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生地球化学反应的尺度效应 被引量:4
1
作者 刘媛媛 马腾飞 +2 位作者 陈旸 杨晓帆 刘崇炫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07-1120,I0003,共15页
表生环境中的地球化学反应速率具有显著的尺度效应。许多地球化学反应的野外观测速率比实验室观测速率要低2~5个数量级,给不同尺度的研究成果的对比和外推造成了极大困难。本文总结了地球化学反应速率随时间和空间尺度变化的影响因素,... 表生环境中的地球化学反应速率具有显著的尺度效应。许多地球化学反应的野外观测速率比实验室观测速率要低2~5个数量级,给不同尺度的研究成果的对比和外推造成了极大困难。本文总结了地球化学反应速率随时间和空间尺度变化的影响因素,着重分析了地球化学反应速率的主控过程随尺度变化的现象,以及亚尺度的非均质性造成的尺度效应。最后介绍了几种尺度转换的研究方法。由于地球化学反应速率的尺度效应普遍存在,在对地球化学反应速率进行外推时需要了解它的局限性以及选取适当的外推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反应速率 尺度效应 多尺度 尺度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贵港岩溶地质高背景区富含铁锰结核土壤的矿物学与重金属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2
2
作者 杨琼 杨忠芳 +5 位作者 季峻峰 刘旭 季文兵 王珏 吴天生 王磊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50-1458,共9页
岩溶地质高背景区土壤中普遍存在的铁锰结核对重金属的赋存状态和有效性有重要影响。选择广西贵港覃塘岩溶地质高背景区富含铁锰结核的表层土壤(0~20 cm)为研究对象,筛分出不同粒径的铁锰结核(10~120目)和细粒径土壤(<120目)样品进... 岩溶地质高背景区土壤中普遍存在的铁锰结核对重金属的赋存状态和有效性有重要影响。选择广西贵港覃塘岩溶地质高背景区富含铁锰结核的表层土壤(0~20 cm)为研究对象,筛分出不同粒径的铁锰结核(10~120目)和细粒径土壤(<120目)样品进行化学分析,针对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研究:(1)重金属(As、Cd、Cr、Cu、Hg、Ni、Pb和Zn)在铁锰结核和细粒径土壤中的分布分配规律和铁氧化物矿物的组成;(2)铁氧化物矿物对富含铁锰结核的土壤中Cd等重金属富集的影响;(3)重金属在富含铁锰结核的土壤中的赋存机制。研究发现,铁锰结核中的Fe和Mn以及Cd等重金属含量随着粒径的增大而不断增加,说明Cd等重金属元素更倾向于在大粒径铁锰结核中富集;土壤中Cd等重金属总量的约90%赋存在结核中,表明研究区土壤中重金属主要以结核形式赋存;富含铁锰结核的土壤中赤铁矿和针铁矿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61%和4.94%,且结核粒径越大,针铁矿和赤铁矿含量越高;除Hg外,Cd等重金属含量与针铁矿和赤铁矿的含量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与赤铁矿的相关性稍优于针铁矿,表明铁氧化物矿物与富含铁锰结核土壤中的Cd等重金属元素富集密切相关。铁锰结核的存在既能促进Cd等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富集,又能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研究结果为解释岩溶地质高背景区土壤Cd等重金属元素高含量、低生物有效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土壤 地质高背景 铁锰结核 重金属 漫反射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增强修复地下水中PCE的砂箱实验及模拟 被引量:13
3
作者 郭琼泽 张烨 +4 位作者 姜蓓蕾 郑菲 施小清 徐红霞 吴吉春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398-3405,共8页
在石英砂充填的二维砂箱中开展表面活性剂(Tween 80)冲洗四氯乙烯(PCE)的修复实验,基于图像分析技术监测不同污染源区结构条件下NAPL相的去除过程.由于实验条件限制,实验中缺乏溶解相浓度数据.为此进一步基于UTCHEM数值模拟方法来理解N... 在石英砂充填的二维砂箱中开展表面活性剂(Tween 80)冲洗四氯乙烯(PCE)的修复实验,基于图像分析技术监测不同污染源区结构条件下NAPL相的去除过程.由于实验条件限制,实验中缺乏溶解相浓度数据.为此进一步基于UTCHEM数值模拟方法来理解NAPL相和溶解态之间的质量传输过程,并探讨表面活性剂浓度、注入速率等因素对修复效率的影响.综合砂箱实验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介质均质和非均质条件下会形成不同类型DNAPL污染源区结构,表现为离散状PCE与池状PCE体积比(GTP)差异.由于离散状污染物与表面活性剂的接触面积更大,更易被优先去除;初始GTP值越高,污染物的修复速率和修复效率也越高.增大表面活性剂浓度或提高表面活性剂的注入速率,虽然能提高DNAPL的修复速率,但会明显降低表面活性剂的修复效率,实验过程中修复效率降幅可达93%.线性驱动溶解模型可以有效地模拟表面活性剂修复DNAPLs过程,基于数值模拟方法选择合适的表面活性剂配比可有效的节省实际污染场址修复经费和时间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een80 四氯乙烯 表面活性剂增强修复 非均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nKF融合地球物理数据刻画含水层非均质性 被引量:10
4
作者 康学远 施小清 +2 位作者 邓亚平 廖凯华 吴吉春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0-49,共10页
含水层非均质性的刻画是模拟地下水中污染物运移的关键。以渗透系数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综合集合卡尔曼滤波方法、有效电阻率模型与地下水运移模型的同化框架,通过融合地球物理观测数据与污染物浓度观测数据来推估渗透系数的空间分布。基... 含水层非均质性的刻画是模拟地下水中污染物运移的关键。以渗透系数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综合集合卡尔曼滤波方法、有效电阻率模型与地下水运移模型的同化框架,通过融合地球物理观测数据与污染物浓度观测数据来推估渗透系数的空间分布。基于理想算例,验证了该同化框架刻画含水层非均质渗透系数场的有效性,并针对不同初始参数信息与观测类型对比了耦合与非耦合水文地球物理方法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基于集合卡尔曼滤波方法同化多种类型的观测数据,可有效地推估非均质参数空间分布。当初始信息较准确时,耦合方法的参数推估精度更高;初始信息存在偏差时,非耦合方法有更好的同化效果。由于非耦合方法计算成本较低且对初始信息缺失时适用性更强,在实际应用中可先基于非耦合方法初步估计参数,再利用耦合方法进一步提高参数推估精度。融合多种类型观测数据可有效提高参数推估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球物理 集合卡尔曼滤波 参数估计 地下水-水文地球物理模型耦合 渗透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卤杆菌介导的厌氧微生物富集菌群对1,2,4-三氯苯的降解特性
5
作者 吕良华 乔文静 +4 位作者 张晗 叶淑君 吴吉春 王水 蒋建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2-480,共9页
1,2,4-三氯苯是我国工业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中典型的有机污染物,具有持久性、生物蓄积性和高毒性特点,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危害巨大。1,2,4-三氯苯密度比水大,容易迁移至深部厌氧区域,因此,开展1,2,4-三氯苯厌氧微生物降解与修复研... 1,2,4-三氯苯是我国工业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中典型的有机污染物,具有持久性、生物蓄积性和高毒性特点,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危害巨大。1,2,4-三氯苯密度比水大,容易迁移至深部厌氧区域,因此,开展1,2,4-三氯苯厌氧微生物降解与修复研究具有重要实际应用价值。本文通过长期富集培养,获得一份可以稳定地将1,2,4-三氯苯还原脱氯至1,4-二氯苯,再进一步还原脱氯至氯苯的厌氧菌液。通过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及引物特异性的定量PCR实验,证明厚壁菌门的脱卤杆菌属细菌(Dehalobacter species)是1,2,4-三氯苯和1,4-二氯苯厌氧还原脱卤的功能菌株,其生长率为(1.68±0.8)×10^(6)copies·μmol^(-1)(释放的氯离子)。通过PCR扩增,获得Dehalobacter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本研究可为1,2,4-三氯苯污染场地开展原位厌氧微生物修复提供菌株资源和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2 4-三氯苯 地下水污染 生物修复 脱卤杆菌属 还原脱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沉积记录中U37k指数与颗石藻生长季节对应性的探讨 被引量:3
6
作者 张静静 陈建芳 +3 位作者 李宏亮 金海燕 王斌 刘飞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5-32,共8页
根据表层沉积物长链不饱和烯酮的不饱和度(Uk37指数)以及现代海洋0~30 m层平均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探讨在低温和高温海区利用Uk37指数重建上层古温度的合理性。同时,结合文献报道的南海上层水体中颗石藻(E.huxleyi,... 根据表层沉积物长链不饱和烯酮的不饱和度(Uk37指数)以及现代海洋0~30 m层平均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探讨在低温和高温海区利用Uk37指数重建上层古温度的合理性。同时,结合文献报道的南海上层水体中颗石藻(E.huxleyi,G.oceanica和G.ericsonii)细胞丰度的季节特征,探讨了沉积记录中Uk37指数与季节的对应性。结果表明:(1)在极端低温和高温海区(-0.6℃和28℃)Uk37指数仍是重建上层水体古温度的良好替代指标;(2)由于南海长链烯酮源生物——颗石藻的主要生长季节为冬季,因此,尽管南海表层沉积物中的Uk37指数与4个季节的SST均显著相关,但沉积记录中的Uk37指数反演的SST可能仅代表冬季上层水体的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环境替代指标 Uk37指数 表层沉积物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暖对典型半干旱地区地下水潜在补给量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强郁城 谢月清 +1 位作者 陆士昂 戴鑫 《高校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4-112,共9页
降雨入渗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补给的主要来源,研究其补给机制对于这些地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日益加剧,气候变暖会改变降雨时空变异性从而对地下水补给量产生显著影响,然而气候变暖对于干旱半干... 降雨入渗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补给的主要来源,研究其补给机制对于这些地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日益加剧,气候变暖会改变降雨时空变异性从而对地下水补给量产生显著影响,然而气候变暖对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补给量的影响尚不明确。该研究选取典型半干旱地区鄂尔多斯高原作为研究区,构建了野外气象和土壤水分层数据观测站,基于HYDRUS-1D建立了一维非饱和水流模型,并利用实际观测数据校正与验证模型,基于该模型系统研究了ssp1-2.6、ssp2-4.5、ssp3-7.0、ssp5-8.5四种气候变暖情景下该地区地下水补给的机理过程与潜在补给量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气候变暖对研究区降雨量的影响较小,对气温产生的影响更加明显。研究区未来降雨量将缓慢上升,而气温变化趋势则随气候变暖情形不同而不同;(2)气候变暖会导致研究区地下水潜在补给量减少,仅在气候变暖程度最低的ssp1-2.6情形下补给量会上升;(3)研究区的地下水潜在补给量受到降雨量变化影响较小,受到蒸散发强度变化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与半干旱地区 地下水潜在补给量 气候变暖 数值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组织映射机器学习方法的酸性矿坑水污染特征聚类分析:以福建龙岩林坑煤矿为例
8
作者 贾文慧 叶淑君 +3 位作者 车巧慧 许万强 郑文明 王帮团 《高校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3,共10页
酸性矿坑水(Acid Mine Drainage,AMD)是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该研究选取福建龙岩林坑煤矿为研究区,运用自组织映射(Self-Organizing Map,SOM)技术对研究区AMD污染特征进行系统的聚... 酸性矿坑水(Acid Mine Drainage,AMD)是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该研究选取福建龙岩林坑煤矿为研究区,运用自组织映射(Self-Organizing Map,SOM)技术对研究区AMD污染特征进行系统的聚类分析,旨在准确评估该区域AMD污染现状并有效识别主要污染源。本研究利用SOM方法对37个水样的4种水质指标(pH、Fe、Mn和SO_(4)^(2-))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将水样划分为4个不同污染程度的聚类,明确揭示了不同污染程度水体的空间分布特征。各聚类按污染程度从高到低顺序,依次为聚类Ⅳ、聚类Ⅲ、聚类Ⅱ和聚类Ⅰ,其中聚类Ⅲ和聚类Ⅳ的样本表现出严重的污染特征,主要位于煤矿涌水点和煤矸石堆放区附近,是未来治理工作的重点;聚类Ⅱ的样本主要受污染水流汇入的影响;聚类Ⅰ包含样本量最多,表明该区域大部分水体受AMD影响程度有限。SOM方法为AMD污染特征的评估提供了有效工具,具有推广至其他煤矿区的应用潜力。未来研究需增加监测频率,以捕捉季节性变化对水质的影响。随着监测数据量的不断增加,SOM方法的应用潜力将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矿坑水 自组织映射网络 污染评估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平原咸-淡含水层间粘性土层的化学渗透效应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孙晓敏 吴剑锋 +1 位作者 施小清 吴吉春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21-428,共8页
通过硬壁式渗透仪对取自华北平原典型咸淡水区域的原状土与以此制作的重塑土进行了渗透率以及化学渗透率系数σ的测定.在浓度差为0.152 M的浓度梯度下,测得原状土的σ=0.013;重塑土的σ=0.089.对两种土样来说,虽然具有同样的成分及孔隙... 通过硬壁式渗透仪对取自华北平原典型咸淡水区域的原状土与以此制作的重塑土进行了渗透率以及化学渗透率系数σ的测定.在浓度差为0.152 M的浓度梯度下,测得原状土的σ=0.013;重塑土的σ=0.089.对两种土样来说,虽然具有同样的成分及孔隙度,但原状土的膜性能要小于重塑土.可以表明当粘土颗粒排列更加规则时,粘土会表现出更高的膜性能.在位于华北平原咸淡水典型区的衡水市桃城区,将本文确定的咸淡水界面下移情况与前人的研究进行了对比,发现下移速度较缓,考虑到该区的粘性土层具有一定的膜性能,认为该区的地下含水层系统形成了一个典型的化学渗透系统,产生的化学渗透压力一定程度的抵消了由于过采深层淡水导致的向下的水头差,使咸淡水界面的下移速率减弱.研究结果对华北平原咸水下移机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渗透 化学渗透率系数 粘土半透膜 咸淡水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污染土壤-地下水系统中的微生物场及多场耦合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熊贵耀 吴吉春 +3 位作者 杨蕴 祝晓彬 刘梦雯 宋亚霖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89-199,共11页
了解污染场地中微生物群落对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影响是高效修复治理有机污染场地的基础。自然界中的微生物以“场”的形式通过与水动力场、温度场、化学场等耦合作用,发挥其在维护生态稳定性及物质循环过程中的功能。微生物与有机物... 了解污染场地中微生物群落对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影响是高效修复治理有机污染场地的基础。自然界中的微生物以“场”的形式通过与水动力场、温度场、化学场等耦合作用,发挥其在维护生态稳定性及物质循环过程中的功能。微生物与有机物关联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结果显示,近年来关于微生物和有机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生物群落结构、有机物的生物降解及有机物的迁移转化3个方面及一系列的关联研究中,而关于将微生物以“场”的形式定量刻画微生物在物质循环转化和维持生态稳定性方面作用的研究几乎没有。为此,本文通过研究给出了微生物场的定义,提出了有机污染场地中的微生物场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分析了微生物场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影响机制,构建了微生物场与水动力场、温度场、化学场之间耦合的本构模型。最后,对微生物场下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场 场地污染 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 多场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代烃污染场地生物自然衰减修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1
作者 马欣程 徐红霞 +2 位作者 孙媛媛 施小清 吴吉春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5285-5298,共14页
随着监测自然衰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趋成熟,其在氯代烃污染场地修复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本文在简要回顾监测自然衰减技术来源和发展的基础上,围绕主导氯代烃去除的生物自然衰减过程,综合探究了影响监测自然衰减效率的污染物... 随着监测自然衰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趋成熟,其在氯代烃污染场地修复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本文在简要回顾监测自然衰减技术来源和发展的基础上,围绕主导氯代烃去除的生物自然衰减过程,综合探究了影响监测自然衰减效率的污染物、生物和环境因素,概述了评估氯代烃污染场地自然衰减能力的实地监测和数值模拟手段,并基于室内模拟实验和场地实际应用现状,分析了其与强化衰减技术联合应用的发展趋势.今后需要在复合污染体系的自然衰减特征、生物降解调控机理研究、数值模拟及同位素分析等手段的应用等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期为氯代烃污染场地的绿色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代烃 监测自然衰减 强化衰减 场地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生物渗透性反应墙修复地下水Cr(VI)污染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9
12
作者 刁文钦 宋健 +3 位作者 王琳 吴剑锋 刘媛媛 吴吉春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234-3243,共10页
为降低地下水中的Cr(VI)污染,选择生物反应过程中常见的电子供体(糖蜜)和连二亚硫酸盐分别作为渗透性反应墙(PRB)的反应材料和生物杀灭剂,以期能促进生化反应还原Cr(VI)的同时还能阻止生物堵塞效应.采用PFLOTRAN软件模拟以糖蜜为反应材... 为降低地下水中的Cr(VI)污染,选择生物反应过程中常见的电子供体(糖蜜)和连二亚硫酸盐分别作为渗透性反应墙(PRB)的反应材料和生物杀灭剂,以期能促进生化反应还原Cr(VI)的同时还能阻止生物堵塞效应.采用PFLOTRAN软件模拟以糖蜜为反应材料和连二亚硫酸盐为生物杀灭剂的PRB修复非均质含水层中重金属污染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结果表明,该PRB技术能有效降低Cr(VI)浓度至0.1mg/L以下;提高生物杀灭剂的注入浓度,注入速率以及降低糖蜜初始浓度可避免生物堵塞效应,达到修复Cr(VI)污染与提高PRB使用寿命的双重目标.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场地地下水重金属污染修复的最优设计方案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 生物堵塞 渗透性反应墙 PFLOTRAN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_2封存的盐酸浸取超贫钒钛磁铁矿尾矿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季馨婷 赵良 +2 位作者 刘连文 季峻峰 陈骏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44-251,共8页
随着技术进步,超贫钒钛磁铁矿被广泛开采,产生大量富含镁钙的尾矿,该尾矿可用于封存CO_2。本文选取承德超贫钒钛磁铁矿尾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物相鉴定、常量元素分析、粒径分析及盐酸浸取动力学分析。结果显示尾矿主要含角闪石及辉... 随着技术进步,超贫钒钛磁铁矿被广泛开采,产生大量富含镁钙的尾矿,该尾矿可用于封存CO_2。本文选取承德超贫钒钛磁铁矿尾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物相鉴定、常量元素分析、粒径分析及盐酸浸取动力学分析。结果显示尾矿主要含角闪石及辉石,其钙镁含量较高,为30%左右,颗粒较细,平均粒径小于50μm。钙镁浸出率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加,85℃时镁钙浸出率达到26.5%和27.0%。通过实验数据拟合可知,反应速率受固体产物层内扩散控制,尾矿活化能约为43 kJ/mol。按目前的水平,开采河北承德超贫钒钛磁铁矿将产生约250×10~8t尾矿,根据本实验最高钙镁浸出率计算,CO_2封存量可达20×10~8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贫钒钛磁铁矿尾矿 CO2封存 溶解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邻硝基对甲基苯酚和邻氨基对甲基苯酚对1,2,4-TCB厌氧生物降解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芷彤 周妮 +1 位作者 乔文静 叶淑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9-166,共8页
南京某化工厂生产邻硝基对甲基苯酚和邻氨基对甲基苯酚,场地调查和室内微宇宙实验研究发现该场地发生了1,2,4-三氯苯(1,2,4-TCB)污染,且场地内天然发生着1,2,4-TCB的厌氧还原脱氯反应。为探究该场地地下水中邻硝基对甲基苯酚和邻氨基对... 南京某化工厂生产邻硝基对甲基苯酚和邻氨基对甲基苯酚,场地调查和室内微宇宙实验研究发现该场地发生了1,2,4-三氯苯(1,2,4-TCB)污染,且场地内天然发生着1,2,4-TCB的厌氧还原脱氯反应。为探究该场地地下水中邻硝基对甲基苯酚和邻氨基对甲基苯酚对1,2,4-TCB厌氧脱氯过程的影响,开展了3组微宇宙实验:(1)底物仅为1,2,4-TCB,(2)底物为1,2,4-TCB和邻氨基对甲基苯酚,(3)底物为1,2,4-TCB和邻硝基对甲基苯酚。对比了3种不同底物条件下1,2,4-TCB的降解过程、降解速率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实验结果表明:(1)邻硝基对甲基苯酚在厌氧条件下还原生成邻氨基对甲基苯酚,同时抑制1,2,4-三氯苯厌氧生物降解;最终1,2,4-TCB降解产物只有1,4-DCB。(2)邻氨基对甲基苯酚不会阻碍1,2,4-TCB的降解,但会降低降解速率。(3)Azospira和Pseudomonas与邻硝基对甲基苯酚还原反应有关,尤其是Pseudomonas极有可能是场地邻硝基对甲基苯酚还原的功能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硝基对甲基苯酚 邻氨基对甲基苯酚 1 2 4-TCB 厌氧生物降解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透法定量粗糙裂隙生物堵塞下的隙宽 被引量:1
15
作者 章艳红 叶淑君 +1 位作者 吴吉春 罗跃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8-125,共8页
基于光透法定量测量裂隙隙宽的原理及在两相流中的应用,设计了一组二维粗糙裂隙模拟装置研究微生物在裂隙地下水系统中的运移行为,首次定量研究了生物堵塞过程中隙宽及分布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大多以离散菌簇状形态存在,未能形... 基于光透法定量测量裂隙隙宽的原理及在两相流中的应用,设计了一组二维粗糙裂隙模拟装置研究微生物在裂隙地下水系统中的运移行为,首次定量研究了生物堵塞过程中隙宽及分布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大多以离散菌簇状形态存在,未能形成明显的连续生物膜,不同空间位置微生物分布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本试验中微生物接种和营养注入方式决定了微生物集中分布在裂隙底部区域;微生物生长造成裂隙平均隙宽的下降(从1 181μm降低为1 086μm,下降8.04%),此外,基于光透法测量的不同空间位置隙宽(除2个点外)在微生物生长过程中都有所下降,两次微生物接种后点2处隙宽下降最明显(从1 275μm减少到1 081μm),下降了194μm,约为15.22%。光透法作为一种高效无损的室内监测手段,将其应用于裂隙介质的生物堵塞尤其是定量计算生物膜厚度的研究中,对裂隙中生物堵塞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 生物堵塞 隙宽 光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聚磷酸盐在羟基氢氧化铝矿物表面的吸附:基于^(31)P固体核磁共振技术的机制研究
16
作者 李咏芳 任超 +1 位作者 周强 李伟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85-393,共9页
多聚磷酸盐(Poly-P)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无机磷酸盐,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研究多聚磷酸盐在自然界的迁移转化对理解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至关重要。矿物—溶液界面的吸附反应是控制元素在沉积物和土壤中迁移转化的一个关键过程,因此本研究选... 多聚磷酸盐(Poly-P)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无机磷酸盐,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研究多聚磷酸盐在自然界的迁移转化对理解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至关重要。矿物—溶液界面的吸附反应是控制元素在沉积物和土壤中迁移转化的一个关键过程,因此本研究选取在自然界广泛分布的勃姆石(Boehmite),即羟基氧化铝作为吸附剂,研究了勃姆石在不同初始磷浓度、不同pH条件下对多聚磷的吸附行为和吸附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随着初始磷浓度的增加,勃姆石对多聚磷的吸附量也随之增加,吸附率均接近100%;而随着pH的升高,勃姆石对多聚磷的吸附量逐渐降低。本研究进一步采用XRD、SEM、^(31)P NMR技术对吸附产物进行了表征,核磁共振结果表明勃姆石吸附多聚磷的过程中伴随着多聚磷水解,长链中间的P-O-P键随机断裂,生成了许多短链多聚磷和正磷酸根,两者以内圈络合的形式吸附在勃姆石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聚磷酸盐 勃姆石 固体核磁共振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州城市规划区地下水应急供水方案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朱明君 党磊 +1 位作者 谢月清 李明月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3-432,共10页
突发事件会引起大范围的地表水污染,对城市供水水源的安全形成挑战,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安全,危害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稳定。地下水与地表环境联系较弱,利用地下水作为应急水源是最安全的水资源保障措施。本研究以扬州城市规划区为例,确定... 突发事件会引起大范围的地表水污染,对城市供水水源的安全形成挑战,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安全,危害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稳定。地下水与地表环境联系较弱,利用地下水作为应急水源是最安全的水资源保障措施。本研究以扬州城市规划区为例,确定了规划区应急需水量为17.2万m^(3)/d,应急时长为15d,主要开采的第Ⅱ、Ⅲ承压含水层限采红线水位埋深分别为20m、30m,根据研究区应急供水需求制定了4种应急供水方案。方案1和2为水源地集中供水,方案3为分散式供水,方案4为分散与集中式联合供水。依据工作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位监测数据,基于HydroGeoSphere构建并校正了研究区三维地下水-地表水耦合数值模型,利用数值模型分析了不同供水方案应急抽水引起的地下水位降落趋势及其与地下水开采红线的关系。研究表明,分散与集中式联合供水方案可以明显减小工作区内的水位波动,减缓水源地的供水压力,降低地面沉降风险,对现有管网的利用也较为充分,可作为应急供水的首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水位红线 应急供水 数值模拟 HydroGeoSphere 扬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东地区中元古代雾迷山组富锂岩系中锂的赋存状态
18
作者 耿晓磊 李伟 +8 位作者 王克冰 蔡元峰 任超 吉世超 王敬朝 高岩峰 汪昱光 佟昕恩 王瑞琪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94-704,共11页
2021年河北省地质调查院在冀东地区中元古代雾迷山组地层中发现了锂的超常富集现象,这是中国首次在前寒武纪地层中发现的黏土型锂资源。该富锂岩系厚度大、分布广泛、层位稳定,Li2O品位为0.1~0.42 wt%,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作为新的赋... 2021年河北省地质调查院在冀东地区中元古代雾迷山组地层中发现了锂的超常富集现象,这是中国首次在前寒武纪地层中发现的黏土型锂资源。该富锂岩系厚度大、分布广泛、层位稳定,Li2O品位为0.1~0.42 wt%,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作为新的赋锂层位,锂的赋存状态直接关系到本次发现的黏土型锂资源是否具有勘探开发意义。文章利用了X射线衍射(XRD)、热分析(TG-DTG)、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查明研究区富锂岩石主要由白云石、石英和伊利石、伊蒙混层等黏土矿物组成,进一步通过固体核磁共振谱(solid state NMR)、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黏土矿物提纯和Na离子交换实验等技术方法,揭示了雾迷山组富锂岩系中的锂主要以类质同象替换方式的方式赋存于伊利石和伊蒙混层之中,极少量以离子吸附形式赋存于黏土矿物层间或表面。研究结果为今后在冀东地区开展黏土型锂资源的选冶和开采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型锂矿 赋存状态 固体核磁共振谱 离子交换 雾迷山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机器学习从切片的孔隙结构特征预测多孔介质渗透率 被引量:1
19
作者 孟胤全 蒋建国 吴吉春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
利用机器学习模型预测多孔介质的渗透率是当前孔隙尺度模型的关键研究方向之一。由于三维多孔介质数据无法直接应用于经典机器学习模型,对孔隙空间结构进行特征提取是有必要的。深度学习模型作为经典机器学习模型的进阶,在多孔介质三维... 利用机器学习模型预测多孔介质的渗透率是当前孔隙尺度模型的关键研究方向之一。由于三维多孔介质数据无法直接应用于经典机器学习模型,对孔隙空间结构进行特征提取是有必要的。深度学习模型作为经典机器学习模型的进阶,在多孔介质三维数字图像预测渗透率方面取得许多成功,但模型的计算成本相当高。该研究提取多孔介质切片的孔隙结构特征,将数字图像转化为多维向量并作为机器学习模型的输入,在减少数据输入量、大幅度提高训练效率的同时,模型保持了出色的预测能力,其中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的预测结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 多孔介质 渗透率预测 孔隙结构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疆铁门关土壤白云石与氟元素的耦合关系
20
作者 沈泽 何峻岭 +4 位作者 段星星 朱晓雨 王若水 季峻峰 刘连文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4-525,共12页
南疆环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土壤发育了大量的碳酸盐矿物,同时该地区土壤和地下水的氟(F)元素含量较高,存在较大的F污染风险。探讨两者的耦合关系,对开展干旱区土壤无机碳汇的综合利用、提高区域F污染的防治水平有重要意义。文章选择新疆铁... 南疆环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土壤发育了大量的碳酸盐矿物,同时该地区土壤和地下水的氟(F)元素含量较高,存在较大的F污染风险。探讨两者的耦合关系,对开展干旱区土壤无机碳汇的综合利用、提高区域F污染的防治水平有重要意义。文章选择新疆铁门关市15个典型表层土壤,通过XRD、扫描电镜等分析手段对土壤样品进行测试,同时分析常量、微量元素和碳酸盐Sr同位素组成,并结合室内选择性溶解实验方法,对该地区土壤矿物学与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获得了F与碳酸盐矿物耦合变化机制的地质证据。研究发现,铁门关地区土壤中矿物组成较为复杂,其主要元素含量接近于上部大陆地壳,化学风化指数CIA值在50~60之间,风化程度较弱。土壤中含较高的方解石和白云石等碳酸盐矿物(平均含量为20.1%),碳酸盐平均Sr,Mn含量分别为1434×10^(-6)和1736×10^(-6),^(87)Sr/^(86)Sr比值为0.710左右。土壤中F与碳酸盐矿物有关的元素高度正相关,并且与白云石呈现很好的耦合变化。推测土壤中的F异常主要来自源区的氟镁石,在地质、气候等综合因素下共同迁移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疆 土壤 白云石 碳酸盐矿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