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3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稻田生态系统固碳效应模拟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卢欣晴 张秀英 +2 位作者 汪振 李升峰 郭文勇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1-152,共12页
【目的】研究稻田生态系统固碳量的动态变化,为制定与推广耕地固碳减排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基于3年稻田受控试验数据,校验生物地球化学脱氮—分解作用(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DNDC)模型,并估算2018—2020年间中国稻田生态系... 【目的】研究稻田生态系统固碳量的动态变化,为制定与推广耕地固碳减排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基于3年稻田受控试验数据,校验生物地球化学脱氮—分解作用(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DNDC)模型,并估算2018—2020年间中国稻田生态系统的固碳量;分析稻田生态系统土壤及作物固碳量的时空分布,评估农田生态系统在实现“碳中和”中的贡献。【结果】DNDC模型模拟的水稻产量及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田间观测结果一致性较高(相关系数均大于等于0.77,平均绝对误差和归一化均方根误差均小于13%);2018—2020年中国水稻固碳总量为523.29 Tg,作物对总固碳量的贡献率达97%以上。江西、湖南、广东和广西的双季稻固碳能力较强,而云南、浙江和海南的相对较弱。单季稻固碳量分布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黑龙江、江苏和湖北的固碳量较高。湖南、福建、江西和广西的双季稻固碳量大于单季稻,双季稻固碳量占总固碳量的60%以上。【结论】DNDC模型可用于模拟稻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中国稻田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汇,且呈现出较强的空间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碳量 脱氮—分解(DNDC)模型 稻田生态系统 土壤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建设用地扩张和耕地保护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影响研究
2
作者 王迎英 张刘臻 +4 位作者 甄延临 张从果 董佳琦 卢学鹤 张秀英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5-41,共7页
基于DNDC(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和IBIS(Integrated Biosphere Simulator)模型模拟农田、林地、草地生态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和碳汇通量,进而评估2000-2020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建设用地扩张和新增耕地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影... 基于DNDC(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和IBIS(Integrated Biosphere Simulator)模型模拟农田、林地、草地生态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和碳汇通量,进而评估2000-2020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建设用地扩张和新增耕地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20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林地、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均承担碳汇功能,总碳汇平均值为4439.56±3257.83 kg C hm^(-2)·a^(-1),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②2000-2020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新增建设用地13702.09 km^(2),引起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损失8.21 Tg C,若不考虑碳汇的空间异质性,则碳汇损失7.87 Tg C;③2000-2020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新增耕地1236.58 km^(2)(27.42%和25.85%转入源分别为林地和草地),导致碳汇增加0.28 Tg C;④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农田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固碳能力且其碳汇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耕地保护政策降低了建设用地扩张引起的碳汇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碳汇 建设用地扩张 耕地保护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面耀光反射计算与利用研究进展
3
作者 汪明秀 王利锋 +2 位作者 宋庆君 杨晟 陆应诚 《航天返回与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3-145,共13页
海面耀光反射是海洋光学遥感的独特信息源和数据校正挑战。文章揭示了多尺度耀光反射的遥感图像特征差异,粗空间分辨率影像中海面耀光反射具有统计性分布特征,而高空间分辨率影像中又有不同的离散图像特征、统计性特征和菲涅尔反射差异... 海面耀光反射是海洋光学遥感的独特信息源和数据校正挑战。文章揭示了多尺度耀光反射的遥感图像特征差异,粗空间分辨率影像中海面耀光反射具有统计性分布特征,而高空间分辨率影像中又有不同的离散图像特征、统计性特征和菲涅尔反射差异特征。文章总结了当前海洋光学影像的耀光校正方法并在多源遥感数据上进行了应用,分析了不同耀光校正方法应用特点,讨论了耀光反射差异在探测诸多海面目标、海洋环境动力现象以及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效果。最后,对海洋耀光遥感的未来发展做出展望,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耀光 光学遥感 耀光校正 尺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与遥感反演的太湖热浪规律研究
4
作者 杨逸帆 岳林坦 +3 位作者 邓建明 陆应诚 朱广伟 秦伯强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89-999,I0036,共12页
全球变暖以及人类活动导致世界各地出现了更为频繁与强烈的热浪事件,给湖泊生态系统稳定和健康带来了潜在的挑战。全球范围内具有满足热浪事件影响研究的长序列逐日连续水温数据记录的湖泊不多。鉴于此,本文利用MODIS11A1逐日地表温度... 全球变暖以及人类活动导致世界各地出现了更为频繁与强烈的热浪事件,给湖泊生态系统稳定和健康带来了潜在的挑战。全球范围内具有满足热浪事件影响研究的长序列逐日连续水温数据记录的湖泊不多。鉴于此,本文利用MODIS11A1逐日地表温度产品结合BP神经网络获取太湖2000—2022年的逐日昼、夜表层水温,并分析太湖昼、夜间热浪特征与趋势。结果显示:基于此得到的逐日水温数据与实测值高度吻合。在季节上,春季和夏季昼、夜间热浪较为频繁,同时持续时间较长,热浪重现时间较短;相比于昼间热浪,夏季夜间热浪表现出更为频繁、持续时间更长、强度较弱的特性。年尺度上,太湖昼、夜间热浪的频次和年持续时间显著增加,热浪的重现时间缩短。通过相关性与贡献度分析发现,风速对太湖水体热浪次数、持续时间和上升与下降速率具有较高且显著的贡献(昼:8.9%~60.5%;夜:16.4%~53.4%)。对于昼、夜同时发生的复合热浪事件,结果显示多发生于春季和夏季,并表现出更长的持续时间与更高的强度。本文通过太湖的研究,为其他缺少长序列实测水温数据的湖泊开展热浪规律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11A1 BP神经网络 逐日表层水温 热浪特征与趋势 昼夜复合热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6—202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大气SO_(2)浓度时空分布研究
5
作者 江奕轩 张秀英 +1 位作者 董佳琦 胡成林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47,56,共9页
OMI(Ozone Monitoring Instrument)SO_(2)柱浓度数据的有效性已在多个地区得到验证,但其空间分辨率难以满足小尺度区域研究的精度需求。该文基于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耦合气象、夜间灯光和植被覆盖度等数据,将OMI SO_(2)浓度... OMI(Ozone Monitoring Instrument)SO_(2)柱浓度数据的有效性已在多个地区得到验证,但其空间分辨率难以满足小尺度区域研究的精度需求。该文基于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耦合气象、夜间灯光和植被覆盖度等数据,将OMI SO_(2)浓度数据分辨率由0.25°降尺度到1 km,进而探讨2006—202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大气SO_(2)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表明:降尺度后的大气SO_(2)浓度数据与站点监测值具有较高一致性(R^(2)=0.74,RMSE=5.29μg/m^(3));长江三角洲地区大气SO_(2)浓度空间异质性显著,值域范围为2.87~35.67μg/m^(3),高值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中部地区;局地尺度上,大气SO_(2)浓度自城区向周围递减;2006—2020年大气SO_(2)浓度呈显著下降趋势,污染严重地区降速更快,冬季下降速率(1.08μg/m^(3)/a)高于全年(0.68μg/m^(3)/a)。研究结果可为不同区域制定差异化的SO_(2)减排政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SO_(2) 降尺度 时空分布 长江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BIS模型的1960-2006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格局研究 被引量:36
6
作者 杨延征 马元丹 +3 位作者 江洪 朱求安 刘金勋 彭长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3911-3922,共12页
定量评估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是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利用集成生物圈模型(IBIS)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历史时期(1960—2006年)气候及CO2浓度变化条件下碳收支时空变异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 定量评估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是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利用集成生物圈模型(IBIS)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历史时期(1960—2006年)气候及CO2浓度变化条件下碳收支时空变异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960—2006年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总量水平约为2.46 Gt C/a,总体呈上升趋势,在东南及西南地区最高,其次是长白山及大小兴安岭地区,西北内陆地区的净初级生产力水平最低;1960—2006年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总量水平约为0.11 Gt C/a,总体呈上升趋势,绝大部分区域表现为碳汇效应,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东南地区及西南部分地区碳汇效应较强,西北内陆区表现出弱碳源效应,温带湿润区、高原温带区和高原寒带区碳汇效应呈显著上升趋势;中国11个气候区,NPP与降水均为正相关,除了中温带湿润区、寒温带湿润区、高原温带和高原寒带外,降水是限制植被生长的主要因子。除了高原寒带外,NEP同样表现出与降水的更强相关性,与气温的相关性较弱。经验证,IBIS模型对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模拟结果合理,可以为科学预测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和制定区域碳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 碳收支 NPP NEP IBIS模型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估算研究综述 被引量:17
7
作者 杨红飞 穆少杰 +2 位作者 孙成明 李建龙 居为民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7-114,共8页
介绍了草地土壤有机碳的测定方法、评价指标以及草地土壤碳储量的估算方法,从碳的输入、输出和碳素的转化方面阐述了草地土壤碳素转化与积累的特征,总结了国内外关于草地土壤有机碳的研究结果,并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与评价,指出了当前... 介绍了草地土壤有机碳的测定方法、评价指标以及草地土壤碳储量的估算方法,从碳的输入、输出和碳素的转化方面阐述了草地土壤碳素转化与积累的特征,总结了国内外关于草地土壤有机碳的研究结果,并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与评价,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为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土壤有机碳 草地碳估算 草地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绿道的使用特征与满意度研究——以南京环紫金山绿道为例 被引量:44
8
作者 卢飞红 尹海伟 孔繁花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50-54,共5页
绿道是绿色开敞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居民生态需求的重要空间载体。以南京市环紫金山绿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绿道使用者的问卷调查,基于SPSS软件平台,采用卡方检验、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对绿道... 绿道是绿色开敞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居民生态需求的重要空间载体。以南京市环紫金山绿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绿道使用者的问卷调查,基于SPSS软件平台,采用卡方检验、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对绿道使用者的属性、使用需求、使用特征及满意度进行了定量分析与评价,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环紫金山绿道空间优化的具体建议,为提升绿道规划建设的科学性和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提供重要的依据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绿道 使用需求 使用满意度 紫金山绿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EC-HMS水文模型系统在汉江褒河流域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7
9
作者 雍斌 张万昌 +1 位作者 赵登忠 朱求安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6-90,共5页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的水文模型集成系统将成为未来水文循环过程研究的发展趋势。基于HEC-HMS水文模型系统,采用多种方案对位于汉江上游的褒河流域进行了降雨径流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基于DEM、遥感影像和土壤资料,并结合GIS技术...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的水文模型集成系统将成为未来水文循环过程研究的发展趋势。基于HEC-HMS水文模型系统,采用多种方案对位于汉江上游的褒河流域进行了降雨径流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基于DEM、遥感影像和土壤资料,并结合GIS技术推求反映流域下垫面特征的关键水文参数的方法可以与HEC-HMS水文模型系统很好地耦合。该模型对于我国湿润、半湿润山区的次洪模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江流域 水文模型 HEC—HMS模型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遥感、GIS对稻田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的监测评价研究--以长江下游平原为例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晶晶 覃志豪 +1 位作者 高懋芳 林绿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77-784,共8页
稻田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地区内由作物、动物、微生物和环境因素共同构成的农业生产体系,具有时空动态性,受人工调控性和环境影响很大。由于稻谷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因此稻田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直接关系着稻谷产出水平和国家粮食... 稻田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地区内由作物、动物、微生物和环境因素共同构成的农业生产体系,具有时空动态性,受人工调控性和环境影响很大。由于稻谷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因此稻田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直接关系着稻谷产出水平和国家粮食安全。开展我国稻田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的动态监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该研究利用遥感、GIS技术快速获取和分析区域尺度范围内的地表时空信息数据的优势,建立一套能够客观全面地监测评价稻田生态系统运行状态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该方法主要是根据稻田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分别建立作物长势指数(CGI)、稻田环境指数(EI)、病虫害指数(PIDI)三个指数表征这些要素。最后,确定各个指数的权重,建立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综合指数(EHDCI),客观、全面地反映稻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这里,作物长势指数指示作物长势,通过EVI归一化计算得到。稻田环境指数分为温度指数(TI)和降水指数(PI)分别指代水、热条件对生态系统的胁迫。病虫害指数主要通过官方农业网站发布的病虫害信息确定得到。本文以长江下游平原稻田为例,对孕穗期、抽穗期、黄熟期等水稻生长关键期的稻田生态系统运行状态进行监测评价。结果表明,2006年长江下游平原稻田生态系统总体运行状态较好,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表现正常,其中安徽最好,健康程度高于正常水平,江苏部分地区在黄熟期健康程度较差。结合2006年各地区的稻谷产出水平,这一监测评价方法能客观地反映长江下游平原稻田生态系统总体运行趋势,可为有关部门采取相应政策措施,以确保稻田生产稳定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下游平原 稻田生态系统 监测与评价 遥感 GIS MOD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毛竹林生态系统碳通量与土壤呼吸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敏霞 江洪 +3 位作者 陈晓峰 黄鹤凤 舒海燕 吴梦玲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1-50,共10页
以浙江省安吉县毛竹林(Phyllostachys edulis)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开路涡度相关系统和LI-Cor 8150自动观测系统,分析2014年毛竹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和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毛竹林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为单... 以浙江省安吉县毛竹林(Phyllostachys edulis)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开路涡度相关系统和LI-Cor 8150自动观测系统,分析2014年毛竹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和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毛竹林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为单峰曲线,最高值出现在14:00~16:00,最低值出现在06:00;净生态系统交换量(NEE)存在明显日变化特征,变化趋势为“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10:00和12:00;而生态系统呼吸(RE)和土壤呼吸速率呈相同的年变化趋势,为“单峰型”,夏季高、冬季低,且均对温度变化较敏感。毛竹林土壤呼吸速率和生态系统呼吸量(RE)主要受高于20℃大气温度和5 cm土壤温度影响,与水分相关关系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 毛竹林生态系统 碳通量 土壤呼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面数据同化系统及其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2
作者 张秀英 江洪 韩英 《遥感信息》 CSCD 2010年第4期135-143,共9页
陆面数据同化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末,发展比较迅速。本文从当前发展比较成熟的陆面数据同化系统、同化方法以及陆面数据同化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三方面做了综述。比较成熟的陆面数据同化系统主要是美国(全球)和欧洲的陆面数据同化系统... 陆面数据同化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末,发展比较迅速。本文从当前发展比较成熟的陆面数据同化系统、同化方法以及陆面数据同化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三方面做了综述。比较成熟的陆面数据同化系统主要是美国(全球)和欧洲的陆面数据同化系统,加拿大、韩国和我国的数据同化系统最近才有所发展;数据同化方法主要以基于统计估计理论和以基于变分的两大类方法为主流,近年来人工神经网络和粒子滤波技术有所发展;在生态水文学、碳循环和作物估产的应用研究中,陆面数据同化方法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数据同化系统 数据同化方法 全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3
作者 郑世伟 江洪 《浙江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6-64,共9页
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氮沉降的相关文献,从森林植被、土壤生物、凋落物分解、森林土壤和森林碳汇等角度综述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简单介绍了它们的一些响应机制,并对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工作提出展望。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氮沉降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旱灾遥感监测系统中的MODIS 1B影像几何校正方法及其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晶晶 覃志豪 唐巍 《遥感信息》 CSCD 2009年第2期17-22,共6页
为了满足农业旱灾遥感监测对海量MODIS影像数据的自动化快速处理需要,本文针对现有的四种几何校正坐标变换方法(仿射变换法、多项式变换法、三角网算法和改进三角网算法),结合农业旱灾遥感监测系统,在IDL(Interactive Data Language)平... 为了满足农业旱灾遥感监测对海量MODIS影像数据的自动化快速处理需要,本文针对现有的四种几何校正坐标变换方法(仿射变换法、多项式变换法、三角网算法和改进三角网算法),结合农业旱灾遥感监测系统,在IDL(Interactive Data Language)平台上开发了MODIS影像数据的自动快速几何校正运行程序,以便比较分析这些算法的几何校正精度、影像处理时间和计算机内存开销大小。结果表明,基于三角网改进算法的几何校正程序在各方面都比较优秀,不仅几何校正精度较高,而且图像处理较快,内存用量也较小,完全能够满足农业旱灾遥感监测的实时海量图像数据处理需要。因此,我们在农业旱灾遥感监测系统中采用了这一算法,作为实时自动快速处理海量MODIS影像数据的重要模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几何校正 IDL 仿射变换 多项式 三角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ORECAST模型在全球针叶林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袁建 江洪 +2 位作者 接程月 辛赞红 魏晓华 《浙江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7-74,共8页
FORECAST模型是一个基于森林生态系统过程的林分水平模型,它可以模拟多种管理策略对森林的影响来预测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未来发展趋势,帮助我们制定合适的管理策略,为森林生态系统的优化管理服务。本文选取了国内外几种针叶树种,... FORECAST模型是一个基于森林生态系统过程的林分水平模型,它可以模拟多种管理策略对森林的影响来预测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未来发展趋势,帮助我们制定合适的管理策略,为森林生态系统的优化管理服务。本文选取了国内外几种针叶树种,其中包括小干松(Pinus contorta)、欧洲赤松(P.sylvestris)、花旗松(Pseudotsugamenziesii)、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云杉(Picea asperata)、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对FORECAST模型在其研究上的应用进行简介,通过对各种管理策略的结果分析,探讨各树种的合理管理模式,并利用FORECAST模型解决研究上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水平模型 FORECAST模型 森林生态系统 针叶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吉毛竹林生态系统光合作用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许丽霞 江洪 +3 位作者 张敏霞 宋新章 陈晓峰 舒海燕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28-937,947,共11页
以浙江省安吉县毛竹(Phyllostachy sedulis)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开路涡度相关系统测定了2014年毛竹林生态系统CO2通量特征,首次利用涡度相关法分析了毛竹林生态系统光合作用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生态系统最大光合速率(Pmax... 以浙江省安吉县毛竹(Phyllostachy sedulis)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开路涡度相关系统测定了2014年毛竹林生态系统CO2通量特征,首次利用涡度相关法分析了毛竹林生态系统光合作用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生态系统最大光合速率(Pmax)、暗呼吸速率(Rd)和初始量子效率(α)均具有明显的月变化特征,各参数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376 5~1.525 7 mg/(m2·s)、0.001 6~0.002 4 mg/(m^2·s)、0.078 5~0.269 5 mg/μmol,毛竹林总生态系统生产力GEP年总量为1 596.22 g C/(m^2·a)。影响毛竹林生态系统Pmax和GEP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温度、光合有效辐射、叶面积指数和饱和水汽压差,Pmax和GEP均随着温度、光合有效辐射和一定范围内的叶面积指数的增加而增长,SWC50 cm也是影响Pmax和GEP的重要环境因子(P<0.05),SWC5 cm对二者的影响均不明显(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相关 亚热带毛竹林 光合作用 总生态系统生产力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市鼓楼区LID空间配置与雨洪调控效益研究 被引量:22
17
作者 李沐寒 尹海伟 +2 位作者 孔繁花 刘佳 仇是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2019年第3期30-38,共9页
低影响开发(LID)能够实现源头径流控制,已成为缓解城市内涝的重要策略。以南京市鼓楼区为例,运用GIS和SWMM模型构建LID的空间配置方案,并在城市尺度上模拟分析5个降雨事件下LID组合方案的雨洪调控效应,最后基于费效比方法定量评价成本... 低影响开发(LID)能够实现源头径流控制,已成为缓解城市内涝的重要策略。以南京市鼓楼区为例,运用GIS和SWMM模型构建LID的空间配置方案,并在城市尺度上模拟分析5个降雨事件下LID组合方案的雨洪调控效应,最后基于费效比方法定量评价成本效益。结果表明:研究区LID的适建面积占总面积的16.33%,其结果可为LID规划建设所参考;LID建设后地表径流系数平均可减少0.26,但随降雨重现期的增加径流削减率总体呈递减趋势;LID的雨洪调控效应受诸多降雨特征及LID自身属性特性的多重交互影响;屋顶绿化+透水铺装组合的成本效益最好,包含生物滞留池的方案成本效益相对偏低,综合来看屋顶绿化+透水铺装+生物滞留池+植草沟方案建设潜力最大。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尺度上LID的空间规划、海绵城市建设和城市雨洪管理提供决策参考和案例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城市 SWMM LID空间配置 雨洪调控效应 成本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空间地球科学发展现状及未来策略 被引量:8
18
作者 施建成 郭华东 +12 位作者 董晓龙 梁顺林 陈镜明 宫鹏 杨晓峰 程洁 林明森 张鹏 张伟 居为民 刘毅 李增元 赵天杰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5-117,共23页
空间地球科学是以空间对地观测为主要信息获取手段,研究地球系统的各圈层及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与演变,对地球进行系统研究的综合性交叉学科.为纪念空间科学学会成立40周年,本文系统回顾了中国空间地球科学的发展历程,分析当前面临的... 空间地球科学是以空间对地观测为主要信息获取手段,研究地球系统的各圈层及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与演变,对地球进行系统研究的综合性交叉学科.为纪念空间科学学会成立40周年,本文系统回顾了中国空间地球科学的发展历程,分析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而提出中国空间地球科学未来发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地球科学 空间对地观测 气候变化 水循环 碳循环 辐射平衡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表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开存 王灿 +17 位作者 李龙辉 汪涛 吴国灿 付永硕 马倩 张井勇 蔡闻佳 曹静 喻朝庆 朱华晟 南卓铜 陈旻 张晶 纪多颖 沈妙根 唐文君 何斌 占文凤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共22页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下,项目提出了陆表不均一性检测和订正的新方法,解决了渐变型不均一性检测和订正的难题,构建了中国地表太阳辐射、气温、地温、风速和降水等参数均一化站点和格点数据集,修订了关于中国地表风速变化趋势、增温格...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下,项目提出了陆表不均一性检测和订正的新方法,解决了渐变型不均一性检测和订正的难题,构建了中国地表太阳辐射、气温、地温、风速和降水等参数均一化站点和格点数据集,修订了关于中国地表风速变化趋势、增温格局及其形成机制的结论。融合多源数据,构建并验证了千米级、流域级或县域级的电厂、人口、生物质能、取水量、氮排放、二氧化碳排放等影响自然系统的关键人文要素历史和未来预估数据集。构建了未来关键人文要素情景,研制了碳中和目标下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情景和用于驱动全球模式的未来情景,预估了中国碳中和战略的实施对全球变暖的减缓作用,发现中国碳中和对远期和中期全球变暖的减缓作用显著。给出了中国各省份水体氮排放安全阈值及超越时间,阐明了中国粮食产量与氮施肥的关系,提出了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减少水体氮排放的有效途径,指出重构城乡养分循环体系是同时保障粮食安全和恢复水质的必要途径。发现全球饱和水汽压差的年际变化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速率的年际变化显著相关,阐明了饱和水汽压差变化在调控生态系统生产力中的重要角色以及多因素耦合作用在生态系统生产力变化中的复杂影响。建议更全面细致地评估中国各种碳中和实现路径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影响,以保证碳中和目标与其他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协同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未来情景 碳中和 陆面过程 生态系统生产力 粮食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波谱-Granger因果检验的稻田甲烷排放通量昼夜变化成因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戴声佩 居为民 赵志忠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25-1937,共13页
稻田甲烷(CH_(4))排放通量的研究是当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热点问题之一。利用2016年江苏句容生态实验站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涡度相关原位观测数据,分析了稻田CH_(4)排放通量昼夜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总初级... 稻田甲烷(CH_(4))排放通量的研究是当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热点问题之一。利用2016年江苏句容生态实验站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涡度相关原位观测数据,分析了稻田CH_(4)排放通量昼夜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总初级生产力GPP,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潜热通量LE,latent heat flux、空气温度TA,air temperature、土壤温度TS,soil temperature),并采用波谱-Granger因果分析方法,从因果分析角度重点探讨了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生长季的稻田CH_(4)排放通量昼夜变化原因,结果表明:在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中小麦生长季的农田CH_(4)排放通量较低,昼夜变化特征不明显;水稻生长季的稻田CH_(4)排放通量呈现明显单峰值昼夜变化特征,峰值出现在13:00—16:00之间。在小时尺度上,GPP和LE昼夜变化的峰值出现的时间(11:30和14:00)早于稻田CH_(4)通量(14:30),而温度(TA、TS)峰值(15:30和16:30)滞后于稻田CH_(4)通量和GPP、LE。在频率域上GPP、LE、TA、TS与稻田CH_(4)通量在1d和12h周期上存在较强的共振关系;GPP、LE与稻田CH_(4)通量之间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而TA、TS与稻田CH_(4)通量之间在长时间尺度上的因果关系更加明显。在日内时间尺度,相对于气温和土壤温度,与光合和蒸散相关的GPP、LE是更重要的稻田CH_(4)通量昼夜变化的影响因子。本研究可为构建稻田CH_(4)排放模型提供因果机理性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谱-Granger因果检验 稻田生态系统 甲烷通量 昼夜变化 因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