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淮河流域东北部一次异常特大暴雨的数值模拟研究Ⅰ:结果检验和β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王亦平 陆维松 +1 位作者 潘益农 王元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7-176,共10页
在2000年12号台风(Prapiroon)影响期间,其外围对淮河流域东北部造成了一次罕见的特大暴雨,暴雨中心响水24h降水量达到800mm。文中所用的模式是俄克拉荷马大学风暴分析和预测中心研制的一个三维非静力可压缩数值区域预报模式ARPS(V5.2)... 在2000年12号台风(Prapiroon)影响期间,其外围对淮河流域东北部造成了一次罕见的特大暴雨,暴雨中心响水24h降水量达到800mm。文中所用的模式是俄克拉荷马大学风暴分析和预测中心研制的一个三维非静力可压缩数值区域预报模式ARPS(V5.2)。采用了3层单向嵌套网格,Domain1中心取为(27.5°N,117.5°E),格距45km,格点数为75×75;Do-main2中心取为(31.5°N,119.5°E),格距15km,格点数为140×140;Domain3中心取为(33.5°N,119.5°E),格距5km,格点数为180×180;垂直方向分为35层,垂直格距为625m。所利用的资料为:2000年8月29—31日每日4个时次(00、06、12、18时)1°×1°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713雷达资料、GMS-5红外云图、探空报、地面加密资料。物理过程选用简单冰相方案,Kain和Fritsch积云参数化方案。对逐时的卫星云图、713雷达图像进行数值反演,结合探空资料反演出暴雨中深对流系统的水汽三维分布情况,通过三维同化系统ADAS处理,同化初始场和侧边界条件,再用ARPS模式进行数值积分,从8月29日08时开始到31日08时结束,积分48h。并结合雷达资料、红外云图、探空报、地面加密资料等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ARPS较好地模拟了在台风移动的左前方、在高空槽与副高之间出现的中尺度强暴雨区,模拟降水区及暴雨中心位置与实况较为一致。利用模拟大气中的水物质模拟了雷达回波,与实际雷达回波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该过程中β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演变特征,4条对流带的交汇点在响水附近。并将模式模拟的T-lgp图与实际T-lgp图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该次暴雨过程的不稳定性。持续的高空风垂直切变为对流系统的发展提供动能,造成对流系统斜压发展,有利于降水集中在某一固定的地点。由于模拟结果与实况较为接近,因此可以利用模拟结果作为对该暴雨过程作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数值模拟 三维同化 雷达回波 T-logp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梅雨锋特大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不同尺度天气系统的影响作用 被引量:66
2
作者 廖捷 谈哲敏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71-789,共19页
2003年7月4~5日在江淮地区沿梅雨锋有一系列中尺度对流系统相继生成和强烈发展,导致了江淮地区特大暴雨的形成.该研究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这次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模拟结果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不同尺度天气系统相互作... 2003年7月4~5日在江淮地区沿梅雨锋有一系列中尺度对流系统相继生成和强烈发展,导致了江淮地区特大暴雨的形成.该研究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这次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模拟结果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不同尺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对这次特大暴雨过程的影响作用.在这次特大暴雨过程中,位于梅雨锋北侧的东北-西南走向深厚、稳定的短波槽系统与槽前从西南移来的低涡系统相配合,加强了位于梅雨锋北侧的反气旋性扰动发展,从而导致梅雨锋北侧反气旋性涡旋的形成.该类反气旋性涡旋形成对江淮切变线的加强与维持起重要作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潜热释放首先导致梅雨锋低层切变线上的中尺度对流性涡旋(MCV)的形成,而中尺度对流性涡旋的形成进一步加强了切变线上的低层辐合,中尺度对流性涡旋消亡后,在切变线上形成低涡.梅雨锋附近主要存在4种不同垂直环流,它在降水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结构、配置与动力学作用.其中跨锋面、高层非地转两支垂直环流对锋区的对流扰动发展和暴雨形成最为重要,而降水发展可以调整锋区垂直环流的结构、配置,随降水的减弱,梅雨锋区的不同垂直环流系统又重新恢复到先前结构.梅雨锋上不同尺度、高度的天气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通过这些垂直环流系统调整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锋 特大暴雨 数值模拟 中尺度对流系统 天气系统 反气旋性涡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高影响天气系统之西南热低压研究Ⅰ--统计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熊方 王元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91-398,共8页
利用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把我国西南地区春季出现的热低压分为本地生成型热低压和北方移入型热低压两种类型,定义了热低压的位置指数和强度指数,并以此讨论两种类型热低压的时空分布特征,对西南热低压进行定量描述以及研... 利用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把我国西南地区春季出现的热低压分为本地生成型热低压和北方移入型热低压两种类型,定义了热低压的位置指数和强度指数,并以此讨论两种类型热低压的时空分布特征,对西南热低压进行定量描述以及研究其形成规律和机理,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研究结果表明:西南地区热低压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较少移动;春季我国西南地区近1/4时间受热低压影响,4月份热低压出现频率最高,而5月份的热低压最强,热低压存在明显的日变化且其强度有逐年增强的趋势。热低压主要形成于地形鞍型场附近,是导致我国西南地区春季高温天气和贵州春季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有70%的热低压天气过程会带来35℃以上的高温天气,在贵州分别有69%、50%的热低压在填塞过程中会产生大雨、暴雨以上的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影响天气 热低压 热低压指数 高温天气 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夏季热带海区大气运动的平衡关系
4
作者 王文兰 王元 伍荣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1-46,共6页
利用1998~2003年6~8月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1.0°×1.0°经纬度网格),以对流层中部500hPa高度层为重点,利用北半球夏季(6~8月)低纬度(0°~30°N)太平洋地区(160°E-120°W)各物理量(... 利用1998~2003年6~8月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1.0°×1.0°经纬度网格),以对流层中部500hPa高度层为重点,利用北半球夏季(6~8月)低纬度(0°~30°N)太平洋地区(160°E-120°W)各物理量(水平速度u,v,P-坐标垂直速度ω等)计算了水平运动方程中各分量的大小,通过比较对热带大尺度运动方程进行了简化,并给出了相应的简化方程,认为纬向风在除了赤道这一奇异带以外都是满足地转平衡的,而经向风则在离开赤道30°以外达到地转.由于热带太平洋地区是台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因此弄清此地区的大气运动基本平衡关系有助于台风形成机制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 水平运动方程 纬向半地转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TC高频源地与GMS-SST暖水区及ITCZ的匹配关系 被引量:13
5
作者 何丽萍 王元 马辛宇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40-447,共8页
利用GMS高精度遥感海表温度(SST)反演资料、外逸长波辐射(OLR)反演资料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源地及频数数据,分析了GMS-SST、赤道辐合带(ITCZ)、TC源地及频数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发现:TC源地、发生频数以及强度的时空分布和变化均... 利用GMS高精度遥感海表温度(SST)反演资料、外逸长波辐射(OLR)反演资料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源地及频数数据,分析了GMS-SST、赤道辐合带(ITCZ)、TC源地及频数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发现:TC源地、发生频数以及强度的时空分布和变化均具有趋暖性。GMS-SST大于等于28℃的阈值条件为西北太平洋TC发生和维持的必要条件。并且存在10°N高频收缩轴,其与由GMS-SST大于等于28℃所定义的西北太平洋暖水区,GMS-OLR小于等于240 W.m-2定义的ITCZ的时空分布及变化有很好的相关性,即存在TC高频源地—GMS-SST暖水区—ITCZ三者间的匹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热带气旋 卫星遥感 海表温度 赤道辐合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高影响天气事件--延边2.13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路屹雄 王元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58-272,共15页
2006年2月13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等6个市县发生大面积居民一氧化碳中毒事件,但事件的气象成因一直存在着争论.本文从"高影响天气"的角度出发,即从天气条件和人类活动互耦的观点,侧重研究天气条件和人类活动互耦... 2006年2月13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等6个市县发生大面积居民一氧化碳中毒事件,但事件的气象成因一直存在着争论.本文从"高影响天气"的角度出发,即从天气条件和人类活动互耦的观点,侧重研究天气条件和人类活动互耦的契合点所在,即烟囱抽吸变化,以及导致此次事件的烟囱抽吸变化的特定天气学背景、一氧化碳的化学反应过程和烟囱抽吸失效的流体力学机理.结果表明,延边大面积一氧化碳中毒期间,850 hPa先后出现偏西暖平流和西南暖湿平流,空气大幅度增温增湿及低风速使烟囱抽力大为减弱,甚至发生烟气倒灌;一氧化碳生成和维持的化学过程分析表明,在大幅度增温增湿条件下,一氧化碳易于生成和维持,使得室内浓度越积越高,最终造成大面积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量纲分析的方法得出了一氧化碳中毒气象预警的预报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影响天气 一氧化碳中毒 增温增湿 烟囱抽吸 气象预警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言 台风研究中的一些科学问题 被引量:26
7
作者 伍荣生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67-571,共5页
关键词 科学问题 台风 直接经济损失 特大暴雨 强热带风暴 天气系统 热带气旋 财产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糙度和稳定度对绿洲生态系统能量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郭亚娜 潘益农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820-827,共8页
研究了粗糙度和稳定度等对绿洲生态系统能量平衡的影响.地表粗糙度和大气稳定度是控制地气间能量交换的重要因子,研究表明,绿洲中植被的温度不仅受反照率、空气温度影响而且受大气稳定性和地表粗糙度的影响,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大... 研究了粗糙度和稳定度等对绿洲生态系统能量平衡的影响.地表粗糙度和大气稳定度是控制地气间能量交换的重要因子,研究表明,绿洲中植被的温度不仅受反照率、空气温度影响而且受大气稳定性和地表粗糙度的影响,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大气稳定度越高(低),植被的温度越高(低),地表粗糙度越小(大)植被的温度也越高(低).研究还发现,绿洲中总的蒸散量的多平衡态特征只有在稳定度低的时候出现.在相同的气候条件下,低矮的植被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更容易发展起来.另外研究了层结不稳定和层结稳定的情况下绿洲生态系统能量交换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生态系统 能量平衡 粗糙度 稳定度 多平衡态形式 能量交换 植被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地理、地形因子对降水分布影响的估算和分析 被引量:62
9
作者 舒守娟 王元 熊安元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703-1712,共10页
不同与以往基于最小二乘的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本文首次尝试将新型的第二代回归分析方法——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应用到中国区域的降水建模中.利用区域内394个气象观测站建站到2000年45年(及以上)的降水资料,建立了一个简单的年、季降... 不同与以往基于最小二乘的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本文首次尝试将新型的第二代回归分析方法——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应用到中国区域的降水建模中.利用区域内394个气象观测站建站到2000年45年(及以上)的降水资料,建立了一个简单的年、季降水量和地理、地形因子(包括纬度、经度、地形高程、坡度、坡向和遮蔽度)的关系模型,估算了区域降水量中地理、地形的影响部分,并分析了这种影响的特征.结果表明,用此方法建立的模型能够解释70%以上的因变量的变异,相关系数基本都在0.84以上,经交叉有效性检验,模型的回归效果较显著.分析表明,在多元线性回归不适用的情况下,本文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简单模型能够比较准确地定性、定量地再现实际降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空间分布 地形因子 地理因子 偏最小二乘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雷暴冷出流中新生强脉冲风暴的分析 被引量:25
10
作者 陶岚 戴建华 +2 位作者 陈雷 王强 顾宇丹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9-35,I0004,共8页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SAFIR3000总闪电定位资料、加密探空资料和自动气象站资料,对2007年8月3日造成上海嘉定F1国际赛车场6号弯D2-D5号4个临时看台被吹翻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坡度较大的低压槽...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SAFIR3000总闪电定位资料、加密探空资料和自动气象站资料,对2007年8月3日造成上海嘉定F1国际赛车场6号弯D2-D5号4个临时看台被吹翻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坡度较大的低压槽、较高的对流不稳定能量和较弱的垂直风切变条件下,地面风场辐合、海陆风锋和雷暴冷出流等的相互作用,导致了上海地区出现了多个强局地脉冲雷暴;F1国际赛车场致灾脉冲雷暴发生在前期雷暴的冷出流中,冷出流锋区与原边界层辐合线的碰撞是其触发的动力机制,较高的不稳定能量、充足的水汽和中低空的辐合上升导致该风暴强烈发展,造成了F1赛车场出现了13级大风和短时强降水;雷暴过程的总闪电活动分析表明:闪电活动的突然增强预示了该雷暴的爆发并开始进入减弱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辐合线 海陆风锋 脉冲风暴 出流边界 总闪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高原地形扰动对其降水分布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1
11
作者 舒守娟 王元 李艳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85-591,共7页
利用离散谱空间变换中谱能不变性约束下的谱分析方法和引进相对地形高程(地形扰动)概念,研究了西藏高原地形强迫对该区降水分布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在相对最大降水高度之下,所谓地形-降水分布剖面一致性(即降水分布曲线相似于地形起... 利用离散谱空间变换中谱能不变性约束下的谱分析方法和引进相对地形高程(地形扰动)概念,研究了西藏高原地形强迫对该区降水分布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在相对最大降水高度之下,所谓地形-降水分布剖面一致性(即降水分布曲线相似于地形起伏曲线,雨峰雨谷和山峰山谷基本一一对应)的经典结论在西藏高原不能完全满足。频谱空间中的地形-降水锁相关系能够更本质地反映出地形性降水分布的物理特征。揭示出,两种不同的地形-降水锁相关系即分别对应西藏高原的两种地形-降水分布形态,即雨峰雨谷和山峰山谷基本一一对应的共振分布型;降水随地形增高或增或减的漂移分布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高原 地形-降水分布 地形扰动谱 地形-降水锁相 相对地形高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登陆中国初、终热带气旋的变化 被引量:21
12
作者 任福民 王小玲 +1 位作者 董文杰 白莉娜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7年第4期224-228,共5页
对1951-2005年登陆中国的初、终热带气旋①的季节变化、地理分布及年代际变化等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初旋发生在4-8月,以6月份频次最多;终旋在8-12月出现,以9月份频次最多。初、终旋在广东、海南和台湾等地登陆最为频繁,尤其以海南... 对1951-2005年登陆中国的初、终热带气旋①的季节变化、地理分布及年代际变化等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初旋发生在4-8月,以6月份频次最多;终旋在8-12月出现,以9月份频次最多。初、终旋在广东、海南和台湾等地登陆最为频繁,尤其以海南岛东南部最为突出。初旋日期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和偏晚的长期趋势,终旋日期也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但无显著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热带气旋 终热带气旋 中国 季节变化 地理分布 年代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kman边界层动力学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22
13
作者 谈哲敏 方娟 伍荣生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43-555,共13页
大气边界层及其与自由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特征,而这些特征是经典Ekman理论所不能描述的,因此,发展中等复杂程度(介于完全模式与经典Ekman模型之间)的大气边界层动力学模式,简称中间模式,对人们从理论上认识大气边界层... 大气边界层及其与自由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特征,而这些特征是经典Ekman理论所不能描述的,因此,发展中等复杂程度(介于完全模式与经典Ekman模型之间)的大气边界层动力学模式,简称中间模式,对人们从理论上认识大气边界层动力学过程的非线性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几个中间边界层模型:地转动量近似边界层模型、Ekman动量近似边界层模型以及弱非线性边界层模型进行了总结和分析,阐述了Ekman层主要动力学特征。通过分析上述各模型的理论框架,揭示了各模型的物理意义及其在描述Ekman边界层基本动力特征上的优点和局限性,并指出尽管在细节定量描述上有差异,但各中间模型对Ekman层动力学特征的定性描述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对于这些Ekman边界层近似理论模型的进一步应用问题,主要回顾和总结了利用上述模型探讨地形边界层结构、大气锋生过程、低层锋面结构和环流以及边界层日变化、低空急流形成等动力学问题的研究,并对这些研究所揭示的Ekman层动力学特征及其对自由大气低层运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Ekman边界层近似模型可以较好地揭示大气边界层动力学特征,在大气边界层动力学及其与自由大气相互作用的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另外,还对目前Ekman边界层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些分析,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边界层 Ekman边界层动力学 大气动力学 数值模拟 地转动量 惯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地层风能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43
14
作者 李艳 王元 汤剑平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80-291,共12页
近地层风能蕴量是随着大气背景的变化而变化的特殊物理量,研究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近地层风能资源的气候变化与分布特征,对我国风能产业的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选取全国186个地面站在1960-1999年共40年的常规风速观测资... 近地层风能蕴量是随着大气背景的变化而变化的特殊物理量,研究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近地层风能资源的气候变化与分布特征,对我国风能产业的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选取全国186个地面站在1960-1999年共40年的常规风速观测资料,采用了分段线性拟合、变化速率计算等方法,对研究区域内年平均风速进行了趋势分析,又通过对逐年的平均风能密度做REOF分解,提取了具有不同风能变化型态的7个显著区域,探讨了风能资源的时空气候变化特征.研究结果发现:中国逐年平均风速呈现“冬春大、夏秋小”型,40年来各季和全年的年平均风速、风能密度均是显著减弱的,在70年代中前期之后出现显著的持续下降趋势;北方区、东北区、东部沿海区的风能资源相对最为丰富,变化幅度也最大,中部区风能资源最为贫乏,变化幅度最小.风能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趋势与影响我国的冬、夏季风系统的气候变化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能 气候变化 时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气旋研究和业务预报进展--第九届世界气象组织热带气旋国际研讨会(IWTC-9)综述 被引量:17
15
作者 端义宏 方娟 +6 位作者 程正泉 徐晶 李青青 占瑞芬 钱传海 陈静 任福民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37-550,共14页
2018年12月3-7日在美国夏威夷召开的第九届世界气象组织热带气旋国际研讨会对国际热带气旋研究和预报预警业务的近期进展进行了充分回顾,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系统研讨。过去4年(2015-2018年),在热带波动和对流对热带气旋生成的影... 2018年12月3-7日在美国夏威夷召开的第九届世界气象组织热带气旋国际研讨会对国际热带气旋研究和预报预警业务的近期进展进行了充分回顾,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系统研讨。过去4年(2015-2018年),在热带波动和对流对热带气旋生成的影响、复杂环境影响热带气旋路径转向的机理、对流和风垂直切变对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作用机制、双眼墙形成和替换机理、热带气旋变性过程对环境条件的响应、热带气旋气候变化特征、热带气旋多平台观测技术等诸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同时,在热带气旋生成概率预报、全球模式中热带气旋强度预报改进、热带气旋活动次季节业务预测技术发展以及热带气旋预报不确定性理论等方面也取得积极进展。在综述此次会议的相关议题后,简要讨论中国热带气旋研究和业务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研究进展 预报预警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理和地形影响下我国区域的气温空间分布 被引量:16
16
作者 舒守娟 王元 储惠芸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34-342,共9页
不同于以往基于最小二乘的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本文将新型的第二代回归分析方法-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应用到中国区域气温空间分布的建模中.利用区域内394个气象观测站建站到2000年45年(及以上)的逐日气温资料,建立了一个简洁的年、季... 不同于以往基于最小二乘的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本文将新型的第二代回归分析方法-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应用到中国区域气温空间分布的建模中.利用区域内394个气象观测站建站到2000年45年(及以上)的逐日气温资料,建立了一个简洁的年、季平均气温和地理、地形因子(包括纬度、经度、地形高程、坡度、坡向和遮蔽度)的关系模型,估算了区域地理、地形影响下气温的空间分布,并分析了这种影响的特征.结果表明,此模型具有88%的平均拟合能力,平均相关系数达到0.94,经交叉有效性检验,模型的回归效果较显著.分析表明,在多元线性回归不适用的情况下,本文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简单模型能够准确地再现我国实际气温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空间分布 地形因子 地理因子 偏最小二乘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热带气旋降水量的气候诊断 被引量:9
17
作者 余锦华 荣艳淑 曹丽青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13-517,共5页
利用1950~2002年热带气旋降水量资料,对华北地区由热带气旋引起的降水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地区热带气旋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平均山东半岛东部最大,向西具有减少的趋势,这种趋势与热带气旋降水频数相一致,地形的影响使降水... 利用1950~2002年热带气旋降水量资料,对华北地区由热带气旋引起的降水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地区热带气旋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平均山东半岛东部最大,向西具有减少的趋势,这种趋势与热带气旋降水频数相一致,地形的影响使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复杂化.对于热带气旋过程降水量的大小,地形的影响更为重要,从河北东部经西部到河南南部沿着燕山南麓和太行山东麓分布着大的过程降水中心,此外,受热带气旋影响的最西站点随年代向东偏移.热带气旋降水量季节变化表现为8月最大,10月最小;年际变化明显,具有显著的2~3年振荡周期;年代际变化表现为20世纪50,60和70年代相差很小,80年代后具有明显减少的趋势.各区域热带气旋降水量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显示,华北西部的山西和北部的内蒙减少的趋势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降水 华北地区 空间分布 时间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流域东北部一次异常特大暴雨的数值模拟研究Ⅱ:不稳定条件及其增强和维持机制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亦平 陆维松 +1 位作者 潘益农 王元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7-189,共13页
利用"淮河流域东北部一次异常特大暴雨的数值模拟研究Ⅰ"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几种不稳定对流涡度矢量(CVV)与中尺度深湿对流系统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不稳定条件的增强和维持机制,结果表明:(1)中低层对流不稳定是深湿对流系... 利用"淮河流域东北部一次异常特大暴雨的数值模拟研究Ⅰ"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几种不稳定对流涡度矢量(CVV)与中尺度深湿对流系统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不稳定条件的增强和维持机制,结果表明:(1)中低层对流不稳定是深湿对流系统发生的先决条件,由于低层存在辐合,使得周围湿空气向暴雨区集中,对流单体在暴雨区汇聚,且发生合并增强,台风左前方向暴雨区输送对流不稳定能量等,是使得暴雨区对流不稳定重新建立和加强的重要机制。(2)深湿对流系统的中低层不仅有对流不稳定,而且还有斜压不稳定、条件对称不稳定,而中高层必须有湿斜压不稳定和条件对称不稳定。深湿对流系统中高层西(北)侧为负MPV2柱,东(南)侧为正MPV2柱;(3)深湿对流系统中惯性不稳定柱与惯性稳定柱相间分布,西(南)侧为负CVV柱,东(北)侧为正CVV柱,负CVV柱对深湿对流起激发作用;(4)惯性不稳定、湿倾斜不稳定和条件不稳定产生强的倾斜式对流,而强的倾斜式上升运动加强了深对流系统北侧高层的南风分量,因深对流系统南侧低层出现补偿性下沉气流,因而低层南风加强,高低空急流中心的加强会进一步加强对流的发展,使得惯性不稳定、湿倾斜不稳定及条件不稳定增强和维持,这是一个正反馈过程。(5)在暴雨中心以东维持一顺切变环流,同时暴雨中心的浅对流单体吸收来自南方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中尺度辐合线与β中尺度涡旋对对流单体起组织和增强作用,对流系统中辐合、辐散柱相间分布,强散度柱与强涡柱互伴互耦,都有利于形成中尺度深湿对流系统,使不稳定向纵深方向发展,从而使得不稳定得到增强和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深湿对流系统 不稳定 对流涡度矢量 增强维持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弱热带气旋附近的倾斜涡度发展 被引量:14
19
作者 王瀛 王元 +1 位作者 张立祥 郜凌云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7-52,共6页
使用WRF有限区域模式对2002年第5号台风(Rammasun)减弱后在长白山脉诱生新涡旋产生复合系统的过程进行了60h的模拟。通过对模拟结果的倾斜涡度发展分析,揭示了当减弱的热带气旋移近较高大山脉时,通过与环境场的相互作用可以使空气产生... 使用WRF有限区域模式对2002年第5号台风(Rammasun)减弱后在长白山脉诱生新涡旋产生复合系统的过程进行了60h的模拟。通过对模拟结果的倾斜涡度发展分析,揭示了当减弱的热带气旋移近较高大山脉时,通过与环境场的相互作用可以使空气产生沿倾斜等熵面的下滑运动。在此基础上,热带气旋减弱引起的风的垂直切变的改变可以引起垂直涡度的发展从而诱生新的涡旋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弱热带气旋 山脉 倾斜涡度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岛屿型复杂地形地貌条件下有效风能分布的甚高分辨率数值模拟 被引量:15
20
作者 李艳 王元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63-669,共7页
利用MM5作为风能模拟模式,以地形复杂、气候背景特殊的海陵岛地区为研究区域,采用甚高分辨率(水平分辨率200m,最高垂直分辨率是10m)的模式设计,模拟了秋季海陵岛地区的风资源分布。研究表明,中尺度数值模式MM5的甚高分辨率的模式设计可... 利用MM5作为风能模拟模式,以地形复杂、气候背景特殊的海陵岛地区为研究区域,采用甚高分辨率(水平分辨率200m,最高垂直分辨率是10m)的模式设计,模拟了秋季海陵岛地区的风资源分布。研究表明,中尺度数值模式MM5的甚高分辨率的模式设计可以作为复杂海岛地形风资源评估的有效手段;海陵岛地区有效风能密度的大值区多数位于150~200W·m^(-2)之间,这说明我国沿海地区复杂地形地貌条件下潜在的风能资源完全可以开发利用,并需要更加深入而客观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能 甚高分辨率 数值模拟 岛屿地形地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