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秦淮河流域198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 被引量:12
1
作者 马小雪 卞子诰 +4 位作者 李娜 李永泰 赵静 曾春芬 王腊春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5年第6期272-276,共5页
[目的]研究近30a来秦淮河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及驱动力,为秦淮河流域的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和流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GIS功能对秦淮河地区1980,1995,2000,2005,2008,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叠加转换,建立... [目的]研究近30a来秦淮河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及驱动力,为秦淮河流域的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和流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GIS功能对秦淮河地区1980,1995,2000,2005,2008,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叠加转换,建立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在此基础上分析秦淮河地区近30a来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结合相应的社会统计资料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结果]流域内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建设用地面积逐年增加,林草覆盖面积略有减少;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存在明显的时间差异性,2005—2008期间变化最大;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源于耕地的转入,其次是林地、水域;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该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结论]城市化发展要素是推动该区建设用地增加、耕地面积减少这一现象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城市化 主成分分析 驱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SWEP数据的太湖流域降水特性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赵静 胡庆芳 +2 位作者 王腊春 李伶杰 陈少颖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7-33,40,共8页
基于高密度的地表雨量站网资料生成基准降水量,采用分类指标、体积分类指标和定量指标,在0.1°×0.1°的栅格尺度上解析了1979-2016年汛期MSWEP(multi-source weighted-ensemble precipitation)日降水数据的误差特征,并剖析... 基于高密度的地表雨量站网资料生成基准降水量,采用分类指标、体积分类指标和定量指标,在0.1°×0.1°的栅格尺度上解析了1979-2016年汛期MSWEP(multi-source weighted-ensemble precipitation)日降水数据的误差特征,并剖析了MSWEP对于太湖流域多种特征降水要素的辨识能力。结果表明:MSWEP对日降水量存在一定程度低估,且在山丘区和太湖湖区的降水精度相对偏低,但与地表降水之间总体上具有较强一致性;MSWEP对太湖流域不同时段的极值降水量和台风降水量、梅雨量和汛期降水量也具有相当表征能力;MSWEP既反映了太湖流域西部特别是浙西山丘区地形对降水的强化作用,还反映了太湖湖区大型水域对降水的抑制作用;MSWEP也探测到受城市化影响太湖流域年最大1 d降水量在平原区东部存在高值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WEP 降水 精度评价 体积分类指标 地理加权回归 太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沿海四港感潮河段非汛期水沙运动特点初探 被引量:6
3
作者 马小雪 杨军 +1 位作者 曾春芬 王腊春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9-12,共4页
为研究非汛期江苏里下河沿海四港感潮河段的水动力和泥沙运动特性,对四港(射阳河、黄沙港、新洋港和斗龙港)闸门不同启闭运作方式下,大、中、小潮潮位、潮流量和输沙量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开闸时的潮位差明显低于关闸时的潮位差,大、... 为研究非汛期江苏里下河沿海四港感潮河段的水动力和泥沙运动特性,对四港(射阳河、黄沙港、新洋港和斗龙港)闸门不同启闭运作方式下,大、中、小潮潮位、潮流量和输沙量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开闸时的潮位差明显低于关闸时的潮位差,大、中潮时夜潮潮差高于日潮潮差;射阳河的输沙率高于其余3港;落潮时含沙量小于涨潮含沙量;落潮历时大于涨潮历时。对于有效治理江苏沿海四港泥沙淤积,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潮河段 潮汐作用 输沙量 潮流量 潮位 江苏里下河沿海四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纵向水质监测方法在温瑞塘河的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马小雪 李军 +2 位作者 商栩 Randy A Dahlgren 张明华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1-136,共6页
水质监测结果是水质评价与水污染防治的重要依据。针对常规定点水质监测方法无法完整再现水质指标的时空连续分布特征的问题,将船只搭载的水质实时监测设备与GPS同步形成基于GIS数据支撑的连续纵向水质监测方法。重点对水质监测仪及GPS... 水质监测结果是水质评价与水污染防治的重要依据。针对常规定点水质监测方法无法完整再现水质指标的时空连续分布特征的问题,将船只搭载的水质实时监测设备与GPS同步形成基于GIS数据支撑的连续纵向水质监测方法。重点对水质监测仪及GPS空间数据集成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并在温瑞塘河流域进行了实验论证。结果表明,连续性纵向水质监测不但能进行连续时空水质监测,还能与GPS、GIS结合进行连续性时空分布特征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性 水质监测 GPS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江调水对平原河网区水环境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马小雪 王腊春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48-1055,共8页
为了加速水的流动和改善水环境,2006年12月3日至2007年1月7日开展引江水入里下河地区的试验。在流域内设置了55个监测点,对监测点水样的p H、水温、透明度、电导率、氨氮、化学需氧量、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共8个水质参数进行现场监测... 为了加速水的流动和改善水环境,2006年12月3日至2007年1月7日开展引江水入里下河地区的试验。在流域内设置了55个监测点,对监测点水样的p H、水温、透明度、电导率、氨氮、化学需氧量、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共8个水质参数进行现场监测或实验室分析,并借助Arc GIS分析调水前后的水环境质量变化。结果表明:里下河地区主要的污染物为氨氮和化学需氧量,调水对氨氮浓度的影响最明显;调水对里下河地区水质的改善存在时空异质性,调水结束后水质又恢复到调水前水平。工业、生活污水的排放及面源污染等人类活动是造成本地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可为更好地了解调水过程中的水质变化,以及制定合理的调度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调水 水质 时空差异 水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原河网区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调水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马小雪 杨军 +1 位作者 毛媛媛 王腊春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7-50,59,共5页
基于里下河河网水文水动力模型,模拟了盐城蟒蛇河突发性水污染事故中不同调水方案下的污染物运移过程。定量模拟了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发生后,不同引排水流量及其不同供水口门对污染物下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新洋港排水流量对污染团在河网中... 基于里下河河网水文水动力模型,模拟了盐城蟒蛇河突发性水污染事故中不同调水方案下的污染物运移过程。定量模拟了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发生后,不同引排水流量及其不同供水口门对污染物下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新洋港排水流量对污染团在河网中迁移的影响为主要控制因素。模拟结果可为盐城蟒蛇河水源地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处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污染事故 应急调度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里下河地区主要水环境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特性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马小雪 王腊春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4年第6期1-6,共6页
水质时空特征分析和污染源识别是里下河地区水资源管理与污染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2011年里下河37个监测断面的10个水质指标数据,综合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主成分分析法及GIS软件分析了里下河地区水体污染物... 水质时空特征分析和污染源识别是里下河地区水资源管理与污染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2011年里下河37个监测断面的10个水质指标数据,综合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主成分分析法及GIS软件分析了里下河地区水体污染物的时空分异特征及污染源解析。结果表明:汛期的综合水质要差于非汛期的综合水质,非汛期40.5%的断面水质为Ⅲ类水质断面,汛期70.3%的断面水质为Ⅲ类水质标准;无论是汛期还是非汛期,东北部的监测点水质劣于西南部的监测点水质,但是西南部的灌溉总渠沿线由于受洪泽湖的影响水质状况最好;汛期关键污染因子为来源于非点源污染和点源污染的高锰酸盐、总磷、化学需氧量,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非汛期为来源于生活、生产污水排放的氨氮、总磷、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评价 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 主成分分析 污染源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州市乡村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唐弘久 彭建伟 +1 位作者 王翠红 杨君 《湖南农业科学》 2015年第2期130-135,共6页
利用地理学定量方法,结合Arcgis手段,选取扬州市20个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景点,分析其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的特征、类型、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扬州市各地交通可达性优劣程度与乡村旅游景点数量分布恰好呈正相关关系;2与市中心距离... 利用地理学定量方法,结合Arcgis手段,选取扬州市20个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景点,分析其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的特征、类型、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扬州市各地交通可达性优劣程度与乡村旅游景点数量分布恰好呈正相关关系;2与市中心距离为10-20 km是乡村旅游景点分布的密集区;40-70 km乡村旅游景点分布很少;70-90 km地区出现一些规模较大的乡村旅游景点。乡村旅游景点的分布受市场导向影响明显;3与市中心距离小于30 km的乡村旅游景点的服务功能以休闲娱乐为主,功能较单一;距市中心超过70 km的乡村旅游景点以康体度假性质为主;在30-50km的乡村旅游景点服务功能呈现出多元化、复合化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景点 空间分布 扬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平原河网溶解氧(DO)变化特点确定点源污染
9
作者 马小雪 王腊春 +2 位作者 廖玲玲 周毅 纪小敏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131-134,150,共5页
水质监测与3S技术的结合产生了基于GIS背景数据支撑的纵向连续水质监测方法,它能够用于水质条件在时间、空间上都快速改变且污染严重的城乡结合部河道对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进行确定和评估。采用外业纵向连续水质监测结合内业GIS背景数... 水质监测与3S技术的结合产生了基于GIS背景数据支撑的纵向连续水质监测方法,它能够用于水质条件在时间、空间上都快速改变且污染严重的城乡结合部河道对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进行确定和评估。采用外业纵向连续水质监测结合内业GIS背景数据整合分析方法,对温瑞塘河支流——划龙桥河进行了典型案例研究。研究显示,对于平原型水库型河网溶解氧(DO)值陡降处对应污染点源、DO值陡降率与点源排污量线性相关,采用连续纵向水质监测方法能够有效确定和评估流域点源性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监测 点源污染 GIS 溶解氧D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非空间模拟方法下CLUE-S模型土地利用预测——以秦淮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48
10
作者 卞子浩 马小雪 +3 位作者 龚来存 赵静 曾春芬 王腊春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52-258,共7页
基于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秦淮河流域土地利用历史状况,选择CLUE-S模型对其2020年土地利用情况进行模拟预测。分别使用线性回归、Markov模型、灰色GM(1,1)模型预测CLUE-S模型非空间模块的土地利用需求量,再嵌入CLUE-S中得到3种预测结果,对... 基于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秦淮河流域土地利用历史状况,选择CLUE-S模型对其2020年土地利用情况进行模拟预测。分别使用线性回归、Markov模型、灰色GM(1,1)模型预测CLUE-S模型非空间模块的土地利用需求量,再嵌入CLUE-S中得到3种预测结果,对预测结果进行比较。另外设定"自然发展"情景与考虑规划政策影响的"优化格局"情景,模拟2020年不同情景下秦淮河流域土地利用格局情况,并进行景观格局分析。结果表明:线性回归模型、Markov模型、灰色GM(1,1)模型的Kappa指数分别为0.866、0.849、0.867,3种方法均满足模型精度要求;自然发展情景中2020年水域、水田、林地、城镇用地、旱地面积相对于2010年分别变化21.5%、-15.3%、-9.0%、51.5%、-28.9%,而优化格局情景下水域、水田、林地、城镇用地、旱地面积分别变化3.1%、-1.6%、10.8%、6.3%、-10.6%,相比于自然发展情景,优化情景土地利用状况更符合保护基本农田、增加生态用地连通性、提高雨水下渗能力以及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要求,为后期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模拟 CLUE-S模型 非空间模块 情景模拟 秦淮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