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0
1
作者 顾康康 靳晶 +3 位作者 费强 张鑫 窦鑫 朱斌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87-391,共5页
目的 80%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都是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颅内动脉瘤一旦发生破裂出血,死亡率可达50%。文中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MS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 目的 80%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都是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颅内动脉瘤一旦发生破裂出血,死亡率可达50%。文中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MS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及临床手术证实的42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的3D-MSCTA影像学表现。42例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后运用容积再现(volume redering,VR)、多层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最大信号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技术重建三维脑血管,并参照原始图像进行观察。结果 42例患者经3D-MSCTA检查后,40名患者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共发现动脉瘤44个,2例未见明确颅内动脉瘤;经DSA检查,41名患者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共发现动脉瘤46个,1例未见明确颅内动脉瘤;3D-MSCT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检出敏感性为95.7%。结论 3D-MSCTA作为无创、操作简便的颅内动脉瘤的检查方法,具有很高的敏感性(95.7%),可作为一种安全、快捷的常规筛查方法,亦可为拟定治疗方案提供详细的资料。对于3D-MSCTA检查未发现颅内动脉瘤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进一步行DS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点弯曲位X线片预测脊柱侧凸三维矫形效果的价值 被引量:13
2
作者 俞杨 邱勇 +4 位作者 李世怀 朱丽华 王斌 吕锦瑜 朱泽章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5期272-275,共4页
目的:评价支点弯曲位X线片在预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矫形融合术效果的价值。方法:对37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43个结构性弯曲行术前站立位﹑仰卧侧屈位和支点弯曲位X线摄片,并与术后一周的站立位X线片比较。测量所有Cobb角并进行统... 目的:评价支点弯曲位X线片在预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矫形融合术效果的价值。方法:对37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43个结构性弯曲行术前站立位﹑仰卧侧屈位和支点弯曲位X线摄片,并与术后一周的站立位X线片比较。测量所有Cobb角并进行统计学评价。结果:胸弯组和腰弯组仰卧侧屈位平均Cobb角分别为43°和22°,支点弯曲位平均Cobb角分别为38°和19°,术后Cobb角分别为37°和19°。前路手术组和后路手术组仰卧侧屈位平均Cobb角分别为47°和13°,支点弯曲位平均Cobb角分别为42°和9°,术后Cobb角分别为41°和9°。严重侧弯组和中度侧弯组仰卧侧屈位平均Cobb角分别为52°和22°,支点弯曲位平均Cobb角分别为49°和19°,术后Cobb角分别为45°和20°。僵硬侧弯组和柔软侧弯组仰卧侧屈位平均Cobb角分别为51°和22°,支点弯曲位平均Cobb角分别为48°和17°,术后Cobb角分别为43°和19°。结论:支点弯曲位X线片比传统摄片能更好地评估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在脊柱矫形融合术中所获得的矫正效果,但对严重或较僵硬的侧凸矫形效果预测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脊柱融合 影像学 柔韧性 支点弯曲位 X线片 三维矫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骨癌痛模型的建立及痛行为学和骨损害的观察 被引量:18
3
作者 马正良 夏小萍 +3 位作者 朱巍 业光衡 韩鹂 费强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88-292,共5页
目的:在小鼠骨癌痛模型的基础上观察小鼠行为学和骨质损害的程度。方法:将2×105个NCTC2472小鼠纤维肉瘤细胞注射到C3H/HeJ小鼠右侧股骨远端骨髓腔内制作骨癌痛动物模型。分别于注射后1、3、5、7、10、14、21、28天观察小鼠的体重... 目的:在小鼠骨癌痛模型的基础上观察小鼠行为学和骨质损害的程度。方法:将2×105个NCTC2472小鼠纤维肉瘤细胞注射到C3H/HeJ小鼠右侧股骨远端骨髓腔内制作骨癌痛动物模型。分别于注射后1、3、5、7、10、14、21、28天观察小鼠的体重和痛行为学表现:vonFrey细丝刺激足底测量机械缩足阈值和行走后足使用评分评价行走诱发患肢痛;分别于注射后7、14、21、28天进行X线检查评估股骨破坏程度;取股骨进行组织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肿瘤组织和骨结构破坏情况。结果:模型组小鼠体重在注射后第28天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基础体重(P<0.05),注射后第7天模型组小鼠出现机械性痛觉超敏,第14天出现行走诱发患肢痛。第14天X线摄片显示有明显的骨破坏,第28天出现病理性骨折。组织学研究显示骨髓腔内肿瘤生长,向外侵蚀破坏骨皮质。结论:从疼痛行为学、放射学、组织学多方面的研究表明小鼠骨癌痛模型复制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模型 骨癌 癌痛 触诱发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和MRI对原发鼻腔鼻窦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诊断价值 被引量:13
4
作者 魏先梅 麻晓峰 +2 位作者 窦鑫 俞晨杰 陈峰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81-484,共4页
目的原发鼻腔鼻窦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NKTCL)早期诊断困难,有一定的误诊率。文中旨在分析和总结原发鼻腔鼻窦ENKTCL的CT和MRI表现,探讨CT和MRI对原发鼻腔鼻窦ENKTCL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南京鼓楼... 目的原发鼻腔鼻窦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NKTCL)早期诊断困难,有一定的误诊率。文中旨在分析和总结原发鼻腔鼻窦ENKTCL的CT和MRI表现,探讨CT和MRI对原发鼻腔鼻窦ENKTCL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13例原发鼻腔鼻窦ENKTCL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分别行CT平扫、增强及MRI平扫、增强,分析CT表现和MRI表现。结果 13例患者CT平扫示鼻腔鼻窦内软组织密度影,肿瘤内密度尚均匀,骨窗可显示骨质破坏,主要表现为鼻腔中线及鼻窦区域软组织肿块伴骨质破坏,骨质破坏多表现为骨质浸润性吸收,病变软组织范围明显大于骨质破坏范围。10例患者CT增强后肿瘤呈轻至中度不均匀强化。10例患者MRI平扫肿瘤显示T1WI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强化后呈轻度到中度不均匀强化。10例患者伴阻塞性鼻窦炎,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边缘强化。结论原发于鼻腔鼻窦ENKTCL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体征,常规行CT和MRI检查能够较准确的描述病变的部位及侵犯范围,对于临床早期诊断及评估疾病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 鼻腔 鼻窦 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组织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RI征象分析 被引量:24
5
作者 杨献峰 朱斌 +2 位作者 周正扬 张冰 宋维通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7-149,共3页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是一种梭形细胞肉瘤,约占恶性软组织肿瘤的24%,细胞构成较为复杂,影像学表观多样.临床工作中诊断较困难。本文回顾性分析一组手术病理证实的MFH的MRI表现.以期对认识本病有所帮助。
关键词 组织细胞瘤 纤维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磁共振成像诊断 被引量:9
6
作者 顾康康 费强 +3 位作者 张鑫 靳晶 王坤 朱斌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49-953,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CNS-DLBCL)诊断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颅内PCNS-DLBCL诊断的水平。方法...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CNS-DLBCL)诊断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颅内PCNS-DLBCL诊断的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PCNS-DLBCL患者的MRI影像学表现。11例均行MRI平扫、Flair、DWI及增强扫描,增强均行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3个位置扫描。结果 11例患者共发现24个病灶,7例(63.6%)为单发病灶,4例(36.4%)为多发病灶;21个(87.5%)病灶位于大脑半球,3个(12.5%)病灶位于幕下。病灶在T1WI相呈等或稍低信号,在T2WI相呈等或稍高信号,病灶与周围脑组织分界不清;所有病灶均可见占位效应,周围水肿程度轻重不一;绝大部分病灶在DWI相上均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片状、环形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3个病灶(12.5%)中可见囊变,囊变区无强化;5个病灶(20.8%)强化信号不均匀,病灶内可见裂隙状低信号影;所有病灶均未见钙化、出血。结论 PCNS-DLBCL为中枢神经系统少见恶性肿瘤,表现与其他颅内病变有重叠及类似之处,但影像学上有自身的特点,认真分析其影像及结合临床资料,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原发性 中枢神经系统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过灌注及心肌活力分析在猪心肌梗死存活心肌诊断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张冰 朱斌 +3 位作者 施广飞 俞海平 李晨 李黎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40-342,共3页
目的评估心肌灌注成像、心肌活力及运动分析MRI在猪心肌梗死存活心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猪心肌梗死3天模型14例、3周模型12例进行心脏MR检查。BFFE用于观察心肌运动,快速梯度回波序列(T1-TFE)用于观察首过心肌灌注表现;反转恢复梯... 目的评估心肌灌注成像、心肌活力及运动分析MRI在猪心肌梗死存活心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猪心肌梗死3天模型14例、3周模型12例进行心脏MR检查。BFFE用于观察心肌运动,快速梯度回波序列(T1-TFE)用于观察首过心肌灌注表现;反转恢复梯度回波序列用于观察延迟时相心肌活力表现。结果猪梗死心肌内的首过灌注诊断敏感性为92%。心肌活力分析示左心室心肌内存在不同范围的强化灶或心肌变薄,诊断敏感性为75%。心肌运动减弱节段与强化节段基本一致,诊断敏感性为92%。明显纤维化或瘢痕心肌表现为心肌变薄并始终保持低信号。结论通过综合分析延迟强化,运动能力显著降低和可能存在的首过灌注缺损,可以更有效地识别梗死或瘢痕心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灌注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评价的CT和磁共振成像比较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杨献峰 王冬梅 +2 位作者 陈东阳 朱斌 蒋青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631-1635,共5页
目的比较CT和磁共振成像(MRI)在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探讨CT与MRI新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15例自体肌腱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均接受螺旋CT容积扫描、常规MRI和MR扩散张量成像,对移植物及周围结构进行观察,由1名... 目的比较CT和磁共振成像(MRI)在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探讨CT与MRI新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15例自体肌腱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均接受螺旋CT容积扫描、常规MRI和MR扩散张量成像,对移植物及周围结构进行观察,由1名放射科医师和1名骨科医师对两种评价方式进行评分。结果 CT曲面重建技术能够清晰、直观地显示骨隧道及固定螺钉的形态及界面情况,多平面重组技术有助于显示移植物轮廓、髁间窝骨赘形成情况,容积再现技术可任意角度显示隧道内口与髁间嵴的关系。MRI可清晰显示移植物纤维束,并可提供量化数据。移植物连续性及密度/信号均匀度CT评分低于MRI(P=0.001),隧道口位置、螺钉及髁间窝形态CT评分高于MRI(P=0.001),隧道周围骨密度CT评分高于MRI(P=0.001),关节腔及周围结构MRI评分高于CT(P=0.001),CT与MRI骨隧道宽度测量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2)。结论 CT三维重建技术在观察骨隧道开口位置、测量隧道内径、评价周围骨质情况方面优于MRI,而MRI对移植物的形态和内部病理改变更为敏感。CT和MRI的新技术使ACL重建术后评价更为直观和客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重建 CT 磁共振成像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病变病人的脑脊液流动MRI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李茗 张冰 +2 位作者 周正扬 朱斌 俞海平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7年第3期153-157,共5页
目的:利用相位对比动力学MRI研究脊髓病变病人的脑脊液动力学。材料和方法:对脊椎侧凸病人20例,脊髓空洞症病人20例,Chiari畸形病人20例,脊髓肿瘤20例和无脊椎脊髓病变50例,采用Philips 1.5T超导型磁共振常规MRI检查后,行磁共振Qflow序... 目的:利用相位对比动力学MRI研究脊髓病变病人的脑脊液动力学。材料和方法:对脊椎侧凸病人20例,脊髓空洞症病人20例,Chiari畸形病人20例,脊髓肿瘤20例和无脊椎脊髓病变50例,采用Philips 1.5T超导型磁共振常规MRI检查后,行磁共振Qflow序列检查。测量部位选择C2-3椎间盘横断面,将检测数据传到Easyvison后处理工作站计算出流速和流量,并通过软件模拟出脑脊液流动的波形。结果:以50例无脊椎脊髓病变的脑脊液动力学为等动力学参照,发现脊椎侧凸病人和脊髓肿瘤的脑脊液动力学为高动力学,脊髓空洞症病人和Chiari畸形病人的脑脊液动力学为低动力学。结论:①无创伤性相位对比动力学MRI为研究脊髓病变病人的脑脊液流动提供可靠、稳定的技术方法;②脊髓空洞症脑脊液低动力学为临床脊髓空洞症做出定量的诊断,有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空洞症 脑脊液 相位对比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速螺旋CT血管造影在出血型烟雾病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毅 邵明冉 +4 位作者 周飞 杭春华 冯铭 魏俊吉 杨咏波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648-653,共6页
目的 探讨超高速螺旋CTA评价急诊出血型烟雾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判断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经CT平扫疑似出血型烟雾病的187例患者均为2014年6月至2019年1月急诊病例,于脑出血急性期(<72 h)经超高速螺旋CTA检查和图像后处理确诊,分... 目的 探讨超高速螺旋CTA评价急诊出血型烟雾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判断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经CT平扫疑似出血型烟雾病的187例患者均为2014年6月至2019年1月急诊病例,于脑出血急性期(<72 h)经超高速螺旋CTA检查和图像后处理确诊,分别行内科保守治疗、血肿清除术或脑室外引流术,改良Rankin量表(mRS)和Glasgow预后分级(GOS)评价患者发病后1、3和6个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预后。结果 106例(56.68%)符合烟雾病影像学特征,表现为颈内动脉狭窄、闭塞,Willis环增粗,部分血管扩张明显,基底节区侧支血管明显增多,额颞叶交界区底部血管呈增多趋势,脑底部实质内细小、密集的烟雾状血管生成。与DSA相比,CTA诊断准确率为95.27%(155/161)、假阳性率为4.76%(3/63)、假阴性率为3.06%(3/98)。其中,84例CTA显示“粟粒征”阳性、103例“粟粒征”阴性,“粟粒征”阳性组患者发病后1、3和6个月mRS评分高于(P=0.000)、GOS评分低于(P=0.000)“粟粒征”阴性组;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mRS评分逐渐降低(均P=0.000)、GOS评分逐渐升高(均P=0.000)。结论超高速螺旋CTA作为疑似出血型烟雾病的急诊辅助诊断方法,具有安全、便捷、诊断准确率高等优势,对判断预后也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质磁共振淋巴造影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周正扬 朱斌 +2 位作者 俞海平 刘长健 张明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0-124,共5页
 探讨间质磁共振淋巴造影对评价正常淋巴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价值.选取纯种新西兰大白兔24只,在每只大白兔双侧后肢足背部趾蹼处注射0.2mL欧乃影,按摩注射部位30s.分别于造影剂注射之前及注射按摩后5、10、20、30、60、90、120min进行三...  探讨间质磁共振淋巴造影对评价正常淋巴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价值.选取纯种新西兰大白兔24只,在每只大白兔双侧后肢足背部趾蹼处注射0.2mL欧乃影,按摩注射部位30s.分别于造影剂注射之前及注射按摩后5、10、20、30、60、90、120min进行三维增强磁共振淋巴造影成像(3DCE_MRL).测量不同延迟时间引流区域淋巴结的信号强度,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对各组间及组内淋巴结信号强度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引流区域各组淋巴结、淋巴管及胸导管显示清晰.月国窝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髂淋巴结/后腹膜淋巴结分别于注射造影剂10、20和30min后信号强度达到峰值.各组淋巴结的峰值信号强度有明显差异(P<0.05).双足注射部位未见炎症反应.间质磁共振淋巴造影可以有效可靠地显示引流区域淋巴管、淋巴结的解剖形态和功能,对淋巴系统病变有着潜在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磁共振淋巴造影术 造影剂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18)F-FDG PET/CT探讨储尿刺激对脑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申景涛 郭万华 +3 位作者 辛小燕 徐佩 贾支俊 张颖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63-765,共3页
目的应用PET脑功能自动提取法研究18F-FDG PET显像受储尿刺激影响的脑解剖功能区。方法对25例正常人储尿和未储尿状态下分别进行18F-FDG PET/CT脑显像,应用脑功能自动提取法对比分析储尿前后18F-FDG脑显像的代谢变化,分析受储尿刺激影... 目的应用PET脑功能自动提取法研究18F-FDG PET显像受储尿刺激影响的脑解剖功能区。方法对25例正常人储尿和未储尿状态下分别进行18F-FDG PET/CT脑显像,应用脑功能自动提取法对比分析储尿前后18F-FDG脑显像的代谢变化,分析受储尿刺激影响的脑解剖功能核团。结果共22个脑解剖功能核团的代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双侧楔叶、左侧下枕回、左侧额中回、双侧额下回、双侧Brodmann17区、双侧Brodmann18区、双侧腹前核、右侧中央后回等13个核团代谢增高,同时左侧尾状核、双侧外侧核、左侧颞下回、左侧海马旁回、双侧胼胝体、左侧海马、左侧下丘脑等9个核团代谢降低。结论储尿刺激影响部分脑功能区代谢增高的同时使部分脑功能区代谢减低。18F-FDG PET/CT脑显像为临床研究泌尿中枢提供了功能-解剖学参考和重要的影像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尿中枢 L-区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18F氟脱氧葡萄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管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冬梅 孙琦 +2 位作者 杨献峰 周正杨 朱斌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09-211,共3页
目的:探讨椎管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提高对该少见疾病MRI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硬膜外血管瘤的MRI表现,并与其他髓外病变进行鉴别。结果: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4例均发生在胸椎椎管内,3例沿脊髓长... 目的:探讨椎管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提高对该少见疾病MRI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硬膜外血管瘤的MRI表现,并与其他髓外病变进行鉴别。结果: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4例均发生在胸椎椎管内,3例沿脊髓长轴生长呈长梭形,1例呈哑铃形,经椎间孔向外生长。T1呈等、稍低信号,T2呈高信号,增强后均呈明显均一强化。结论:椎管内硬膜外血管瘤是少见的良性肿瘤,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肿瘤 血管瘤 海绵状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静脉窦血栓的MR与CT诊断对比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顾康康 穆巍 +1 位作者 秦国初 朱斌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9年第6期627-631,共5页
目的:为更有效地提高脑静脉窦血栓(CVST)形成诊断的准确率,文中探讨了磁共振成像(MRI)与多层螺旋CT扫描对CVST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确诊12例CVST患者的影像学表现。3例患者行MRI平扫,9例MRI平扫加增强扫描;8例行磁共振... 目的:为更有效地提高脑静脉窦血栓(CVST)形成诊断的准确率,文中探讨了磁共振成像(MRI)与多层螺旋CT扫描对CVST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确诊12例CVST患者的影像学表现。3例患者行MRI平扫,9例MRI平扫加增强扫描;8例行磁共振静脉成像(MRV)检查。10例患者行CT平扫,2例平扫加增强扫描。4例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12例CVST患者中,累及上矢状窦3例,横窦1例,乙状窦4例,直窦2例,上矢状窦及乙状窦联合受累2例。MRI检查时CVST的直接征象:急性期血栓2例,T1WI呈等信号或等高混杂信号,T2WI呈低信号,周围可见稍高信号环,为增厚的硬膜。亚急性期血栓患者9例,T1WI及T2WI均以高信号为主,增强扫描可见受累静脉窦呈空"△"征或"充盈缺损",在T2WI上静脉窦流空信号消失是其特异性的表现。慢性期患者1例,T1WI为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MRV可发现受累静脉窦不显影或充盈缺损形成。CVST的继发性脑损害包括脑肿胀、出血及梗死等。结论:MRI和MRV是诊断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有效手段,对CVST的诊断优于CT,可替代有创伤性的DSA检查。对于T2WI呈低信号的急性期血栓,应仔细观察周围是否有较高信号的环形改变,进一步行增强扫描并结合MRV可作出早期准确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静脉窦血栓 磁共振成像 多层螺旋CT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RCT定量评价哮喘和COPD患者气道壁厚度差异的研究 被引量:23
15
作者 辛小燕 贺文 谭春婷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029-1032,共4页
目的用HRCT测量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支气管管壁厚度,并评价两者的支气管壁厚度变化,初步探讨支气管哮喘和COPD患者气道重构的差异。方法用高分辨率CT(HRCT)扫描支气管哮喘患者35例,COPD患者30例,正常对... 目的用HRCT测量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支气管管壁厚度,并评价两者的支气管壁厚度变化,初步探讨支气管哮喘和COPD患者气道重构的差异。方法用高分辨率CT(HRCT)扫描支气管哮喘患者35例,COPD患者30例,正常对照组20例。测量右肺上叶尖段支气管壁横截面的外径D和内径L,通过公式计算出支气管管壁厚度与外径比值(T/D)、管腔面积(Al)、气道壁面积(WA)及气道壁面积占气道总截面积百分比(WA%)。用统计软件SPSS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三组之间观察指标的差异。结果支气管哮喘组和COPD组的支气管壁厚度均较正常对照组增厚,T/D、WA、WA%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支气管哮喘组支气管管腔较正常对照组未见明显狭窄(P>0.05),而COPD组支气管管腔面积较正常对照组减小(P<0.05)。支气管哮喘组与COPD组比较,T/D、WA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WA%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组较支气管哮喘组管腔面积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正常对照组,哮喘患者气道管壁面积增大而管腔面积不减小,而COPD患者气道管壁面积增大且同时管腔面积减小。不同的重构模式可反映哮喘和COPD患者炎症发展进程的根本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气道壁厚度 气道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尿激肽原酶对兔缺血后脑血管储备的影响 被引量:21
16
作者 王晓云 贾支俊 +2 位作者 申景涛 陈雪梅 徐运 《中国卒中杂志》 2007年第8期659-663,共5页
目的研究人尿激肽原酶(hK)对兔脑缺血后的脑储备功能的影响。方法健康新西兰白兔17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5)、安慰剂组(n=6)和治疗组(n=6),采用线栓法制作兔右侧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人尿激肽原酶(5×10-3PNAU/kg)(治疗组)... 目的研究人尿激肽原酶(hK)对兔脑缺血后的脑储备功能的影响。方法健康新西兰白兔17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5)、安慰剂组(n=6)和治疗组(n=6),采用线栓法制作兔右侧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人尿激肽原酶(5×10-3PNAU/kg)(治疗组)或生理盐水(安慰剂组)处理;术后3、7、14d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采用18F-FDGPET/CT技术检测缺血脑组织局部葡萄糖代谢水平的变化,从而评价局部脑血流量的变化;14d检查后取兔脑行荆豆凝集素免疫荧光染色并进行脑微血管计数。结果(1)脑缺血后安慰剂组与治疗组可见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安慰剂组3、7、14d时评分分别为3.90±0.31,3.32±0.23及2.84±0.28;治疗组3、7、14d时评分分别为3.17±0.32,2.62±0.21及1.09±0.17;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明显(3d和7d时,P<0.05;14d时P<0.01)。(2)PET/CT结果显示对照组兔两侧脑组织代谢水平对称。安慰剂组兔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代谢水平较左侧明显下降,3d时只有对侧的30%左右,14d时恢复至对侧的51%左右;治疗组早期(3d)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代谢水平较左侧下降,为对侧的49%左右,14d时右侧代谢水平明显改善,恢复至对侧的91%左右。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d时P<0.05;14d时P<0.01)。(3)治疗组14d微血管计数为(14.12±1.32)条,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4±0.82)条和安慰剂组的(5.45±0.67)条(P<0.01)。结论人尿激肽原酶通过促进缺血脑组织的微血管再生,提高缺血侧局部的脑血管储备功能,可用于治疗兔缺血性脑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肽释放酶 兔脑缺血 脑血管储备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64排螺旋CT扫描数据的肝血管解剖变异分析 被引量:13
17
作者 唐敏 杨尚文 +3 位作者 王磊 何健 杨献峰 朱斌 《放射学实践》 2013年第4期436-439,共4页
目的:通过64排螺旋CT及肝脏CT诊断辅助分析系统对肝血管进行三维解读,观察分析肝血管的解剖和变异。方法:搜集200例行上腹部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无改变血管解剖结构的疾病检查者。利用IQQA-Liver肝脏CT解读软件对肝血管进行三维定量分析... 目的:通过64排螺旋CT及肝脏CT诊断辅助分析系统对肝血管进行三维解读,观察分析肝血管的解剖和变异。方法:搜集200例行上腹部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无改变血管解剖结构的疾病检查者。利用IQQA-Liver肝脏CT解读软件对肝血管进行三维定量分析、显示及分支标记,并对血管解剖和变异进行分析。结果:IQQA-Liver分割及标记血管耗时短,且个体化血管3D定量模型形态逼真,立体感强,真实反映了肝血管的解剖结构和变异。正常肝动脉解剖134例(67%),变异肝动脉66例(33%)。正常门静脉解剖143例(71.5%),解剖变异57例(28.5%)。肝中、肝左静脉合并汇入下腔静脉148例(74%)。直径>3mm右后下肝静脉的显示率为36.5%(73/200)。结论:IQQA-Liver三维定量分析及成像可真实反映肝血管的形态结构,为肝脏的虚拟手术设计提供了可实时交互的血管解剖变异各种3D模型,为上腹部脏器介入治疗提供了活体解剖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解剖变异 肝脏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WI在胶质瘤与单发转移瘤及其瘤周水肿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3
18
作者 张冰 朱斌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6年第2期80-83,共4页
目的:探讨DWI在颅内肿瘤及其瘤周水肿中的诊断价值和病理生理机制。材料和方法:分析ADC值在高级别胶质瘤和颅内单发转移瘤的病灶实质及水肿带中的改变(36例)。感兴趣区取病灶实质部分(病灶强化部分)及病灶周围水肿带(将水肿带三等份,分... 目的:探讨DWI在颅内肿瘤及其瘤周水肿中的诊断价值和病理生理机制。材料和方法:分析ADC值在高级别胶质瘤和颅内单发转移瘤的病灶实质及水肿带中的改变(36例)。感兴趣区取病灶实质部分(病灶强化部分)及病灶周围水肿带(将水肿带三等份,分别作为近瘤周区、居中及远瘤周区水肿带),分别测定前述感兴趣区ADC值,测定对侧正常颞叶脑皮质ADC值作为参照值,测定相对ADC值(rADC值)作为分析指标。结果:转移瘤病灶实质及水肿带的ADC值均高于胶质瘤,即在DWI图上前者与后者相比为稍低信号,两者水肿带间ADC值有显著差异。胶质瘤居中水肿带ADC值最低,低于近瘤周区及远瘤周区水肿带,有统计学差异。转移瘤居中水肿带ADC值稍低于近瘤周区及远瘤周区水肿带,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转移瘤病灶实质及水肿带ADC值均高于胶质瘤。胶质瘤水肿带成因除血管源性水肿之外,尚有部分原因为瘤细胞的浸润所致,肿瘤细胞阻碍了水分子的运动,此点有助于术前在DWI上鉴别两种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级别胶质瘤 单发转移瘤 弥散加权成像 ADC值 DWI 颅内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b值ADC及DWI信号强度与肝硬化结节及小肝癌血供的关系 被引量:6
19
作者 朱斌 张冰 +3 位作者 胡旭宇 李晨 李黎明 袁丽华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6期451-454,共4页
目的:研究DWI对肝硬化DN、恶变结节及sHCC的ADC值及DWI信号强度与相应血供的关系。材料和方法:共19例经病理证实的肝硬化恶变结节及原发性小肝癌。根据病灶动态增强特点区分DN、恶变结节及sHCC。采用两组小b值(b低=0mm2/s,b高分别为2mm... 目的:研究DWI对肝硬化DN、恶变结节及sHCC的ADC值及DWI信号强度与相应血供的关系。材料和方法:共19例经病理证实的肝硬化恶变结节及原发性小肝癌。根据病灶动态增强特点区分DN、恶变结节及sHCC。采用两组小b值(b低=0mm2/s,b高分别为2mm2/s及50mm2/s)对病灶及正常肝脏ADC值、信号强度及CER值进行计算。结果:恶变结节及sHCCADC值、DWI信号强度及CER值均明显高于DN及正常肝组织(P<0.05)。两组b值中测量肝硬化恶变结节及sHCC与DN及正常肝组织DWI信号强度差与CER值差均呈正相关(r=0.832),而ADC值与CER值差间不相关。结论:小b值DWIADC值受病灶血流灌注的影响较大,且血供丰富的恶变结节及sHCCADC值最高,DWI信号强度也最高。结合DWI及动态增强表现可以明显的提高肝硬化恶变结节/sHCC的诊断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结节 原发性小肝癌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VX2肝癌模型接种方法的改进及螺旋CT观察 被引量:4
20
作者 韩冰 丁义涛 +6 位作者 王冬梅 邱君澜 张炜炜 韩建波 孔文韬 袁蕾 仇毓东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9年第2期135-138,I0003,共5页
目的:改进经典的兔VX2肝癌模型瘤组织接种法,比较改良的瘤组织接种法与经典方法的差异。方法:将3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经典的瘤组织块接种法(A组)及改良的瘤组织注射接种法(B组)。于接种后第8、15、22、29d进行螺旋CT扫描... 目的:改进经典的兔VX2肝癌模型瘤组织接种法,比较改良的瘤组织接种法与经典方法的差异。方法:将3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经典的瘤组织块接种法(A组)及改良的瘤组织注射接种法(B组)。于接种后第8、15、22、29d进行螺旋CT扫描,观察CT表现、计算肿瘤大小,最后予病理确认。结果:A组和B组的接种时间分别为(9.47±2.85)min和(5.85±1.6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2组的成功率分别为53.3%和8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9)。2组肿瘤生长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7)。结论:改良的瘤组织块接种法操作简便,成瘤率高,优于经典的瘤组织块直接接种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兔肝癌模型 VX2 螺旋CT 瘤组织块接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