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底CT3D重建在疼痛科微创治疗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黄莹 王然 +1 位作者 陶高见 李静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02-705,共4页
疼痛科微创治疗是指在影像技术的引导下,通过导管或穿刺对各种疼痛相关疾病进行一系列治疗,以达到治疗疼痛病因、缓解疼痛症状的目的[1,2]。疼痛科微创治疗因其定位准确、创伤小、疗效显著及安全性高等特点而被医师和病人广泛接受[3]。... 疼痛科微创治疗是指在影像技术的引导下,通过导管或穿刺对各种疼痛相关疾病进行一系列治疗,以达到治疗疼痛病因、缓解疼痛症状的目的[1,2]。疼痛科微创治疗因其定位准确、创伤小、疗效显著及安全性高等特点而被医师和病人广泛接受[3]。在对病人进行微创治疗的过程中,医师需要具备良好的解剖学知识和三维空间识别能力。由于进修医师的学科背景、临床培训技能和经验不同,所以其掌握并应用微创技术所需要的学习时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因此,精准而高效地传授微创治疗要点是非常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治疗 进修医师 疼痛科 临床培训 缓解疼痛 影像技术 颅底 微创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鞘氨醇-1-磷酸受体1在大鼠心脏停搏-复苏后血脑屏障损伤中的作用
2
作者 蔡慎权 高宇 +6 位作者 刘清珍 徐方宁 张庆桐 周洁洁 张洁 陶高见 段满林 《临床麻醉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16-521,共6页
目的 评价鞘氨醇-1-磷酸受体1(S1PR1)在大鼠心脏停搏-复苏后血脑屏障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9~10周龄,体重300~3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五组:假手术组(S组)、心脏停搏-复苏模型组(CAR组)、S1PR1... 目的 评价鞘氨醇-1-磷酸受体1(S1PR1)在大鼠心脏停搏-复苏后血脑屏障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9~10周龄,体重300~3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五组:假手术组(S组)、心脏停搏-复苏模型组(CAR组)、S1PR1激动剂SEW2871组(SEW组)、S1PR1拮抗剂W146组(W组)和溶剂DMSO组(DMSO组),每组12只。S组仅行麻醉、气管插管与股动脉、静脉置管;CAR组、SEW组、W组和DMSO组经食管电刺激建立大鼠心脏停搏-复苏模型。复苏成功即刻,SEW组腹腔注射SEW2871,剂量为5 mg/kg;W组腹腔注射W146,剂量为1 mg/kg;DMSO组腹腔注射等容量的DMSO。复苏后1 d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NDS),后处死大鼠,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组织S1PR1、小窝蛋白1(Caveolin-1)蛋白含量,采用干湿重法测海马组织脑含水量,采用定量检测伊文思蓝(EB)渗透含量与Western blot法测定脑组织白蛋白含量反映血脑屏障通透性,采用电镜观察脑血管内皮细胞囊泡数量并计算囊泡密度。结果 与S组比较,CAR组、SEW组、W组和DMSO组NDS和海马组织S1PR1蛋白含量明显降低,Caveolin-1蛋白含量、脑含水量、血脑屏障EB渗透率、白蛋白含量和脑血管内皮细胞囊泡密度明显升高(P<0.05)。与CAR组比较,SEW组NDS和海马组织S1PR1蛋白含量明显升高,Caveolin-1蛋白含量、脑含水量、血脑屏障EB渗透率、白蛋白含量和脑血管内皮细胞囊泡密度明显降低(P<0.05);W组NDS和海马组织S1PR1蛋白含量明显降低,Caveolin-1蛋白含量、脑含水量、血脑屏障EB渗透率、白蛋白含量和脑血管内皮细胞囊泡密度明显升高(P<0.05)。与SEW组比较,W组和DMSO组NDS和海马组织S1PR1蛋白含量明显降低,Caveolin-1蛋白含量、脑含水量、血脑屏障EB渗透率、白蛋白含量和脑血管内皮细胞囊泡密度明显升高(P<0.05)。结论 鞘氨醇-1-磷酸受体1在大鼠心脏停搏-复苏后血脑屏障损伤中起重要作用,选择性促进S1PR1表达可减轻复苏后血脑屏障损伤,改善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鞘氨醇-1-磷酸受体1 血脑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气对内毒素小鼠急性肺损伤的影响
3
作者 施敏 李茜 +8 位作者 昂扬 龙云 岳子川 罗冬雪 邵陆怡 周亚青 段满林 卞金俊 王晓琳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5-299,共5页
目的探讨氢气对内毒素(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选择SPF级雄性ICR小鼠12只,6~8周龄,体质量25~3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四组:对照组(C组)、吸入氢气组(H组)、肺损伤模型组(L组)和肺损伤模型+吸入氢气组(LH组),每... 目的探讨氢气对内毒素(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选择SPF级雄性ICR小鼠12只,6~8周龄,体质量25~3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四组:对照组(C组)、吸入氢气组(H组)、肺损伤模型组(L组)和肺损伤模型+吸入氢气组(LH组),每组3只。C组不做处理;H组仅吸入4%氢气,持续12 h;L组和LH组采用腹腔注射LPS 10 mg/kg建立肺损伤模型,LH组在建立肺损伤模型后即刻吸入4%氢气。于建模后12 h行肺超声检测肺水肿,超声检测完成后迅速处死小鼠,开胸取双肺组织,左肺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AMPK、p-ERK和p-p38蛋白含量,右肺组织采用HE染色行肺损伤评分并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与C组比较,L组和LH组B线面积明显增大,p-AMPK、p-ERK和p-p38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5);H组p-AMPK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5);L组肺损伤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L组比较,LH组B线的面积明显减小,p-ERK、p-ERK和p-p38蛋白含量、肺损伤评分明显降低(P<0.05)。C组和H组肺组织无红细胞渗漏,无水肿,无炎症细胞浸润,结构清晰可见。L组呈现出大量红细胞渗漏,炎性细胞浸润及肺间质水肿增厚。LH组肺部的出血、炎性细胞浸润和肺泡间隔增厚的情况减轻。结论吸入4%氢气持续12 h可以通过上调p-AMPK、下调p-ERK/p-p38的表达,降低肺损伤评分,减轻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气 内毒素 急性肺损伤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吗啡酮静脉自控镇痛联合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静 黄莹 +5 位作者 陶高见 黄泰源 槐洪波 宁本翔 马超 林建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19-424,共6页
目的:探讨氢吗啡酮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联合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2月5日至2019年12月4日确诊为PHN病人100例,按... 目的:探讨氢吗啡酮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联合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2月5日至2019年12月4日确诊为PHN病人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氢吗啡酮PCIA治疗组(H组)和用生理盐水替代氢吗啡酮对照组(C组),每组50例。两组均联合口服普瑞巴林及利多卡因凝胶贴膏外用。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4周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简式版Mc Gill疼痛问卷(short-form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不良反应及其他药物用量。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病人的各项评分均显著下降(P<0.01);治疗后各时间点,H组的VAS评分、SF-MPQ评分及其他药物用量均明显低于C组(P<0.01)。治疗后4周时,H组的PSQI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普瑞巴林联合氢吗啡酮PCIA治疗PHN可显著减少病人疼痛,改善病人睡眠及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效果好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氢吗啡酮 自控镇痛 普瑞巴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心脏手术后延迟拔管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 被引量:1
5
作者 周亚青 邵陆怡 +5 位作者 罗冬雪 岳子川 施敏 谷中亚 段满林 徐苗苗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23-928,共6页
目的探讨非心脏手术后延迟拔管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10月接受非心脏手术且术后于PACU进行麻醉苏醒的1009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出现延迟拔管将患者分为两组:延迟拔管组(拔管时间>1 h)和非延迟... 目的探讨非心脏手术后延迟拔管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10月接受非心脏手术且术后于PACU进行麻醉苏醒的1009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出现延迟拔管将患者分为两组:延迟拔管组(拔管时间>1 h)和非延迟拔管组(拔管时间≤1 h)。采用LASSO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建立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UC)和决策曲线分析评估该预测模型对非心脏手术后延迟拔管的预测价值。结果发生延迟拔管253例(25.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CCI评分(≥3分)、BMI(≤22.66 kg/m^(2))、术中罗库溴铵的使用、术中输血、手术时间(≥166 min)、留置导尿管、PACU内丙泊酚的使用和PACU内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是术后延迟拔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预测模型的AUC为0.730(95%CI 0.695~0.765,P<0.001),敏感性81.4%,特异性55.4%。决策曲线分析显示,该预测模型对延迟拔管的预测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结论ACCI评分(≥3分)、BMI(≤22.66 kg/m^(2))、术中罗库溴铵的使用、术中输血、手术时间(≥166 min)、留置导尿管、PACU内丙泊酚的使用和PACU内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是非心脏手术后延迟拔管的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危险因素建立的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心脏手术 延迟拔管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