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公共危机应急反应管理体系:反思与重建 被引量:37
1
作者 王强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0-93,共4页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 ,我国形成了一套特定的公共危机应急反应体系 ,这一应急反应管理体系有着特定的理论预设和行动逻辑 ,对此进行深入的分析是建构我国现代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体系的逻辑前提。
关键词 公共危机 应急反应体系 管理体系 理论预设 行动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启示 被引量:10
2
作者 谭和义 《湖北社会科学》 2002年第9期67-68,共2页
近二十年来,西方兴起了一种新的行政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该理论的核心要点是:以效益为导向,主张建立企业式政府;以服务对象为顾客,把市场机制引入公共服务等等。作为与西方各国政治生态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管理理论,它是建立在西方... 近二十年来,西方兴起了一种新的行政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该理论的核心要点是:以效益为导向,主张建立企业式政府;以服务对象为顾客,把市场机制引入公共服务等等。作为与西方各国政治生态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管理理论,它是建立在西方各国国情的基础之上的。对我国这个发展中国家而言,要立足于中国国情、有分析、有鉴别地对待它,吸取其中的精华,为在我国建立一个“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而奋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公共管理 行政改革 企业式政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政治标识系统及其发展 被引量:2
3
作者 温晋锋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05-108,共4页
人们认知政治首先是从认知政治标识开始的。政治标识是指表现各种政治现象的标志物的总和 ,政治标识系统由表层到里层可分为四个不同的层次 ,每个层次都有非常鲜明的特点。政治标识的出现和发展凸现了政治与其他社会现象既相互分离和又... 人们认知政治首先是从认知政治标识开始的。政治标识是指表现各种政治现象的标志物的总和 ,政治标识系统由表层到里层可分为四个不同的层次 ,每个层次都有非常鲜明的特点。政治标识的出现和发展凸现了政治与其他社会现象既相互分离和又相互结合的过程 ,也表现了在不同的时期人们对政治现象的认知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标识系统 政治现象 政治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政治科学知识的系统化 被引量:1
4
作者 严强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2000年第3期122-128,共7页
政治学要发展成为一门科学需要很多条件 ,政治学知识的系统化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条件。政治学知识系统化的客观基础是政治生活的一体化 ,其主观的基础则是政治思维的规范化。在政治学知识走向系统化过程中 ,必须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处理知... 政治学要发展成为一门科学需要很多条件 ,政治学知识的系统化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条件。政治学知识系统化的客观基础是政治生活的一体化 ,其主观的基础则是政治思维的规范化。在政治学知识走向系统化过程中 ,必须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处理知识的元理论、方法论和范畴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科学知识 系统化 政治生活 政治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政治行为的动因及其制约因素 被引量:16
5
作者 金太军 洪海军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2000年第2期51-57,共7页
本文着重分析了政治行为的内在动因和外部制约因素,认为政治主体对利益、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追求,构成其政治行为的根本劫团和直接动因;从政治感受经政治情感、政治意识、政治态度到政治意志再到政治行为,则体现了政治行为主体的... 本文着重分析了政治行为的内在动因和外部制约因素,认为政治主体对利益、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追求,构成其政治行为的根本劫团和直接动因;从政治感受经政治情感、政治意识、政治态度到政治意志再到政治行为,则体现了政治行为主体的复杂心理过程和主观能动性。同时十何政治主体政治行为的形成又受到一定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等环境因素的制约,实际上,政治行为就是政治主体同政治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行为 政治主体 政治环境 动因 制约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复译著与“翻译的政治” 被引量:8
6
作者 徐蕾 李里峰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7-114,共8页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三大翻译准则,分别代表了翻译活动中的不同权力关系,其中“信”体现了传统翻译活动中原文与译文、作者与译者之间的权力支配关系;“达”意味着译者对原文的选择和改写,从而将翻译改造为挪用,体现出一种“思想...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三大翻译准则,分别代表了翻译活动中的不同权力关系,其中“信”体现了传统翻译活动中原文与译文、作者与译者之间的权力支配关系;“达”意味着译者对原文的选择和改写,从而将翻译改造为挪用,体现出一种“思想挪用的政治”;“雅”代表了译者在主体文化与客体文化的特定权力关系背景下,通过归化策略护存主体语言之纯粹性、主体文化之凝聚力的努力,构成了一种“语言归化的政治”。在近代中国错综复杂的思想、文化、社会背景中,严复译著充分展现出翻译活动中的各种权力关系,从而成为“翻译的政治”命题的一个颇有价值的研究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复译著 翻译的政治 思想挪用 语言归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行政改革浪潮与中国行政现代化──从官僚制的角度思考 被引量:54
7
作者 王强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2000年第2期58-63,共6页
近年来,西方行政改革思潮对国内理论界影响颇大。本文通过对组织结构、管理方式、组织文化三个层面的分析指出,西方行政改革中广泛存在的对现代官僚制的批判言过其实,官僚制依然是现代性的重要标志。中国行政由于传统的惯。性及其它... 近年来,西方行政改革思潮对国内理论界影响颇大。本文通过对组织结构、管理方式、组织文化三个层面的分析指出,西方行政改革中广泛存在的对现代官僚制的批判言过其实,官僚制依然是现代性的重要标志。中国行政由于传统的惯。性及其它历史原因,总体上仍处于官僚化不足阶段,因而最重要的任务不是别的,而是在适宜的范围内,建构现代型的官僚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改革 现代官僚 中国 世袭官僚制 行政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政诉讼法的漏洞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杨解君 温晋锋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71-77,共7页
关键词 行政诉讼法 中国 漏洞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学会与强学书局考辨——兼议北京大学的源头 被引量:10
9
作者 闾小波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14-121,共8页
1898年光绪帝在戊戌新政上谕中明令创办京师大学堂。在筹建京师大学堂时,总理衙门奏称:“所有原设官书局及新设之译书局,均并入大学堂,由管学大臣督率办理。”①据此,从沿革上讲,京师大学堂前身当为“二局”。而在追溯官书局... 1898年光绪帝在戊戌新政上谕中明令创办京师大学堂。在筹建京师大学堂时,总理衙门奏称:“所有原设官书局及新设之译书局,均并入大学堂,由管学大臣督率办理。”①据此,从沿革上讲,京师大学堂前身当为“二局”。而在追溯官书局之源时,时人均指1895年康有为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学会 康有为 梁启超 京师大学堂 张之洞 《万国公报》 官书局 戊戌变法 北京大学 汪康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实行政府问责制面临的困境及出路 被引量:17
10
作者 王学军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13,共3页
由于政府责任界分的模糊、问责主体权力的冲突、政府信息公开的有限、政府绩效评估机制的缺失、公民参 与问责的匮乏以及公共行政文化变迁的滞后等因素的存在,政府问责制在实施中面临诸多困境。因此,必须及时 进行制度创新,克服政府问... 由于政府责任界分的模糊、问责主体权力的冲突、政府信息公开的有限、政府绩效评估机制的缺失、公民参 与问责的匮乏以及公共行政文化变迁的滞后等因素的存在,政府问责制在实施中面临诸多困境。因此,必须及时 进行制度创新,克服政府问责制所面临的困境,发挥其预期的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问责制 政府职权界分 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绩效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民社会产生与发展的外部逻辑探析——以政治国家的作用为分析视角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杨占营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17-123,共7页
公民社会的产生与发展不仅需要内在规则,社会的“经济人”要在行动中克服“理性悖论”,还必须有“第三者”供给外在的规则与制度,因此没有政治国家设定公民社会的产权制度,公民社会将处于无效率的状态。但政治国家的目的矛盾性决定了“... 公民社会的产生与发展不仅需要内在规则,社会的“经济人”要在行动中克服“理性悖论”,还必须有“第三者”供给外在的规则与制度,因此没有政治国家设定公民社会的产权制度,公民社会将处于无效率的状态。但政治国家的目的矛盾性决定了“国家悖论”,国家既可能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也可能阻碍公民社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社会 政治国家 产权制度 诺斯 国家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当代青年的“政治冷漠”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被引量:17
12
作者 孙兴春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70-73,共4页
本文重点介绍了我国青年特别是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的表现形式,形成的原因,对政治改革、民主政治发展以及政治稳定的影响。并对如何进一步拓宽政治参与渠道,健全政治参与制度,引导当代大学生积极、理性、有效地参与政治提出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 大学生 青年 政治冷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国时期政治发展中的政治妥协 被引量:5
13
作者 祝天智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61-167,共7页
民国时期出现的政治妥协是当时政治发展环境的产物。妥协合作可能不是最理想的选择,但有时却是最可行的,甚至是唯一的选择。政治决不只是一门“斗争哲学”,也是一门妥协的艺术。妥协不能等同于投降,也不能简单地视为是软弱或投降的表现... 民国时期出现的政治妥协是当时政治发展环境的产物。妥协合作可能不是最理想的选择,但有时却是最可行的,甚至是唯一的选择。政治决不只是一门“斗争哲学”,也是一门妥协的艺术。妥协不能等同于投降,也不能简单地视为是软弱或投降的表现。民国时期的妥协合作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对当时的政治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民国时期影响颇大的三次政治妥协分别发生在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派与立宪派及北洋军阀之间,国民革命时期的国共合作和抗战时期的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政治妥协 政治发展 辛亥革命时期 国民革命时期 发展环境 斗争哲学 推动作用 北洋军阀 抗战时期 国共合作 立宪派 革命派 共产党 国民党 可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途径、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8
14
作者 孙兴春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23-26,共4页
本文从与青少年个体政治社会化相关的理论入手,主要介绍了青少年个体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和影响要素,以及目前我国青少年个体政治社会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良的思考。
关键词 青少年 政治社会化 影响要素 问题提出 个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益差别与政策博弈: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另类解读 被引量:16
15
作者 杨连强 《重庆社会科学》 2006年第7期101-105,共5页
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是两者之间关系的核心内容。双方对利益最大化追求的过程,就是一个利益博弈的过程。政策博弈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进行利益博弈的一种重要方式。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的过程,就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激烈的利益... 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是两者之间关系的核心内容。双方对利益最大化追求的过程,就是一个利益博弈的过程。政策博弈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进行利益博弈的一种重要方式。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的过程,就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激烈的利益博弈过程。本文分析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客观存在的利益差别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政策博弈,提出了相应的制度创新举措,谋求更好地规范中央与地方博弈行为,实现中央与地方利益均衡,协调中央与地方利益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弈 政策 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 利益差别 解读 利益关系 制度创新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服务绩效管理的障碍及其克服 被引量:10
16
作者 褚添有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6-68,共3页
在实践中绩效管理还面临着诸多障碍或限制,如公共部门的产出大多难以量化;公共部门目标的多元性,且大多抽象笼统;公共部门难以用统一的绩效指标体系来衡量;组织的障碍;绩效管理信息系统的不完善等。这就需要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来加以克服。
关键词 公共部门 绩效管理 障碍 改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南京国民政府的合法性 被引量:8
17
作者 杨丹伟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1期101-107,共7页
国家以自己的行动来获取来自社会的认同和支持,是为合法性的基础。本文以此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的合法性,认为,南京国民政府对社会的抽取超过了社会可资抽取资源的限度。无节制的抽取虽然实现了财富从社会到国家集中,但引发了来自社会... 国家以自己的行动来获取来自社会的认同和支持,是为合法性的基础。本文以此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的合法性,认为,南京国民政府对社会的抽取超过了社会可资抽取资源的限度。无节制的抽取虽然实现了财富从社会到国家集中,但引发了来自社会的对抗。这使得南京政府采用强制力量而非制度化的手段实现政治剥夺。一味的强力控制导致了集权的形成。束缚了社会活力的增长。南京政府在集权的同时也必须承担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的义务.而其供给能力先天不足,无法提供社会发展所需的国家安全、产权保护等基本的公共物品。只享有权力而不尽义务的政府面临着各种利益集团要求参与政治、改组政府的压力。然而在既得利益集团的主导下,南京政府无力通过制度创新,以超越其原有功能.容纳新兴利益集团而完成变革。其低下的调适能力使南京国民政府丧失了政治转型的历史机遇,失去了合法性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取能力 控制能力 供给能力 调适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与式治理"——第三部门与政府关系探析 被引量:17
18
作者 胡益芬 《重庆社会科学》 2004年第1期59-61,共3页
第三部门是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各种民间组织和公共组织。本文对第三部门与政府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 现行体制下两者关系的错位作了一定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参与式治理"的关系模式。
关键词 民间组织 政府职能 参与式治理 中国 政治体制 民主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前我国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走向制度化的对策思考 被引量:10
19
作者 章荣君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5-40,共6页
前我国农民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常常诉诸于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以进入国家政治生活并影响政府决策,本文就这种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形式走向制度化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便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民 农村 非制度化政治参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社会资本与政治稳定 被引量:8
20
作者 黄展涛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7-52,共6页
社会资本是20世纪90年代在国际学术界兴起的一个重要的解释范式。社会资本与政治稳定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联性,它为研究政治稳定问题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而我国社会资本发展现状中的一系列问题对政治稳定的实现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形成... 社会资本是20世纪90年代在国际学术界兴起的一个重要的解释范式。社会资本与政治稳定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联性,它为研究政治稳定问题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而我国社会资本发展现状中的一系列问题对政治稳定的实现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形成了阻滞。文章最后指出,提升我国的社会资本存量是实现政治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路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资本 政治稳定 和谐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