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量化数据库:“数字人文”推动历史研究之关键 被引量:25
1
作者 梁晨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2-164,共3页
近几年来,大数据研究和"数字人文"逐渐走进了中国史学界,各种主题的史料数据库建设和"数字人文"研究开始出现,一场新的学术潮流仿佛正在形成。但对这一多学科综合的新事物,很多学者对其认识和运用还很有限,存在盲... 近几年来,大数据研究和"数字人文"逐渐走进了中国史学界,各种主题的史料数据库建设和"数字人文"研究开始出现,一场新的学术潮流仿佛正在形成。但对这一多学科综合的新事物,很多学者对其认识和运用还很有限,存在盲区与误区。实际上,"数字人文"虽然包含着丰富的新研究手段与方法,但历史研究和历史资料有着自身的特点和复杂性,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并非所有"数字人文"研究方法都能很好地适用于史学研究。从研究角度看,作为"数字人文"的重要组成,量化数据库的建设与研究能有效地实现对大规模、连续性史料的分析,促进多种史料或史料库的相互链接,利于开展群体性、长时段和合作化的历史研究,在帮助史学家探知更多新史实的同时,实现史学理论的演进和研究范式的创新,是"数字人文"推动历史研究的重点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化数据库 数字人文 大数据 史学方法 史学范式 历史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萧一山民族革命史观的形成及其清史叙述范式转变 被引量:1
2
作者 何鑫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91-200,共10页
民族革命史观是清史名家萧一山的主要史学特色,这种特色是逐步形成的。他的早期代表作《清代通史》仍为典型的传统史学体例,并无明确线索和范式,但可以从中看出萧一山的民族主义观念。随着其学术思想的成熟和与当局关系的逐步走近,民族... 民族革命史观是清史名家萧一山的主要史学特色,这种特色是逐步形成的。他的早期代表作《清代通史》仍为典型的传统史学体例,并无明确线索和范式,但可以从中看出萧一山的民族主义观念。随着其学术思想的成熟和与当局关系的逐步走近,民族革命的观念在他的文章中逐步明晰,最终于抗战期间成书的《清史大纲》中完整呈现。对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接受、时局的变化和个人经历等,是促成其民族革命史观形成的主要因素。在民族革命史观的影响下,他的后期作品和修正再版的著作中的叙述用语、叙述范式等均发生了重大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一山 民族革命史观 《清史大纲》 《清代通史》 叙述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同路到殊途:护法运动前后的冯自由与孙中山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海懿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4-111,共8页
护法运动前夕,冯自由响应孙中山关于重开国会、恢复约法的呼吁,积极投身国会议员选举并当选为参议员,随后以国会议员身份南下支持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冯孙之间延续了既往的革命合作关系。护法运动几经挫折后,孙中山认识到依托旧军阀... 护法运动前夕,冯自由响应孙中山关于重开国会、恢复约法的呼吁,积极投身国会议员选举并当选为参议员,随后以国会议员身份南下支持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冯孙之间延续了既往的革命合作关系。护法运动几经挫折后,孙中山认识到依托旧军阀、旧国会不能实现革命目标,遂投身于国民革命。而冯自由却仍拘泥于旧法统,冀望通过议会政治来实现民主共和。理念上的歧异最终导致两人在国共合作之后的决裂。梳理护法运动前后冯自由与孙中山关系变化的过程,不仅能够探究孙中山革命思想转变过程中革命盟友的分合裂变情形,而且可以通过对孙中山与其周围重要人物关系的个案研究,进一步推动孙中山研究的纵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冯自由 护法运动 临时约法 国共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