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简论亨廷顿“政治秩序”的内在矛盾 被引量:4
1
作者 刘小年 吴晓明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5-67,共3页
亨廷顿的“政治秩序”理论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这种矛盾主要体现为稳定与自由的矛盾、发达与发展的矛盾、形式与内容的矛盾、循环与进化的矛盾。亨廷顿“政治秩序”内在矛盾的形成主要有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两个方面的原因。
关键词 亨廷顿 政治秩序 矛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政治动员的角度看国民党改组后的“党化教育” 被引量:13
2
作者 熊秋良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52-156,共5页
国民党改组后,为了贯彻孙中山“以党建国”、“以党治国”的政治理念,国民党的政治精英们利用已有的政治资源和已建立起来的政治权威,进行政治动员,开展“党化教育”,以精神力量弥补自身资源的不足,提高了民众的政治意识,增强了民众对... 国民党改组后,为了贯彻孙中山“以党建国”、“以党治国”的政治理念,国民党的政治精英们利用已有的政治资源和已建立起来的政治权威,进行政治动员,开展“党化教育”,以精神力量弥补自身资源的不足,提高了民众的政治意识,增强了民众对国民党及国民党政权的政治认同感,国民党在民众中的权威有所提升。国民党的“党化教育”得益于苏俄模式的启示,但其政权的自利性又使其政治动员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动员 国民党改组 党化教育 政治宣传 孙中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的“土改”与政治的“土改”——关于土地改革历史意义的再思考 被引量:27
3
作者 李里峰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8-75,共8页
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土地改革运动的历史意义进行了再思考。在诸子平分家产制度、乡村社区生存伦理和中共早期经济政策等因素的作用下,土改前夕乡村土地的集中程度和租佃率都远远低于中共领导人的估计,因此土地改革在生产关... 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土地改革运动的历史意义进行了再思考。在诸子平分家产制度、乡村社区生存伦理和中共早期经济政策等因素的作用下,土改前夕乡村土地的集中程度和租佃率都远远低于中共领导人的估计,因此土地改革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方面的意义可能被高估了。对于党和国家而言,土地改革更重要的功能,在于重塑"国家乡村社会"关系,帮助国家有效地控制和治理乡村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改革 土地占有状况 国家与乡村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尔斯正义理论中的人性观:政治的还是形而上学的 被引量:4
4
作者 刘雪梅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0-119,共10页
《正义论》出版之后,罗尔斯面临的一条重要批评是,他对两条正义原则的推导是建立在康德道德哲学基础上的,接受这两条正义原则也必须接受康德的道德哲学观,尤其是康德的人性理论。因此,他的早期正义理论失败于公共证成这一环节。后期罗... 《正义论》出版之后,罗尔斯面临的一条重要批评是,他对两条正义原则的推导是建立在康德道德哲学基础上的,接受这两条正义原则也必须接受康德的道德哲学观,尤其是康德的人性理论。因此,他的早期正义理论失败于公共证成这一环节。后期罗尔斯在《政治自由主义》中修改了早期的论证手法,声称自己使用的是一个公民理念,它是政治的而非形而上学的,因此可以在公共论坛上获得一个广泛的重叠共识。罗尔斯的后期观点招来一些批评,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罗尔斯在政治自由主义中依然使用了康德的人性理论,他的自由主义依然是广包的(comprehensive),而不是自由站立的(freestanding)。本文将对这一点重要的批评进行考察,同时展示罗尔斯的论证逻辑以及罗尔斯前后期理论的转变内因及得失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义标准 基本益品 公共证成 理性的 合理的 自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创新中的扭曲与失败 被引量:2
5
作者 陶鹤山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0-25,共6页
作为中国现代化的主体 性载体,市民群体在清末民初中国近代一系列制度创新中,成为这些创新活动的主要领导者 。在向议会民主政治过渡的过程中,市民群体表现出了积极主动和行为能力不足两方面的特 征。应从对民主的误读、公民文化... 作为中国现代化的主体 性载体,市民群体在清末民初中国近代一系列制度创新中,成为这些创新活动的主要领导者 。在向议会民主政治过渡的过程中,市民群体表现出了积极主动和行为能力不足两方面的特 征。应从对民主的误读、公民文化、国家—社会关系失衡、制度决定论四个方面,分析这一 制度创新为什么在经过短暂的喷发之后又很快走向扭曲和失败的历史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群体 议会民主制度创新 制度决定论 制度创新 国家 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政治参与的核心内涵 被引量:2
6
作者 王中华 《湖北社会科学》 CAS CSSCI 2008年第10期19-21,共3页
中外学者对"政治参与"概念的理解不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理论研究的深入进行。一般来说,政治参与的核心内涵涉及三个要素:谁参与、参与什么和怎样参与。在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特殊语境下,政治参与的概念可以界定为普通... 中外学者对"政治参与"概念的理解不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理论研究的深入进行。一般来说,政治参与的核心内涵涉及三个要素:谁参与、参与什么和怎样参与。在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特殊语境下,政治参与的概念可以界定为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途径和形式影响政党、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公共权力部门决策的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参与 参与政治 参政议政 从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晚清儒学政治社会化危机 被引量:2
7
作者 祝天智 《重庆社会科学》 2005年第1期52-54,116,共4页
晚清,儒学政治社会化过程陷入空前的危机:儒学政治价值观和伦理道德逐步失去了垄断地位,儒学政治社会化主要实施机制逐步被取代,儒学政治社会化的动力机制最终被废除,儒学政治社会化的强抑制机制渐趋失效。
关键词 政治社会化 政治价值观 废除 实施机制 危机 晚清 动力机制 垄断地位 过程 伦理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叶渠茂 蒋红军 《理论月刊》 2006年第8期127-130,共4页
2005年中海油向优尼科提出并购,最终没有成功。通过与雪佛龙四个方面的比较,可以发现中海油是在经济方面整体占优的情况下失利的。对于这起事件,如果仅仅从经济方面进行分析是不可能完整理解的,必须用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进行全面分析,理... 2005年中海油向优尼科提出并购,最终没有成功。通过与雪佛龙四个方面的比较,可以发现中海油是在经济方面整体占优的情况下失利的。对于这起事件,如果仅仅从经济方面进行分析是不可能完整理解的,必须用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进行全面分析,理解并购背后所涉及的政治因素,这些政治因素包括能源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美国国内“中国威胁论”的泛起、美国国内政客与利益集团的影响三个方面,它们一起左右了并购的最终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海油 并购 经济分析 政治经济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居民主观生活质量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东中西部八个省会城市抽样调查 被引量:14
9
作者 衣华亮 王培刚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38-40,共3页
根据2004年对全国东中西部八个省会城市居民进行的主观生活质量即生活满意度的抽样调查,运用因素分析法和多元回归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影响城市居民主观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因素分析发现,其中对总体生活满意度影响较大的因素... 根据2004年对全国东中西部八个省会城市居民进行的主观生活质量即生活满意度的抽样调查,运用因素分析法和多元回归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影响城市居民主观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因素分析发现,其中对总体生活满意度影响较大的因素分别是"工作单位满意度"、"公共政策满意度"、"自我发展满意度"和"家庭与社会关系满意度"等方面。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不同婚姻状况、收入、年龄、文化程度的居民在不同领域的生活满意度方面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居民 主观生活质量 满意度 相关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命中的乡村——土地改革运动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 被引量:28
10
作者 李里峰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7-118,共12页
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中叶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既是生产关系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也对乡村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土地改革运动,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建构了乡村社会的基层组织网络,扩张了国家权力的组织边界和功能边界,重塑了国家与乡村社... 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中叶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既是生产关系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也对乡村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土地改革运动,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建构了乡村社会的基层组织网络,扩张了国家权力的组织边界和功能边界,重塑了国家与乡村社会间的关系,改变了乡村权力结构及其运作方式,形成了运动式的乡村治理模式,发明了种种动员技术和治理手段,使国家权力真正实现了现代意义上的乡村社会治理,也为20世纪后半期中国乡村"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改革 国家与乡村社会 组织网络 运动式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限定性条件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云骏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2-118,共7页
西方理论所证明的非政府组织假说,在中国未必能够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实质上在于中西方社会存在着对于非政府组织不同的限定性条件。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无法脱离中国政治制度根本逻辑的支配,其限定性条件来自两个... 西方理论所证明的非政府组织假说,在中国未必能够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实质上在于中西方社会存在着对于非政府组织不同的限定性条件。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无法脱离中国政治制度根本逻辑的支配,其限定性条件来自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由于政治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所导致的规定性路径,另一方面是政治体系的新结构预留给非政府组织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范围。社会主义的目标价值、国家与社会的新型关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政治结构的位序特征、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选择等因素构成了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限定性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政府组织 政治体系 限定性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外华人“搭伙夫妻”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衣华亮 《西北人口》 CSSCI 2008年第2期86-89,共4页
海外华人"搭伙夫妻"现象不仅是当前媒体关注的一个热点,更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社会问题。所谓"搭伙夫妻,"是指夫妻双方或其中一方已结婚,由于与配偶无法团聚,临时与他人结成像家庭般的伴侣关系而居家度日。从孤单... 海外华人"搭伙夫妻"现象不仅是当前媒体关注的一个热点,更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社会问题。所谓"搭伙夫妻,"是指夫妻双方或其中一方已结婚,由于与配偶无法团聚,临时与他人结成像家庭般的伴侣关系而居家度日。从孤单寂寞方面的心理原因、异性渴望方面的生理原因、物质条件方面的经济原因、社会压力方面的社会原因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探讨了会产生诸如影响婚姻的瓦解、家庭的和睦、滋生家庭问题和导致犯罪行为、导致华人优良传统和伦理道德的滑坡等方面的社会负面影响,并指出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这一现象,以期引起社会的进一步关注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搭伙夫妻 原因 社会影响 社会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近代中国国家建设的三大困境 被引量:2
13
作者 郭绍敏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79-184,共6页
清末以来,中国开始从传统王朝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历届中央政府(清末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等)都把建设一个主权完整的、具有集权性质的现代民族国家作为重要目标。但是,它们在国家建设的过程中面临三大困境:政府无法整合国内的... 清末以来,中国开始从传统王朝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历届中央政府(清末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等)都把建设一个主权完整的、具有集权性质的现代民族国家作为重要目标。但是,它们在国家建设的过程中面临三大困境:政府无法整合国内的民族主义思潮从而使得其矛头指向自己;政府缺乏权威资源进行有效的中央集权,也无法实现央地关系的有序化和制度化;政府缺乏应对政治参与和社会运动的政治智慧和能力,从而无法实现国家与社会领域的良性互动,双方的恶性博弈最终导致政府合法性的丧失,使得其失去了领导国家建设的资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转型 国家建设 民族主义 集权 民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型:政府规模与机构改革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锋 《理论月刊》 2003年第2期48-50,共3页
本文从转型社会的特殊制度环境出发,对中国当前合理的政府规模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机构改革与政府规模的关联提出了政策上的建议。
关键词 转型 政府规模 机构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中国城乡分割政策的道德审视——与早期华人在美国社会境遇的比较
15
作者 李远行 董颖鑫 《学术界》 2001年第3期189-195,共7页
本文主要目的是 :通过对中国城乡分割政策因道德维度的缺失所招致的消极结果的批评和分析 ,以求对一些政策制订者和部分社会理论者的道德意识弱化现象给予警示。文中主要提出三个论点 :第一 ,城乡分割政策是造成中国社会和经济二元结构... 本文主要目的是 :通过对中国城乡分割政策因道德维度的缺失所招致的消极结果的批评和分析 ,以求对一些政策制订者和部分社会理论者的道德意识弱化现象给予警示。文中主要提出三个论点 :第一 ,城乡分割政策是造成中国社会和经济二元结构的基本原因 ;第二 ,中国社会结构分析研究应从城市阶层和农民阶层的基本分野入手 ,否则没有任何现实意义 ;第三 ,社会理论的后现代论者的道德意识弱化是他们形成看似激进 ,实则保守的观点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分割 政策 中国城 二元结构 基本原因 经济 弱化 道德意识 论点 观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十四大以来我国公共政策环境的新特点 被引量:2
16
作者 阎鹤翔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7年第2期78-81,共4页
关键词 公共政策环境 政府公共政策 国有企业 主流文化 收入差距 十四大 欠发达地区 文化多元化 公有制经济 交易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蒋介石对“九一八事变”的不抵抗政策
17
作者 马洪武 宋学文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2年第5期74-79,共6页
一61年前,日本军国主义按照其既定的吞并“满蒙”、灭亡中国、称霸世界的基本国策,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并不宣而战,向中国东北驻军发起进攻,很快侵占了我国东北全境。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疯狂侵略,蒋介石是什么态度呢?他在获悉事变发... 一61年前,日本军国主义按照其既定的吞并“满蒙”、灭亡中国、称霸世界的基本国策,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并不宣而战,向中国东北驻军发起进攻,很快侵占了我国东北全境。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疯狂侵略,蒋介石是什么态度呢?他在获悉事变发生的次日(9月19日)的日记中写道:“倭寇果乘粤逆叛变,内部分裂之时,而来侵略我东(三)省矣!呜呼!痛哉!余惟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拚以一身,报我总理!报我先烈!报我民族!”。但究竟何以“报我民族”,语焉不详。陈布雷在同月20日的日记中说:“蒋主席忍辱负重,决定按照国联盟约及非战公约与九国公约,诉之国际之公论,一面则严令东北当局,节节抵抗。然东北军骄逸性成,不能遵奉命令,达成任务,日军复锐进侵略,以致失地日广,三省相继被占,而内外责难更纷然杂起矣”。按照陈布雷的说法,蒋介石曾“严令东北当局,节节抵抗”。而“失地日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学良 蒋介石 日记 日本军国主义 九一八事变 不抵抗政策 驻军 东北军 军人 主要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