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田杂草考古研究的意义 被引量:8
1
作者 刘兴林 《古今农业》 2016年第2期10-16,共7页
杂草虽不同于粮食作物,但在古代一直被开发和利用着,尤其是灾荒年月,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产生过一定影响。在农业考古的研究中,除了利用直接的作物遗存,还可以发掘与作物遗存有关的信息。每种作物都有常见的、基本稳定的伴生杂草,杂... 杂草虽不同于粮食作物,但在古代一直被开发和利用着,尤其是灾荒年月,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产生过一定影响。在农业考古的研究中,除了利用直接的作物遗存,还可以发掘与作物遗存有关的信息。每种作物都有常见的、基本稳定的伴生杂草,杂草和作物有相同的生长环境,可以用杂草说明环境,用环境推定作物。利用杂草和作物的密切关系开展农业考古研究大有可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杂草 作物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西域稻作农业研究
2
作者 陈子韬 刘兴林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0-88,共9页
《汉书·西域传》中的“五谷”不含水稻,不能以西域某国种植五谷的记载证明当地在汉代存在稻作农业。因遗址时代跨度大且存在外地输入可能,仅以斯坦因在新疆喀拉墩遗址所发现的稻米遗存,也难以证明稻作农业的存在。然而,据墓主服饰... 《汉书·西域传》中的“五谷”不含水稻,不能以西域某国种植五谷的记载证明当地在汉代存在稻作农业。因遗址时代跨度大且存在外地输入可能,仅以斯坦因在新疆喀拉墩遗址所发现的稻米遗存,也难以证明稻作农业的存在。然而,据墓主服饰风格判断,曾出土稻草且处于汉代西域范围内的新疆营盘墓地M19的所属年代为东汉,又据墓中填充的大量草料,可排除出土稻草自外输入的可能,说明当地在东汉已存在稻作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域 水稻 五谷 喀拉墩遗址 营盘墓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波地区汉晋时期开发历程的考古学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许超 张华琴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8-44,共7页
从考古学的视角来看,宁波地区汉晋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呈现出了全新的面貌,从多个方面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概况而言,这一时期宁波地区的开发,是一个在越人传统聚居区上,以县级治所为中心,以水系为交通线,由山区向平原推进的进程,... 从考古学的视角来看,宁波地区汉晋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呈现出了全新的面貌,从多个方面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概况而言,这一时期宁波地区的开发,是一个在越人传统聚居区上,以县级治所为中心,以水系为交通线,由山区向平原推进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社会阶层不断分化,人口的迁徙发挥了重要作用,继承、吸收、融合与创新是这一进程的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波地区 汉晋时期 开发历程 考古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从农业考古视角探析
4
作者 刘兴林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2期98-101,共4页
一百年来,中国考古学与时代共进步,与国家共发展。致敬百年中国考古,新时代的考古工作者要赓续前贤,立足我国实际,从古代中国的社会背景出发,深刻理解农业文明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以田野考古为基础,重视农业考古的意义,加强考古能力建... 一百年来,中国考古学与时代共进步,与国家共发展。致敬百年中国考古,新时代的考古工作者要赓续前贤,立足我国实际,从古代中国的社会背景出发,深刻理解农业文明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以田野考古为基础,重视农业考古的意义,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提高考古知识普及能力,努力开创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农业考古 考古学 中国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蓖纹锯齿镰研究
5
作者 李春蕾 刘兴林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22,共10页
先秦蓖纹锯齿镰主要出土于吴越、荆楚地区,形制多样,具有地域性差异。其中,直背型无銎蓖纹锯齿镰多见于吴、越两地,弧背型及有銎蓖纹锯齿镰则多见于楚地。随吴、越、楚三国势力的消长,蓖纹锯齿镰在春秋中晚期到战国早期、战国中期到战... 先秦蓖纹锯齿镰主要出土于吴越、荆楚地区,形制多样,具有地域性差异。其中,直背型无銎蓖纹锯齿镰多见于吴、越两地,弧背型及有銎蓖纹锯齿镰则多见于楚地。随吴、越、楚三国势力的消长,蓖纹锯齿镰在春秋中晚期到战国早期、战国中期到战国晚期迎来了两次地域间交流的兴盛期。在地域交流过程中,蓖纹锯齿镰完成了形制及用途上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蓖纹锯齿镰 吴越 荆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图像资料看唐代女装常服的变迁 被引量:4
6
作者 张珊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5年第2期78-83,共6页
唐代女装常服经历了由紧窄变宽松的过程。唐初最典型的女装常服承袭了隋代整体偏窄小的特征;开元中期是一个转折点,唐代女装常服开始由紧窄向宽大转变,薛儆墓图像资料正是这种转变开始的标志;齐胸长裙搭配系入长裙之下的衫子,裙带自胸... 唐代女装常服经历了由紧窄变宽松的过程。唐初最典型的女装常服承袭了隋代整体偏窄小的特征;开元中期是一个转折点,唐代女装常服开始由紧窄向宽大转变,薛儆墓图像资料正是这种转变开始的标志;齐胸长裙搭配系入长裙之下的衫子,裙带自胸前垂下,帔子披挂在肩臂部为开元后期以来唐代最典型的女装常服穿扮,并一直延续到五代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女装常服 衫子 帔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两汉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物选择 被引量:3
7
作者 刘兴林 《农业考古》 2016年第3期28-32,共5页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作物的种植的种类和数量也就是作物的种植结构是多种因素影响下逐步形成的。种源、环境条件、种植技术、作物本身的特性、相应的加工方式和人们的饮食习惯等等都影响着作物的选种和种植数量。是优先考虑产量以解决温饱...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作物的种植的种类和数量也就是作物的种植结构是多种因素影响下逐步形成的。种源、环境条件、种植技术、作物本身的特性、相应的加工方式和人们的饮食习惯等等都影响着作物的选种和种植数量。是优先考虑产量以解决温饱,还是优先考虑口感以满足喜好、丰富生活,还要根据人口的增减、年景的好坏等具体情况做出选择。先秦两汉时期作物的选择就包含种类选择和一种作物中不同品种的选择两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选择 品种 先秦两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遗产价值认知的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研究——以钓源村为例 被引量:11
8
作者 汤移平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63-271,共9页
传统村落作为具有多重价值内涵的活态文化遗产,保留了大量的传统建筑、生产技艺、精神观念、民俗礼仪等文化信息,是乡村社会悠久历史的见证。价值的认知是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起点,如何正确认识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价值,已成为... 传统村落作为具有多重价值内涵的活态文化遗产,保留了大量的传统建筑、生产技艺、精神观念、民俗礼仪等文化信息,是乡村社会悠久历史的见证。价值的认知是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起点,如何正确认识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价值,已成为保护的当务之急。本文以钓源村为例,详细分析了钓源村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规划的思想和框架,在分级保护规划、高度控制规划、景观风貌规划等层面,对传统村落保护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提出建筑保护与更新策略,旨在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促进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钓源村 价值认知 传统村落 保护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畜共生:早期人类驯化动物的生存智慧——基于“犬”与“猪”的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任文洁 赵越云 《古今农业》 2022年第4期17-28,共12页
根据考古学提供的相关资料,尤以对近年来动物考古学提供的新材料、新认识进行综合梳理,可以发现:对动植物资源精细化利用的过程中,早期先民逐渐驯化了家养动物。具体而言,在重视狩猎的族群中,先民们逐渐将灰狼驯化为家犬,是出于对动物... 根据考古学提供的相关资料,尤以对近年来动物考古学提供的新材料、新认识进行综合梳理,可以发现:对动植物资源精细化利用的过程中,早期先民逐渐驯化了家养动物。具体而言,在重视狩猎的族群中,先民们逐渐将灰狼驯化为家犬,是出于对动物性食物来源的保护与精细化利用;在重视采集与种植业的族群中,先民们逐渐将野猪驯化为家猪,是出于对植物性食物的保护与精细化利用。总体来看,先民们努力营造着一种人与家养动物共享动植物资源的生态系统,由此,既保护了自身的食物来源,也实现了对动植物资源的精细化利用,同时又拓展了一种新的食物补充方式。因之,人畜共生或许可以概括为早期人类与驯化动物的一种关系,同时也充分体现出早期人类一举多得的生存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畜共生 动物驯化 家犬 家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陂池水田模型的分布与传播探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春蕾 刘兴林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9-48,共10页
陂池水田模型主要出土于陕西汉中、川渝、云贵、两广地区的汉墓,各地模型的内部特征存在一定区域差异。本文整理分析目前所见的陂池水田模型的出土地和具体年代,发现其在西南和岭南的分布具有随汉族聚居区点状式分布和沿主要交通道路条... 陂池水田模型主要出土于陕西汉中、川渝、云贵、两广地区的汉墓,各地模型的内部特征存在一定区域差异。本文整理分析目前所见的陂池水田模型的出土地和具体年代,发现其在西南和岭南的分布具有随汉族聚居区点状式分布和沿主要交通道路条状式分布的特点。且地区间模型的传播至少经历了早晚两个阶段,并以川渝地区为中心,串联起整个陂池水田模型的传播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陂池水田模型 分布特点 文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魏晋壁画墓“采桑图”考辨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兴林 《农业考古》 2020年第4期252-257,共6页
河西地区至迟在汉代就有了蚕桑丝织生产,目前所发现的采桑图主要出土于嘉峪关地区魏晋砖室壁画墓中,是河西地区蚕桑生产的见证。嘉峪关六号墓所见的3幅采桑图与其他同时期墓葬中所见采桑图的表现方法完全不同,根据图画中采摘对象的表现... 河西地区至迟在汉代就有了蚕桑丝织生产,目前所发现的采桑图主要出土于嘉峪关地区魏晋砖室壁画墓中,是河西地区蚕桑生产的见证。嘉峪关六号墓所见的3幅采桑图与其他同时期墓葬中所见采桑图的表现方法完全不同,根据图画中采摘对象的表现形式和驱鸟元素等分析,六号墓的所谓采桑图应该是柞蚕放养中的移蚕图。根据文献记载,这里也存在柞蚕放养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地区 魏晋壁画 采桑图 柞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汉时期岭南粮食作物的种植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1
12
作者 龚世扬 《农业考古》 2018年第3期33-39,共7页
研究表明,秦汉时期岭南种植的粮食作物,种类比较多,这些作物是岭南稻作、旱作和园圃三种农业经济形态的主要标志。稻、薏苡和根茎类作物以岭南原产为主,粟、黍、麻、豆、小麦、高粱则是外地传入的。虽然外来粮食作物的传播路线和输入时... 研究表明,秦汉时期岭南种植的粮食作物,种类比较多,这些作物是岭南稻作、旱作和园圃三种农业经济形态的主要标志。稻、薏苡和根茎类作物以岭南原产为主,粟、黍、麻、豆、小麦、高粱则是外地传入的。虽然外来粮食作物的传播路线和输入时间不一,但是秦汉时期无疑是它们进入岭南的第一个高峰,这与当时北方人口的大规模迁徙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岭南 秦汉时期 粮食作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茗香之外:晚明松萝茶文化演进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汪映雪 《农业考古》 2019年第5期35-40,共6页
受益于明代饮茶风尚的变革,明中期问世的松萝茶至晚明已跃居名品,得到了文人阶层的高度赞誉,代表着先进的制茶工艺。松萝茶被赋予雅化的功用,成为闲雅生活和文学诗歌中的常用物象。徽人更视松萝茶为家乡风物的代表,他们的酬赠、吟咏行... 受益于明代饮茶风尚的变革,明中期问世的松萝茶至晚明已跃居名品,得到了文人阶层的高度赞誉,代表着先进的制茶工艺。松萝茶被赋予雅化的功用,成为闲雅生活和文学诗歌中的常用物象。徽人更视松萝茶为家乡风物的代表,他们的酬赠、吟咏行为提升了松萝茶的知名度,并以此抒发乡愁、托物言志。在士商交杂的社会环境中,松萝茶的鉴别、采摘、制作等环节及其药用、商业价值均得到重视,其文化外延不断扩展,反映出晚明雅俗交融的历史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萝茶 茶文化 晚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文人的艺术探索与研究——以张士保生平为例
14
作者 毛代炜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4-191,共8页
“乾嘉学派”的兴起是清代书法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日后金石书法的滥觞。此学派的治学思想与艺术观点对日后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张士保作为能书善画的文人艺术家,在这一艺术群体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并对民间艺... “乾嘉学派”的兴起是清代书法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日后金石书法的滥觞。此学派的治学思想与艺术观点对日后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张士保作为能书善画的文人艺术家,在这一艺术群体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并对民间艺术的发展也有一定贡献。对于张士保的研究,能够为认知金石书画家群体补充材料,也填补了地方性的艺术家研究的空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士保 金石书画 清代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