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通道蛋白1,4,5型在中耳腔液体平衡中作用机制的实验观察 被引量:5
1
作者 张倩 刘长健 +5 位作者 王建群 高下 孙建和 胡吟燕 郭维 李兴启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0-116,共7页
观察水通道蛋白1、4、5(AQP-1,4,5)在正常豚鼠中耳腔粘膜的表达和分布情况,探讨AQP-1,4,5在豚鼠中耳液体转运和水平衡中的作用机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印迹(Western-blotting)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正常豚鼠中耳腔粘... 观察水通道蛋白1、4、5(AQP-1,4,5)在正常豚鼠中耳腔粘膜的表达和分布情况,探讨AQP-1,4,5在豚鼠中耳液体转运和水平衡中的作用机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印迹(Western-blotting)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正常豚鼠中耳腔粘膜AQP1、4、5的表达和分布情况.AQP-1,4,5的mRNA在正常豚鼠中耳腔粘膜内有确定表达,AQP-1,4的蛋白质在正常豚鼠中耳粘膜内有确定表达,AQP-1的细胞定位发现:AQP-1在所有的中耳腔内被覆的扁平上皮,立方上皮,粘膜下层的毛细血管内皮和此层的纤维母细胞的胞浆中均有分布.AQP-1可能通过上述分布,在调节纤周粘液系统的厚度、粘膜下毛细血管与周围组织的水分交换、纤维母细胞层保持渗透压差的活动过程中与离子通道介导的离子流运动一起来积极参与中耳腔的水转运.由于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存在,也初步揭示了AQP-4和AQP-5在中耳腔粘膜组织中可能存在.AQP-1,4,5共同参与了中耳腔的液体平衡过程,参与了保持中耳腔正常情况下的无液体积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泌性中耳炎(SOM) 水通道蛋白(AQPs) 中耳 水转运 水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耳蜗植入术53例报告 被引量:6
2
作者 陈杰 高下 +1 位作者 戴艳红 陈峰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0年第8期694-696,共3页
目的总结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经验。方法 2004年3月~2009年1月施行53例人工耳蜗植入术,对6例合并分泌性中耳炎的人工耳蜗植入采用先彻底清除病变再植入人工耳蜗;其余的人工耳蜗植入采用乳突切开充分暴露面神经隐窝而非彻底轮廓化乳突。结... 目的总结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经验。方法 2004年3月~2009年1月施行53例人工耳蜗植入术,对6例合并分泌性中耳炎的人工耳蜗植入采用先彻底清除病变再植入人工耳蜗;其余的人工耳蜗植入采用乳突切开充分暴露面神经隐窝而非彻底轮廓化乳突。结果 53例人工耳蜗植入均一次成功,术中神经反应遥测(neural response telemetry,NRT)正常,术后植入电极X线摄片正常。53例术后随访2个月~5年,平均2.8年,纯音听力水平52~33dB SPL,平均42.4dB SPL,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成功依赖于手术前详细的影像学资料,手术过程的程序化和细致操作,以及良好的器械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耳蜗植入 感音神经性耳聋 分泌性中耳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内镜下鼻腔蝶窦径路垂体腺瘤切除术 被引量:3
3
作者 陈峰 倪红斌 +3 位作者 刘志坚 俞晨杰 梁维邦 高下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0年第8期691-693,共3页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经鼻腔蝶窦径路切除垂体腺瘤的疗效。方法 2002年9月~2008年9月,22例垂体腺瘤在鼻内镜下经扩大的嗅裂暴露蝶窦前壁,打开并扩大蝶窦开口,再行鞍底开窗,切开硬脑膜暴露肿瘤后用刮匙及取瘤钳逐块切除肿瘤。结果完全切除肿...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经鼻腔蝶窦径路切除垂体腺瘤的疗效。方法 2002年9月~2008年9月,22例垂体腺瘤在鼻内镜下经扩大的嗅裂暴露蝶窦前壁,打开并扩大蝶窦开口,再行鞍底开窗,切开硬脑膜暴露肿瘤后用刮匙及取瘤钳逐块切除肿瘤。结果完全切除肿瘤19例(86.4%),次全切除(>90%切除)3例(13.6%)。术中2例出现轻度脑脊液鼻漏,同期修补术后恢复良好;术后2例出现尿崩,经保守治疗1周内痊愈。22例术后随访6~60个月,平均21.6月,术后头痛、闭经泌乳和视力障碍等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复发1例,复发率4.5%(1/22),再次手术后未再复发。结论鼻内镜下经鼻腔蝶窦径路具有良好的术野,该方法切除垂体腺瘤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腺瘤 鼻内镜 蝶窦径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内镜治疗颅底疾病112例报告 被引量:2
4
作者 陈峰 高下 +3 位作者 覃道芬 戴艳红 陈杰 俞晨杰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8年第2期101-103,共3页
目的探讨鼻内镜径路治疗颅底疾病的价值。方法2002年5月~2006年12月,对112例颅底疾病行鼻内镜径路手术,其中脑脊液鼻漏39例,垂体瘤4例,脑膜膨出或脑膜脑膨出3例,蝶筛囊肿9例,蝶窦炎伴息肉2例,真菌性蝶窦炎12例,内翻性乳头状瘤11例,鼻咽... 目的探讨鼻内镜径路治疗颅底疾病的价值。方法2002年5月~2006年12月,对112例颅底疾病行鼻内镜径路手术,其中脑脊液鼻漏39例,垂体瘤4例,脑膜膨出或脑膜脑膨出3例,蝶筛囊肿9例,蝶窦炎伴息肉2例,真菌性蝶窦炎12例,内翻性乳头状瘤11例,鼻咽纤维血管瘤6例,骨化纤维瘤2例,骨纤维异常增殖2例,脊索瘤7例,颅咽管瘤2例,鳞癌10例,未分化癌1例,乳头状瘤癌变2例。结果全组均在鼻内镜下处理,其中20例病变为次全切除,包括鳞癌8例、未分化癌1例、脊索瘤7例、颅咽管瘤2例、骨纤维异常增殖2例。脑脊液鼻漏1次手术成功31例(79.5%),2次成功4例,3次成功4例,最终成功率100%。1例脑膜脑膨出术后2个月复发并伴脑脊液漏,内镜下再次手术成功。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术后11个月复发,改行鼻侧切开术。1例真菌性蝶窦炎术后4个月复发行再次内镜手术。1例脑脊液鼻漏术后颅内感染。结论鼻内镜径路可以处理多种颅底疾病,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手术方式,但仍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特别是恶性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 内镜 耳鼻喉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圆窗人工耳蜗植入1例报告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杰 高下 +2 位作者 戴艳红 丁小琼 杨烨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0年第11期1036-1037,1052,共3页
关键词 人工耳蜗植入 圆窗 人工耳蜗手术 开窗位置 耳蜗电极 残余听力 适应证 候选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内耳圆窗基因导入的实验研究
6
作者 朱光洁 徐琳 +7 位作者 高下 陈杰 丁小琼 麻晓峰 陆玲 秦小明 周函 崔昕燕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47-350,共4页
目的研究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腺病毒(Ad-EG-FP)经由小鼠耳后圆窗径路导入内耳的可行性,分析EGFP在耳蜗内的表达特点。方法 19只健康的8~9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三组:Ad-EGFP组7只... 目的研究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腺病毒(Ad-EG-FP)经由小鼠耳后圆窗径路导入内耳的可行性,分析EGFP在耳蜗内的表达特点。方法 19只健康的8~9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三组:Ad-EGFP组7只,人工外淋巴液组6只,两组通过耳后切口圆窗径路注射,分别导入Ad-EGFP和人工外淋巴液;空白对照组6只,未予处理。各组均于术前3日和术后7日行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查;术后7日取出耳蜗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EGFP在内耳的分布并行免疫组化观察EGFP在基底膜的表达。结果 3组动物术前ABR反应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日,Ad-EGFP组ABR反应阈为62.86±9.94dBSPL,人工外淋巴液组ABR反应阈为60.83±9.70dBSPL,均较术前(37.86±8.59和34.16±8.04dBSPL)及空白对照组(40.83±8.61dBSPL)高(P值均<0.05);空白对照组实验前后ABR反应阈无变化,Ad-EGFP组与人工外淋巴液组术后7天ABR反应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d-EGFP组Ad-EGFP导入后在基底膜上可见EGFP呈广泛表达,人工外淋巴液组和空白对照组基底膜未见荧光表达。结论外源性基因可经内耳圆窗导入并在耳蜗基底膜上广泛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转导 圆窗 腺病毒 小鼠 EGF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喉镜与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129例手术前后嗓音分析与比较 被引量:7
7
作者 俞晨杰 王建群 +1 位作者 沈晓辉 钱晓云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989-990,共2页
关键词 声带息肉 电子喉镜 嗓音声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撑喉镜下吸引旋切结合射频治疗喉癌前病变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6
8
作者 钱晓云 俞晨杰 +4 位作者 沈晓辉 丁小琼 杨烨 顾亚军 高下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8年第2期104-106,共3页
目的探讨支撑喉镜下吸引旋切结合射频治疗喉部癌前病变的疗效。方法对51例临床诊断并经病理证实为癌前病变者采用支撑喉镜下吸引旋切结合射频治疗,随访>6个月。结果随访6个月~4.5年,平均26个月,复发7例(声带白斑3例、不典型增生2例... 目的探讨支撑喉镜下吸引旋切结合射频治疗喉部癌前病变的疗效。方法对51例临床诊断并经病理证实为癌前病变者采用支撑喉镜下吸引旋切结合射频治疗,随访>6个月。结果随访6个月~4.5年,平均26个月,复发7例(声带白斑3例、不典型增生2例、喉乳头状瘤2例),癌变4例(声带白斑1例、不典型增生2例、喉乳头状瘤1例),2例双侧声带白斑者术后发生喉蹼。术后1个月嗓音分析基频微扰(Jitter)、振幅微扰(Shimmer)和声门噪声能量(NNE)较术前降低(P<0.01)。结论支撑喉镜下吸引旋切结合射频治疗喉部癌前病变是一种易于推广的微创喉部技术,能在彻底清除病变的同时,最大程度保留喉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撑喉镜 吸引旋切技术 癌前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撑喉内镜下吸引旋切法治疗小儿喉乳头状瘤 被引量:1
9
作者 沈晓辉 李同美 +3 位作者 周洪根 张剑伟 高下 俞晨杰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8年第2期107-108,共2页
目的探讨支撑喉内镜下吸引旋切法治疗小儿喉乳头状瘤的手术效果。方法对39例小儿喉乳头状瘤在支撑喉内镜下采用喉旋切技术治疗,并对其中27例肿瘤范围较广泛,创面容易出血或易形成喉粘连的患儿结合射频治疗。结果手术时间(11.2±2.6)... 目的探讨支撑喉内镜下吸引旋切法治疗小儿喉乳头状瘤的手术效果。方法对39例小儿喉乳头状瘤在支撑喉内镜下采用喉旋切技术治疗,并对其中27例肿瘤范围较广泛,创面容易出血或易形成喉粘连的患儿结合射频治疗。结果手术时间(11.2±2.6)min,出血量<30ml。术后3个月28例发音质量良好。37例随访2~5年,3年复发率51%(19/37),其中初发患儿复发率30%(3/10),复发患儿再次复发率59%(16/27)。结论采用喉内镜下喉旋切术,可以精确切除肿瘤,最大可能保留正常的喉黏膜,手术出血少,时间短,术后住院时间短,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乳头状瘤 喉内镜 吸引旋切 音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