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次梅雨锋特大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不同尺度天气系统的影响作用 被引量:66
1
作者 廖捷 谈哲敏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71-789,共19页
2003年7月4~5日在江淮地区沿梅雨锋有一系列中尺度对流系统相继生成和强烈发展,导致了江淮地区特大暴雨的形成.该研究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这次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模拟结果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不同尺度天气系统相互作... 2003年7月4~5日在江淮地区沿梅雨锋有一系列中尺度对流系统相继生成和强烈发展,导致了江淮地区特大暴雨的形成.该研究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这次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模拟结果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不同尺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对这次特大暴雨过程的影响作用.在这次特大暴雨过程中,位于梅雨锋北侧的东北-西南走向深厚、稳定的短波槽系统与槽前从西南移来的低涡系统相配合,加强了位于梅雨锋北侧的反气旋性扰动发展,从而导致梅雨锋北侧反气旋性涡旋的形成.该类反气旋性涡旋形成对江淮切变线的加强与维持起重要作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潜热释放首先导致梅雨锋低层切变线上的中尺度对流性涡旋(MCV)的形成,而中尺度对流性涡旋的形成进一步加强了切变线上的低层辐合,中尺度对流性涡旋消亡后,在切变线上形成低涡.梅雨锋附近主要存在4种不同垂直环流,它在降水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结构、配置与动力学作用.其中跨锋面、高层非地转两支垂直环流对锋区的对流扰动发展和暴雨形成最为重要,而降水发展可以调整锋区垂直环流的结构、配置,随降水的减弱,梅雨锋区的不同垂直环流系统又重新恢复到先前结构.梅雨锋上不同尺度、高度的天气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通过这些垂直环流系统调整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锋 特大暴雨 数值模拟 中尺度对流系统 天气系统 反气旋性涡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年6月23日沿淮强对流天气中尺度辐合特征模拟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吴丹娃 潘益农 +1 位作者 吴林林 严小静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72-680,共9页
利用常规地面、高空气象观测资料、安徽和江苏两省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6月23日江苏、安徽两省沿淮(简称沿淮)地区发生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天气形势分析,并结合卫星、多普勒雷达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且运用... 利用常规地面、高空气象观测资料、安徽和江苏两省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6月23日江苏、安徽两省沿淮(简称沿淮)地区发生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天气形势分析,并结合卫星、多普勒雷达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且运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本次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鞍型场中激发的对流单体东移使得强对流天气能够增强和维持;(2)北方高空冷空气的下沉造成沿淮地区的雷雨大风;(3)本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中的对流单体来源路径有3条:一是西南地区鞍型场激发的对流单体沿高空西南气流向东北方向输送到沿淮地区,二是源于南海产生于副高边缘的对流单体沿偏南气流向北输送到沿淮地区,三是西北方向高空槽前产生的对流单体沿西北气流向沿淮地区集中;(4)中低层切变线和地面辐合线对强对流系统起组织和加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 数值模拟 鞍型场 中尺度分析 中尺度辐合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静力地形重力波参数化方案对气候模式大气环流模拟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张蓉蓉 季玉枝 +2 位作者 徐昕 路屹雄 王元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277-3289,共13页
本文通过在中国气象局BCC-AGCM3-MR(middle-atmosphere version of Beijing Climate Center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version 3)数值模式中引入非静力地形重力波参数化方案,研究非静力效应对次网格地形重力波垂直动量传... 本文通过在中国气象局BCC-AGCM3-MR(middle-atmosphere version of Beijing Climate Center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version 3)数值模式中引入非静力地形重力波参数化方案,研究非静力效应对次网格地形重力波垂直动量传输及大气环流的影响.本研究开展了两组次网格地形重力波参数化方案试验,分别采用原有的静力地形重力波参数化方案以及考虑非静力效应的新方案.结果表明,在南半球冬季,新方案相比原方案在南极地区将更多的地形重力波动量通量上传至平流层高层,产生更强的地形重力波拖曳.地形重力波拖曳经向梯度的增强导致更强的绝热下沉增温,从而减弱南极极涡的冷偏差和西风偏差.此外,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行星Rossby波上传也增强,同样有利于极涡西风偏差的减少.在两者共同作用下,有效缓解了模式中的南极极涡破碎延迟问题.在北半球冬季,新方案对大尺度环流的整体影响并不显著,但是能够显著改善青藏高原复杂地形区的东风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 重力波参数化 极涡 青藏高原 数值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18.8”季风槽极端降水事件对流尺度集合预报分析
4
作者 陈训来 朱科锋 +4 位作者 王德立 陈元昭 王蕊 杨楠 张华龙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2,共12页
受季风槽影响,2018年8月30—31日华南地区出现一次极端暴雨过程,单日站点累计降水量达1056.7 mm,刷新了广东有历史纪录以来新的极值。对于此次极端降水事件,常用的业务模式包括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全球模式(ECMWF)、日本气象厅谱模式(J... 受季风槽影响,2018年8月30—31日华南地区出现一次极端暴雨过程,单日站点累计降水量达1056.7 mm,刷新了广东有历史纪录以来新的极值。对于此次极端降水事件,常用的业务模式包括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全球模式(ECMWF)、日本气象厅谱模式(JMA)和中国气象局广东快速更新同化数值预报系统(CMA-GD),都低估了降水强度。利用深圳市气象局业务对流尺度集合预报系统分析了此次特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对流尺度集合预报系统对本次特大暴雨过程具有比较好的预报能力,概率匹配平均最大雨量达348.7 mm·(24 h)^(-1),集合平均的强降水中心和观测基本一致,观测极值附近区域发生大暴雨(≥150 mm)概率最大值达到80%。选取了较“好”和较“差”集合成员预报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较“好”成员预报的强降水中心位置和观测基本一致,而较“差”成员预报的降水中心位置则偏向福建地区。较“好”成员预报出莲花山南侧地面中尺度辐合线较长时间的维持和缓慢移动,导致强降水雨团在莲花山脉附近不断地触发和维持,同时地形的阻挡作用使得对流系统在地形附近区域持续维持,造成了罕见的特大暴雨;而较“差”成员辐合区位于莲花山以北,对流形成后向东、向北移动,最终导致强降水预报位置偏向福建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槽 极端降水 集合预报 地面辐合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小流域暴雨洪水响应本构关系 被引量:2
5
作者 魏翼飞 崔彦萍 +2 位作者 周昂 王强 杨龙 《水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5-165,共11页
降雨时空特征对洪水响应具有重要影响,为了探究城市化小流域暴雨洪水响应规律,在南京市九乡河流域建立分布式水文模型GSSHA,通过随机暴雨移置生成多场次降雨过程,模拟不同下垫面情景下洪水响应过程;利用可解释机器学习方法识别致洪暴雨... 降雨时空特征对洪水响应具有重要影响,为了探究城市化小流域暴雨洪水响应规律,在南京市九乡河流域建立分布式水文模型GSSHA,通过随机暴雨移置生成多场次降雨过程,模拟不同下垫面情景下洪水响应过程;利用可解释机器学习方法识别致洪暴雨关键特征因子,以此为基础构建流域尺度暴雨洪水响应本构关系模型。研究表明:GSSHA模型能准确模拟九乡河流域的产汇流过程;暴雨时空特征是控制流域洪水响应的关键因素,城市扩张减弱了洪水响应对暴雨时空结构特征的敏感程度;本构关系模型为城市小流域暴雨洪水响应规律提供了数学表达,对洪峰量级预测的平均相对误差约为0.154,预测精度高,可为城市洪涝高效预警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SSHA水文模型 随机暴雨移置 降雨时空特征 暴雨洪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风能资源评价分析的动力降尺度研究 被引量:23
6
作者 李艳 汤剑平 +2 位作者 王元 江志红 储惠芸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2-200,共9页
不同于以往的统计风能评估方法,本研究将动力降尺度方法应用到江苏省的风能评价分析中。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与江苏省65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71~2000年的观测资料,建立了动力降尺度区域气候模式MM5V3的初始场和边界条件,用较高分辨率... 不同于以往的统计风能评估方法,本研究将动力降尺度方法应用到江苏省的风能评价分析中。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与江苏省65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71~2000年的观测资料,建立了动力降尺度区域气候模式MM5V3的初始场和边界条件,用较高分辨率(水平分辨率为5km)评估了江苏省60m高度的风能分布,分析了动力降尺度方法在区域风能资源评估中的有效应用。结果表明,江苏省风能资源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递减,以西连岛为代表的东部沿海风能资源最丰富,其次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太湖、洪泽湖及高邮湖地区的风能资源也比较丰富,徐州市与南京市的风能资源最贫乏。分析表明,动力降尺度方法能够用较高分辨率模拟局地环流和地面风的主要分布特征,可以作为区域风能资源评价分析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降尺度 风能评价 区域气候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流域东北部一次异常特大暴雨的数值模拟研究Ⅰ:结果检验和β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7
作者 王亦平 陆维松 +1 位作者 潘益农 王元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7-176,共10页
在2000年12号台风(Prapiroon)影响期间,其外围对淮河流域东北部造成了一次罕见的特大暴雨,暴雨中心响水24h降水量达到800mm。文中所用的模式是俄克拉荷马大学风暴分析和预测中心研制的一个三维非静力可压缩数值区域预报模式ARPS(V5.2)... 在2000年12号台风(Prapiroon)影响期间,其外围对淮河流域东北部造成了一次罕见的特大暴雨,暴雨中心响水24h降水量达到800mm。文中所用的模式是俄克拉荷马大学风暴分析和预测中心研制的一个三维非静力可压缩数值区域预报模式ARPS(V5.2)。采用了3层单向嵌套网格,Domain1中心取为(27.5°N,117.5°E),格距45km,格点数为75×75;Do-main2中心取为(31.5°N,119.5°E),格距15km,格点数为140×140;Domain3中心取为(33.5°N,119.5°E),格距5km,格点数为180×180;垂直方向分为35层,垂直格距为625m。所利用的资料为:2000年8月29—31日每日4个时次(00、06、12、18时)1°×1°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713雷达资料、GMS-5红外云图、探空报、地面加密资料。物理过程选用简单冰相方案,Kain和Fritsch积云参数化方案。对逐时的卫星云图、713雷达图像进行数值反演,结合探空资料反演出暴雨中深对流系统的水汽三维分布情况,通过三维同化系统ADAS处理,同化初始场和侧边界条件,再用ARPS模式进行数值积分,从8月29日08时开始到31日08时结束,积分48h。并结合雷达资料、红外云图、探空报、地面加密资料等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ARPS较好地模拟了在台风移动的左前方、在高空槽与副高之间出现的中尺度强暴雨区,模拟降水区及暴雨中心位置与实况较为一致。利用模拟大气中的水物质模拟了雷达回波,与实际雷达回波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该过程中β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演变特征,4条对流带的交汇点在响水附近。并将模式模拟的T-lgp图与实际T-lgp图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该次暴雨过程的不稳定性。持续的高空风垂直切变为对流系统的发展提供动能,造成对流系统斜压发展,有利于降水集中在某一固定的地点。由于模拟结果与实况较为接近,因此可以利用模拟结果作为对该暴雨过程作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数值模拟 三维同化 雷达回波 T-logp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地区城市下垫面特征对雷暴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2
8
作者 徐蓉 苗峻峰 谈哲敏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35-1246,共12页
本文选取2011年7月23日发生在南京的一次雷暴个例,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耦合Noah/UCM,并采用NCEP FNL 1°×1°每日4次的全球分析场资料作为初始场及南京自动站观测数据等,对南... 本文选取2011年7月23日发生在南京的一次雷暴个例,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耦合Noah/UCM,并采用NCEP FNL 1°×1°每日4次的全球分析场资料作为初始场及南京自动站观测数据等,对南京地区城市下垫面特征对雷暴过程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模拟的雷暴发生发展过程与该地区城市下垫面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雷暴发生前期,南京地区热岛效应明显。其次,城市上空的感热通量较高,结合城郊下垫面热力差异造成的城市热岛环流,加强了城区的辐合上升,为雷暴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抬升作用。城市下垫面扩张,使其上空边界层高度相应提升,垂直混合高度增加,有助于对流云的发展。此外,城市下垫面加强了大气低层的扰动位温,为雷暴提供了不稳定的层结条件。最后,城市地表较大的粗糙度使雷暴降水在城区低层的迎风面一侧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下垫面 雷暴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龙卷过程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和闪电定位资料分析 被引量:26
9
作者 姚叶青 魏鸣 +1 位作者 王成刚 李劲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87-594,共8页
利用WSR-98D多普勒天气雷达和闪电定位资料分析了2003年7月8日发生在安徽省无为县境内的一次龙卷过程。此次龙卷产生于低空急流左侧,动力、热力条件均为较有利的大尺度环境,多普勒雷达回波分析发现,龙卷起源于中高层向低层发展的中-γ... 利用WSR-98D多普勒天气雷达和闪电定位资料分析了2003年7月8日发生在安徽省无为县境内的一次龙卷过程。此次龙卷产生于低空急流左侧,动力、热力条件均为较有利的大尺度环境,多普勒雷达回波分析发现,龙卷起源于中高层向低层发展的中-γ尺度气旋中。闪电定位资料分析表明,龙卷发生前10min闪电活动开始频繁,龙卷出现后负地闪明显加大,且龙卷闪电存在于雷暴的发展后期、成熟和消亡阶段。此次龙卷的一些基本特征与通常结论有所不同,(1)雷达反射率因子小于通常结论;(2)龙卷风暴发展高度不是很高,回波顶高仅6~9km,类似于普通雷暴;(3)闪电活动中以负地闪为主,正地闪较少,并未出现正地闪一度占主导地位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天气雷达 闪电定位 龙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式湿物理过程的组合对一次南京大暴雨降水模拟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周祖刚 谈哲敏 +1 位作者 张熠 姜勇强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81-492,共12页
以第五代中尺度模式(MM5)为基础,本文对一次南京大暴雨个例进行了三组数值模拟试验,研究了模式湿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的组合对梅雨暴雨降水预报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模式的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的选用对南京大暴雨的预报至关重要,积云对流... 以第五代中尺度模式(MM5)为基础,本文对一次南京大暴雨个例进行了三组数值模拟试验,研究了模式湿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的组合对梅雨暴雨降水预报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模式的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的选用对南京大暴雨的预报至关重要,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的选用比边界层参数化对暴雨数值预报的影响大;对20km模式分辨率而言,采用单一的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时,Betts-Miller方案占显著优势;模式粗、细网格采用不同的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进行组合,可以改进模式降水预报,对于60km/20km的二重嵌套网格来说,Anthens-Kuo and Betts-Miller或者Kain-Fritsch and Betts-Miller组合具有一定的优势.在此基础上,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与不同微物理过程组合可以进一步改进梅雨锋暴雨的预报,不同组合方案预报降水的中心位置和强度各不相同.另外,暴雨的分布、中心位置和强度对边界层参数化方案的选用表现出一定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物理过程 南京大暴雨 降水预报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山区地形对春季冷锋附近中尺度对流系统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周昆 潘益农 +1 位作者 王东勇 陈斌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35-543,共9页
安徽省地处亚热带气候和温带气候的过渡带,从副热带高压边缘和孟加拉湾汇合而来的西南暖湿空气与北方南下的干冷空气经常在江淮流域相遇,带来丰沛降水.其中,当大别山受暖湿西南气流影响时,其北部易触发对流,出现中小尺度对流系统;当有... 安徽省地处亚热带气候和温带气候的过渡带,从副热带高压边缘和孟加拉湾汇合而来的西南暖湿空气与北方南下的干冷空气经常在江淮流域相遇,带来丰沛降水.其中,当大别山受暖湿西南气流影响时,其北部易触发对流,出现中小尺度对流系统;当有冷锋等系统影响时,山区北部易出现对流旺盛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选取2005年3月10日的冷锋过程用天气研究预报模式(WRF)分析研究了大别山地形对冷锋附近MCS发生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由于大别山地形的作用,山区北部的温度和湿度明显高于平原地区,这一方面产生平原和山区之间的水平气压梯度,形成局地中尺度力管环流,具有触发对流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使山区北部的大气层有大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一旦对流发生,容易剧烈发展.此外,当冷锋移近时,由于大别山的影响,锋后东北风在山区北侧发生堆积和偏转,形成了额外水平风场辐合,使MCS更易形成和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 中尺度对流系统 天气研究预报模式(WRF) 冷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夏季中尺度对流系统以及中尺度对流涡旋的特征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微 潘益农 束宇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92-702,共11页
中尺度对流系统及对流涡旋经常引起各种对流天气,造成大范围的暴雨,是一种具有强烈灾害性的中尺度天气系统.本文结合了前人方法,针对我国东部夏季中尺度对流系统及对流涡旋进行普查以及统计分析.从中尺度对流涡旋中心的高度分布、厚度... 中尺度对流系统及对流涡旋经常引起各种对流天气,造成大范围的暴雨,是一种具有强烈灾害性的中尺度天气系统.本文结合了前人方法,针对我国东部夏季中尺度对流系统及对流涡旋进行普查以及统计分析.从中尺度对流涡旋中心的高度分布、厚度分布、相对位置分布以及降水特征等着手,研究中尺度对流系统及对流涡旋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何种类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我国东部中尺度对流涡旋主要位于较低层次,其中的大多数分布在850hPa上.就厚度而言,除了中-α尺度线状对流系统对应的中尺度对流涡旋能够发展得较为深厚外,其他类型涡旋的厚度普遍较为浅薄.我国东部中尺度涡旋一般位于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北部,而南部以及东部则所占的比例较小.此外,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尺度以及形状对中尺度对流系统的降水特征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52℃云顶温度廓线、尺度以及形状对于降水的预报具有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系统 中尺度对流涡旋 探测方法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业务中尺度模式的配料法强降水定量预报 被引量:24
13
作者 唐晓文 汤剑平 张小玲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7-283,共7页
一种基于国家气象中心业务中尺度模式的配料法(ingredients-based methodology)强降水预报方法已经研究完成,并投入业务试运行.该方法依据深厚湿对流系统长时间的维持将产生强降水这一配料法的预报原理,根据中国不同区域的天气特点,选... 一种基于国家气象中心业务中尺度模式的配料法(ingredients-based methodology)强降水预报方法已经研究完成,并投入业务试运行.该方法依据深厚湿对流系统长时间的维持将产生强降水这一配料法的预报原理,根据中国不同区域的天气特点,选取了对强降水(≥25 mm)有显著影响的四类因子(水汽因子、动力因子、不稳定因子及热力因子),在一定的物理条件约束下,利用经验和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配料"综合指数与强降水之间的关系.该方法以国家气象中心业务中尺度数值模式MM5(PSU/NCAR Mesoscale Model)的预报场作为原始资料计算配料,再根据配料法预报方程作出全国737个基准站和基本站未来24h强降水的分级预报(25 mm^50 mm,≥50 mm).通过2004-2007年夏季MM5降水预报与配料法降水预报的对比发现,配料法降水预报优于MM5模式降水预报,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料法 强降水预报 动力-统计释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云图上中尺度对流系统的自动识别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束宇 潘益农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37-348,共12页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是夏季造成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高时空分辨率的静止卫星红外云图是监测MCS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以往的研究中,对MCS的普查是通过对打印出的增强显示的红外云图进行人工对比的方法.本文提出了一种计算机自...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是夏季造成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高时空分辨率的静止卫星红外云图是监测MCS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以往的研究中,对MCS的普查是通过对打印出的增强显示的红外云图进行人工对比的方法.本文提出了一种计算机自动识别方法来普查MCS.和已有的人工普查方法相比,新方法具有快速、准确、可移植性强的优点,这就为准确的研究MCS的冷云盖面积、长轴长度、形状、地理分布、生命史日变化等的统计特征提供了机会,给MCS的气候学特征和区域特征的研究提供了机会.新方法适用于GMS、风云、GOES等不同格式的静止卫星资料,在具体应用时只需将数据处理这一块的程序加以修改.本文中以GMS-5原始数值资料为例介绍新方法的原理.首先通过轮廓编码的方法来查找和计算某一时次云图上的MCS轮廓,再通过系统查找法来追踪系统,最后判断该系统是否满足MCS的标准.以1999年GMS-5资料为例进行的抽样普查表明,新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和快速的普查到MCS,α尺度系统的误差率为每个系统0.191处,β尺度系统的误差率为每个系统0.101处.新方法为MCS的普查提供了一个新的快速可行之路,但新方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加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系统 普查 自动识别 轮廓特征量 系统查找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高影响天气事件--延边2.13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路屹雄 王元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58-272,共15页
2006年2月13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等6个市县发生大面积居民一氧化碳中毒事件,但事件的气象成因一直存在着争论.本文从"高影响天气"的角度出发,即从天气条件和人类活动互耦的观点,侧重研究天气条件和人类活动互耦... 2006年2月13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等6个市县发生大面积居民一氧化碳中毒事件,但事件的气象成因一直存在着争论.本文从"高影响天气"的角度出发,即从天气条件和人类活动互耦的观点,侧重研究天气条件和人类活动互耦的契合点所在,即烟囱抽吸变化,以及导致此次事件的烟囱抽吸变化的特定天气学背景、一氧化碳的化学反应过程和烟囱抽吸失效的流体力学机理.结果表明,延边大面积一氧化碳中毒期间,850 hPa先后出现偏西暖平流和西南暖湿平流,空气大幅度增温增湿及低风速使烟囱抽力大为减弱,甚至发生烟气倒灌;一氧化碳生成和维持的化学过程分析表明,在大幅度增温增湿条件下,一氧化碳易于生成和维持,使得室内浓度越积越高,最终造成大面积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量纲分析的方法得出了一氧化碳中毒气象预警的预报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影响天气 一氧化碳中毒 增温增湿 烟囱抽吸 气象预警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条件不稳定湿大气中三维理想地形上空对流的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11
16
作者 董继立 谈哲敏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93-309,共17页
条件不稳定湿大气情况下,气流经过三维地形可以形成不同性质的对流系统以及不同特征的地形流结构,其对流系统、地形流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地形上空的对流触发、对流-地形流-重力波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样这些过程对于地形降水的性质、分... 条件不稳定湿大气情况下,气流经过三维地形可以形成不同性质的对流系统以及不同特征的地形流结构,其对流系统、地形流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地形上空的对流触发、对流-地形流-重力波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样这些过程对于地形降水的性质、分布起重要的作用。根据不同湿Fr数(Froude number),湿条件不稳定大气经过三维小尺度山地上空时其对流和地形流动存在4种不同的流域(flow regirnes):(1)下游传播对流模态;(2)上游传播和下游传播共存对流模态;(3)山峰附近准静止和下游传播共存对流模态;(4)下坡稳定和下游传播对流共存模态。地形上空对流系统主要可以通过两种不同机制形成:(1)地形直接的抬升或减速作用;(2)在地形流形成后,由于地形流本身特性(如上游分离、背风涡旋和下坡重力波破碎)触发。在较大的Fr数情况下,地形上空对流生成后反过来可以破坏上、下游的地形流结构,但对背风坡的重力波破碎影响较小。不同初始对流有效位能(CAPE)不仅可以影响对流系统的传播、发展,而且可以影响整体地形流性质。较低的初始CAPE有利于地形流的形成,此时对流对地形流结构特征的影响相对较小,其流场性质与低Fr数流域性质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 湿对流 重力波 地形流域 对流有效位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言 台风研究中的一些科学问题 被引量:26
17
作者 伍荣生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67-571,共5页
关键词 科学问题 台风 直接经济损失 特大暴雨 强热带风暴 天气系统 热带气旋 财产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降水和冰雹对流许可尺度集合预报个例试验 被引量:2
18
作者 孙敏 戴建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501-1516,共16页
利用对流许可尺度集合预报系统,针对2015年4月28日夜间移动到江苏南部和上海地区,伴随短时强降水和冰雹的一次强对流过程,使用初始多源融合分析场对集合预报结果影响进行了分析。结合上海南汇双偏振雷达基数据观测,对12~14 h预报时效的... 利用对流许可尺度集合预报系统,针对2015年4月28日夜间移动到江苏南部和上海地区,伴随短时强降水和冰雹的一次强对流过程,使用初始多源融合分析场对集合预报结果影响进行了分析。结合上海南汇双偏振雷达基数据观测,对12~14 h预报时效的反射率因子、差分反射率及冰雹集合预报结果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评估,分析了改进初始水物质分布,同时增加小尺度信息对于模式预报结果的影响。主要结果为:(1)对反射率因子预报的评估显示,初始场调整了水物质分布且增加了小尺度信息的试验(以下简称ADAS试验),对降水的范围、分布特征及评分都有明显改进;(2)由于差分反射率在较小的距离内变化剧烈,对其准确预报难度较大,ADAS试验虽然预报强度偏强,但整体的位置和强度与实况更为接近,特别在大粒子预报方面具有更高的技巧,能够对微物理过程相关特征更好地进行描述;(3)使用地面人工观测和双偏振雷达观测对冰雹概率预报评估的结果显示,ADAS试验预报的高概率降雹区与观测落区接近,对冰雹落区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通过多源融合分析调整初始水物质分布并增加小尺度信息的集合预报试验改善了较长预报时效的强降水和冰雹概率预报,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双偏振变量预报具有区分强降水与冰雹的优势,通过与观测的对比可以更好地评估模式对微物理过程描述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许可尺度集合预报 双偏振雷达 强降水 冰雹 概率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夜间β中尺度弓形回波形成机制机理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孙敏 赵畅 +1 位作者 吴君婧 孔晓宇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87-1202,共16页
2017年9月24日夜间至25日凌晨,沿长江一线发生了一次夜间强对流过程。准东西向锋面雨带南侧垂直于锋面走向的β中尺度对流系统由线状逐渐演变为弓形,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产生短时强降水,并伴随7级雷暴大风。从环境场来看,夜间不存在有利... 2017年9月24日夜间至25日凌晨,沿长江一线发生了一次夜间强对流过程。准东西向锋面雨带南侧垂直于锋面走向的β中尺度对流系统由线状逐渐演变为弓形,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产生短时强降水,并伴随7级雷暴大风。从环境场来看,夜间不存在有利的热力条件,预报难度较大。本研究利用观测和数值模拟对弓形回波的形成和演变机制机理进行分析,雷达观测显示初始阶段有一条东北—西南向的β中尺度线状对流带,在其西南侧不断有新生的对流单体合并进入对流主体,形成侧后向传播,之后在对流主体移动方向前侧(东南侧)又有新的对流单体生成,逐渐发展成西北—东南向的带状,并向东北方向移动,最终导致原β中尺度线状对流带演变并加强为弓形回波。高分辨率数值模式模拟的对流系统演变过程与实况十分接近,利用涡度方程进行诊断分析显示涡度的倾侧项在侧后向传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流发展初期,在倾侧项作用下回波西南侧有新的对流单体生成并与主体回波合并,随着回波不断合并增强,辐散项的作用逐渐增大,主体回波在西南侧的倾侧项和东北侧的辐散项共同作用下正涡度明显增大,且其垂直平流项将正涡度向上传播,有利于对流的垂直伸展。在主体回波前侧,受水平平流项的作用不断有新的对流单体生成,但由于垂直伸展高度低,受低层风引导向东北方向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对流单体排列呈西北—东南向且逐渐合并涡度增大,最终导致线状主体回波演变为弓形回波。此次弓形回波的形成过程与经典模型存在显著差异,其弓形后侧没有明显的后侧入流急流,而是具有明显的前侧近地层入流,主要受到了前侧暖区内对流系统发展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后向传播 弓形回波 涡度倾侧项 涡度水平平流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气旋影响下江苏强对流天气指数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杨程 宋金杰 +1 位作者 王元 曾明剑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59-566,共8页
利用10年资料(2001—2010年)对热带气旋影响下的江苏地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规律进行统计,发现在各类强对流天气中,短时强降水天气发生频率最高,其次是雷雨大风天气,一般雷暴很少发生,龙卷和冰雹天气从未发生。统计结果还表明,在这10年中... 利用10年资料(2001—2010年)对热带气旋影响下的江苏地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规律进行统计,发现在各类强对流天气中,短时强降水天气发生频率最高,其次是雷雨大风天气,一般雷暴很少发生,龙卷和冰雹天气从未发生。统计结果还表明,在这10年中共有21个热带气旋影响江苏地区,多数热带气旋处于向热带低压减弱的阶段。通过对相关个例进行强对流指数研究发现,这些指数的阈值比以往的研究要小,表明受热带气旋影响更容易造成对流不稳定和低层不稳定能量堆积,最终导致强对流天气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强对流 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