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留置尿套系统在神经内科男性尿失禁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1
作者 陆巍 王清 +1 位作者 胡明明 沈小芳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年第24期73-75,共3页
目的观察神经内科男性尿失禁住院患者使用留置尿套系统的效果。方法将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神经内科的113例男性尿失禁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3组,分别使用留置尿套系统、保鲜袋及留置导尿管。结果使用留置尿套系统患者的漏尿发生率及皮肤... 目的观察神经内科男性尿失禁住院患者使用留置尿套系统的效果。方法将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神经内科的113例男性尿失禁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3组,分别使用留置尿套系统、保鲜袋及留置导尿管。结果使用留置尿套系统患者的漏尿发生率及皮肤损伤发生率低于使用保鲜袋及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使用留置尿套系统及保鲜袋的患者尿路损伤及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均低于留置导尿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男性尿失禁患者使用留置尿套系统的方法避免了有创的留置导尿,并减少了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与经济负担,同时解决了漏尿与皮肤损伤的问题,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置尿套系统 尿失禁 尿路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性缺血性卒中球囊扩张术与支架植入术疗效对比分析
2
作者 张贺 于林杰 +3 位作者 张曦 罗云 徐运 李敬伟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11-415,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球囊扩张术与支架植入术治疗青年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19年2月至2023年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37例青年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Mori分... 目的对比分析球囊扩张术与支架植入术治疗青年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19年2月至2023年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37例青年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Mori分型和病变部位分别予单纯球囊扩张术(球囊扩张组,12例)和球囊预扩张+支架植入术(支架植入组,25例),主要结局为随访期间(术后3~12个月)血管再狭窄率、脑卒中复发率和致死性事件发生率,次要结局为手术成功率和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主要结局,术后平均随访(5.21±2.19)个月,36例完成随访患者中6例(16.67%)出现血管再狭窄,球囊扩张组2例(2/12)、支架植入组4例(16.6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1.000);均未发生脑卒中复发或致死性事件。次要结局,手术成功率达100%(37/37);3例(8.11%)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球囊扩张组1例(1/12)、支架植入组2例(8%),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1.000);均未发生支架内或病变血管内血栓形成。结论对于青年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球囊扩张术与支架植入术的疗效和安全性相当,尚待多中心、大样本临床试验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颅内动脉硬化 青年人 血管成形术 气囊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系统疾病伴吞咽困难患者基于容积黏度吞咽试验的喂养管理 被引量:23
3
作者 王清 张敏 +1 位作者 汪梦月 盛少婷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1-24,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容积黏度吞咽试验对神经系统疾病伴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喂养管理的效果。方法采用类实验研究方法,选择神经系统疾病伴吞咽困难住院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n=47)与观察组(n=61)。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洼田饮水试验2级患... 目的探讨基于容积黏度吞咽试验对神经系统疾病伴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喂养管理的效果。方法采用类实验研究方法,选择神经系统疾病伴吞咽困难住院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n=47)与观察组(n=61)。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洼田饮水试验2级患者给予饮食指导,3级及以上留置胃管实施管饲饮食;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容积黏度吞咽试验评估患者吞咽障碍的风险,根据评估结果实施个体化的喂养方案。结果观察组管饲饮食实施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4.59%与44.68%,P<0.05),胃管留置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10.13 d与14.05 d,P<0.05),经口进食患者临床误吸征象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7.39%与42.13%,P<0.05)。结论根据容积黏度吞咽测试可以为吞咽障碍患者提供精准的喂养方案,减少不必要的胃管留置,缩短管饲饮食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系统疾病 卒中 吞咽障碍 容积黏度吞咽试验 饮食指导 管饲 喂养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级医院脑卒中出院患者居家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0
4
作者 傅荣 沈小芳 陈湘玉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4年第5期46-48,共3页
目的探讨居家护理模式在三级医院脑卒中出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2年5-8月出院的脑卒中患者168例(观察组)及2011年5-8月出院的脑卒中患者173例(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居家护理模式实施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两组... 目的探讨居家护理模式在三级医院脑卒中出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2年5-8月出院的脑卒中患者168例(观察组)及2011年5-8月出院的脑卒中患者173例(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居家护理模式实施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日短于对照组,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出院后30d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出院后30d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与再住院率低于对照组,出院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居家护理模式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实现脑卒中患者护理的专业性、持续性和延伸性,保证了脑卒中患者在出院后继续得到专业支持和帮助,是一种先进有效的延伸护理服务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居家护理 出院前准备 出院后延伸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系统副癌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管得宁 徐运 +1 位作者 黄嵘 王中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9期812-813,共2页
关键词 副癌综合征 神经系统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细胞因子对糖尿病小鼠皮层神经元凋亡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罗云 朱文静 +1 位作者 牛丰南 徐运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730-733,共4页
目的探讨干细胞因子对糖尿病所致神经元凋亡的干预效应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成年雄性C57小鼠27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糖尿病干细胞因子组,每组9只。用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TUNEL染色反映大脑神经元的凋亡情况,Wester... 目的探讨干细胞因子对糖尿病所致神经元凋亡的干预效应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成年雄性C57小鼠27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糖尿病干细胞因子组,每组9只。用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TUNEL染色反映大脑神经元的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BCL-2、BAX、CASPASE3及P-ERK/ERK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小鼠大脑皮层神经元凋亡数量增加且有活性的CASPASE3表达升高,应用干细胞因子干预后,上述情况可以得到有效的改善。糖尿病小鼠大脑皮层内的BCL-2、BAX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应用干细胞因子后可抑制BAX的表达而对BCL-2无明显影响;相应的BCL-2/BAX比值在正常组和糖尿病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存在,但干细胞因子的应用能明显升高其表达。糖尿病小鼠P-ERK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应用干细胞因子后可有效增加ERK的磷酸化甚至超过正常水平。结论干细胞因子可能通过增加ERK的磷酸化而影响BCL-2/BAX的表达发挥对糖尿病神经元的抗凋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神经元 凋亡 干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导以脑血管病专科为择业方向的美国医学教育探索的启示 被引量:1
7
作者 韩丽娟 张馨 +2 位作者 黄嵘 李敬伟 徐运 《中国卒中杂志》 2022年第3期324-326,共3页
脑血管病专科医师短缺是全球多个国家面临的问题。医学生对神经科畏惧以及脑血管病专科培训建设不足是导致脑血管病专科医师短缺的重要原因。为了满足社会及脑血管病患者对医师的需求,鼓励更多医师选择从事脑血管病专业,美国医学教育从... 脑血管病专科医师短缺是全球多个国家面临的问题。医学生对神经科畏惧以及脑血管病专科培训建设不足是导致脑血管病专科医师短缺的重要原因。为了满足社会及脑血管病患者对医师的需求,鼓励更多医师选择从事脑血管病专业,美国医学教育从长程课程优化、师资培养以及脑血管病亚专科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本文对此进行总结和探讨,为我国脑血管病相关医学教育发展提供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病医学教育 脑血管病专科培训 神经科恐惧症 长期课程 临床教育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和阿尔兹海默症的转化医学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徐运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1-23,共3页
脑卒中和阿尔兹海默病是全球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高的重大疾病。研究主要集中在缺血性卒中的脑免疫炎症机制及其转化医学,缺血性卒中个体化抗栓治疗、改善脑侧支循环治疗等。文中就有关脑卒中和阿尔兹海默病的基础、转化与其临床的... 脑卒中和阿尔兹海默病是全球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高的重大疾病。研究主要集中在缺血性卒中的脑免疫炎症机制及其转化医学,缺血性卒中个体化抗栓治疗、改善脑侧支循环治疗等。文中就有关脑卒中和阿尔兹海默病的基础、转化与其临床的相关研究作一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阿尔兹海默症 转化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觉皮层环路及其偶联的视网膜血管网在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张原(综述) 柏峰(审校)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2-577,共6页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由于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早期诊断对于延缓病情进展至关重要。视网膜和大脑具有共同的胚胎学起源,且在解剖结构和脉管系统方面也有诸多相似之处。AD患者在疾病早期就可能出现视觉...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由于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早期诊断对于延缓病情进展至关重要。视网膜和大脑具有共同的胚胎学起源,且在解剖结构和脉管系统方面也有诸多相似之处。AD患者在疾病早期就可能出现视觉皮层环路及其相关视网膜变化引发的视觉症状,因此近年来,视网膜血管网络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和精准干预中的作用备受关注。该文将综述AD患者在视觉皮层环路、视网膜血管网络等方面的变化及相关机制,探讨神经环路与视觉障碍的关联,并介绍视网膜领域的新型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神经环路 视觉皮层 视网膜血管 认知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与神经变性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0
作者 姜海洋 黄金莎 王涛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7年第10期717-722,共6页
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系指快速眼动睡眠期肌肉失弛缓,并出现梦境(通常是暴力梦境)相关肢体运动(梦境演绎行为)。其人群发病率为0.38%~2.01%,在神经变性病尤其是α-突触核蛋白病患者中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可早于... 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系指快速眼动睡眠期肌肉失弛缓,并出现梦境(通常是暴力梦境)相关肢体运动(梦境演绎行为)。其人群发病率为0.38%~2.01%,在神经变性病尤其是α-突触核蛋白病患者中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可早于α-突触核蛋白病数十年出现,因此可以作为预测神经变性病的早期标记。本文拟就近年来关于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发病机制及其与神经变性病之间的关系进行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M睡眠行为障碍 神经变性疾病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机接口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谭逸 宗宁宁 +3 位作者 江佳柳 王羽涵 张思源 徐运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92-497,共6页
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是在中枢神经系统与外部设备之间建立直接通路的前沿技术,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及临床诊疗。脑机接口由信号采集、特征提取、模式分类解码、外部控制及反向调节模块组成,按信号采集方式可分为侵入... 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是在中枢神经系统与外部设备之间建立直接通路的前沿技术,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及临床诊疗。脑机接口由信号采集、特征提取、模式分类解码、外部控制及反向调节模块组成,按信号采集方式可分为侵入性和非侵入性。神经病学作为该技术临床转化的主力军,近年专注于意识障碍、癫痫、认知障碍等疾病的诊断及预后评估,通信和运动辅助,神经功能康复改善等,已取得重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机接口 神经调控 信号处理 神经系统疾病 通信 神经康复 应用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库与神经病学建设 被引量:7
12
作者 曹凌晓 黄越 +27 位作者 蔡志友 陈彪 陈生弟 樊东升 方伯言 郭燕军 韩璎 黄华品 纪文军 李红燕 刘坤 裴中 彭丹涛 施福东 隋轶 唐北沙 王枫 王雯 王朝霞 吴安华 徐运 杨东东 张国富 张力伟 张振涛 赵伟 赵性泉 王拥军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14-923,共10页
人脑组织库(简称脑库)是通过遗体器官组织捐献渠道进行的脑组织采集、存储、研究并资源共享,为医学研究者开展神经病学和神经科学研究而奠定基础的机构。脑库的发展伴随神经病学发展的始终:神经病学始于对个案脑组织的尸体解剖病理学检... 人脑组织库(简称脑库)是通过遗体器官组织捐献渠道进行的脑组织采集、存储、研究并资源共享,为医学研究者开展神经病学和神经科学研究而奠定基础的机构。脑库的发展伴随神经病学发展的始终:神经病学始于对个案脑组织的尸体解剖病理学检查,随着脑库建设可将神经病学再度带入崭新的认知领域,促进神经系统疾病新病种的发现与确定,对探索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和新的治疗手段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拟从脑库发展史、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其与神经病学的时代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并探讨我国脑库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学 神经科学 病理学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化医学研究愿景 被引量:5
13
作者 范丽桢 徐运 《中国卒中杂志》 2020年第2期119-125,共7页
中国卒中学会于2019年8月23日召开了中国脑血管病圆桌会议第四次全国会议(转化医学研究专题)。来自全国的基础、转化和临床研究专家们讨论了我国脑血管研究的现状和愿景。1转化医学定义和模式1974年,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 中国卒中学会于2019年8月23日召开了中国脑血管病圆桌会议第四次全国会议(转化医学研究专题)。来自全国的基础、转化和临床研究专家们讨论了我国脑血管研究的现状和愿景。1转化医学定义和模式1974年,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发表一篇社论,提及“转化”概念;1992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神经科Dennis W.Choi在Science杂志首次提出“从实验室到病床”(bench to bedside)的概念;1996年,James Geraghty在Lancet杂志上首先全面阐述了“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概念[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医学 卒中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善卒中后认知及神经功能的新希望--银杏酮酯联合阿司匹林或能发挥重要作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LI S ZHANG X +1 位作者 FANG Q 徐运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7期749-750,共2页
1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亟须重视卒中是世界上致残率及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由于治疗时间窗的限制,只有少数患者能从静脉溶栓治疗及动脉取栓治疗中获益。然而除了大部分患者面临卒中后神经功能障碍和日常生活能力下降,更有17%~92%的患者... 1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亟须重视卒中是世界上致残率及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由于治疗时间窗的限制,只有少数患者能从静脉溶栓治疗及动脉取栓治疗中获益。然而除了大部分患者面临卒中后神经功能障碍和日常生活能力下降,更有17%~92%的患者于卒中3个月后出现认知功能下降,约7.4%~41.3%的卒中患者发病一年内罹患痴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 认知功能 神经功能 阿司匹林 银杏酮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茨海默病谱系患者嗅觉功能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郑文傲(综述) 柏峰(审校)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135-2138,共4页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会导致以记忆为主的认知功能障碍,行为改变并最终死亡。AD目前仍缺乏有效的干预手段,早期发现并进行干预能够降低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嗅觉障碍是AD谱系患者最早出现的症状之一,是早期...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会导致以记忆为主的认知功能障碍,行为改变并最终死亡。AD目前仍缺乏有效的干预手段,早期发现并进行干预能够降低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嗅觉障碍是AD谱系患者最早出现的症状之一,是早期诊断AD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应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可以早期发现AD患者嗅觉功能障碍,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前景。该综述系统地回顾AD谱系患者嗅觉障碍在功能磁共振和结构磁共振中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MRI在嗅觉功能评估方面的应用提出了展望,为AD谱系患者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嗅觉 嗅觉功能 嗅觉障碍 神经影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化教学模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进修医师培训中的应用探索 被引量:6
16
作者 韩丽娟 张曦 +4 位作者 陈志斌 金佳丽 王翀 徐运 李敬伟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0-244,共5页
目的 探讨多元化教学模式在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诊疗进修医师培训质量和效率方面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22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内科接受脑血管介入培训的进修医师为研究对象,应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即将多种... 目的 探讨多元化教学模式在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诊疗进修医师培训质量和效率方面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22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内科接受脑血管介入培训的进修医师为研究对象,应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即将多种教学方法融合交叉的培训模式进行教学。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进修医师满意度及其在培训前后介入诊疗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进行评估。结果 共纳入55名进修医师,年龄32~50岁,其中男性51名(92.73%)。89.09%的进修医师对多元化教学模式非常满意;分别有83.64%和85.45%的进修医师认为多元化教学模式激发了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经过多元化教学模式培训后,能够独立完成颅外支架置入治疗的进修医师显著增加(41.82%vs. 12.73%,P=0.002)。结论 多元化教学模式是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进修医师培训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培训 多元化教学模式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 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 分阶段培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默认网络子系统介导AD谱系患者情节记忆功能障碍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
17
作者 姚维娜 柏峰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395-1398,共4页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及其风险人群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是最常见的认知功能障碍,其核心损害表现为情节记忆功能障碍。默认网络(default network,DMN)由核心子系统(Core)、背内侧前额叶子系统(...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及其风险人群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是最常见的认知功能障碍,其核心损害表现为情节记忆功能障碍。默认网络(default network,DMN)由核心子系统(Core)、背内侧前额叶子系统(dorsal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DMPFC)和内侧颞叶子系统(medial temporal lobe,MTL)组成,3个子系统相互协作共同维持情节记忆功能的稳态。然而,AD谱系患者中上述子系统的相互作用模式尚不明确。本文将系统回顾该领域的研究进展,揭示AD谱系患者特有的损害特征,这将为AD谱系疾病早期筛查、进展监控、疗效评估以及相关认知障碍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节记忆功能障碍 默认网络 子系统 稳态 神经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茨海默病的多模态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
18
作者 柏峰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10-410,共1页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高级脑功能紊乱症候群。阐明各认知障碍特征内表型、发现早期预警标记和早期干预措施是AD领域的研究热点。而遗传因素已被证实与AD致病机理的各种假说密切相关。AD的遗传学机制研究取...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高级脑功能紊乱症候群。阐明各认知障碍特征内表型、发现早期预警标记和早期干预措施是AD领域的研究热点。而遗传因素已被证实与AD致病机理的各种假说密切相关。AD的遗传学机制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已证实AD发生是诸多基因共同参与、具有复杂的致病机制,明确遗传因素与神经环路异常、认知功能障碍关联机制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因此,探讨基因通路水平多基因的集聚效应对AD神经影像环路的影响,可揭示AD风险人群神经环路中功能和结构网络异常变化特征,为AD风险人群的早期诊断、转归及治疗等提供重要的生物学指标。然而,基于现有的国内外研究,多模态影像学策略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因此本文将初步讨论目前AD多模态神经影像学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多模态神经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酶体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晴 叶蕾 徐运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88-693,共6页
由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所以探究AD早期病理生理机制对于深化后续药物治疗尤为关键。异常蛋白质积聚是A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共同特征,也是蛋白质稳态失衡的标志。而蛋白酶体(proteasome)在维持蛋白... 由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所以探究AD早期病理生理机制对于深化后续药物治疗尤为关键。异常蛋白质积聚是A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共同特征,也是蛋白质稳态失衡的标志。而蛋白酶体(proteasome)在维持蛋白质稳态平衡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主要通过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UPS)降解异常蛋白质或多肽。研究发现,蛋白酶体与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protein,Aβ)、Tau蛋白之间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并影响神经元功能、胶质细胞稳态以及神经环路调节。深入了解蛋白酶体和AD之间的关系,不仅为探索AD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线索,且未来有望成为主要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酶体 20S蛋白酶体 26S蛋白酶体 免疫蛋白酶体 阿尔茨海默病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 蛋白质稳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体力学的表面应力预测颈动脉斑块破裂的回归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科杰 杜睿 +3 位作者 徐宇浩 罗一烽 曹志宏 李月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4-408,共5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表面应力与斑块破裂的关系及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江苏大学附属宜兴医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67例,所有患者在接受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后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根据随访结果分为破裂...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表面应力与斑块破裂的关系及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江苏大学附属宜兴医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67例,所有患者在接受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后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根据随访结果分为破裂组16例和未破裂组51例。以CTA图像构建血管三维模型并获得斑块形态学参数,应用计算流体力学量化斑块各部位的表面应力。比较2组患者各应力参数差异,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斑块破裂的独立影响因素,用ROC曲线分析斑块表面应力参数对斑块破裂的预测效能,用线性回归分析斑块表面应力参数的影响因素。结果与未破裂组比较,破裂组年龄、吸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斑块总体积、顶部表面应力和近端底部-顶部表面应力差(ΔPBTSS)显著升高(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DL-C(OR=1.855,95%CI:1.542~8.349,P=0.043)和ΔPBTSS(OR=1.041,95%CI:1.016~1.067,P=0.002)是斑块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LDL-C和ΔPBTSS二者联合预测斑块破裂的曲线下面积为0.906(95%CI:0.819~0.992,P=0.000)。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斑块垂直径(β=22.320,95%CI:10.607~34.033,P=0.000)、近端坡度(β=3.002,95%CI:1.188~4.815,P=0.002)与ΔPBTSS密切相关,且垂直径与近端坡度存在显著交互作用(β=4.117,95%CI:3.169~5.065,P=0.000)。结论斑块表面应力与斑块破裂密切相关,有助于预测颈动脉斑块破裂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 物理 流体动力学 脑血管造影术 颈动脉斑块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