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培养成长智慧:从哲学践行看儿童哲学的发展
1
作者 潘天群 《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16,共8页
儿童哲学运动是哲学践行运动大背景下兴起的哲学走向儿童教育领域的思潮,儿童哲学是整个哲学运动中发展得较为成功的分支领域。根据哲学践行理念,儿童有权利进行哲学思考,因而儿童哲学的核心要义就是将被长期剥夺的这个思考权利归还给... 儿童哲学运动是哲学践行运动大背景下兴起的哲学走向儿童教育领域的思潮,儿童哲学是整个哲学运动中发展得较为成功的分支领域。根据哲学践行理念,儿童有权利进行哲学思考,因而儿童哲学的核心要义就是将被长期剥夺的这个思考权利归还给儿童。当下有多种儿童哲学模式,而哲学践行理念下的儿童哲学模式是“与儿童的哲学”(Philosophy with Children)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的儿童哲学活动中,成人与儿童展开苏格拉底式的哲学对话,共同思考与儿童生存状态相关的哲学问题,当然,这里的对话是温和的苏格拉底式的对话。共同思考模式是不同于“教-学”模式的一种平等对话模式。在这种共同思考的过程中,儿童的智慧得到培养和发展,与此同时,成人也得到“哲学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哲学 为儿童的哲学 与儿童的哲学 成长智慧 苏格拉底式的对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形式及其意蕴
2
作者 李承贵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1,共10页
考之百余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交合互动的历史,其会通形式大致可概括为同质会通、补位会通、诠释会通、载体会通、实践会通等五种形式。同质会通是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中具有“同质性”内容进行会通;补位会通是指马克思... 考之百余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交合互动的历史,其会通形式大致可概括为同质会通、补位会通、诠释会通、载体会通、实践会通等五种形式。同质会通是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中具有“同质性”内容进行会通;补位会通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通过互相补充对方的缺陷以实现会通;诠释会通是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诠释,以使二者相契的思想元素实现会通;载体会通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通过载体(主体)的介绍、传播与接受而实现会通;实践会通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在指导和总结革命实践中实现会通。五种会通各具内涵、各具特性、各具价值,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在形式上表现为多样性、在内容上表现为深刻性、在思想上表现为关怀性、在理论上表现为创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 会通形式 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抽象的一般性走向具体的普遍性的历史空间辩证法--中国式现代化哲学基础问题的若干思考
3
作者 刘怀玉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41,179,共11页
中国革命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哲学理论基础之一是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思想,而其渊源则是德国辩证法传统中的抽象与具体的关系理论以及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共相与殊相的关系思想。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底蕴,从本质上讲固... 中国革命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哲学理论基础之一是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思想,而其渊源则是德国辩证法传统中的抽象与具体的关系理论以及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共相与殊相的关系思想。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底蕴,从本质上讲固然是一个历史观问题,但归根结底也是一个辩证地再现社会现实,即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认识论问题。中国道路作为具体的普遍性概念,表现在历史哲学上是关于现代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性与具体的历史道路的多样性、跳跃性冲突融合而成的不平衡发展问题;表现在社会哲学上乃是关于社会有机体的部分与整体共时性的矛盾与协调平衡发展的具体总体性或系统辩证法问题;表现在文明形态历史观上则是如何实现不同文明形态间的相互借鉴并由此上升为新的普遍性问题;而贯穿于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在扬弃抽象的一般性历史逻辑规定的过程中形成反思性、合目的性意义上的具体普遍性的历史空间辩证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具体的普遍性 历史空间辩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时代知识生产及其结构性风险——基于DeepSeek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哲学反思 被引量:1
4
作者 王鸿宇 蓝江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61,共11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导致现代知识生产范式发生结构性变革,深刻重塑并改写着知识生产的存在形态与底层逻辑。从人类“物性”知识生产到“无人”智能知识生产的发展大致历经了灵韵消逝的机械复制、第三持存的技术存留、算法驱动的符号...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导致现代知识生产范式发生结构性变革,深刻重塑并改写着知识生产的存在形态与底层逻辑。从人类“物性”知识生产到“无人”智能知识生产的发展大致历经了灵韵消逝的机械复制、第三持存的技术存留、算法驱动的符号增殖三个技术绽出时刻。知识生产从复制化到存留化再到无人化的发展,既是人类社会生产的理性延展,又在符号自我增殖中逐渐挣脱主体掌控。而脱离人类主体或由外主体进行的知识生产之所以具有可信性与可行性,背后作为支撑的是自然语言的话语权力。它既充当了人机交互的桥梁,又化身为知识权威的隐形枷锁,由此对人类知识生产展现出知识平权化与集权化并置的内在矛盾性双重态势。生成式人工智能数据与现实世界的内在张力、从生成到扩散过程中的认识幻觉以及与人类交互的双向价值塑造,构成目前智能知识生产的结构性瓶颈与风险。它们不仅暴露出算法理性对生活世界“绵延性”的遮蔽,更揭示了技术乌托邦幻象背后的认识论危机。站在智能时代知识生产的十字路口,我们既不能沉溺于技术决定论的迷狂,亦不可堕入卢德主义式的拒斥,唯有在人与机器的互构性实践中,人类才能重获面向未来的诗性灵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知识生产 自然语言 社会风险 大模型 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的心灵哲学解释与价值规范
5
作者 顾肃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56,F0002,237,共10页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促使人们从认知理论和思维科学的视角对其本质和研究进路进行哲学解释和阐发。图灵主义理论从运作的实际效果看待人与机器思维之间的关联性。符号主义的进路和联结主义的进路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人工智能的主要研究机制...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促使人们从认知理论和思维科学的视角对其本质和研究进路进行哲学解释和阐发。图灵主义理论从运作的实际效果看待人与机器思维之间的关联性。符号主义的进路和联结主义的进路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人工智能的主要研究机制。塞尔关于人工智能的哲学观则试图否认强人工智能的可能性,但也有人持与此不同的观点,他们基本支持图灵主义的思路。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利用需要尊重政治哲学中的平等、公正和权利观念,不得在人们之间制造偏见和歧视。操作人工智能系统需要遵守技术伦理规范,人们利用大数据操作导航、搜索引擎、视频监控、智能识别和动态识别,收集个人全面的行动信息都必须尊重个人隐私,确保安全可靠。严格防范和惩治利用图像、音视频仿真等深度伪造技术进行欺诈,加强监管利用人工智能创造出来的新的DNA聚合物、电脑病毒等产品。生成式人工智能需要尊重知识产权,对于具有很强自主学习和选择能力的通用人工智能更需要设置严格的人文价值规范,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维护人的整体利益,不得伤害人也不得在人受到伤害时不予救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心灵哲学解释 价值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之性质、类型与特点——中国哲学的读解与赋义
6
作者 李承贵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15,F0002,147,共13页
中国哲学对于“心”之性质、“心”之类型、“心”之特点等都进行过广泛且深入的讨论。关于“心”之性质,中国哲学中主要表现为三种指认,即善之心、恶之心、兼善恶之心;关于“心”之类型,中国哲学中主要表现为四种界定,即认知心、情绪... 中国哲学对于“心”之性质、“心”之类型、“心”之特点等都进行过广泛且深入的讨论。关于“心”之性质,中国哲学中主要表现为三种指认,即善之心、恶之心、兼善恶之心;关于“心”之类型,中国哲学中主要表现为四种界定,即认知心、情绪心、思维心和意志心;关于“心”之特点,中国哲学主要论及了无形无臭、无影无踪、变幻莫测、虚明可鉴等四种表现。这些判断展示了中国哲学对于“心”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哲学关于“心”的讨论,透显了中国哲学的精神:“心”之善的判断,是为了弘扬良善,“心”之恶的判断,是为了清除邪恶,从而表现出伦理关怀;其对“心”类型的界定,则表现出对“心”的本质与特性的求解及其水平,从而折射出科学探索精神;其对“心”特点的解释,不仅为“心”去恶趋善指明了方向,而且显示了“心”的人民性价值取向,因为“心”的圆融无碍意味着升华、富裕百姓生命而与民心贯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的性质 “心”的类型 “心”的特点 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文化成就
7
作者 蓝江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共7页
2024年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角度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这就需要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机遇,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 2024年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角度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这就需要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机遇,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念。这一方面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就和经验的总结,另一方面是面向未来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征程的理论需要。这就需要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建立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重新阐释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在世界各国互相平等尊重的基础上,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这是一个越来越开放包容、越来越充满自信的中国所需要面对的新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全人类共同价值 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个结合”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被引量:2
8
作者 唐正东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共10页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恩格斯人类共同体理论中自然形成的共同体与个人自愿联合而成的共同体之二元性阐释维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等思想元素相结合,形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中的共商共识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人类共同...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恩格斯人类共同体理论中自然形成的共同体与个人自愿联合而成的共同体之二元性阐释维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等思想元素相结合,形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中的共商共识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人类共同体理论中的世界历史性维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等思想元素相结合,形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中的共享共赢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人类共同体理论中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等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中的共建共生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科学基础和科学范式——关于教育智能化新阶段的战略思考
9
作者 桑新民 余中 李曙华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5,共13页
从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人工智能领域爆发性发展的原因入手,分析其与传统人工智能的本质区别,比较OpenAI与DeepSeek的差异,针对目前人工智能大模型经常出现的“AI幻觉”现象,归纳其缺陷和不足之处产生的原因。在进一步深入探讨中提出生成... 从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人工智能领域爆发性发展的原因入手,分析其与传统人工智能的本质区别,比较OpenAI与DeepSeek的差异,针对目前人工智能大模型经常出现的“AI幻觉”现象,归纳其缺陷和不足之处产生的原因。在进一步深入探讨中提出生成式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科学观、科学研究方法论,揭示了技术路径选择受文化价值观与资源背景影响且具互补性,阐述了中西方科学携手共创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现实探索与未来前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建“智能教育大学堂”和作为智能教育“大脑”的高质量信息资源库,由此冲破工业文明“三中心”教育模式的牢笼,在信息时代的教育哲学和智能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开创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新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OpenAI DeepSeek 系统生成论 智能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界定的反本质主义考察及其理论建构契机
10
作者 殷曼楟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48,共13页
艺术界定的反本质主义主张既是后现代反本质主义批判的一个剖面,又有着其独有的理论逻辑和分析方法。该方法由语言哲学的语言“用法”分析所奠定。该研究方法及其启发下的克里斯特勒的“艺术”概念史分析不但构成了艺术定义反本质主义... 艺术界定的反本质主义主张既是后现代反本质主义批判的一个剖面,又有着其独有的理论逻辑和分析方法。该方法由语言哲学的语言“用法”分析所奠定。该研究方法及其启发下的克里斯特勒的“艺术”概念史分析不但构成了艺术定义反本质主义批判的两大基础,而且也引导了其后各类艺术界定方案的理论构想方向。恰恰是由于艺术定义的反对者关注到艺术一词的“用法”,他们因此意识到了描述性定义、评价性定义与规范性定义的区别;他们发现了“艺术”作为一元论概念还是多元论概念的问题;艺术定义使用中难以回避的评价功能,以及艺术本质往往被用作评价标准的问题;他们也发现了艺术界定中必须加以考虑的艺术概念与艺术实践的内在张力。借助这些讨论,现今为何仍然需要艺术概念这一问题也在一个新层面得到了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定义 反本质主义 用法 艺术评价 艺术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社会实践关系场域走向社会生产结构:历史唯物主义核心视野的三次转移
11
作者 刘怀玉 董坤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9-118,共10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时期创作的核心文本群(《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真实地记录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形成的三次核心逻辑位移轨迹。其中,《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强调“实践”概念的物质生产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时期创作的核心文本群(《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真实地记录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形成的三次核心逻辑位移轨迹。其中,《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强调“实践”概念的物质生产意义,以社会关系实践为突破口,实现了从感性现实的哲学直观到历史具体反思的认识论转向;《德意志意识形态》以“社会分工”为枢纽,剖析分工的双重属性——既是生产力发展的阶梯,也是阶级对抗的温床,揭示历史动力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使历史唯物主义从哲学宣言具体化为现实的历史科学分析;《哲学的贫困》通过批判蒲鲁东的形而上学方法论,确立了从共时性、“现在化”社会结构分析切入历史研究的认识逻辑,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真正诞生。三次转移以“社会关系—社会分工—社会结构”为轴线,通过哲学批判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辩证融合,消解了传统哲学的主客体二元对立,完成了从实践哲学向历史科学的范式转换,为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科学化与革命化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社会关系 社会分工 社会结构 历史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复的文明会通观及其当代启示
12
作者 李承贵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9-156,共8页
文明需要传承与创造,人类实践的历史即传承与创造文明的历史。但由于人类实践的丰富性和族群的差异性,导致了文明的差异性,因此,在继承和创造文明的实践中,如何处理不同文明形态之间的关系、如何学习其他文明形态、如何会通不同文明元... 文明需要传承与创造,人类实践的历史即传承与创造文明的历史。但由于人类实践的丰富性和族群的差异性,导致了文明的差异性,因此,在继承和创造文明的实践中,如何处理不同文明形态之间的关系、如何学习其他文明形态、如何会通不同文明元素以构建新的文明形态等,便成为人类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严复作为熟稔中西文化、中西文明的大师,在晚清那个特殊时期,站在中西文明的交汇点上,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和融贯中西古今的智慧,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主张和观念。这些主张和观念包括: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具有相通性;学习西方文明必须遵循有机整体性;吸收西方文明必须坚持公例性、利我性和先进性;容纳和创造新文明必须注重与旧文明的衔接性;发掘和鉴别古代文明资源可以西方文明为坐标,但必须坚持自我主体性。这些主张或观念不仅合乎文明的发展规律,而且对于新时代担当新的文化使命具有重大而现实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复 中华文明 中西文明会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本主义空间化发展批判与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空间建构的意义
13
作者 刘怀玉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2-131,F0002,共11页
“空间化”或“空间的生产”一词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对空间哲学意义的独特而深刻的理解。“空间化”概念既涵盖任何社会形态之内在关系与总体结构的生产机制与具体化表现方式,更特指现代社会从“空间中的”物质生产向“社会空间本身”... “空间化”或“空间的生产”一词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对空间哲学意义的独特而深刻的理解。“空间化”概念既涵盖任何社会形态之内在关系与总体结构的生产机制与具体化表现方式,更特指现代社会从“空间中的”物质生产向“社会空间本身”的再生产的飞跃发展的趋势。这种空间本身的“自我生产”的“空间化”发展方式,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中主要表现为城市化、国家化与全球化的三位一体或三个空间尺度的生产与互动过程。从空间辩证法角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则是发生于城乡关系结构、国家—区域建构和参与并引领全球化发展格局这三重规模上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空间生产。中国式现代化的空间生产方式促成了具有文明新形态与发展空间新形式上的现实与前景,其中包含着与中华优秀传统根脉相融合的现代民族文化观念、全面融入世界新文明的宽阔视野以及启迪发展中国家现代化作出新选择的创造性力量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化 空间的生产 全球化 中国式现代化 新文明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结构与结构化”进程中的艺术体制转型逻辑——评周计武《艺术体制论:从现代到后现代》
14
作者 殷曼楟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4-149,共6页
在中国当代艺术学中,艺术体制研究虽然不是新话题,但始终是理解当代中国艺术现象与艺术观念的关键议题。这固然是由于该研究所调用的跨学科方法在当下方兴未艾,同时也是由于这切中了我们当代艺术研究迫切需要回应的东西,即如何实现理论... 在中国当代艺术学中,艺术体制研究虽然不是新话题,但始终是理解当代中国艺术现象与艺术观念的关键议题。这固然是由于该研究所调用的跨学科方法在当下方兴未艾,同时也是由于这切中了我们当代艺术研究迫切需要回应的东西,即如何实现理论研究与现象分析的科学结合。对艺术学而言,艺术理论能如何回应这一需求,这不但是注重作品本体的艺术研究的根本需求之一,也是理解现今日新月异的艺术生产模式及其所形成的各种发展方向所急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结构 现代到后现代 艺术体制 结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君子之辩”看荀子的辩学思想及逻辑学贡献
15
作者 林胜强 陆禾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0-115,共6页
通过对荀子“君子之辩”研究现状的评析,探讨了荀子整合诸家论辩方法、精于辩学技巧的历史背景和前提条件;对“君子之辩”的逻辑思想及其形式进行了比较翔实的论证;将荀子有关名学的内容整合到荀子辩学的研究中,构成了完整的逻辑思想的... 通过对荀子“君子之辩”研究现状的评析,探讨了荀子整合诸家论辩方法、精于辩学技巧的历史背景和前提条件;对“君子之辩”的逻辑思想及其形式进行了比较翔实的论证;将荀子有关名学的内容整合到荀子辩学的研究中,构成了完整的逻辑思想的整体框架;从基本概念、方法、目的等方面对“君子之辩”与“小人之辩”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了荀子辩学思想的代表性特征以及在逻辑形式及其创新方面的贡献,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君子之辩 辩学 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国文科拔尖人才培养的经验与启示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曦曦 施佳欢 张亮 《江苏高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0-118,共9页
法国是欧洲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先驱,形成了大学校与大学双轨并行的独特高等教育体制,培养了一大批人文社科领域的大师。面对国内外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挑战,法国积极推进一流大学建设,实行系列“卓越计划”,推动优质资源的整合与创新,推进... 法国是欧洲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先驱,形成了大学校与大学双轨并行的独特高等教育体制,培养了一大批人文社科领域的大师。面对国内外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挑战,法国积极推进一流大学建设,实行系列“卓越计划”,推动优质资源的整合与创新,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在研究性教学、本硕贯通、跨学科培养、国际化教学探索中形成了丰富的经验。以此为鉴,我国高校文科拔尖人才培养建设应注重文科拔尖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注重个体发展与社会需求的统一,推进跨专业科教平台建设,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并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的文科拔尖培养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拔尖创新人才 拔尖计划 新文科 培养模式 法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技治主义到技术民主: 教育人工智能价值对齐何以可能 被引量:2
17
作者 孙田琳子 徐智 张亮 《远程教育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30,共8页
随着DeepSeek等大语言模型的现象级开源,面向全民、社会共享的人工智能时代正式开启。从理性至上的技治主义到公众参与的技术民主治理范式的转型路径,启发教育工作者思考如何在数字时代实现智能技术与教育价值的对齐。文章首先从教育的... 随着DeepSeek等大语言模型的现象级开源,面向全民、社会共享的人工智能时代正式开启。从理性至上的技治主义到公众参与的技术民主治理范式的转型路径,启发教育工作者思考如何在数字时代实现智能技术与教育价值的对齐。文章首先从教育的现实性价值和可能性价值出发,分析智能时代教育价值实践中的技治主义隐忧,并在技术哲学立场下阐述人机价值对齐的逻辑困境;进而在技术民主治理思路转向的背景下,探讨价值对齐的突破路径及其对教育人工智能价值对齐的启示,从“行为—意图—激励”等对齐维度探寻教育人工智能价值对齐的三重路径;最终,从以技治技、开源共塑、人机共进等维度,阐述教育人工智能价值对齐的实践路径,并从长期主义视角呼吁教育复归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期为我国教育人工智能治理体系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治主义 技术民主 教育人工智能 价值对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焦虑:DeepSeek与ChatGPT技术竞速的存在论解读
18
作者 沈守涛 胡大平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31,共11页
DeepSeek、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产品在普遍提高社会生产力、降低劳动强度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在个体与社会层面催发了AI焦虑现象。当前,国内外对AI焦虑的研究缺少从存在论角度来透视其实质,因此,采用现象学“回到事情本身”的方法分... DeepSeek、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产品在普遍提高社会生产力、降低劳动强度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在个体与社会层面催发了AI焦虑现象。当前,国内外对AI焦虑的研究缺少从存在论角度来透视其实质,因此,采用现象学“回到事情本身”的方法分析AI焦虑不仅有利于澄清AI焦虑背后以非本真的“怕”与本真的“畏”为核心,以后现代性为表征的技术、生存、社会焦虑,更能在人与技术的关系方面有效揭示技术加速发展的技术、理性、生存悖逆,从而为突破这一悖逆开辟可能的道路。这条道路以辩证展开技术焦虑的矛盾结构为起点,以打破“技术狂热”与“虚无主义”的桎梏为基础,抵制“一”的逻辑和这种逻辑的外化,而以游牧的状态真实地生活在世,通过“反思”重新聆听存在的声音,在与技术共在、共存的基础上推动“人与技术共生”实现平衡、和谐,开显技术在本体根源和社会关系之上作为人的现实存在所具有的解放力量——技术既是人类向存在投射意向的创造行为,也是存在通过技术向人类显现“在场”“本有”的通道;技术在变革社会关系的前提下既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也为人从“物的依赖关系”到“自由个性”的转变提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Seek ChatGPT AI焦虑 技术竞速 此在生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税制绿化度、新质生产力与美丽中国建设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梁华 《华东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1-79,共9页
随着新一轮财税改革不断推进,提升税制绿化度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新思路与新动能。文章基于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税制绿化度对美丽中国建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税制绿化度的提升可显著促进美丽中国建设,且该结... 随着新一轮财税改革不断推进,提升税制绿化度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新思路与新动能。文章基于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税制绿化度对美丽中国建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税制绿化度的提升可显著促进美丽中国建设,且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税制绿化度有助于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进而赋能美丽中国建设;税制绿化度对财政科技投入强度较大、市场化水平较高地区的美丽中国建设的促进作用更显著;税制绿化度不仅可以提升本省美丽中国建设水平,而且对邻近省份美丽中国建设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论为推动税制绿化改革、促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经验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税制绿化度 美丽中国建设 新质生产力 绿色发展 空间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身体技术”到“技术身体”:现象学视域下元宇宙学习空间的建构转向
20
作者 孙田琳子 张亮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29,共9页
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兴技术推动教育元宇宙从萌芽阶段进入发展阶段,促使教育者开始深入思考如何建构更理性、更人性的元宇宙学习空间。在人类学视角下,身体技术是生活世界的身体技术化,身体与技术的关系是互相规训与利用;在现象学视... 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兴技术推动教育元宇宙从萌芽阶段进入发展阶段,促使教育者开始深入思考如何建构更理性、更人性的元宇宙学习空间。在人类学视角下,身体技术是生活世界的身体技术化,身体与技术的关系是互相规训与利用;在现象学视域下,技术身体是虚拟世界的技术具身化,身体与技术的关系是彼此拓展与共生。在教育元宇宙中,身体与技术的关系逐渐从传统相互规训的“身体技术”形态演变为协同共生的“技术身体”范式。在唐·伊德的“三个身体”(即物质身体、文化身体、技术身体)理论观照下,元宇宙学习空间在身体与技术的双向共生关系中呈现出以技术为中介的“身体—技术—空间”生成逻辑,进而划分出真实世界、镜像世界和理念世界“三重空间”。技术身体观照下元宇宙学习空间的建构应基于学习者肉身在场的物理感知域,促进多元感知的具身学习;重塑基于文化身体的社会文化域,加强共同体间的学习交互;生成基于技术身体的人机协同域,形成身体和技术的经验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技术 技术身体 元宇宙 技术现象学 学习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