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动的道德与绝对的责任——鲍曼和赫勒论现代道德重建的可能性 被引量:5
1
作者 张笑夷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9,共9页
作为亲历大屠杀的历史灾难并身处"欧洲他者"命运中的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鲍曼和赫勒从其深刻而独特的历史体验入手,指出历史灾难的深层道德危机在总体层面是自由和不确定性的存在困境,在个体层面是道德良知的泯灭和道德... 作为亲历大屠杀的历史灾难并身处"欧洲他者"命运中的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鲍曼和赫勒从其深刻而独特的历史体验入手,指出历史灾难的深层道德危机在总体层面是自由和不确定性的存在困境,在个体层面是道德良知的泯灭和道德责任的消失。因此,他们都致力于从人的精神深处挖掘道德的力量之源,构建一种以"个人的道德责任"为核心的"责任伦理学"。尽管鲍曼和赫勒对道德危机的分析各有侧重,反思现代性的历史意识不尽相同,对道德自我生成的探索同中有异,但他们都建构了一种旨在呼唤道德个人化和道德个体生成的人道主义道德理论。当然,他们的道德理论包含着内在的矛盾:他们反对终极标准,却又不自觉地设定了某种道德标准;责任既强大又脆弱还具有自身的矛盾性,可以令人走向自由也可能使人走向自由的反面。但无论如何,他们道德理论所反映出来的人道主义精神却是值得肯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体验 道德危机 责任伦理学 鲍曼 赫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教生命哲学的内在构造及现代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曾维加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4-18,共5页
道教生命哲学以“道”为本源,认为“道生万物”,而人的个体生命与“道”之间是一种特殊与普遍、具体与抽象的关系。“精”、“气”、“神”作为道教生命哲学中的三个重要范畴是联结“道”与人的生命的纽带。通过对“精”、“气”、“神... 道教生命哲学以“道”为本源,认为“道生万物”,而人的个体生命与“道”之间是一种特殊与普遍、具体与抽象的关系。“精”、“气”、“神”作为道教生命哲学中的三个重要范畴是联结“道”与人的生命的纽带。通过对“精”、“气”、“神”的阐释,道教得出了人的个体生命只有一次、不会重复的结论,由此提出了珍惜现世生命、“人命最重”的哲学命题。道教由注重珍惜人的生命,逐渐上升到企图通过种种方法来保全生命,进而超越生命,与“道”共存的观念。这种对人类生命无限关爱和永恒呵护的哲学思想,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具有作用社会、造福人类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 生命哲学 内在构造 现代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到哲学基本问题本身 被引量:2
3
作者 高云涌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0-52,共3页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仅仅是西方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还是全部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的"时代主题"究竟是何关系?这是关系到对哲学的根本性理解的重要...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仅仅是西方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还是全部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的"时代主题"究竟是何关系?这是关系到对哲学的根本性理解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逐渐从传统教科书体系的藩篱中摆脱出来,形成了高度自觉的方法论和民族创新意识,为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强劲的动力,开创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局面。然而,综观各种范式可以发现,所有这些创新无不是与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重新理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后者依然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基础问题。随着时代和哲学主题的变迁,这一问题在当代也呈现出全新的时代内涵和理论意义。因此,如何立足于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时代主题,系统总结和反思这一问题的发展脉络和历史意义,全面挖掘这一问题的时代内涵和当代价值,就是一项重大而又基础性的研究课题。鉴于此,本刊集中编发了这组文章,详细探讨问题提出的历史语境、科学内涵及其当代价值,这对我们进一步推动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理解以及哲学方面的创新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我们希望这组文章能够引起国内学界对此问题的广泛关注,从而进一步深化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活动 关系问题 哲学问题 维和 前提性 反思 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的心理内容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宋荣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4-81,共8页
在西方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布伦塔诺、罗素等人都曾对心理内容问题予以关注和思考。当代心理内容研究是传统意向性研究的深化和拓展,并已成为探索心灵世界的一个专门领域。虽然当代心理内容研究的流派众多且争论不断,但学者们仍有着... 在西方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布伦塔诺、罗素等人都曾对心理内容问题予以关注和思考。当代心理内容研究是传统意向性研究的深化和拓展,并已成为探索心灵世界的一个专门领域。虽然当代心理内容研究的流派众多且争论不断,但学者们仍有着诸多共同的研究旨趣,如对命题角色问题、内容自然化问题等的关注,由此而形成了三大研究传统:分析传统、现象学传统和马克思主义传统。究其实质,心理内容是主体心灵指向对象的方式,它体现了心灵把握世界的特有能力,主要在四个维度上被呈现出来,即语言维度上的心理内容(指语言表达主体所理解或把握的语句或语词的意义)、逻辑维度上的心理内容(指用来呈现语句意义的命题)、现象学维度上的心理内容(指经验内容)和表征维度上的心理内容(指心灵中对象被表征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内容 意向性 命题角色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特南论自然种类词:当代逻辑哲学视域下的本质主义研究
5
作者 张力锋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0-65,共6页
所谓自然种类词,就是非人造的天然物质或事物类别的名称。普特南发展出一种马克思普克理论类似的自然种类词理论,其内部结构说、孪生地球论证以及范型、索引性和语言分工等基本概念支撑起该理论的严密体系结构,使得它足以自圆其说,并能... 所谓自然种类词,就是非人造的天然物质或事物类别的名称。普特南发展出一种马克思普克理论类似的自然种类词理论,其内部结构说、孪生地球论证以及范型、索引性和语言分工等基本概念支撑起该理论的严密体系结构,使得它足以自圆其说,并能够解释诸多的哲学难题,应付来自多方面的责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种类词 孪生地球论证 范型 语言分工 本质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辩证法理论的形态跃迁:从康德到马克思——一种基于关系逻辑视角的哲学史考察 被引量:1
6
作者 高云涌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1-124,共4页
辩证法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理论思维的关系逻辑。从关系逻辑的视角审视德国近代辩证法史,就会发现,从康德到马克思辩证法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辩证法解释原则层次跃迁的过程。具体而言,从辩证法的解释原则上看,康德的是先验关系原则,黑格... 辩证法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理论思维的关系逻辑。从关系逻辑的视角审视德国近代辩证法史,就会发现,从康德到马克思辩证法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辩证法解释原则层次跃迁的过程。具体而言,从辩证法的解释原则上看,康德的是先验关系原则,黑格尔的是范畴关系原则,费尔巴哈的是自然关系原则,马克思的是社会关系原则。其中,黑格尔辩证法是通过对康德辩证法的批判得到的,而费尔巴哈辩证法和马克思辩证法则是分别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颠倒"得到的不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辩证法 关系逻辑 批判 颠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公正 被引量:13
7
作者 冯建军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7-21,共5页
正义、公正、公平等范畴既存在着相同,也存在着不同,不能混淆。正义是一种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公平是一种利益分配的操作工具。公正是公平和正义的统一,公平和正义是两个必要条件,在这两个条件中,正义优先。公正的理想具有普遍性、... 正义、公正、公平等范畴既存在着相同,也存在着不同,不能混淆。正义是一种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公平是一种利益分配的操作工具。公正是公平和正义的统一,公平和正义是两个必要条件,在这两个条件中,正义优先。公正的理想具有普遍性、绝对性和至善性,公正的制度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公正的实践具有相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正 公平 正义 平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群主义的教育公正观 被引量:7
8
作者 冯建军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4-18,共5页
作为对自由主义的批判,社群主义主张道德优先于权利,倡导基于道德的正义,淡化单子式个人的权利,增强社群的共同利益。它批判自由主义教育公正的不平等,认为教育公正需要以仁爱和德性为前提,达成社群内部的公意,进而实现社群成员的平等。
关键词 社群主义 自由主义 正义 教育公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争议下的墨家尚同之说:“民约”还是“专制”? 被引量:8
9
作者 胡晓明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1-50,共10页
由梁启超民约之说而引起的墨家尚同说之争,其实质是"民约"论与"专制"论的认识分歧。民约论者认为墨家学说含有民约(义同民主)的因素,专制论者则认为墨家尚同说是一种十分危险的专制极权思想。这场学术争论既有着各... 由梁启超民约之说而引起的墨家尚同说之争,其实质是"民约"论与"专制"论的认识分歧。民约论者认为墨家学说含有民约(义同民主)的因素,专制论者则认为墨家尚同说是一种十分危险的专制极权思想。这场学术争论既有着各个时代学术思潮的深刻影响,亦有墨家学说及《墨子》一书本身的一些因素。透过这场学术之争,应该认识到,以尚同说为核心之一的墨家思想,其实是墨子构建的一个理想国。这个理想国,墨子用一生践行之,这体现了墨子不仅在思想上具有着卢梭一般浪漫的情怀,而且在行动上又有着罗兰夫人那样的无畏勇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家尚同说 民约论 民主 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共和主义到社会主义——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新解 被引量:9
10
作者 朱学平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3,共13页
在马克思早期政治思想发展过程中,《论犹太人问题》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文本。由于学界对布鲁诺·鲍威尔和马克思早期政治思想的了解不多,从而对两人围绕犹太人问题而发生的这场政治哲学争论茫然无知。本文在揭示鲍威尔《犹太人问题》... 在马克思早期政治思想发展过程中,《论犹太人问题》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文本。由于学界对布鲁诺·鲍威尔和马克思早期政治思想的了解不多,从而对两人围绕犹太人问题而发生的这场政治哲学争论茫然无知。本文在揭示鲍威尔《犹太人问题》的共和主义和马克思在写作《论犹太人问题》之前的政治思想发展的基础上,对《论犹太人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指出该文实际上是马克思对当时以布鲁诺·鲍威尔为领袖的青年黑格尔派所主张的共和主义的一个深刻批判,其目的是彰显共和主义政治之不足,以将青年黑格尔派的发展引向新兴的社会主义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解放 人的解放 共和主义 社会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观的思想内涵及其绿色发展意蕴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希刚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20-225,共6页
绿色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它与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观一脉相承,精神相通。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观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能够为在绿色发展中实现人与自然主客体关系的辩证统一提供重要思想启示。在马克思主义人化... 绿色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它与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观一脉相承,精神相通。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观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能够为在绿色发展中实现人与自然主客体关系的辩证统一提供重要思想启示。在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观中,"自然"是"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化"的核心是社会生产方式,"人"是自然性存在、能动性存在和社会性存在的统一体。这些思想观点启示我们,树立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的绿色生态理念,把社会生产的合理调节作为绿色发展的根本途径,自觉成为绿色发展的实践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观 人与自然 主客体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悖理”“悖境”与“悖情”:道德悖论的情境理论解读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艳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29-233,共5页
道德悖论本质上是实践理性领域出现的矛盾,表征在道德价值实现过程中出现的悖性事态。借助当代情境理论的研究成果,可依据"语境"、"心境"及"事境"的不同而将道德悖论区分为"道德悖理"、"... 道德悖论本质上是实践理性领域出现的矛盾,表征在道德价值实现过程中出现的悖性事态。借助当代情境理论的研究成果,可依据"语境"、"心境"及"事境"的不同而将道德悖论区分为"道德悖理"、"道德悖境"、"道德悖情"三种形式,并可通过对特定"语境"、"心境"及"事境"中的矛盾焦点的具体分析来探讨道德悖论的消解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悖论 情境理论 道德悖理 道德悖境 道德悖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软环境视角的生态技术创新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薛桂波 《科学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7-50,共4页
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生态技术创新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并在实践中积极开展。但是,生态技术创新的全面推进仍然面临着诸多困境。软环境的不完善便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如生态技术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尚未形成、生态理念向企... 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生态技术创新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并在实践中积极开展。但是,生态技术创新的全面推进仍然面临着诸多困境。软环境的不完善便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如生态技术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尚未形成、生态理念向企业文化的融入不够、相关制度不够健全等等。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价值引导,优化软环境,才能有效促进生态技术创新的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技术创新 软环境 科学发展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体论的消弭与重建 被引量:1
14
作者 仲霞 杨春时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13-218,共6页
本体论是哲学的基础,哲学史是对此基础的数次拆解与重塑。古希腊哲学是实体本体论,实体是存在的第一范畴。中世纪哲学是以上帝为最大实体的实体本体论。近代哲学分化为两股力量,一方面是唯理论者以及早期经验论者对实体本体论的坚持,另... 本体论是哲学的基础,哲学史是对此基础的数次拆解与重塑。古希腊哲学是实体本体论,实体是存在的第一范畴。中世纪哲学是以上帝为最大实体的实体本体论。近代哲学分化为两股力量,一方面是唯理论者以及早期经验论者对实体本体论的坚持,另一方面是其他经验论者以及康德对实体本体论的逐步解构。现代欧陆哲学抛弃了实体本体论,建立了实存本体论,但因为实存的现实性,缺乏超越性存在的依据,无法解决存在的意义问题。以往哲学本体论的缺陷并非本体论自身的问题,后现代哲学完全抛弃本体论,走向另一个极端。当代哲学应该在新的基础之上重构新的本体论,重新定义存在的概念,进而建立新的现代形而上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论 存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模态逻辑的合法性——对蒯因式模态词解读的批判考察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力锋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83-86,共4页
全面考察蒯因式的模态词解读,可以发现这种解读是狭隘的,它过分地依赖于逻辑、语言之外的内容上的联系,不利于从外延角度来对模态词做一般的、形式化的研究;同时蒯因反驳第三等级的模态词的使用,这也是错误的,模态谓词逻辑是合法的。
关键词 模态逻辑 模态词 分析性 模态包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何以可能-论考茨基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建构及其意义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爱萍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12,共6页
第二国际时期,为回应新康德主义者试图用康德伦理学"补充"历史唯物主义的做法,考茨基在批判传统伦理学尤其是康德伦理学的基础上初次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产生的必要性及可能性。以此为基础,他尝试性地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 第二国际时期,为回应新康德主义者试图用康德伦理学"补充"历史唯物主义的做法,考茨基在批判传统伦理学尤其是康德伦理学的基础上初次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产生的必要性及可能性。以此为基础,他尝试性地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从理论基础、现实依据和价值旨向等几个方面建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考茨基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建构不仅确证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也厘定了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阐释它的基本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新康德主义 建构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尔斯公共理性的“完善性”问题 被引量:2
17
作者 夏庆波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20,共6页
"完善性"是罗尔斯公共理性观念乃至于其政治自由主义论证能否成立的重要前提。在《政治自由主义》中,罗尔斯力图以公共理性理念来实现现代多元社会的公共证成。在他看来,这种公共理性是"完善的",能够解决所有或近... "完善性"是罗尔斯公共理性观念乃至于其政治自由主义论证能否成立的重要前提。在《政治自由主义》中,罗尔斯力图以公共理性理念来实现现代多元社会的公共证成。在他看来,这种公共理性是"完善的",能够解决所有或近乎所有"宪政根本和基本正义问题";批评者则声称,罗尔斯公共理性是"不完善的",整全性学说在公共证成中所起的作用比罗尔斯承认的要大得多。关于公共理性及其"完善性"争论的实质是现代伦理学中"义务论"与"目的论"或"中立论"与"至善论"之间的对立在公共证成问题上的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尔斯 公共理性 完善性 不完善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学的艰难历程——从荀子到董仲舒 被引量:1
18
作者 强中华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15,共5页
荀子对后代儒学的最大影响有三:荀子吸纳了法家的合理成分,使儒家的政治学说更具实践品格;与孔孟相较,荀子更加重视人臣的进言技巧与为政技巧;荀子极端重视儒家及儒家经典,成为儒学圣化运动的推手。从逻辑上讲,荀学乃是秦汉儒学的理论... 荀子对后代儒学的最大影响有三:荀子吸纳了法家的合理成分,使儒家的政治学说更具实践品格;与孔孟相较,荀子更加重视人臣的进言技巧与为政技巧;荀子极端重视儒家及儒家经典,成为儒学圣化运动的推手。从逻辑上讲,荀学乃是秦汉儒学的理论先声。经过数代士人艰苦卓绝的努力,儒学最终在汉武帝时期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并开始以此形式渗透至社会的各个领域,从而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自我调适 儒法并重 进言技巧 儒学圣化 荀子 董仲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自然观视角下的低碳社会建设 被引量:2
19
作者 薛桂波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123-126,共4页
低碳社会的构建旨在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促进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马克思的自然观既强调人类的主体性,亦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蕴含着自觉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生态取向,为低碳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现实... 低碳社会的构建旨在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促进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马克思的自然观既强调人类的主体性,亦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蕴含着自觉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生态取向,为低碳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启示。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的自然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低碳社会的价值内核,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以及低碳技术创新等途径,促进低碳社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自然观 低碳 低碳社会 科学发展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儒墨法和谐伦理思想析论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艳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0-24,共5页
先秦儒家、墨家及法家基于对社会和谐的共同诉求,从不同视角提出和阐发的和谐伦理思想,是今天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资源。儒家的"和而不同"、墨家的"尚同致和"、法家的"同而求和"的旨趣差异启示我们:应对... 先秦儒家、墨家及法家基于对社会和谐的共同诉求,从不同视角提出和阐发的和谐伦理思想,是今天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资源。儒家的"和而不同"、墨家的"尚同致和"、法家的"同而求和"的旨趣差异启示我们:应对三家和谐伦理思想区别看待,在系统分析与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彰显儒墨法和谐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墨法 和谐伦理思想 和而不同 尚同致和 同而求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