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1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七十载脊柱事业展宏图——鼓楼医院脊柱外科发展历程
1
作者 邱勇 朱泽章 +9 位作者 钱邦平 王斌 俞杨 刘臻 孙旭 蒋军 毛赛虎 徐磊磊 张林林 朱丽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769-771,共3页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创建于1892年,是我国较早的西医院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医院逐渐发展壮大。1954年韩祖斌、李承球主任于我院建立了国内首批有建制的骨科,1997邱勇教授法国留学回国后成立了脊柱外科,2005年与...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创建于1892年,是我国较早的西医院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医院逐渐发展壮大。1954年韩祖斌、李承球主任于我院建立了国内首批有建制的骨科,1997邱勇教授法国留学回国后成立了脊柱外科,2005年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成立脊柱侧凸联合研究中心,2016年成立南京大学脊柱侧弯研究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外科 医院 鼓楼 事业 香港中文大学 党的领导 脊柱侧凸 脊柱侧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诊疗专家共识
2
作者 白玉树 陈锴 +24 位作者 邵杰 翟骁 陈铭 李危石 许建中 钱邦平 朱泽章 朱锋 李淳德 仉建国 沈建雄 郝定均 朱晓东 杨军林 张学军 张雪松 张方迤 王其杰 张文智 海涌 赵建华 邱勇 王岩 邱贵兴 李明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1-300,共10页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是一种涉及冠状面、矢状面和轴状面的复杂三维畸形,其发病率不容忽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医院和医师开始探索AIS的规范化诊疗。对于AIS,从病因学、筛查与诊断、分型、评估与检查,到治疗...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是一种涉及冠状面、矢状面和轴状面的复杂三维畸形,其发病率不容忽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医院和医师开始探索AIS的规范化诊疗。对于AIS,从病因学、筛查与诊断、分型、评估与检查,到治疗方法的选择、热点问题的探讨及生活质量的评估,都需要全面而深入的认识,从而确保诊疗过程科学、规范、及时。基于循证医学的原则,经多位脊柱外科专家多次讨论,达成了关于AIS诊疗的共识,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与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诊断 治疗 筛查 手术规划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位三柱截骨术对成人脊柱畸形冠矢状面平衡重建的疗效分析
3
作者 王明 李劼 +6 位作者 毛赛虎 史本龙 乔军 秦晓东 朱泽章 邱勇 刘臻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06-613,共8页
目的:分析低位三柱截骨术(lower level three-column osteotomies,L-3COs)重建成人脊柱畸形(adult spinal deformity,ASD)冠状面及矢状面平衡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2年5月在我院接受L-3COs(L4、L5水平)治疗的ASD患者的... 目的:分析低位三柱截骨术(lower level three-column osteotomies,L-3COs)重建成人脊柱畸形(adult spinal deformity,ASD)冠状面及矢状面平衡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2年5月在我院接受L-3COs(L4、L5水平)治疗的ASD患者的资料。共纳入34例患者,其中男7例,女27例,年龄51.4±16.2岁(18~72岁)。冠状面鼓楼分型A型10例、B型13例、C型11例;先天性脊柱畸形9例,特发性3例,退变性20例,神经肌源性2例;翻修ASD患者7例。所有患者采用L-3COs+骨盆固定,且随访时间≥2年。在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测量影像学参数来评价矫形效果,包括Cobb角、冠状面平衡距离(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L4倾斜角(L4 tilt angle)、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L4~S1前凸角(L4~S1 lordosis)、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矢状面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截骨水平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应用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SRS-22)患者问卷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5.7±0.9h(4.6~7.0h),术中出血量1870±550mL(1320~3840mL)。截骨水平为L425例,L59例。除PI外,所有冠状面及矢状面参数较术前均显著性改善(P<0.05),术前CBD为24.52±19.60mm,术后即刻显著矫正至11.94±10.74mm(P=0.032);术前SVA为98.25±48.40mm,术后即刻矫正至31.26±36.06mm(P<0.001);术前LL为8.59°±11.76°,术后即刻矫正至36.82°±10.73°(P<0.001)。术后共8例发生力学相关并发症,无并发症导致翻修,其中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2例,断棒断钉5例,螺钉松动拔出1例,术后冠状面失衡1例(1例患者同时发生PJK与冠状面失衡)。末次随访时SRS-22问卷各维度评分(活动功能、疼痛、自我形象、心理健康、总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01)。结论:L-3COs对ASD患者冠矢状面重建效果显著,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远期生活质量,且术后力学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是一种有效的矫形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柱截骨 成人脊柱畸形 脊柱侧后凸 冠状面失衡 矢状面失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患者立-坐位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变化特征
4
作者 王斯年 蒲小江 +5 位作者 季烨炜 周庆双 王斌 朱泽章 邱勇 孙旭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6-383,共8页
目的:探讨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diffuse idiopathic skeletal hyperostosis,DISH)患者胸腰椎异常骨增生对立-坐位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3年12月因腰椎管狭窄症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1例DISH患者(DIS... 目的:探讨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diffuse idiopathic skeletal hyperostosis,DISH)患者胸腰椎异常骨增生对立-坐位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3年12月因腰椎管狭窄症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1例DISH患者(DISH组)的资料,男42例,女19例;年龄50~76岁(65.1±6.3岁)。选取同期年龄及性别匹配且接受相同术式治疗的100例非DISH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对照组(N-DISH组),男63例,女37例;年龄54~77岁(67.5±7.2岁)。根据骨赘分布,将DISH组中异位骨化仅累及胸椎的患者纳入T-DISH组,将异位骨化同时累及胸椎和腰椎的患者纳入L-DISH组。术前分别于站立和坐位下拍摄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所有患者立位和坐位时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包括矢状面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度(sacral slope,SS)、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和股骨近端角(proximal femoral angle,PFA),比较DISH组与N-DISH组、T-DISH组与L-DISH组立、坐位时及变化的差异。结果:在立位下,DISH组的SVA(P=0.008)和TK(P=0.028)均显著性高于N-DISH组,而PI、PT、SS、LL及PFA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坐位下,DISH组的TK(P=0.003)和LL(P=0.007)均显著性高于N-DISH组,而SVA、PT、PI、SS及PFA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当从立位变化到坐位时,DISH组患者SVA(P=0.021)、PT(P=0.008)、SS(P=0.001)、TK(P=0.002)和LL(P<0.001)的变化值显著性小于N-DISH组患者。在DISH患者中,L-DISH组的PI(P=0.016)、SS(P=0.011)和LL(P=0.006)在立位时显著性小于T-DISH组,SVA、PT、TK及PFA与T-DISH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坐位时PI(P=0.008)和SS(P=0.007)显著性小于T-DISH组,SVA、PT、TK、LL及PFA与T-DISH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当由立位转变为坐位时,L-DISH组LL的变化值显著性低于T-DISH组(P=0.033),其余矢状位参数变化值与T-DISH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ISH患者异常骨增生显著限制了脊柱的活动度,与单纯胸段DISH患者相比,骨赘发展至腰椎节段的患者受到的限制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 异常骨增生 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 脊柱骨盆活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CA循环管理在脊柱外科危急值管理中的运用 被引量:11
5
作者 陈正香 张晓玲 +1 位作者 陈琳 曾雪梅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6年第21期62-64,共3页
目的分析脊柱外科危急值管理质量现状,探讨PDCA循环管理在危急值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对实行PDCA循环管理前(2014年1-12月)27例次危急值管理进行质量现状分析,运用PDCA循环法进行全面质量改进,检查管理后(2015年1-12月)发生危急值2... 目的分析脊柱外科危急值管理质量现状,探讨PDCA循环管理在危急值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对实行PDCA循环管理前(2014年1-12月)27例次危急值管理进行质量现状分析,运用PDCA循环法进行全面质量改进,检查管理后(2015年1-12月)发生危急值20例次质量改进现状;对危急值发生的项目及例次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经过PDCA循环管理后护理人员危急值处置后,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由30%上升到96%,危急值知识考核合格率由64%上升到98%,责任护士主动参与危急值管理,做好预见性治疗和护理,使可控性的血红蛋白、血小板、血钾危急值报告下降,血标本送检质量符合率达100%。结论应用PDCA循环管理不断改进脊柱外科危急值管理中的质量问题,达到了质量持续改进,有一定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A管理 危急值 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脊柱畸形伴椎管内异常外科治疗策略的再认识 被引量:3
6
作者 朱泽章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77-579,共3页
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中椎管内异常的发生率为15%~43%,主要包括脊髓纵裂、脊髓拴系以及脊髓空洞三类。如何处理先天性脊柱畸形半椎管内异常是脊柱外科医生面临的棘手问题。目前,已公认有明显神经损害或神经损害进行性加重是外科手术干... 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中椎管内异常的发生率为15%~43%,主要包括脊髓纵裂、脊髓拴系以及脊髓空洞三类。如何处理先天性脊柱畸形半椎管内异常是脊柱外科医生面临的棘手问题。目前,已公认有明显神经损害或神经损害进行性加重是外科手术干预椎管内异常的明确指征,但对于无神经症状或者神经症状稳定的患者,其外科治疗策略仍存在争论。根据多年来对先天性脊柱畸形伴椎管内异常患者的治疗体会,结合国内外学者对此类疾病的相关报道,笔者认为有必要加深对无神经症状或者神经症状稳定的先天性脊柱畸形伴椎管内异常患者外科治疗原则的认识,从而制定合理的手术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畸形 外科治疗原则 椎管内 无神经症状 神经损害 进行性加重 脊髓纵裂 脊髓空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砥砺奋进七十载,脊柱事业谱华章——新中国脊柱外科70年发展历程 被引量:1
7
作者 邱勇 刘忠军 +2 位作者 吕国华 李中实 钱邦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673-675,共3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脊柱外科事业与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同步,经历了从相对落后、封闭到逐步开放、与世界接轨,逐渐达到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并开展对等学术交流的辉煌历程,尤其是在脊柱退变、肿瘤、畸形、微创方面的自主创新令全球脊柱外... 新中国成立以来,脊柱外科事业与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同步,经历了从相对落后、封闭到逐步开放、与世界接轨,逐渐达到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并开展对等学术交流的辉煌历程,尤其是在脊柱退变、肿瘤、畸形、微创方面的自主创新令全球脊柱外科界瞩目。1建国初期建国初期,我国脊柱外科诊疗水平相对落后,与欧美存在较大差距。老一辈脊柱专家艰苦努力,为学科建立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外科 新中国 事业 学术交流 脊柱退变 自主创新 外科诊疗 同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脊柱侧凸手术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管理策略专家共识 被引量:26
8
作者 白玉树 翟骁 +29 位作者 陈自强 魏显招 杨明园 杨操 周许辉 李危石 李利 吴继功 许建中 赵建华 王达义 钱邦平 朱泽章 胡勇 孙武权 房敏 郑召民 王征 李淳德 丁文元 夏磊 沈建雄 仉建国 孙天胜 罗卓荆 海涌 吕国华 郝定均 邱勇 李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33-242,共10页
退变性脊柱侧凸常见于老年患者,通常合并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手术风险高、并发症多。加速康复外科(ERAS)要求综合考量患者的年龄、症状、体征、身体状况和骨质量等因素,以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和围手术期干... 退变性脊柱侧凸常见于老年患者,通常合并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手术风险高、并发症多。加速康复外科(ERAS)要求综合考量患者的年龄、症状、体征、身体状况和骨质量等因素,以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和围手术期干预措施,这对改善患者预后和康复十分重要。经全国多位脊柱外科专家多次讨论,在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下,针对退变性脊柱侧凸手术ERAS围手术期管理策略制定本共识意见,供临床工作参考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凸 外科学 加速康复外科 围手术期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外科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 被引量:4
9
作者 史卫琴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年第10期788-789,共2页
关键词 院内感染 消毒隔离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萎缩性上胸段脊柱侧凸的冠状面影像学分型 被引量:1
10
作者 马彦宇 毛赛虎 +5 位作者 李松 朱奕同 周杰 史本龙 朱泽章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79-686,共8页
目的:对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萎缩性上胸段脊柱侧凸(dystrophic upper thoracic scoliosis with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DUTS-NF1)进行冠状面影像学分型,验证其可信度与可重复性,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23年12月... 目的:对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萎缩性上胸段脊柱侧凸(dystrophic upper thoracic scoliosis with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DUTS-NF1)进行冠状面影像学分型,验证其可信度与可重复性,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23年12月期间我院数据库中诊断为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萎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资料,从中筛选出主弯顶椎位于上胸椎(T1~T5)的患者,根据站立位全脊柱正位X线片上脊柱侧凸的冠状面形态分为:A型,肩颈型;B型,远端弯代偿型;C型,躯干倾斜型;测量各型患者的侧凸Cobb角、上胸段后凸角、锁骨角(clavicle angle,CA)、T1倾斜角(T1 tilt)、颈部倾斜角(neck tilt,NT)、头部偏移距离(head shift,HS)、冠状面平衡距离(coronal balanced distance,CBD),计算畸形角率(deformity angular ratio,DAR)。3位脊柱外科医师经过分型设计者专门培训后根据该冠状面分型方法独立进行两次分型,应用Kappa值对同一观察者两次分型结果进行可重复性分析,对不同观察者间分型结果进行可信度分析。结果:从367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萎缩性脊柱侧凸患者中共筛选出29例DUTS-NF1患者(7.9%),其萎缩性主弯Cobb角为78.7°±12.9°。分型设计者的分型结果A型16例,B型8例,C型5例。B型和C型的DAR显著性高于A型(20.6±2.2和20.0±3.0 vs 13.2±1.8,P<0.001);C型相对于A型存在更为显著的头部及冠状面偏移距离(HS:27.6±11.7mm vs 13.5±6.7mm,P<0.001;CBD:34.8±20.5mm vs 13.9±10.9mm,P<0.001);C型T1 tilt显著性大于A型(P<0.05);其余影像学指标三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位观察者使用DUTS-NF1冠状位影像学分型方法共进行174次(29例×3×2次)分型,包括A型96次,B型45次,C型33次,观察者内分型一致率为(82.57±8.44)%,Kappa值为0.771~0.81,属于“基本可信”;观察者间分型一致率为(84.19±8.65)%,Kappa值为0.884~0.886,属于“完全可信”。结论:根据冠状面影像学特征可将DUTS-NF1患者分为肩颈型、远端弯代偿型、躯干倾斜型三型,该分型方法具有较高的可重复性与可信度,可为临床提供诊疗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 萎缩性脊柱侧凸 上胸段侧凸 冠状面分型 可信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左肩低的Lenke 2A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过度融合上胸弯会增加远端叠加的风险
11
作者 陈熙璞 秦晓东 +4 位作者 陈溢 何中 刘臻 邱勇 朱泽章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93-699,共7页
目的评估伴左肩低的Lenke 2A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上胸弯融合与术后远端叠加现象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16日至2018年10月21日于我院行脊柱后路胸腰椎融合术的104例术前左肩低的Lenke 2A型AIS患者资料,所有患者... 目的评估伴左肩低的Lenke 2A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上胸弯融合与术后远端叠加现象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16日至2018年10月21日于我院行脊柱后路胸腰椎融合术的104例术前左肩低的Lenke 2A型AIS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获得至少2年的随访,并通过X线片测量影像学参数。根据手术上端固定椎(UIV)的选择将患者分为≥T_(3)组(UIV在T_(3)及T_(3)以上)和<T_(3)组(UIV在T_(3)以下),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参数、远端叠加发生率及生活质量(脊柱侧凸研究协会22项问卷评分)。结果104例患者平均年龄为(14.8±3.2)岁,平均随访时间为(33.0±9.6)个月。≥T_(3)组71例,<T_(3)组33例,两组术前临床及影像学参数匹配(P>0.05)。末次随访时,27例(26.0%)患者发生远端叠加,≥T_(3)组远端叠加的发生率高于<T_(3)组[31.0%(22/71)vs 15.2%(5/33),P<0.001];15例(14.4%)患者发生术后肩部不平衡(PSI),其中≥T_(3)组11例(15.5%),<T_(3)组4例(12.1%);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isser分级和UIV选择是伴左肩低Lenke 2A型AIS患者术后发生远端叠加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对于伴左肩低的Lenke 2A型AIS患者,UIV的选择与术后远端叠加发生率有关,融合上胸弯或将导致远端叠加风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脊柱后路胸腰椎融合术 远端叠加 上端固定椎 上胸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术中应用氨甲环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2
作者 王男男 周庆双 +5 位作者 陈豪杰 蒲小江 邱勇 朱泽章 王斌 孙旭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19,共6页
目的:评估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矫形手术中静脉应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以减少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22年5月在南京鼓楼医院脊柱外科行后路矫形内固定... 目的:评估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矫形手术中静脉应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以减少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22年5月在南京鼓楼医院脊柱外科行后路矫形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759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女544例,男215例;年龄14.7±2.1岁。其中369例术中静脉应用TXA的患者纳入TXA组,390例术中未使用TXA但输入等量生理盐水的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基本信息(年龄、性别比、侧凸Cobb角和侧凸类型)、术前和术后3天的血液实验室指标[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D-二聚体、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血液管理资料(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和拔管时间)及矫正手术相关指标(术前术后侧凸度数、矫正率)和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术前血液实验室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TXA组患者术中出血量(551.7±130.3mL)、总输血量(551.3±96.3mL)、术后引流量(468.3±162.5mL)、术后引流天数(2.8±0.4d)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666.7±166.8mL、650.0±138.3mL、550.0±135.1mL、3.1±0.8d,P<0.05),术后D二聚体和PLT显著性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血液实验室指标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侧凸矫正率、术后并发症谱及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中应用TXA可以减少AIS患者围手术期的出血量、输血量,改善凝血指标,且不会增加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出血量 氨甲环酸 围手术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椎位置对退变性脊柱后凸患者矢状面形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13
作者 梁邦恒 李劼 +5 位作者 徐辉 范昌盛 蔡银琦 朱泽章 邱勇 刘臻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94-800,共7页
目的:分析后凸顶椎(kyphotic apical vertebra,KAV)位置对退变性脊柱后凸(degenerative kyphosis,DK)患者矢状面特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2月~2022年12月在南京鼓楼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68例DK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 目的:分析后凸顶椎(kyphotic apical vertebra,KAV)位置对退变性脊柱后凸(degenerative kyphosis,DK)患者矢状面特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2月~2022年12月在南京鼓楼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68例DK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男性8例,女性60例,年龄46~76岁(60.6±6.5岁)。根据KAV位置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KAV位于L1及以上的38例患者纳入G1组;KAV位于L1以下的30例患者纳入G2组。在术前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矢状面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T1骨盆角(T1-pelvic angle,TPA)、最大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计算PI-LL。采用国际脊柱侧凸研究学会(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SRS)-22量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量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以及SF-36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矢状面参数和生活质量问卷评分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矢状面参数与生活质量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G1组GK、LL、TK、SVA、PI、PT、SS、TPA、PI-LL分别为61.3°±20.0°、26.9°±18.9°、32.3°±19.0°、53.5±48.1mm、40.4°±13.4°、24.8°±12.6°、17.0°±11.7°、23.0°±13.5°和21.6°±15.6°,G2组分别为38.8°±16.0°、14.4°±13.7、10.8±9.8°、96.5±67.8mm、44.8°±16.2°、30.1°±10.8°、14.7°±11.5°、32.6°±14.5°和33.8°±18.3°,G1组的GK、LL、TK显著性大于G2组(P<0.05),SVA、TPA、PI-LL显著性小于G2组(P<0.05);G1组VAS评分、ODI、SF-36生理功能总分(physical component score,PCS)、SF-36心理功能总分(mental component score,MCS)和SRS-22评分(功能情况、疼痛、自我形象、心理状况和亚总分)分别为4.2±1.6分、(37.9±15.2)%、45.8±11.3、48.6±12.7、(17.6±4.6、18.6±4.3、17.7±4.5、17.8±4.9、71.7±9.3),G2组分别为5.8±1.7分、(48.6±20.0)%、38.2±12.9、44.2±13.1、(15.6±4.5、16.0±3.6、16.6±4.9、17.1±4.3、65.4±11.1),G1组VAS评分、ODI显著性低于G2组(P<0.05);G1组SRS-22量表亚总分、疼痛评分、SF-36 PCS评分显著性高于G2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两组SVA与VAS评分和ODI均正相关(G1组r=0.437,P=0.006和r=0.356,P=0.028,G2组r=0.405,P=0.027和r=0.408,P=0.025),与SF-36 PCS评分均负相关(G1组r=-0.365,P=0.024,G2组r=-0.410,P=0.024);TPA与VAS评分均正相关(G1组r=0.343,P=0.035,G2组r=0.369,P=0.045)。G2组SVA与SRS-22量表亚总分负相关(r=-0.391,P=0.033),PI-LL与VAS评分正相关(r=0.390,P=0.033)。结论:KAV位置会显著影响DK患者的骨盆-脊柱矢状面形态,KAV位于L1以下的患者SVA、TPA、PL-LL明显大于KAV位于L1及以上的患者,且与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显著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后凸畸形 后凸顶椎 生活质量 矢状面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脊柱侧凸病因学研究进展
14
作者 李东岳 胡宗杉 +1 位作者 刘臻 朱泽章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3-90,共8页
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是指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因脊椎形成障碍或分节障碍在出生时即伴有的先天性脊柱畸形(congenital vertebral malformations,CVM),常发生于妊娠4~6周,其中半椎体CS最常见,全球范围内每10000名新生儿... 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是指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因脊椎形成障碍或分节障碍在出生时即伴有的先天性脊柱畸形(congenital vertebral malformations,CVM),常发生于妊娠4~6周,其中半椎体CS最常见,全球范围内每10000名新生儿中约有5~10人患病[1、2]。CS的Winter经典分型根据畸形的特点将其分为三型:I型,椎体形成障碍,形成楔形椎、半椎体或蝴蝶椎等椎体发育不良畸形;Ⅱ型,椎体分节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侧凸 先天性脊柱畸形 半椎体 病因学研究 形成障碍 分节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腰椎峡部裂性滑脱症与退变性滑脱症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38
15
作者 刘勇 刘臻 +5 位作者 朱锋 朱泽章 钱邦平 王斌 俞杨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07-311,共5页
目的:研究成人腰椎峡部裂性滑脱症与退变性滑脱症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2年3月就诊且有完整影像学资料的腰椎峡部裂性滑脱症与退变性滑脱症患者共58例,其中峡部裂性滑脱(峡部裂组)29例,男9例,女20例... 目的:研究成人腰椎峡部裂性滑脱症与退变性滑脱症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2年3月就诊且有完整影像学资料的腰椎峡部裂性滑脱症与退变性滑脱症患者共58例,其中峡部裂性滑脱(峡部裂组)29例,男9例,女20例,年龄23~67岁,Ⅰ度滑脱22例、Ⅱ度7例,L4滑脱16例、L5滑脱13例;退变性滑脱(退变组)29例,男5例,女24例,年龄45~85岁,Ⅰ度滑脱22例、Ⅱ度7例,L3滑脱3例、L4滑脱23例、L5滑脱3例。峡部裂组和退变组患者ODI评分分别为25.5分和22.0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测量两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学指标,包括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er lordosis,L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同时测量两组病例的腰椎滑脱角、滑脱率以及滑脱距离。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峡部裂组患者LL、TK和滑脱角分别为52.2°±10.9°、25.3°±11.1°、9.9°±6.4°,明显高于退变组的44.2°±15.4°、23.4°±12.6°、6.0°±3.9°(P<0.05);退变组患者SVA为30.6±40.6mm,明显高于峡部裂组的4.6±24.9mm(P<0.01)。两组患者的骨盆形态学参数PI(峡部裂组53.9°±11.5°,退变组55.8°±10.8°)、PT(17.0°±8.3°,22.9°±7.2°)、SS(36.9°±8.7°,33.4°±9.9°)以及腰椎滑脱率[(21.8±9.8)%,(19.7±7.8)%]、滑脱距离(6.2±2.7mm,5.6±1.9mm)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成人腰椎峡部裂性滑脱症与退变性滑脱症患者具有相似的骨盆形态,但峡部裂性滑脱症患者较退变性滑脱症患者表现为更大的胸椎后凸、腰椎前凸以及滑脱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症 峡部裂性 退变性 脊柱骨盆形态 矢状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脊柱侧凸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其预防 被引量:34
16
作者 朱泽章 邱勇 +4 位作者 王斌 俞杨 钱邦平 马薇薇 朱丽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226-228,232,共4页
目的:对严重脊柱侧凸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进行总结分析,并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自1997年7月~2002年12月,矫治90°以上严重脊柱侧凸患者184例.手术分为4类:(1)先行Halo牵引、呼吸功能锻练1~3个月后,再行单纯后路矫形(4例)或前路松解... 目的:对严重脊柱侧凸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进行总结分析,并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自1997年7月~2002年12月,矫治90°以上严重脊柱侧凸患者184例.手术分为4类:(1)先行Halo牵引、呼吸功能锻练1~3个月后,再行单纯后路矫形(4例)或前路松解2周后二期后路矫形(38例);(2)前路松解,牵引2周后行后路矫形(112例):(3)自体胫骨行前路支撑融合,2周后施行后路矫形(18例);(4)一期前路骨骺阻滞加后路矫形(12例).结果:牵引中并发短暂性神经损害9例;后路矫形术中心跳骤停1例(复苏成功),术后下肢不全性瘫痪1例,肺部并发症10例.结论:严重脊柱侧凸患者的畸形僵硬、躯干倾斜明显,常伴有心肺功能减退或脊髓神经损害,其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可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脊柱侧凸 围手术期 并发症 预防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男女性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临床特征及生活质量的比较 被引量:18
17
作者 季明亮 钱邦平 +4 位作者 邱勇 王斌 俞杨 朱泽章 胡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37-343,共7页
目的:探讨男女性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临床特征及生活质量的差异。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3年2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51例AS患者,其中男31例,女20例,年龄21~62岁,平均40.6岁。所有患者均填... 目的:探讨男女性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临床特征及生活质量的差异。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3年2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51例AS患者,其中男31例,女20例,年龄21~62岁,平均40.6岁。所有患者均填写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巴氏AS疾病活动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disease activity index,BASDAI)、巴氏AS功能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functional index,BASFI)、巴氏AS计量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metrology index,BASMI)、巴氏AS总体评分(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global score,BAS-G)、巴氏AS放射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radiology index,BASRI)及SF-36量表;同时记录其发病年龄、病程、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人类白细胞抗原-B27亚型(HLA-B27);在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全脊柱最大后凸角(global kyphosis,G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ing,PT)及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比较男性组与女性组发病年龄、病程、ESR、CRP、HLA-B27阳性率、TK、GK、LL、SVA、PI、PT、SS、ODI、BASDAI、BASFI、BASMI、BAS-G、BASRI及SF-36量表各维度之间的差异。结果:男女比例为1.6∶1。与男性组比较,女性组发病年龄较晚、病程较短、ESR和CRP水平较高及HLA-B27阳性率较低(P〈0.05)。与男性组比较,女性组表现出较高的ODI、BASDAI、BASRI评分及较低的BASMI评分(P〈0.05),两组BASFI及BAS-G无统计学差异(P>0.05)。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中,与男性组比较,女性组表现出较大的GK、SVA(P〈0.05),两组TK、LL、PI、PT及SS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SF-36量表各维度中,女性组情感职能得分、精神健康得分低于男性组,而生理功能得分、社会功能得分高于男性组(P〈0.05),两组生理职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状况及活力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行手术治疗的AS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6∶1。与男性AS患者相比,女性患者病情较重,且发病年龄较晚,病程较短。此外,男性AS患者生理功能、社会功能受到明显的限制,而女性AS患者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受到明显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胸腰椎后凸畸形 性别 临床特征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截骨矫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的围手术期并发症比较 被引量:25
18
作者 朱泽章 邱勇 +5 位作者 王斌 俞杨 钱邦平 朱锋 马薇薇 孙旭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2期895-899,共5页
目的:比较两种截骨矫形术式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分析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1997年7月~2007年12月,在我院行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截骨矫形治疗且有完整资料记录的患者共93例。根据截骨术式的不... 目的:比较两种截骨矫形术式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分析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1997年7月~2007年12月,在我院行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截骨矫形治疗且有完整资料记录的患者共93例。根据截骨术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多节段经关节突"V"形截骨组(PWO组)共32例,男29例,女3例,年龄22~60岁,胸腰段后凸Cobb角24°~78°,平均53.4°;单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组(TWO组)共61例,男53例,女8例,年龄20~56岁,胸腰段后凸Cobb角30°~82°,平均56.2°。统计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术中、术后无死亡、无感染。PWO组术中气管套管脱落1例(3.1%),术中螺钉松动2例(6.2%),硬脊膜破裂4例(12.5%),神经根损伤1例(3.1%),术后胃肠道并发症5例(15.6%)。TWO组术中螺钉松动3例(4.8%),术中截骨端脱位2例(3.2%),硬脊膜破裂1例(1.6%),术中大出血5例(8.1%),神经并发症5例(8.2%),术后麻痹性肠梗阻3例(4.8%),后凸过度纠正1例(1.6%)。结论:由于截骨方法的差异,PWO与TWO手术具有不同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构成。应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处理措施,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后凸 截骨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颈椎新鲜骨折的临床特征及术式选择 被引量:24
19
作者 钱邦平 曲哲 +6 位作者 邱勇 季明亮 张云鹏 胡俊 王斌 俞杨 朱泽章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87-792,共6页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颈椎新鲜骨折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2月~2014年10月我科收治的15例AS颈椎新鲜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1例,年龄36~76岁,平均49.7±10.8岁。13例有明确外伤史,其...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颈椎新鲜骨折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2月~2014年10月我科收治的15例AS颈椎新鲜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1例,年龄36~76岁,平均49.7±10.8岁。13例有明确外伤史,其中4例为高能量损伤;经椎间隙和经椎体骨折分别为8例和7例,14例累及C5~C7节段;12例(80%)伴神经功能损害。12例接受手术治疗,7例前柱广泛破坏者行前路椎间盘切除或椎体次全切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术;3例脊髓后方受压、前柱轴向承载功能保持良好的患者行后路椎板减压内固定融合术;2例严重骨折脱位不稳定患者行前后路联合手术。采用ASIA分级评估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状态,摄颈椎X线片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除3例未手术患者外,余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0个月(20.0±18.8个月),除1例术前ASIA A级及2例ASIA D级患者外,其余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获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骨折部位骨性融合。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脑脊液漏1例,喉返神经损伤1例,前路术后切口深部感染1例。随访中无骨折不愈合、假关节形成及内固定失败。结论:AS颈椎新鲜骨折好发于下颈椎,伤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应积极手术治疗稳定脊柱;前柱明显破坏患者选择单纯前路手术,前柱轴向承载功能尚可者行单纯后路手术,严重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应行前后路联合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颈椎骨折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胸腰椎应力骨折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被引量:20
20
作者 钱邦平 邱勇 +2 位作者 王斌 俞杨 朱泽章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0期747-751,共5页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 singspondylitis,AS)患者胸腰椎应力骨折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8例AS患者发生胸腰椎应力骨折,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29~60岁,平均46.2岁。骨折部位:T9~T111例,T11~T123例,T12~L14例。对其临床表现...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 singspondylitis,AS)患者胸腰椎应力骨折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8例AS患者发生胸腰椎应力骨折,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29~60岁,平均46.2岁。骨折部位:T9~T111例,T11~T123例,T12~L14例。对其临床表现和X线片、CT及MRI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发症状主要为腰背疼痛突然加重;主要症状为腰背部疼痛经过一段稳定期后突然加剧或为腰背部疼痛加重,呈持续性;查体均有骨折节段的压痛和叩击痛,6例伴胸腰椎后凸畸形;2例患者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为D级。X线片示8例均为胸腰椎应力骨折,骨折线经椎间隙,有假关节形成;CT检查示5例椎板骨折、椎间盘-椎体骨溶解及反应性硬化,1例可见椎体的骨皮质连续性中断、椎体破坏及溶骨性腔隙,2例可见椎体骨皮质连续性中断、椎板边缘不整及真空现象;MRI检查均有假关节节段不规则的低信号带延及后柱结构,其中6例表现为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2例表现为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低信号。结论:根据AS患者胸腰椎应力骨折的临床及影像特点,可以早期做出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脊柱骨折 临床特点 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