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生物地球化学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
作者 陈骏 姚素平 +2 位作者 季峻峰 张传伦 李一良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20-632,共13页
本文阐述了微生物地球化学的发展历程及微生物地球化学近期的研究进展。微生物可以促进许多地质地球化学过程 ,微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岩石和矿物风化、元素迁移和聚集、有机质降解以及矿床形成等方面 ;还表现在部分控制大气成... 本文阐述了微生物地球化学的发展历程及微生物地球化学近期的研究进展。微生物可以促进许多地质地球化学过程 ,微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岩石和矿物风化、元素迁移和聚集、有机质降解以及矿床形成等方面 ;还表现在部分控制大气成分 ,参与有机物和无机物循环并影响其全球分布 ,从而对地球形成以来物质在上部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中的分布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微生物地球化学的成果已经从根本上修正了地球科学的核心观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地球化学 地球科学 岩石圈 水圈 元素迁移 矿床 大气圈 微生物 有机质降解 大气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及其生物地球化学作用 被引量:20
2
作者 陈骏 连宾 +1 位作者 王斌 H.H.TENG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99-207,共9页
极端微生物是地球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极端微生物的地球化学定位在微生物学与地球化学以及一些相关学科的交叉点上,最近10年已经发展成为地质生物学研究的热门领域。对极端微生物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回答生命起源、生命极限、生命本质... 极端微生物是地球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极端微生物的地球化学定位在微生物学与地球化学以及一些相关学科的交叉点上,最近10年已经发展成为地质生物学研究的热门领域。对极端微生物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回答生命起源、生命极限、生命本质甚至其他生命形式等生命科学问题,而且其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在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具有重大科学研究价值,对揭示生物圈与地圈协同演化的奥秘、认识生命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及地球的化学演化提供重要证据。总结了嗜热菌、嗜冷菌、嗜酸菌、嗜碱菌、嗜压菌、嗜盐菌以及抗辐射菌的主要类群,论述了极端微生物适应环境的机制,探讨了极端微生物的生物地球化学意义。作者预测未来将会在生物标志化合物研究、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和分子生物学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协同推进极端微生物地球化学学科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环境 极端微生物 生物地球化学 地质微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黄土地层Rb和Sr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季风气候意义 被引量:110
3
作者 陈骏 汪永进 +3 位作者 陈旸 刘连文 季峻峰 鹿化煜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59-266,共8页
本文详细研究了陕西洛川黄土剖面中Rb,Sr的含量变化及其在不同粒级与不同相态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Rb在粘粒中含量高,基本只存在于残留态中,而Sr则主要分布于砂和粉砂粒级中,并以残留态与碳酸盐结合态为主要赋存相态,因此黄土和古土壤... 本文详细研究了陕西洛川黄土剖面中Rb,Sr的含量变化及其在不同粒级与不同相态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Rb在粘粒中含量高,基本只存在于残留态中,而Sr则主要分布于砂和粉砂粒级中,并以残留态与碳酸盐结合态为主要赋存相态,因此黄土和古土壤中Rb、Sr含量的差异应与冬季风驱动的粒度分选作用引起的物质组成变化及夏季风驱动的风化成壤强度密切相关。Rb/Sr值变化实际上反映了东亚季风系统的两个相互消长因子——冬季风与夏季风在轨道时间尺度上的循环交互特征。洛川剖面2.6Ma以来Sr含量总体演化趋势与北半球冰量变化模式的相似性验证了高纬度冰盖生长与东亚季风强度之间存在着耦合关系,而Rb含量与磁化率之间极佳的正相关关系为今后用Rb来评估成壤作用对磁化率的贡献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古季风 黄土高原 磁化率 成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醋酸淋溶实验及其碳酸盐组分的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4
4
作者 刘连文 王洪涛 +1 位作者 陈旸 陈骏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9-73,共5页
选择性的化学淋溶实验 ,广泛用于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研究中。通过对比 1mol/L的盐酸和醋酸两种溶剂对黄土和古土壤的淋溶效果 ,发现 1mol/L的醋酸能选择性淋溶黄土和古土壤中碳酸盐组分 ,对硅酸盐、铁的氧化物等影响很小。在确定溶剂后 ,... 选择性的化学淋溶实验 ,广泛用于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研究中。通过对比 1mol/L的盐酸和醋酸两种溶剂对黄土和古土壤的淋溶效果 ,发现 1mol/L的醋酸能选择性淋溶黄土和古土壤中碳酸盐组分 ,对硅酸盐、铁的氧化物等影响很小。在确定溶剂后 ,以 1mol/L醋酸溶液选择性淋溶了洛川剖面 4 3个黄土和古土壤样品 ,通过分析淋溶液的组成 ,得出黄土和古土壤中碳酸盐组分的平均成分 (wB)为 :MgO 1.71% ,MnO 670× 10 - 6 ,Sr 4 90× 10 - 6 。淋溶结果较好地反映了黄土-古土壤剖面的风化成壤程度 ,其中醋酸淋溶液中MnO含量能更好地反映当时的古气候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古土壤 淋溶实验 醋酸 碳酸盐 化学风化 地球化学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南部120ka以来元素地球化学记录的东亚夏季风变迁 被引量:12
5
作者 梅西 张训华 +3 位作者 郑洪波 刘锐 谢昕 黄恩清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4-141,共8页
利用XRF岩芯元素扫描仪对南海南部MD05-2896孔岩芯样品进行1 cm间隔的元素测试。该孔底部年龄约为120ka。研究表明,南海南部间冰期夏季风活动增强,上升流发育;夏季风和降雨带来的陆源有机物输入增加,提高了表层的生产力;冰期夏季风减弱... 利用XRF岩芯元素扫描仪对南海南部MD05-2896孔岩芯样品进行1 cm间隔的元素测试。该孔底部年龄约为120ka。研究表明,南海南部间冰期夏季风活动增强,上升流发育;夏季风和降雨带来的陆源有机物输入增加,提高了表层的生产力;冰期夏季风减弱,陆源有机物输入减少,表层生产力降低。海洋表层生产力在MIS3早期(60-40 ka)较高,指示该时有特强的夏季风,上升流作用增强。Ba/Ti值表明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并与北半球夏季日射量基本呈线性关系,体现了东亚夏季风演化的天文驱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南部 晚第四纪 元素地球化学 东亚夏季风 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研究地质微生物的天然实验室 被引量:7
6
作者 妥进才 陈骏 +3 位作者 姚素平 季峻峰 李一良 张传伦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7-193,共7页
青海湖位于青海省的东北部,是中国境内最大的内陆高原咸水湖泊。由于青藏高原的不均匀隆升,使这些湖泊形成了封闭的水系和地球化学物质循环特征。青海湖有限的几条供给河流的水化学受其所经过岩石的化学成分控制,而湖水的化学成分和物... 青海湖位于青海省的东北部,是中国境内最大的内陆高原咸水湖泊。由于青藏高原的不均匀隆升,使这些湖泊形成了封闭的水系和地球化学物质循环特征。青海湖有限的几条供给河流的水化学受其所经过岩石的化学成分控制,而湖水的化学成分和物理化学特征则受补给水系的影响。湖泊的碳循环除受盆地周围风化搬运作用以外,主要碳源为湖泊以及周围的生物群落。青海湖水的物理化学特征本身由于受补给水源和深度的影响而具不均一性,并随季节温度的变化而发生调整。这些特征预示其独特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和与之有关的碳循环和元素地球化学循环特征。丰富的铁、硫酸根、碳酸根和钙镁离子为其中嗜铁和嗜硫的微生物繁盛以及随后的矿化作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藻类也具有很高的多样性并且不同种类具有明显的随季节或气温变化的特点。这些微生物活动会在湖泊沉积物中形成有机的和无机的生物标记化合物或矿物。进一步揭示这些生物标记化合物与局部环境的碳循环、元素循环、微生物生态以及相关环境变迁的关系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现代沉积物 地质微生物学 生物标志化合物 同位索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西峰晚第三纪红粘土的化学组成及化学风化特征 被引量:67
7
作者 陈旸 陈骏 刘连文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1年第2期167-175,共9页
通过对甘肃西峰红粘土样品的地球化学研究 ,发现其碳酸盐含量较高 ,而Si、Al、Fe等元素含量相对较低。为消除碳酸盐的影响 ,样品经酸溶处理后其化学组成十分均一 ,反映物质来源的一致性。稀土元素以及微量元素分布形式揭示出红粘土与第... 通过对甘肃西峰红粘土样品的地球化学研究 ,发现其碳酸盐含量较高 ,而Si、Al、Fe等元素含量相对较低。为消除碳酸盐的影响 ,样品经酸溶处理后其化学组成十分均一 ,反映物质来源的一致性。稀土元素以及微量元素分布形式揭示出红粘土与第四纪黄土 -古土壤风成成因的相似性。研究表明 ,红粘土的化学风化尚处于脱Ca、Na为主的早期阶段 ;CIA值和酸不溶物中的Na K比及Rb Sr比参数一致地指示了红粘土化学风化程度高于第四纪的黄土和古土壤 ,反映出晚第三纪以来黄土高原的气候由相对温暖湿润向第四纪逐渐变干变冷演化的总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粘土 化学组成 化学风化特征 化学组成 稀土元素 微量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脱石降氟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王洪涛 季峻峰 刘连文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1-73,76,共4页
实验表明蒙脱石吸附氟的能力与溶液的pH值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在较低 pH值条件下 ,蒙脱石的吸氟量较大 ,具有显著的降氟作用 ;而对中性 -碱性溶液来说 ,蒙脱石对氟的吸附能力则大大降低 ,基本不具吸氟能力。蒙脱石的吸氟量还与其用量... 实验表明蒙脱石吸附氟的能力与溶液的pH值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在较低 pH值条件下 ,蒙脱石的吸氟量较大 ,具有显著的降氟作用 ;而对中性 -碱性溶液来说 ,蒙脱石对氟的吸附能力则大大降低 ,基本不具吸氟能力。蒙脱石的吸氟量还与其用量及含氟溶液的浓度有关。吸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体系 pH值降低 ,导致其表面带正电荷而吸附F- ;另一方面 ,随着NaF浓度升高 ,蒙脱石的双电层变薄 ,体系 ζ电势减少 ,发生絮凝作用 ,并携带F- 沉淀下来。另外 ,F- 与O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脱石 降氟作用 实验 PH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微生物学及其发展方向 被引量:36
9
作者 陈骏 姚素平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4-166,共13页
地质微生物学是在20世纪末发展起来的新的地学分支,主要研究地质环境中的微生物活动过程及其形成的各种地质地球化学记录。通过对现代及地质历史上的各种地质环境,包括极高温,高压,极端酸性,碱性,高盐度,极高放射性,地球深部等环境中微... 地质微生物学是在20世纪末发展起来的新的地学分支,主要研究地质环境中的微生物活动过程及其形成的各种地质地球化学记录。通过对现代及地质历史上的各种地质环境,包括极高温,高压,极端酸性,碱性,高盐度,极高放射性,地球深部等环境中微生物的生存和演化,及其和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各种地球化学记录的研究,探讨微生物在过去、现在和将来对生命活动最重要的元素(C,H,O,N,S,Fe等)在全球或局部尺度上的循环作用,从而对微生物的风化作用、成矿作用、地质环境下的微生物生态链及其环境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证据。微生物与矿物的相互作用、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和生态及分子地质微生物学是当前地质微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微生物学 生物成矿作用 极端环境 分子生物学 生物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中蜗牛壳Mn^(2+)的EPR研究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2
10
作者 盛雪芬 陈骏 +1 位作者 季峻峰 眭云霞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期40-45,共6页
对黄土高原陕西省洛川和甘肃省西峰剖面中黄土 -古土壤层中的蜗牛壳进行了EPR波谱分析 ,同时对洛川地区的现代蜗牛壳也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 :(1)不同种类的蜗牛壳具有相近的EPR信号强度 ,表明不同种类的蜗牛对Mn2 + 的吸收没有差异性。... 对黄土高原陕西省洛川和甘肃省西峰剖面中黄土 -古土壤层中的蜗牛壳进行了EPR波谱分析 ,同时对洛川地区的现代蜗牛壳也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 :(1)不同种类的蜗牛壳具有相近的EPR信号强度 ,表明不同种类的蜗牛对Mn2 + 的吸收没有差异性。 (2 )黄土层中蜗牛壳的EPR信号强度远大于古土壤中的 ,即黄土中蜗牛壳所含的Mn2 + 远大于古土壤中的蜗牛壳的Mn2 + 的含量 ,说明前者生活在比较还原的条件下 ,后者形成环境的氧化性较高。因此本文认为蜗牛壳中Mn2 + 的含量可反映其生长环境中Mn2 + 的含量和氧化还原条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R波谱 蜗牛壳 黄土 氧化-还原条件 古气候 锰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生物气溶胶增加可能导致晚新生代全球变冷的模型计算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高军 陈骏 +2 位作者 季峻峰 盛雪芬 李涛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1-183,共13页
整合海洋碳、锶、锇同位素记录的地球化学元素循环模型表明,晚新生代大陆化学风化通量随着全球物理侵蚀的增强而升高,促使更多的营养元素磷输入到海洋中,引起海洋生物生产力的爆发,而浮游生物产生大量的二甲基硫最终导致海洋上空的大气... 整合海洋碳、锶、锇同位素记录的地球化学元素循环模型表明,晚新生代大陆化学风化通量随着全球物理侵蚀的增强而升高,促使更多的营养元素磷输入到海洋中,引起海洋生物生产力的爆发,而浮游生物产生大量的二甲基硫最终导致海洋上空的大气气溶胶浓度急剧上升。气溶胶浓度增加一方面会增加云的覆盖率和反射率,据初步估计,该效应导致距今7Ma内地表接收的太阳能减少了16.5Wm-2,相当于全球平衡温度降低13℃;另一方面会抑止云层的降水效能,有利于水汽向高纬地区传输并形成降雪,最终促进两极冰盖生长,从而驱动新生代晚期全球性的气候变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模型 风化 生物生产力 气溶胶 新生代变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北部底泥中氮、磷的空间变化和环境意义 被引量:47
12
作者 袁旭音 陈骏 +2 位作者 陶于祥 季峻峰 许乃政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21-328,共8页
以太湖底泥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形态N、P的含量,揭示太湖北部底泥N、P的区域和垂向变化特征,探讨了主要营养元素的环境意义。太湖北部底泥N、P的高值区分布在五里湖、梅梁湾北部和竺山湖北部,有效氮的分布与总氮的分布一致。相关分... 以太湖底泥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形态N、P的含量,揭示太湖北部底泥N、P的区域和垂向变化特征,探讨了主要营养元素的环境意义。太湖北部底泥N、P的高值区分布在五里湖、梅梁湾北部和竺山湖北部,有效氮的分布与总氮的分布一致。相关分析表明,有效磷与无机磷具有很好的正相关性,N、P的含量还与粘土矿物的含量成正比。柱状样的N、P垂直变化显示,数千年人类的活动并未明显影响底泥中N、P的含量,而在近代则明显增加。底泥中大量的N、P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其次是农田肥料和围网养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 环境意义 太湖 分布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沉积物和湖岸土壤的污染元素特征及环境变化效应 被引量:29
13
作者 袁旭音 陈骏 +2 位作者 季峻峰 陶于祥 王润华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27-434,共8页
太湖沉积物和湖岸土壤具有相似的物质组成 ,具有相同的物源 ,通过补给区的径流 ,营养元素和重金属元素随着土壤迁入湖泊。由于沉积物和土壤物化条件的不同 ,它们的营养元素和重金属含量有差异。土壤中氮、磷的总量和有效态均比沉积物中... 太湖沉积物和湖岸土壤具有相似的物质组成 ,具有相同的物源 ,通过补给区的径流 ,营养元素和重金属元素随着土壤迁入湖泊。由于沉积物和土壤物化条件的不同 ,它们的营养元素和重金属含量有差异。土壤中氮、磷的总量和有效态均比沉积物中高 ,表明有一部分营养物质进入了水体 ;营养元素高的沉积物均靠近城镇 ,其原因为居民生活污水排放。土壤和沉积物中多数重金属元素尚未超过自然背景值 ,只有沉积物中Cd和Pb ,土壤中的Cu、Cd和Hg超过。但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大多比土壤中高 ,特别在北部沿岸沉积物中 ,重金属元素含量大大超过平均值 ,这种不正常的高值是由人类不合理的废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土壤 污染元素 太湖 营养元素 氮磷 环境变化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粒级黄土-古土壤中碳酸盐碳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27
14
作者 盛雪芬 陈骏 +2 位作者 杨杰东 季峻峰 陈旸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5-112,共8页
从黄土高原中部洛川和环县两个剖面选取若干黄土和古土壤样品,分为三种粒级(>45μm、2~45μm、<2μm),挑出>45μm粒级中的根状结核与蜗牛壳化石碎片,分别测定δ13C和δ18O值。结果显示,两个剖面不同粒级组分的δ13C和δ18O值... 从黄土高原中部洛川和环县两个剖面选取若干黄土和古土壤样品,分为三种粒级(>45μm、2~45μm、<2μm),挑出>45μm粒级中的根状结核与蜗牛壳化石碎片,分别测定δ13C和δ18O值。结果显示,两个剖面不同粒级组分的δ13C和δ18O值表现出相似的分布规律。洛川剖面的根状结核和蜗牛壳与分粒级样品中的<2μm粒级中碳酸盐的δ13C和δ18O值最为接近,处于相同的区域内;而>45μm粒级中的δ13C和δ18O值与其他样品有明显的差别。因此,可以认为黄土-古土壤中<2μm粒级中所含的碳酸盐可代表成壤碳酸盐,其蕴涵的地球化学信息可用以重建成壤时的古气候和古环境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原生碳酸盐 次生碳酸盐 分粒级 氧同位素 碳同位素 古环境 古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现代沉积物的物质组成和形成条件分析 被引量:29
15
作者 袁旭音 陈骏 +2 位作者 季峻峰 陶于祥 瞿文川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56-765,共10页
对太湖现代沉积物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粒度分析和常量元素分析,由此推断它们的矿物成分、化学风化程度差异,并分析了不同的水动力条件和物源.太湖沉积物的主要矿物组成是石英、云母、正长石和钠长石,粘土矿物为伊利石、绿泥石、高岭... 对太湖现代沉积物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粒度分析和常量元素分析,由此推断它们的矿物成分、化学风化程度差异,并分析了不同的水动力条件和物源.太湖沉积物的主要矿物组成是石英、云母、正长石和钠长石,粘土矿物为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和蒙脱石.北学组成显示,太湖沉积物的烧失量较高,与上部陆壳平均化学成分相比,Na、Ca、K、Mg亏损,Mn、Ti富集,上部陆壳成分标准化图表明其风化程度明显强于下蜀土.化学风化程度指标CIA、Na/K值和Fe/Mg值的变化也表明太湖沉积物的化学风化作用比下蜀土强,并存在地域的差别.太湖沉积物的CaCO3含量明显较低,反映了太湖流域本身的特点.所有这些特征表明,太湖沉积物的形成不仅与物源、地域位置有关,而且明显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物质组成 化学风化 形成条件 太湖 物源 侵蚀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更新世东亚季风气候不稳定性的洞穴石笋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18
16
作者 吴江滢 汪永进 +3 位作者 邵晓华 陈骏 许汉奎 穆西南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13-419,共7页
据南京汤山葫芦洞石笋的23个热电离质谱测年结果和分辨率达100~200 a的氧、碳稳定同位素测试数据,讨论了75~35 ka BP期间东亚季风气候的高频振荡特征。石笋氧同位素值的波动范围介于-9.165‰~-5.456‰之间,相邻峰谷的变幅可达2‰~3... 据南京汤山葫芦洞石笋的23个热电离质谱测年结果和分辨率达100~200 a的氧、碳稳定同位素测试数据,讨论了75~35 ka BP期间东亚季风气候的高频振荡特征。石笋氧同位素值的波动范围介于-9.165‰~-5.456‰之间,相邻峰谷的变幅可达2‰~3‰,由其构成的16个气候不稳定性事件与格陵兰冰心δ^(18)O记录中IS8~IS20和北大西洋冰漂碎屑事件H4~H6有良好的对比关系,揭示了东亚季风气候变化与高纬极地大气温度变化存在着动力机制上的联系。石笋碳同位素记录呈现类似于δ^(18)O记录的高频振荡形式,反映了洞穴上覆植被类型对气候变化的快速响应。石笋稳定同位素曲线上72 ka BP左右的快速降温事件与印度尼西亚 Toba火山喷发事件基本一致,有可能说明晚更新世全球气候事件的发生并非单一源于北大西洋深层水体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更新世 东亚季风气候 不稳定性 洞穴 石笋 氧同位素 碳同位素 气候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洛川黄土剖面的白度参数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22
17
作者 陈旸 陈骏 +2 位作者 季峻峰 刘连文 鹿化煜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8-43,共6页
对陕西洛川黄土剖面的白度研究表明,黄土和古土壤存在明显的白度差别,表现为黄土的白度值较高,而古土壤的白度值较低,依据白度值可以清晰地区别出剖面中的黄土层和古土壤层。化学处理以及分粒级实验结果表明风化成壤作用造成细粒级铁氧... 对陕西洛川黄土剖面的白度研究表明,黄土和古土壤存在明显的白度差别,表现为黄土的白度值较高,而古土壤的白度值较低,依据白度值可以清晰地区别出剖面中的黄土层和古土壤层。化学处理以及分粒级实验结果表明风化成壤作用造成细粒级铁氧化物的含量增高是古土壤中白度值降低的主要因素。洛川剖面白度值的变化与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旋回的波动特征相一致,其逐渐增高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冷总体趋势相吻合,表明白度在反映夏季风环流强度变化,以及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问题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白度 铁氧化物 古气候变迁 陕西 古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漫反射光谱鉴定红粘土中针铁矿和赤铁矿 被引量:38
18
作者 周玮 季峻峰 +1 位作者 Balsam William 陈骏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30-736,共7页
针铁矿(Gt)和赤铁矿(Hm)是广泛存在于土壤和沉积物中的重要铁矿物。这两种矿物在土壤和沉积物中含量很低,常规的测试手段很难有效地测定其含量。利用反射光谱联合加热处理的方法,可对土壤及沉积物样品中针铁矿和赤铁矿进行定性或半定量... 针铁矿(Gt)和赤铁矿(Hm)是广泛存在于土壤和沉积物中的重要铁矿物。这两种矿物在土壤和沉积物中含量很低,常规的测试手段很难有效地测定其含量。利用反射光谱联合加热处理的方法,可对土壤及沉积物样品中针铁矿和赤铁矿进行定性或半定量测定。实验结果显示,样品加热到300℃后,针铁矿的反射光谱的一阶导数特征峰发生了变化,赤铁矿的一阶导数特征峰却没有明显的变化。因此加热前后样品反射光谱一阶导数的变化取决于针铁矿和赤铁矿的含量。利用这种方法估计黄土高原第三纪红粘土样品中的赤铁矿含量约为0.3%~0.4%,针铁矿含量约为0.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漫反射光谱 针铁矿 赤铁矿 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岭石胶体的降氟作用机理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洪涛 刘连文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855-859,共5页
含氟溶液的高岭石吸附实验表明,其吸附能力与溶液的pH值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酸性条件下,高岭石的吸氟量较大,降氟率较高;随着pH值的增大,其吸氟能力大大降低;而在碱性条件下,高岭石基本不具有吸氟能力.高岭石的吸氟量还受高岭石用... 含氟溶液的高岭石吸附实验表明,其吸附能力与溶液的pH值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酸性条件下,高岭石的吸氟量较大,降氟率较高;随着pH值的增大,其吸氟能力大大降低;而在碱性条件下,高岭石基本不具有吸氟能力.高岭石的吸氟量还受高岭石用量和含氟溶液浓度的影响.高岭石吸附氟主要是由于体系pH值降低,高岭石表面带正电荷而吸附F-离子;另外,随着NaF浓度的提高,体系ξ电势减小,发生絮凝作用,高岭石携带F-离子沉淀下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岭石胶体 降氟作用 PH值 降氟机理 吸氟能力 饮水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物中细菌叶绿素的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曼 季峻峰 +1 位作者 陈骏 张传伦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3-29,共7页
沉积物中的光合细菌与细菌叶绿素(BChl)包含着丰富的古湖泊和古海洋信息。对光合细菌的生存环境,BChl的分布、保存、演化规律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探讨了湖泊和海洋沉积物中BChl的环境指示意义。BChl作为厌氧光合细菌的主要色素,不但可... 沉积物中的光合细菌与细菌叶绿素(BChl)包含着丰富的古湖泊和古海洋信息。对光合细菌的生存环境,BChl的分布、保存、演化规律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探讨了湖泊和海洋沉积物中BChl的环境指示意义。BChl作为厌氧光合细菌的主要色素,不但可以指示水体中厌氧光合细菌的演变,而且能够反映化变层深度变化和水体环境特征,揭示季节性和年际尺度的气候变化。同时,根据沉积物中BChl含量可以估算古气候环境下湖泊和海洋的厌氧初级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化变层 光合细菌 BCh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