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酸化及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张静 张振克 张云峰 《海洋地质前沿》 2012年第2期1-9,共9页
海洋酸化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酸化将对钙化生物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害,给海洋生态系统带来目前还无法准确评估的影响。海洋酸化是人类强烈干预地球系统背景下的自然过程,是与全球变暖相关的重大全球性环境问题,对人类赖以生存... 海洋酸化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酸化将对钙化生物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害,给海洋生态系统带来目前还无法准确评估的影响。海洋酸化是人类强烈干预地球系统背景下的自然过程,是与全球变暖相关的重大全球性环境问题,对人类赖以生存的海洋生态系统的维系和持续利用有着及其深刻的影响。美国、欧盟以及英国等发达国家均在近期加强了对海洋酸化问题的研究,启动多项相关计划。扼要综述了最近10年来海洋酸化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的若干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酸化 海洋生态系统 C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S 3晚期以来江苏中部海岸的层序地层 被引量:15
2
作者 夏非 殷勇 +2 位作者 王强 张永战 刘敬圃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696-1712,共17页
通过对苏北岸外西洋潮流通道内钻孔和地震剖面的地层沉积学、年代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等多学科再研究,以及区域钻孔再对比,本文确定该海域约从35kaBP(14C惯用年龄)开始经历了滨岸砂坝、淡水湖沼、河流泛滥平原、滨岸沼泽、... 通过对苏北岸外西洋潮流通道内钻孔和地震剖面的地层沉积学、年代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等多学科再研究,以及区域钻孔再对比,本文确定该海域约从35kaBP(14C惯用年龄)开始经历了滨岸砂坝、淡水湖沼、河流泛滥平原、滨岸沼泽、潮流沙脊和潮流通道一系列的环境演变,主要受控于MIS3晚期以来的海平面旋回以及古河流入海沉积物供给,而构造沉降是相对次要的,由此形成了五级层序地层中的末次冰期晚间冰阶准层序和冰后期准层序,以及前者的高水位体系域和强制海退楔体系域、后者的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海域中潮流沙脊可能开始发育于冰后期海侵淹没本区(约9calkaBP)之后,但一直只是水下暗沙且处在不断调整之中,直到1128~1855AD间黄河夺淮从苏北入黄海,大量泥沙充填潮道,部分水下暗沙出露海面成为明沙。西洋潮流通道并非是晚全新世期间通过沙脊的蚀低而形成,而在全新世高海面前后就已具雏形并持续至1128AD,1128~1855AD和1855AD至今分别经历了充填淤浅与冲刷成型的过程,且今后具有进一步展宽刷深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 3 南黄海 江苏中部海岸 潮流沙脊 西洋潮流通道 层序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废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动态演变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彭修强 夏非 张永战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30-636,共7页
以苏北废黄河三角洲海岸1989、1995、2006和2010年4期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运用一般高潮线法,对各期影像分类处理后提取海岸线,分析了研究区海岸线21年间动态演变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初步探讨其主要控制因素。结果表明:(1)北翼灌河口... 以苏北废黄河三角洲海岸1989、1995、2006和2010年4期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运用一般高潮线法,对各期影像分类处理后提取海岸线,分析了研究区海岸线21年间动态演变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初步探讨其主要控制因素。结果表明:(1)北翼灌河口—中山河口岸段在1989-2010年21年间整体表现为蚀淤交替,淤积岸段逐渐向南迁移,主要集中分布于普港和新滩港岸段,平均淤积速率最大达39.82 m/a(2006-2010);中部岬角中山河口—扁担河口岸段在研究期间平均蚀退速率为13.79 m/a,其中南段侵蚀强度最高,可达23.23 m/a,为整个研究区海岸侵蚀最快的岸段,北段次之,中段最低,随时间推进,总体侵蚀渐缓;南翼扁担河口—夸套河口岸段21年间平均蚀退速率达17.30 m/a,夸套河口以南则呈现快速淤积-缓慢淤积-蚀淤基本平衡的过渡态势。(2)近20多年来,废黄河三角洲海岸由于受到海岸轮廓形态、动力作用(波浪、潮流、沿岸流与重力等)及人类活动(保滩护岸工程、盐田与围垦工程及港口工程等)的影响,各岸段呈现出不同的侵蚀-淤积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线 遥感解译 一般高潮线法 动态演变 废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中部海岸互花米草盐沼底栖动物的组成特征 被引量:10
4
作者 谢文静 高抒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53-560,共8页
在江苏海岸,人工引种的互花米草正在成为盐沼植被的优势物种.为了了解互花米草引种对环境与生态的影响,调查了互花米草盐沼底栖动物的组成特征.在王港地区互花米草滩由西向东设置的4个站位上,进行了夏初和秋末两个时期的野外调查,采集... 在江苏海岸,人工引种的互花米草正在成为盐沼植被的优势物种.为了了解互花米草引种对环境与生态的影响,调查了互花米草盐沼底栖动物的组成特征.在王港地区互花米草滩由西向东设置的4个站位上,进行了夏初和秋末两个时期的野外调查,采集了40个样方内可见的全部动物样本,记录了环境特征.在实验室鉴定了样本的种属,测量了动物介壳的长度.对所获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本区互花米草盐沼中有7种大型底栖动物,夏初和秋末生物种类相同,但秋末生物量明显高于夏初.在代表性种属中,珠带拟蟹守螺(Cerithidea cingulata)的壳长从初夏到秋末有明显增大,而秋末粗糙滨螺(Littorna scabra)和赤豆螺(Bithynia fuchsiana)比初夏小且少.在互花米草盐沼的不同部位,腹足类物种分布有显著差异.现场观察数据显示,一些当地盐沼动物已经适应于在人工引种的互花米草盐沼中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花米草盐沼 底栖动物 生物量 介壳长度 江苏海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河口水下三角洲^(210)Pb分布特征及其沉积速率 被引量:31
5
作者 张瑞 潘少明 +1 位作者 汪亚平 高建华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04-713,共10页
通过对长江水下三角洲采集的十个沉积物柱状样中的放射性核素210Pb分析得知,长江水下三角洲表层210Pb放射性比度在2.15~4.22dpm.g-1之间,210Pb沉降通量在1.50~11.21dpm.cm-2yr-1之间,过剩210Pb总量在>48.29~>361.68dpm.cm-2之... 通过对长江水下三角洲采集的十个沉积物柱状样中的放射性核素210Pb分析得知,长江水下三角洲表层210Pb放射性比度在2.15~4.22dpm.g-1之间,210Pb沉降通量在1.50~11.21dpm.cm-2yr-1之间,过剩210Pb总量在>48.29~>361.68dpm.cm-2之间;210Pb沉降通量以及过剩210Pb总量均高于理论值,这表明在沉积物中存在210Pb的净输入和聚集。由210Pb放射性比度剖面所反映的沉积速率可知长江水下三角洲泥质沉积区沉积速率介于1.36~4.11cm.yr-1之间;总体上呈现近岸沉积速率较低,沿31°N纬线向20m等深线沉积速率升高的趋势,从122°15′E到122°30′E范围为长江水下三角洲的泥质沉积物堆积中心,其平均沉积速率为3.51cm.yr-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速率 沉积通量 过剩210Pb总量 长江口 水下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海域底质粒度特征及其输运趋势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嵘 张永战 +1 位作者 夏非 赵善道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8,共8页
为研究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海域泥沙输运、地形变化和物质来源,探求黄河、长江迁移的南北界及其输运入海沉积物扩散和影响范围、沙脊群的演变趋势与潮滩的淤涨潜力,对辐射沙脊群海域获取的117个底质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和端元组分分析(EMM... 为研究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海域泥沙输运、地形变化和物质来源,探求黄河、长江迁移的南北界及其输运入海沉积物扩散和影响范围、沙脊群的演变趋势与潮滩的淤涨潜力,对辐射沙脊群海域获取的117个底质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和端元组分分析(EMMA),结果表明:研究区底质以粉砂质和砂质沉积为主,区域分异明显,北部的废黄河水下三角洲地区是主要的粉砂质分布区,辐射沙脊群北部以砂质粉砂、中部以粉砂质砂为主,沙脊以细砂质沉积为主,南部粉砂质含量增加。EMMA分析结果显示,黄河和长江泥沙对研究区底质分布影响突出;废黄河三角洲沉积物有向南和东北方向输运的趋势,长江三角洲沉积物向北输运显著,沙脊群中部的细砂质沉积物有向南一直输运到如东—吕四近岸的趋势。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调查结果比较,研究区泥质沉积减少,沉积物粗化明显,侵蚀调整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沙脊群 底质粒度 端元组分分析(EMMA) 物源 废黄河水下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地质构造的再认识 被引量:65
7
作者 王鹤年 周丽娅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57-465,共9页
近年来地质构造理论及测试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华南地质构造的研究积累了不少新资料和同位素年龄测试新数据,为检验以往对华南地质构造的认识提供了更多的科学依据,也为推动华南地质构造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根据以往的工... 近年来地质构造理论及测试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华南地质构造的研究积累了不少新资料和同位素年龄测试新数据,为检验以往对华南地质构造的认识提供了更多的科学依据,也为推动华南地质构造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根据以往的工作成果,提供了闽北及云开大山的有关资料,对华南地质构造格局进行了再认识。认为华夏古陆应该肯定,但范围还需探讨,华南大地构造基本格局为两陆夹一盆。晋宁运动时,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对接;加里东运动使两陆块间洋盆褶皱迴返,形成统一陆块;海西-印支期,华南地质构造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华夏地块 地质构造 云开地体 加里东褶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市近10年来耕地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7
8
作者 王瑞发 夏非 张永战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8-114,共7页
利用耕地利用动态度和区域差异指数、环境—收入理论关系曲线及经济理论、灰色关联度分析、主成分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对2000—2009年间青岛市耕地的变化特点和驱动因子统计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耕地面积变化速度由强烈(2000—2003年动... 利用耕地利用动态度和区域差异指数、环境—收入理论关系曲线及经济理论、灰色关联度分析、主成分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对2000—2009年间青岛市耕地的变化特点和驱动因子统计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耕地面积变化速度由强烈(2000—2003年动态度-0.106)变为缓慢(2006—2009年动态度0.014);主要驱动因子为人口城市化、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青岛市耕地变化的区域差异和阶段性特征显著;受经济发展的惯性影响,耕地阶段性变化的时间相对于类比性的工业化阶段性变化的时间要滞后1~2a;耕地变化与人均GDP的关系呈倒N型曲线;产业结构和人口城市化分别是耕地面积变化的直接与深层次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变化 驱动力 环境-收入理论关系曲线 灰色关联度分析 主成分分析 多元回归分析 青岛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海域历史地震的浅地层记录 被引量:3
9
作者 戴晨 夏非 张永战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7-85,共9页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中部黄沙洋潮流通道的浅层地震剖面揭示了3处典型海底滑坡,滑坡区域西南距如东大洋口34.5km,南距西太阳沙人工岛17.1km。潮流通道中段北侧,即蒋家沙南坡的滑坡规模较大,滑坡后壁下滑错断达15m,宽度超过300m;潮流通道中...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中部黄沙洋潮流通道的浅层地震剖面揭示了3处典型海底滑坡,滑坡区域西南距如东大洋口34.5km,南距西太阳沙人工岛17.1km。潮流通道中段北侧,即蒋家沙南坡的滑坡规模较大,滑坡后壁下滑错断达15m,宽度超过300m;潮流通道中段南侧,即茄儿杆子沙北坡东西两处探测到的滑坡形态相似且距离接近,应为同一滑坡体,为中型等级。黄沙洋潮流通道近几十年沉积动力环境基本稳定,滑坡体各错断上部均无沉积物覆盖,故推断1984年5月21日南黄海Ms 6.2级地震是诱发这两个海底滑坡体的主要因素。该地震震中位于NW—SE向苏北—滨海断裂带和E—W向栟茶河断裂带的交叉区,上述两个滑坡发生于这两个断裂带近震中处,且前一个断裂带(该地震的主破裂面)上诱发的滑坡体规模较大。本区海底上部普遍发育潮汐环境下形成的砂泥互层沉积,下部为古河道砂质沉积,加之潮道边坡坡度相对较大,震动触使含水砂层运动,出现"液化现象",造成边坡失稳而诱发上部地层发生错断,导致潮流通道两侧沙脊边坡出现滑坡。近年来,江苏海岸开发加速,工程建设加快,潜在滑坡以及浅层气、软基等地质灾害在辐射沙脊群海域相对密集,探明与查清滑坡体空间分布与发展趋势,对保障海岸重大工程建设安全具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地震剖面 海底滑坡 灾害地质 海底地震 砂层液化 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质碎屑对热带海滩砂粒度参数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黎刚 张永战 +1 位作者 毛龙江 许叶华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31-338,共8页
钙质碳酸盐碎屑是热带海滩沉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物理特性与海滩中的石英颗粒差异明显。对海南岛东部文昌铜鼓角两侧海湾海滩砂样采用除钙和不除钙两种预处理方法,使用Mastersizer2000激光粒度仪和筛析法进行粒度分析,结果表明:除钙... 钙质碳酸盐碎屑是热带海滩沉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物理特性与海滩中的石英颗粒差异明显。对海南岛东部文昌铜鼓角两侧海湾海滩砂样采用除钙和不除钙两种预处理方法,使用Mastersizer2000激光粒度仪和筛析法进行粒度分析,结果表明:除钙以后粒度频率曲线主体朝细偏,但在粒度频率曲线细尾(4~9)会新增一小峰;去钙前后粒度参数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和偏态的相关系数依次降低;粒度参数的组合变化以"平均粒径变细、分选系数变好、偏态朝细偏"为主,但仍存在其他的组合变化;在对类似于铜鼓岭周边环境的海滩进行沉积物粒度分析及动力环境研究时,需要了解钙质碎屑含量和颗粒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粒度仪 筛析法 碳酸盐岩碎屑 预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开发的思考 被引量:4
11
作者 徐亮 朱强 高敏钦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11727-11728,共2页
介绍了江苏沿海地区的概况,分析了其具备的优势,并提出了经济开发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 沿海地区 经济开发 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苦水洋海域沉积地层特征及其环境演变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羽涵 殷勇 +1 位作者 夏非 邹欣庆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64-575,共12页
通过分析南黄海辐射沙脊群苦水洋海域铁板沙11DT06钻孔的沉积相序列、^14 C测年数据、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意义,并与该海域北翼潮流通道11DT01孔、里磕脚11DT02孔对比,重建了MIS 3阶段以来苦水洋海域的环境演变过程.铁板沙11DT06孔自... 通过分析南黄海辐射沙脊群苦水洋海域铁板沙11DT06钻孔的沉积相序列、^14 C测年数据、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意义,并与该海域北翼潮流通道11DT01孔、里磕脚11DT02孔对比,重建了MIS 3阶段以来苦水洋海域的环境演变过程.铁板沙11DT06孔自上而下揭示了4个沉积序列:S1(潮流沙脊层)、S2(潮滩层)、S3(陆相硬黏土层)和S4(高潮滩层).MIS 3阶段以来苦水洋海域经历了潮滩(ca.44~25ka BP)、洪泛平原(陆相硬黏土层,ca.25~12ka BP)、滨岸沼泽与潮滩(ca.12~7ka BP)和水下沙脊-潮流通道(ca.7ka BP至今)等一系列环境演变过程.铁板沙潮流沙脊主要由细砂和粉砂质细砂组成,而MIS 3阶段与早全新世的潮滩沉积主要由黏土质粉砂和粉砂质黏土组成,分选性总体都较差,基本都为正偏态,表明沉积物粒度分布都存在细尾部分,这正是潮流沉积物的一大特点,与洪泛平原相的硬黏土层存在明显差异,指示了主控沉积动力环境的不同.苦水洋海域三个钻孔测试获得的11个AMS 14 C和2个OSL测年数据显示了海陆交互作用强烈地区测年结果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沙脊群 潮流通道 环境演变 14 C测年 光释光测年 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沙波运动估算推移质输沙率的误差分析
13
作者 青平 唐郑亮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2期179-182,共4页
通过沙波运动估算推移质输沙率的方程分析,论证误差的主要来源不是推移质泥沙和悬移质泥沙之间的交换,而是由波谷附近涡流区的逆向推移造成的。涡流区的长度决定着误差的大小和正负。因此误差的大小和沉积物粒度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和... 通过沙波运动估算推移质输沙率的方程分析,论证误差的主要来源不是推移质泥沙和悬移质泥沙之间的交换,而是由波谷附近涡流区的逆向推移造成的。涡流区的长度决定着误差的大小和正负。因此误差的大小和沉积物粒度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和流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波 推移质输沙率 悬移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