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高钛与低钛榴辉岩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及其对金红石成矿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19
1
作者 邱检生 王汝成 +3 位作者 蒋少涌 胡建 张晓琳 倪培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875-1882,共8页
榴辉岩型金红石矿床是我国原生金红石矿床的最重要类型。本文以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0~2000m范围内揭露的榴辉岩为对象,通过对榴辉岩中TiO2与其它元素协变关系的全面分析,同时结合我国原生榴辉岩型金红石矿床TiO2的平均品位,将榴辉岩... 榴辉岩型金红石矿床是我国原生金红石矿床的最重要类型。本文以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0~2000m范围内揭露的榴辉岩为对象,通过对榴辉岩中TiO2与其它元素协变关系的全面分析,同时结合我国原生榴辉岩型金红石矿床TiO2的平均品位,将榴辉岩区分为高钛榴辉岩(TiO2>2%)和低钛榴辉岩(TiO2<2%),并据此系统对比了二类榴辉岩地球化学组成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高钛榴辉岩相对贫硅、贫钾、富铁,Al2O3/TiO2比值和全碱(K2O+Na2O)含量总体偏低,Cs、Rb、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Zr、Hf等高场强元素不同程度亏损,而放射性元素Th、U则相对富集,并总体具有较低的轻重稀土比值。榴辉岩型金红石矿床的形成主要受原岩因素制约,原岩的源区组成、产出环境、起源深度、部分熔融程度和随后的结晶分异过程对Ti的初始富集均具重要影响,富钛基性原岩是榴辉岩型金红石矿床形成的物质基础,高压区域变质作用是这类矿床形成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榴辉岩 金红石 地球化学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榴辉岩型钛矿化的地球化学制约 被引量:1
2
作者 胡建 邱检生 +3 位作者 王汝成 李晨曦 倪培 张晓琳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7-61,共5页
根据对国内外已发表的榴辉岩地球化学资料的统计分析,表明榴辉岩中TiO2含量与全铁(TFeO)具正相关性,而与MgO, 特别是MgO/(MgO+TFeO)比值具负相关性.按TiO2含量的高低,可将榴辉岩区分为高钛型(TiO2>2.0%)、中钛型(TiO2=0.60%~2... 根据对国内外已发表的榴辉岩地球化学资料的统计分析,表明榴辉岩中TiO2含量与全铁(TFeO)具正相关性,而与MgO, 特别是MgO/(MgO+TFeO)比值具负相关性.按TiO2含量的高低,可将榴辉岩区分为高钛型(TiO2>2.0%)、中钛型(TiO2=0.60%~2.00%)和低钛型(TiO2<0.6%)三类,文章重点讨论了高钛与低钛榴辉岩地球化学特征的差异.与低钛型榴辉岩相比,高钛型榴辉岩相对偏基性,富铁,贫镁,并具有较高的高场强元素(如Nb、Ta、Zr、Hf等)和亲铁元素(如V、Co、Ni等)含量.原岩恢复显示低钛榴辉岩的源岩有两种类型,其一为洋壳俯冲形成的蛇绿岩残片,另一为富钙质的沉积泥灰岩.高钛型榴辉岩的源岩则具OIB特征,可能为富集地幔部分熔融或上涌的软流圈地幔物质与地壳物质混染的产物.榴辉岩中的钛矿化主要受源岩因素制约,此外,岩浆结晶分异对其也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榴辉岩 钛矿化 地球化学制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型岩套的分类、判别标志和成因 被引量:204
3
作者 刘昌实 陈小明 +2 位作者 陈培荣 王汝成 胡欢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573-591,共19页
以新近在粤北开展A型岩套研究所获得的新数据,结合国内外文献中已发表的数据(17个岩体,124件样品),讨论了A型岩套亚类型划分的必要性和亚类型之间的判别方法。将A型岩套分为两亚类型三组。A_1亚类型主要以似长石正长岩、碱性正长岩和响... 以新近在粤北开展A型岩套研究所获得的新数据,结合国内外文献中已发表的数据(17个岩体,124件样品),讨论了A型岩套亚类型划分的必要性和亚类型之间的判别方法。将A型岩套分为两亚类型三组。A_1亚类型主要以似长石正长岩、碱性正长岩和响岩为主(AS组),SiO_2不饱和、准铝、过碱-碱性岩石,通常含似长石,如方钠石、霞石、白榴石和钠沸石等为特征。A_2亚类型为SiO_2过饱和、碱质—亚碱质岩石。该亚类型又包括铝质A型花岗岩(ALAG组)(弱过铝质、亚碱质岩石)和碱性花岗岩(AAG组)(准铝质、碱质—亚碱质岩石);后者通常含少量钠钙质和钠质辉石和角闪石。在地球化学特征上,A_1亚型具低SiO_2,高ALK和NK/A值,相对富氯低氟,低R1和高R2,低Y/Nb比(具OIB源区特征),高Nb/Ta,Zr/Hf,Eu/Eu,LREE/HREE和锆石饱和温度等。A_2亚型中,以AAG组为例,其许多地球化学特征与A_1亚型相悖,如高SiO_2,较低ALK,相对贫氯富氟,高R1和低R2,高10~4Ga/Al和Y/Nb(具IAB源区特征),低Nb/Ta,Eu/Eu和LREE/HREE,以及高的锆石饱和温度等。A_2亚型中ALAG组除铝过饱和外,其他地球化学特征很相似于AAG组。利用R1-R2,Yb/Nb-Yb/Ta,Nb-Y-Ce,Nb/Ta-Nb等图解可有效地区分和判别A型岩套中A_1和A_2两种亚型。利用A_1和A_2亚型Sr,Nd同位素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岩套鉴别和分类 Sr Nd同位素 元素比值 南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苏鲁造山带南北两侧晚中生代富钾火山岩的成因:微量元素及Sr-Nd-Pb同位素制约 被引量:16
4
作者 邱检生 蒋少涌 +1 位作者 张晓琳 胡建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55-262,共8页
大别 苏鲁造山带南、北两侧广泛发育晚中生代富钾火山岩 ,主要岩石组合为粗面玄武岩 玄武粗安岩 粗安岩 安粗岩 粗面岩 ,这套岩石总体具有富碱、富钾、富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 (如Rb、Th等 ) ,贫高场强元素 (如Nb、Ti等 ) ,(87Sr/ ... 大别 苏鲁造山带南、北两侧广泛发育晚中生代富钾火山岩 ,主要岩石组合为粗面玄武岩 玄武粗安岩 粗安岩 安粗岩 粗面岩 ,这套岩石总体具有富碱、富钾、富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 (如Rb、Th等 ) ,贫高场强元素 (如Nb、Ti等 ) ,(87Sr/ 86Sr) i值偏高 ,εNd(t)值偏低等特点 ,但南、北两侧富钾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存在较显著的差异 ,主要表现在造山带北侧富钾火山岩稀土总量更高 ,轻、重稀土分异更明显 ,且 (87Sr/ 86Sr) i 值更高 ,εNd(t)值和2 0 6Pb/ 2 0 4Pb值显著偏低。元素 同位素综合示踪显示 ,区内富钾火山岩均起源于富集地幔的部分熔融 ,但南、北两侧源区地幔的富集机制存在差异 ,南侧富集地幔的形成主要与俯冲洋壳析出流体的交代作用有关 ,而北侧富集地幔的形成除受到俯冲洋壳析出流体的交代作用外 ,在更大程度上主要起因于俯冲的扬子陆壳析出流体的交代作用 ,即其源区遭受了多次富集事件的影响 ,后者是导致南、北两侧富钾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苏鲁造山带 晚中生代 富钾火山岩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积平衡法与川东大池干推覆带区域滑脱面预测 被引量:9
5
作者 刘玉萍 张洁 +1 位作者 尹宏伟 徐士进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10-417,共8页
本文详细介绍了面积平衡法的原理与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川东大池干构造的解释。利用面积平衡法,本文预测出在该地区可能有三个较大的区域滑脱面,它们分别位于3.53km处的中三叠统(由石膏、盐岩和泥页岩组成),7.79km处的下寒武统(由页... 本文详细介绍了面积平衡法的原理与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川东大池干构造的解释。利用面积平衡法,本文预测出在该地区可能有三个较大的区域滑脱面,它们分别位于3.53km处的中三叠统(由石膏、盐岩和泥页岩组成),7.79km处的下寒武统(由页岩、石膏和岩盐层组成),以及8.67km处的下寒武统(由页岩、石膏和岩盐层组成)地层之中。根据以上滑脱面的分析结果,作者认为大池干构造可以解释为滑脱褶皱和断层转折褶皱两种成因模式。在滑脱褶皱模式中,主滑脱面为8.67km处的非能干层;在断层转折褶皱模式中,该地区被认为具有上下两个滑脱面,其上滑脱面为3.53km处的非能干层,而其下滑脱面为7.79km处的非能干层。两种模式所对应的面积深度直线都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表明两种构造解释都具有内部岩层一致性,剖面达到平衡,故具有相对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与恢复 面积平衡法 大池干构造 滑脱深度 滑脱褶皱 断层转折褶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