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政策评估中的公众参与——基于南京市政府政策评估实践的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周建国 陈如勇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9-85,共7页
公共政策评估中公众参与不仅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旨趣,也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重要方式。近年来,南京市尝试对重大民生政策实施政策评估,积极吸收公众参与政策评估实践,建立了政策评估的基本制度框架,是中国地方政府实施治理创新... 公共政策评估中公众参与不仅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旨趣,也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重要方式。近年来,南京市尝试对重大民生政策实施政策评估,积极吸收公众参与政策评估实践,建立了政策评估的基本制度框架,是中国地方政府实施治理创新的重要突破。然而,在评估实践中由于缺乏公众参与的完整规范和科学标准,又表现出公众参与制度尚不成熟,需要建设完善的政策体系,丰富政策工具,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因此我们提出了改变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策评估 公众参与 社会管理 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长制”:持续创新何以可能——基于政策文本和改革实践的双维度分析 被引量:89
2
作者 周建国 熊烨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8-47,共10页
《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的通过预示着"河长制"从地方政府制度创新上升为全国性水治理方略。通过对不同层级"河长制"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和江苏河长制实践的观察两种途径审视当前的"河长制"治水之能... 《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的通过预示着"河长制"从地方政府制度创新上升为全国性水治理方略。通过对不同层级"河长制"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和江苏河长制实践的观察两种途径审视当前的"河长制"治水之能与变革之道,可以发现"河长制"改革通过职能的垂直整合、政府注意力的转换、问责"倒逼"协作实现了河湖治理绩效的提升,但却需要弥合危机制度设计与常规河湖治理的裂痕,解决"责任发包"的责任困境、组织逻辑困境、体制外力量吸纳不足等问题。"河长制"作为一项制度创新需要不断的再创新、再提升。深化"河长制"改革需要变"责任发包"为"责任链",夯实组织基础,强化制度供给,动员多方力量,优化政策工具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长制 政策文本 改革实践 治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问题、回应与完善 被引量:24
3
作者 张乐 童星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16,共10页
我国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经过十年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依然存在着领导机制不健全,评估主体单一,评估内容不完整,风险等级确定方法不科学,评估结论不公开,以及缺乏系统性的风险防范措施等问题。学界围绕稳评指标体系、风险估算... 我国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经过十年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依然存在着领导机制不健全,评估主体单一,评估内容不完整,风险等级确定方法不科学,评估结论不公开,以及缺乏系统性的风险防范措施等问题。学界围绕稳评指标体系、风险估算定级方法、第三方评估和公众参与机制等问题开展了富有洞见的研究工作。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以结构化风险识别与风险链识别相结合的方式完善社会稳定风险的辨识机制,以定量分析的风险链客观风险估算与定性分析的主观建构风险水平相结合的方法完善风险等级的研判机制,以阻断风险链为核心完善风险的防范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大决策 社会稳定风险 风险链 风险辨识 风险研判 风险防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文化史上的一场话语之争——基于概念史视角的“区隔-歧视-排斥”模式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凤阳 于京东 罗宇维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20-232,共13页
像古代中国的"华夷之辩"一样,古罗马也以"gens"对"natio"的方式表达了"内-外"、"高-下"的二元区隔。在《圣经》武加大拉丁文本中,作为罗马帝国征服对象的以色列人,用实质上是大写的&... 像古代中国的"华夷之辩"一样,古罗马也以"gens"对"natio"的方式表达了"内-外"、"高-下"的二元区隔。在《圣经》武加大拉丁文本中,作为罗马帝国征服对象的以色列人,用实质上是大写的"natio"指代,以示上帝从万民中间的特别拣选;而本是古罗马高贵世系的"gentes",则因非基督的偶像崇拜而被贬为"异教徒"。但基督教在解构古罗马价值系统的同时,又发展出了一套新的"区隔-歧视-排斥"模式,十字军东征即为典型。从西方文明进程的大历史尺度来看,高贵的"gens"渐次失落与边缘化的"natio"慢慢向中心位移,适成鲜明比照,仿佛是在一个微小的聚焦点上折射了一场历时逾千年的话语竞争或话语战争。联系实然层面的政治社会文化变迁来分析这场话语战争的经典修辞手法,或能为理解当今世界的话语权争夺策略提供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氏族/世系 贵族/异教徒 异族/民族 人民/子民 祖国/圣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残疾人社会福利体系研究 被引量:46
5
作者 周沛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7-32,共6页
残疾人是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关心残疾人,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供和增进残疾人福利,是全社会的责任,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残疾人社会福利体系和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是在主体、客体、内容、方式以及效果等方面都不... 残疾人是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关心残疾人,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供和增进残疾人福利,是全社会的责任,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残疾人社会福利体系和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是在主体、客体、内容、方式以及效果等方面都不相同的两个概念;从"大福利"视角看,要加快残疾人福利体系的研究与建设,扩大残疾人福利范围,增进残疾人福利水平。残疾人社会福利体系包括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等基础项目,社会工作与康复教育等专业项目,社会服务与社会支持等高级项目,我们认为只有通过残疾人相关法律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的规范及残疾人服务与救助网络的形成才能保证残疾人社会福利体系的构建与推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疾人 残疾人社会福利体系 残疾人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 残疾人福利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革命中的乡村动员:一项政治史的考察 被引量:38
6
作者 李里峰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93-204,共12页
中国革命得以成功,关键在于中共强大而有效的民众动员能力。从抗战到内战,中共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采用了不同的动员策略。抗战时期主要是以抗日救亡激发农民的民族情感、以减租减息和合理负担满足农民的利益诉求、以群众路线提升农民的... 中国革命得以成功,关键在于中共强大而有效的民众动员能力。从抗战到内战,中共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采用了不同的动员策略。抗战时期主要是以抗日救亡激发农民的民族情感、以减租减息和合理负担满足农民的利益诉求、以群众路线提升农民的政治参与;内战时期主要是以土地改革进行利益导向的动员、以阶级划分进行身份导向的动员、以诉苦清算进行情感导向的动员。整个革命年代,中共乡村动员又呈现出超越不同阶段的延续性特征。无论抗战还是内战,中共乡村动员都以获取农民的参与性支持、认同性支持和物质性支持为基本目标;为实现此目标,又总是以利益之满足、身份之建构、情感之唤起作为基本的动员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革命 乡村动员 抗战 内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效率机制还是合法性机制:发达国家聘任制公务员改革的比较分析——兼论中国聘任制公务员范围的选择 被引量:7
7
作者 魏姝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4-124,共11页
中国公务员聘任制改革试点中一个比较有争议的问题是聘任制公务员的实施范围问题。各主要发达国家聘任制公务员的范围和规模也差异很大。运用组织行为学中两个相互竞争的理论流派——理性选择理论和制度学派,通过对各发达国家政府规模... 中国公务员聘任制改革试点中一个比较有争议的问题是聘任制公务员的实施范围问题。各主要发达国家聘任制公务员的范围和规模也差异很大。运用组织行为学中两个相互竞争的理论流派——理性选择理论和制度学派,通过对各发达国家政府规模、政治价值观等变量与其聘任制公务员范围大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各国在选择确定其聘任制公务员范围时更多地体现出了制度学派所主张的合法性机制而不是理性选择学派所主张的效率机制,即一个国家的主流政治价值观如果更多地体现出"亲市场"而不是"亲政府"的特点,那么其采用大范围型聘任制公务员的可能性越大。循着这种逻辑,中国的聘任制改革无疑应当选择小范围型的聘任制公务员作为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聘任制公务员 范围 改革 效率机制 合法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路自信与中国模式话语权 被引量:6
8
作者 沈伯平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8-103,共6页
目前,对于中国模式这一问题的探索,其话语权更多地掌握在外国学者手中。十八大报告提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为我们争夺中国模式话语权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不能因为中国渐进转型过程中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或者借口中国发... 目前,对于中国模式这一问题的探索,其话语权更多地掌握在外国学者手中。十八大报告提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为我们争夺中国模式话语权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不能因为中国渐进转型过程中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或者借口中国发展模式还未定型为由而不敢轻言"中国模式";同样,在"树未大已招风"的条件下,"中国威胁论"、"中国国际责任论"也不可能因为不提"中国模式"而自动趋于消失。国内学者应该增强学术研究的自觉和自信,勇于争夺中国模式的国际话语权,这既是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中国学者不可推卸的职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自信 中国模式 话语权 构建 发展与完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费收缴情况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8
9
作者 王建华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58-65,共8页
在民主革命时期,由于组织生存环境险恶,党的职业革命家没有收入来源以及组织大发展带来的整体素质下降等原因,党员多不能按时缴纳党费。为走出党费收缴的困境,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不懈探索,并逐步走出了形式主义的误区。总结党费收缴的经... 在民主革命时期,由于组织生存环境险恶,党的职业革命家没有收入来源以及组织大发展带来的整体素质下降等原因,党员多不能按时缴纳党费。为走出党费收缴的困境,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不懈探索,并逐步走出了形式主义的误区。总结党费收缴的经验教训,组织建设必须兼顾地区与个体的差异;透过党费收缴中的矛盾冲突可以看出,组织在改造个体的同时,个体也在塑造着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费 改造个体 塑造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察“公共行政”一词的产生和演变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康之 张桐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3-133,共11页
"公共行政"的概念有着产生和演变的历史。中世纪后期已经产生了朦胧的管理意识,这个时候,人们开始使用公共行政一词来指称那些面向公众的、公开的宗教仪式中的管理活动,也用来指学校等的管理。在近代早期,人们逐渐地把公共行... "公共行政"的概念有着产生和演变的历史。中世纪后期已经产生了朦胧的管理意识,这个时候,人们开始使用公共行政一词来指称那些面向公众的、公开的宗教仪式中的管理活动,也用来指学校等的管理。在近代早期,人们逐渐地把公共行政一词与政府的活动联系到了一起,往往使用公共行政一词去指称资产阶级革命后政府中的活动,以示与君主制条件下的政府活动之间的区别。再到后来,随着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分化,人们开始用公共行政一词将政府的管理活动与企业、社会组织中的管理活动区别开来。但是,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人们在使用公共行政一词时,并不把政治活动中的管理与行政管理相区别的,即使威尔逊提出了政治与行政的二分原则,也没有对公共行政一词作出严格的现代性界定。直到20世纪50年代,沃尔多等人才对公共行政作出了现代性界定。其实,公共行政一词所包含着的是走向服务行政的逻辑,对它的思考和讨论,必将提出否定近代所产生的这一行政模式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行政 政府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素的两大命题与20世纪初社会主义论战的再审视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明生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9-196,共8页
20世纪初,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来华访问,提出了事关中国前途的两大命题,引发了思想界关于中国发展道路的大论战。论战的双方虽然在观点上针锋相对,立论也均有片面性,但他们都是忧国忧民的民族先锋,都希望能为中国的富强找到一条合适的道... 20世纪初,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来华访问,提出了事关中国前途的两大命题,引发了思想界关于中国发展道路的大论战。论战的双方虽然在观点上针锋相对,立论也均有片面性,但他们都是忧国忧民的民族先锋,都希望能为中国的富强找到一条合适的道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论战中高调主张社会主义否定资本主义,其主张受到民族心理和情感、社会主义思想广泛传播后的舆论氛围、苏俄和共产国际为实施其东方战略的强力介入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思想论战 实业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亚洲超越“近代”?——一个批评性的回顾 被引量:4
12
作者 孙江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65-171,共7页
在讨论亚洲问题时,竹内好的"近代超克"(overcoming modernity)话语广受国际学界关注,论者试图从中挖掘出有助于解决后现代问题的思想性要素。本文在分析竹内好战争认识及其所依托的语境后指出,竹内好"近代超克"话... 在讨论亚洲问题时,竹内好的"近代超克"(overcoming modernity)话语广受国际学界关注,论者试图从中挖掘出有助于解决后现代问题的思想性要素。本文在分析竹内好战争认识及其所依托的语境后指出,竹内好"近代超克"话语具有反历史倾向,他之所以缠绵其中,乃是因为对战争责任归属表现出思想的暧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内好 近代超克 亚洲主义 战争认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阶级民主的工具效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选举动员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建华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47-153,共7页
苏维埃选举强调民主的阶级性。它通过有无选举权的划分,进行阶级鉴定;通过配合选举的查田运动,来纯洁阶级队伍。强化阶级选举的目的是完成革命的社会动员,在此,组织利益高于一切,个体即便出身贫苦阶级,一旦不遵从组织的要求,就成为阶级... 苏维埃选举强调民主的阶级性。它通过有无选举权的划分,进行阶级鉴定;通过配合选举的查田运动,来纯洁阶级队伍。强化阶级选举的目的是完成革命的社会动员,在此,组织利益高于一切,个体即便出身贫苦阶级,一旦不遵从组织的要求,就成为阶级异己分子,成为整肃的对象。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当个体政治身份的获得意味着基本权益的让渡时,这种选举式动员的工具效用必然是有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级民主 选举动员 工具效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移植的效用与制约:中国近代早期选举制度检讨 被引量:1
14
作者 熊秋良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23-228,共6页
选举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石,它为国家权力的过渡提供了和平途径,也为公众寻求影响公共政策途径和选择政府创造了条件。选举对于政治文明建设的积极意义,在近代中国同样得到了体现。但这种政治文化毕竟不是本土政治文明演进的结果,而... 选举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石,它为国家权力的过渡提供了和平途径,也为公众寻求影响公共政策途径和选择政府创造了条件。选举对于政治文明建设的积极意义,在近代中国同样得到了体现。但这种政治文化毕竟不是本土政治文明演进的结果,而是当时国内急遽移植西方政治制度的成果之一。在移植过程中,由于受到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政治系统的稳定性、军阀强权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近代选举制度的政治效用大打折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移植 本土情结 合法性 信任危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新构成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建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8,共4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实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体系。法治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新构成不是自发的,也不是主观追求的结果,而是社会主义理论发展与实践追求的历史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当下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实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体系。法治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新构成不是自发的,也不是主观追求的结果,而是社会主义理论发展与实践追求的历史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当下体现。法治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其他元素一样,不仅发挥着意识形态的种种功能,而且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核心价值 新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学界农业学大寨问题研究述论 被引量:2
16
作者 金文 张凤阳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14-121,共8页
农业学大寨是新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广泛最重要的政治运动之一,它跨越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个时代,折射出当代中国政治与经济的变迁。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美国学者,特别是中国研究领域的学者,对农业学大寨问题给予了持续性的关注。
关键词 农业学大寨 美国学者 20世纪70年代 述论 政治运动 中国历史 中国政治 中国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需具备九种意识
17
作者 王锁明 《学习与实践》 CSSCI 2011年第4期46-50,共5页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向全党明确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战略任务。从意识能动性的角度来看,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有必要确立和强化忧患意识、时代意识、实践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整体意识、阵地意识和大众意识。...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向全党明确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战略任务。从意识能动性的角度来看,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有必要确立和强化忧患意识、时代意识、实践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整体意识、阵地意识和大众意识。当然,"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时代化 思想意识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