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田杂草考古研究的意义 被引量:8
1
作者 刘兴林 《古今农业》 2016年第2期10-16,共7页
杂草虽不同于粮食作物,但在古代一直被开发和利用着,尤其是灾荒年月,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产生过一定影响。在农业考古的研究中,除了利用直接的作物遗存,还可以发掘与作物遗存有关的信息。每种作物都有常见的、基本稳定的伴生杂草,杂... 杂草虽不同于粮食作物,但在古代一直被开发和利用着,尤其是灾荒年月,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产生过一定影响。在农业考古的研究中,除了利用直接的作物遗存,还可以发掘与作物遗存有关的信息。每种作物都有常见的、基本稳定的伴生杂草,杂草和作物有相同的生长环境,可以用杂草说明环境,用环境推定作物。利用杂草和作物的密切关系开展农业考古研究大有可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杂草 作物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文化与区域视野下的历史建筑遗产研究
2
作者 周学鹰 《建筑与文化》 2018年第4期9-9,共1页
为促进我国文物鉴定理论体系的成熟与建立,推动相关专门研究的发展,杨休教授在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创办了国内高校第一个“文物鉴定”专业,以致力于相关人才的专门培养。此外,渊源于原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成立了“南京... 为促进我国文物鉴定理论体系的成熟与建立,推动相关专门研究的发展,杨休教授在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创办了国内高校第一个“文物鉴定”专业,以致力于相关人才的专门培养。此外,渊源于原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成立了“南京大学中国文化与文物研究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遗产 历史 跨文化 视野 南京大学 中国文化 研究所 文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居安资深”——沈周为杨一清作《邃庵图》研究
3
作者 潘泽莹 车旭东 《书画世界》 2024年第9期30-34,I0001,共6页
沈周为明代阁臣杨一清所绘的《邃庵图》是一件典型的“别号图”,与李东阳、吴宽、李梦阳的记咏合为一卷。图卷制作活动加强了杨一清与知交间的联系,使其修身济世的抱负受到认可,其名士形象也得以塑成。除为杨一清提供身份认同外,《邃庵... 沈周为明代阁臣杨一清所绘的《邃庵图》是一件典型的“别号图”,与李东阳、吴宽、李梦阳的记咏合为一卷。图卷制作活动加强了杨一清与知交间的联系,使其修身济世的抱负受到认可,其名士形象也得以塑成。除为杨一清提供身份认同外,《邃庵图》承载的个人记忆与理念亦可经递藏传诸后世。对沈周而言,此图也是他以文人画家身份向京师推扬吴中文化的重要媒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邃庵图》 沈周 杨一清 别号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左国玑及其《行草自书诗》卷研究
4
作者 车旭东 龚曼 《书画世界》 2024年第2期4-11,共8页
藏于河南博物院的《行草自书诗》卷是明代开封书家左国玑仅存的两件书法墨迹之一。左氏师从姊夫李梦阳,诗文、书法均受其影响深重。本文从左氏的生平和交游出发,对此卷进行考释。该卷既保留了左氏诗作,也有独特的书法造诣。左书师李梦阳... 藏于河南博物院的《行草自书诗》卷是明代开封书家左国玑仅存的两件书法墨迹之一。左氏师从姊夫李梦阳,诗文、书法均受其影响深重。本文从左氏的生平和交游出发,对此卷进行考释。该卷既保留了左氏诗作,也有独特的书法造诣。左书师李梦阳,主宗颜真卿。本文试称其归属的书派为“中州书派”,此派由李梦阳、何景明引领,艺术理念上追求复古,主学颜真卿,并以宽绰方整的结体和古拙生硬的行笔以矫正李东阳书风中“结构体势疏懈”的时代习气,对当时书坛的萎弱流靡之弊有反拨之功,而左国玑又是该派的代表书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国玑 《行草自书诗》卷 李梦阳 中州书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图像资料看唐代女装常服的变迁 被引量:4
5
作者 张珊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5年第2期78-83,共6页
唐代女装常服经历了由紧窄变宽松的过程。唐初最典型的女装常服承袭了隋代整体偏窄小的特征;开元中期是一个转折点,唐代女装常服开始由紧窄向宽大转变,薛儆墓图像资料正是这种转变开始的标志;齐胸长裙搭配系入长裙之下的衫子,裙带自胸... 唐代女装常服经历了由紧窄变宽松的过程。唐初最典型的女装常服承袭了隋代整体偏窄小的特征;开元中期是一个转折点,唐代女装常服开始由紧窄向宽大转变,薛儆墓图像资料正是这种转变开始的标志;齐胸长裙搭配系入长裙之下的衫子,裙带自胸前垂下,帔子披挂在肩臂部为开元后期以来唐代最典型的女装常服穿扮,并一直延续到五代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女装常服 衫子 帔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周农具问题浅识 被引量:6
6
作者 刘兴林 《管子学刊》 2017年第2期80-85,126,共7页
商周是我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但铜农具还不多见。石、蚌、骨农具,尤其是蚌制农具(镰)和铜、木农具一起组成了商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具体系,保障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商代虽使用铜农具,但铜农具数量还十分有限,还不足以引起生产力的... 商周是我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但铜农具还不多见。石、蚌、骨农具,尤其是蚌制农具(镰)和铜、木农具一起组成了商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具体系,保障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商代虽使用铜农具,但铜农具数量还十分有限,还不足以引起生产力的重大变化,商周青铜农具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制造技术方面,特别是带銎农具的铸造,为后世金属工具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方向。而大量青铜手工工具的使用为加工得力的木质农具提供了便利,这也是青铜时代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便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周 铜农具 蚌器 手工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漆器工艺在江南太湖流域的发展--以苏州漆工艺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刘芳芳 田汉民 《民族艺术研究》 2017年第5期177-185,共9页
漆器是我国一种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手工艺产品。考古资料表明,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太湖地区是我国古代漆艺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苏州漆艺滥觞于新石器时代;历经汉唐、五代、两宋持续发展;明清时期,苏州已经成为贡御雕漆器的重要产地。雍正至... 漆器是我国一种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手工艺产品。考古资料表明,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太湖地区是我国古代漆艺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苏州漆艺滥觞于新石器时代;历经汉唐、五代、两宋持续发展;明清时期,苏州已经成为贡御雕漆器的重要产地。雍正至乾隆朝,苏州织造承担了贡御漆器如雕漆、脱胎漆器及少量彩漆、仿洋漆器皿的制造与改做工作。苏州漆器制作常与金银工艺、琢玉工艺相结合,佳作纷呈。清末,国势衰颓,雕漆等重要工艺门类也逐渐凋零。太平军攻陷苏州后,苏州雕漆彻底停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苏州 漆器 制作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畜共生:早期人类驯化动物的生存智慧——基于“犬”与“猪”的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任文洁 赵越云 《古今农业》 2022年第4期17-28,共12页
根据考古学提供的相关资料,尤以对近年来动物考古学提供的新材料、新认识进行综合梳理,可以发现:对动植物资源精细化利用的过程中,早期先民逐渐驯化了家养动物。具体而言,在重视狩猎的族群中,先民们逐渐将灰狼驯化为家犬,是出于对动物... 根据考古学提供的相关资料,尤以对近年来动物考古学提供的新材料、新认识进行综合梳理,可以发现:对动植物资源精细化利用的过程中,早期先民逐渐驯化了家养动物。具体而言,在重视狩猎的族群中,先民们逐渐将灰狼驯化为家犬,是出于对动物性食物来源的保护与精细化利用;在重视采集与种植业的族群中,先民们逐渐将野猪驯化为家猪,是出于对植物性食物的保护与精细化利用。总体来看,先民们努力营造着一种人与家养动物共享动植物资源的生态系统,由此,既保护了自身的食物来源,也实现了对动植物资源的精细化利用,同时又拓展了一种新的食物补充方式。因之,人畜共生或许可以概括为早期人类与驯化动物的一种关系,同时也充分体现出早期人类一举多得的生存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畜共生 动物驯化 家犬 家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窨子 被引量:2
9
作者 马晓 周学鹰 《古建园林技术》 2018年第2期62-67,共6页
地窨子是利用缓坡建造的棚屋,建造技术简单、造价低廉,取材方便、所需人力物力少,适宜寒地、简便高效,是因地制宜、适应自然的创举,更是自然友好型的居住方式。这种体现传统建造智慧的地窨子,目前已濒临绝迹,亟待研究与保护。
关键词 建筑史 考古学 土建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两京地区壁画墓女性人物服饰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涛 《服饰导刊》 2022年第3期8-16,共9页
[研究意义]两京地区作为汉代统治的中心地带,代表了汉代的主流文化,而服饰作为“重礼仪、兴教化”“分尊卑、别贵贱”的物质文化载体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方法]文章利用考古类型学和图像学的相关知识,对两京地区汉代壁画墓女性... [研究意义]两京地区作为汉代统治的中心地带,代表了汉代的主流文化,而服饰作为“重礼仪、兴教化”“分尊卑、别贵贱”的物质文化载体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方法]文章利用考古类型学和图像学的相关知识,对两京地区汉代壁画墓女性人物服饰进行较为深入的解读,[研究结果与结论]研究认为,汉代女子头发多挽髻,西汉以低髻为主,而东汉则流行高髻。女子服饰有襦衣、深衣、襦裙、袍服、衣裙搭配、衣裤搭配等几种,西汉时期以深衣、襦衣为主,东汉则流行袍服,女子服饰下摆越来越大。两京地区汉代壁画墓中女子服饰颜色相对来说更为丰富多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两京地区 壁画 女性 服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佛头式卵塔”的初步调查
11
作者 汤移平 《古建园林技术》 2022年第6期41-44,共4页
卵塔是僧人墓塔的独特类型,具有重要的建筑、宗教和艺术价值,“佛头式卵塔”大都发现于江西的禅宗丛林。通过对云居山、仰山、黄龙山、黄檗山、雪峰山等地的调查,详细阐述了义存祖师塔、塔窝里佚名塔,弘觉禅师塔、死心禅师塔等现有遗存... 卵塔是僧人墓塔的独特类型,具有重要的建筑、宗教和艺术价值,“佛头式卵塔”大都发现于江西的禅宗丛林。通过对云居山、仰山、黄龙山、黄檗山、雪峰山等地的调查,详细阐述了义存祖师塔、塔窝里佚名塔,弘觉禅师塔、死心禅师塔等现有遗存,重点分析了“佛头式卵塔”的建筑形制特点,以期今后更好地保护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头式卵塔” 禅宗 墓塔 义存祖师塔 弘觉禅师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倪瓒友人周南老家族及《天香深处图》考析
12
作者 车旭东 《美术大观》 2023年第8期29-34,共6页
倪瓒挚友周南老及其父周文英、子周敏三代,在元代至明初的文人交游活动中较为活跃。周氏家族为北宋理学家周敦颐之后,元代迁居常熟,是医学和官宦世家。辽宁省博物馆藏元人《周文英诗志传合卷》是了解周文英生平的重要作品。而倪瓒晚年... 倪瓒挚友周南老及其父周文英、子周敏三代,在元代至明初的文人交游活动中较为活跃。周氏家族为北宋理学家周敦颐之后,元代迁居常熟,是医学和官宦世家。辽宁省博物馆藏元人《周文英诗志传合卷》是了解周文英生平的重要作品。而倪瓒晚年居苏州,为周南老、周敏父子创作了不少诗文书画,如《雨后空林图》《幽涧寒松图》等。周敏为追溯先祖荣耀、克振家声,并承继高尚德行,将斋号命名为“天香深处”。倪瓒、张绅皆作文以记,而王蒙、赵原、徐贲等人亦为之绘《天香深处图》。本文结合文献与实物,探析若干本《天香深处图》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南老 周文英 周敏 《天香深处图》 倪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承与割裂:唐寅一稿多本枯木竹石图研究
13
作者 车旭东 《美术大观》 2023年第2期41-46,共6页
唐寅传世有若干幅内容、构图基本一致的枯木竹石图,即“一稿多本”。但这些画作多不完整,应是流传中被割裂所致。本文首先探究唐寅枯木竹石画的渊源、传承和笔墨特点,进而分析这些作品的笔墨异同和各本间的关联,以及被割裂的缘由。唐寅... 唐寅传世有若干幅内容、构图基本一致的枯木竹石图,即“一稿多本”。但这些画作多不完整,应是流传中被割裂所致。本文首先探究唐寅枯木竹石画的渊源、传承和笔墨特点,进而分析这些作品的笔墨异同和各本间的关联,以及被割裂的缘由。唐寅的枯木竹石忠实传承了文同、苏轼主导的宋元文人传统,画法上又融合李郭派和南宋院体,独具笔墨特色。迫于治生,大尺幅的枯木竹石画原本应是为了应酬、鬻售而绘制的画屏,这些特点则又反映出他与传统的“割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寅 枯木竹石 一稿多本 裁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倪瓒《竹石乔柯图》《墨竹坡石图》研究
14
作者 毛代炜 《书画世界》 2020年第4期11-14,共4页
作为“元四家”之一,倪瓒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中文人画的代表人物。历代对于倪瓒绘画的推崇,导致了大量仿品的出现,使得收藏机构和市场中倪瓒的作品真伪驳杂。对目前已公开展出的博物馆所收藏的两幅内容类似的作品进行鉴别与研究,可以还原... 作为“元四家”之一,倪瓒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中文人画的代表人物。历代对于倪瓒绘画的推崇,导致了大量仿品的出现,使得收藏机构和市场中倪瓒的作品真伪驳杂。对目前已公开展出的博物馆所收藏的两幅内容类似的作品进行鉴别与研究,可以还原倪瓒作品的真实面目,为日后倪瓒的作品鉴定提供相关经验,去伪存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倪瓒 双包 竹石 水墨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恽寿平弟子张伟小考
15
作者 车旭东 《书画世界》 2020年第9期11-17,共7页
恽寿平的没骨花卉在清代影响巨大。他创“常州派”,弟子和后学者众多,如马元驭、范廷镇、张伟、董瑜等人,均为其亲传弟子。他们模仿恽画可以乱真,但画名又为恽氏所掩。据文献可知,这些弟子会伪造恽画以射利,要鉴定他们伪造的恽画,就需... 恽寿平的没骨花卉在清代影响巨大。他创“常州派”,弟子和后学者众多,如马元驭、范廷镇、张伟、董瑜等人,均为其亲传弟子。他们模仿恽画可以乱真,但画名又为恽氏所掩。据文献可知,这些弟子会伪造恽画以射利,要鉴定他们伪造的恽画,就需对他们的作品进行研究,区分其与恽画的“同中之异”。本文列出了关于这几人的文献记载,并详细梳理张伟的传世画作,总结了他与恽氏不同的技法风格特点,以期有助于恽氏绘画的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恽寿平 张伟 没骨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郛休碑》考释及书法研究
16
作者 毛代炜 《书画世界》 2023年第5期15-19,共5页
西晋初期,官方实行“禁碑令”,导致这一时期的碑刻数量减少。而掖县出土的《郛休碑》是在“禁碑令”颁布之前所制作,并且得到了官方肯定,因此可作为独特的史料,以起正经补史之用。且此碑书法处于隶书“楷书化”的阶段,在研究文字演化和... 西晋初期,官方实行“禁碑令”,导致这一时期的碑刻数量减少。而掖县出土的《郛休碑》是在“禁碑令”颁布之前所制作,并且得到了官方肯定,因此可作为独特的史料,以起正经补史之用。且此碑书法处于隶书“楷书化”的阶段,在研究文字演化和书法发展方面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郛休碑》 书法 碑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