量:3
2
作者 吕林海 《江苏教育》 2022年第89期23-28,共6页
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精神的把握,需要走入其“未说尽”的思想深处去。走向深处,就走向了一种普适性和本质性,并可由此俯瞰和正视各种提法、各种说法、各种教法。更高的审视,并非仅仅为了“视”,... 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精神的把握,需要走入其“未说尽”的思想深处去。走向深处,就走向了一种普适性和本质性,并可由此俯瞰和正视各种提法、各种说法、各种教法。更高的审视,并非仅仅为了“视”,而是要通过这种“视”来实现“更正确地做”。这样的“做”就自然地彰显对数学本质的回归、对学习本质的回归、对教学本质的回归。“回归了本质的教学实践”,就不会是机械地执行、刻意地模仿或简化地照搬,而是充满了教师的智慧、课堂的灵动和教育的生机,新课标的本意或许恰在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新课标 数学的本质 学习的本质 教学的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